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1页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2页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3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

    展开

    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对区域农业来说,自然条件是制约因素,首先应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适合该区域发展的农业类型。如我国东北地区,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区域有一个宏观认识。
    1.范围

    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自然条件
    (1)气候:

    (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区域发展现如何]
    1.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主要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
    2.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①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②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存在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农业发展遵循的原则
    (1)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2)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的发展方向
    (1)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1.自然条件

    特征
    影响
    气候
    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
    条件
    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面积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土壤
    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

    2.社会经济条件


    [题在书外]
    (2014·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如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第(1)题,“环境质量优良”→主要从三江平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其质优的原因。
    第(2)题,“气候”→与实际生活结合,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分析,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降水少,病虫害少。
    第(3)题,“化肥施用量较少”→主要从土壤肥沃、肥力高,科技发达,精准施肥等方面分析。
    第(4)题,“中国绿色米都”→从无污染或少污染,产量高、商品率等方面分析。
    2.审材料
    “于1957年开始垦荒”→开发历史较晚,开发的历史短。
    “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说明建三江地广人稀,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轻。
    “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自然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水源、土壤具备质量优势。
    “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科学种植,精准施肥,发展生态农业。
    3.审图表
    从图上可以看出,建三江位于48°N附近,纬度较,气温。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把握规律]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

    [题组冲关]

     (2018·长沙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作为我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基地,宜宾是全国同纬度地区(27°N~28°N)茶树萌发最早的地区,茶叶一般在2月上旬就可上市,比同一纬度区的浙江、安徽等全国茶叶主要产区早20天以上。宜宾由于产茶历史悠久,产早茶时间领先,早茶品质优、色泽美、品牌多而被中国茶业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早茶之乡”称号。
    材料二 宜宾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岭谷相间,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境内主要河流有20多条,水库500多座,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
    材料三 2016年2月第九届“中国·宜宾早茶节”进一步强化了质量安全,推行茶叶质量安全网上追溯机制。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查到该产品的生产环境、基地情况、生产日期等诸多信息,掌握该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整个流程。
    材料四 如图两图分别为宜宾地理位置示意图和茶园景观图。

    (1)与同纬度的浙江、安徽相比,说明宜宾早茶上市更早的气候条件。
    (2)分析宜宾适宜早茶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
    (3)对于建立茶叶产品二维码追溯机制,有些茶农非常赞同,有些则不赞同,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4)宜宾生态早茶园周边一般种植高大的乔木,请说明这些乔木对早茶园的作用。
    解析:第(1)题,结合地形,从低温期长短、生长期积温等方面分析农产品上市早的原因。第(2)题,从地形、气候、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赞同,从质量、知名度及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等方面论述;不赞同,从全过程监控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方面考虑。第(4)题,乔木对早茶园的作用可以从森林的生态作用方面分析。
    答案:(1)冬季,宜宾产茶区因四川北部大巴山和秦岭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比同纬度的浙江、安徽的低温期短,且生长期积温高,所以萌芽更早,上市更早。
    (2)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气温高,生长期长,适宜早茶生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充沛,且境内河流多,水资源丰富,能满足茶树生长所需水分;宜宾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坡度适中,有利于排水,适宜茶树生长。
    (3)赞同。理由:通过监控从茶园到茶杯的整个流程,增加了茶企生产环节的透明度,强化了茶叶质量安全;使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和生产过程更放心,提高了信任度和满意度;提升了宜宾早茶的知名度,推动宜宾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或不赞同。理由:全过程监控,技术难度增大;成本提高。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温,使茶树免遭低温冷害;增加生物多样性,减轻茶园病虫害。(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方 法
    途 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稳步发展商品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抓好养畜基地建设;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抵御旱涝能力;加快中低产田和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
    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广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文化教育普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护;搞好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合理解决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问 题
    对 策
    黑土开发
    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表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林业发展
    森林资源不断减少,覆盖率日益下降
    ①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湿地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题在书外]

    (2018·四川成都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10 ℃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甲中阴影)分布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图乙)和谷物单产(图丙)比较。

    材料三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1)估算图甲中①②两地≥10 ℃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②地比较,分析①地≥10 ℃积温高或低的原因。
    (2)据材料一,说出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你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
    [审题指导]
    从材料一的图甲中可以看出,①地≥10 ℃积温介于3 000~3 500 ℃,②地介于2_000~2_500 ℃,则两地差值介于500~1_500 ℃;两地纬度相同,积温不同,可从地形、冬季风等角度分析;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上。
    从材料二的图乙、图丙上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大于上海、江苏、浙江;单位面积谷物产量要比上海、江苏、浙江低,主要与东北地区纬度高有关。
    [答案] (1)500~1 500 ℃。 原因: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①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①地≥10 ℃积温高于②地。
    (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自然原因:地处东北平原,平坦开阔;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4)①(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②(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⑤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答对三点即可)

    [把握规律]
    (一)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图所示:


    (二)我国主要农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方向
    农耕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过度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绿色农产品基地
    牧区
    内蒙古高原、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三)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题组冲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宁夏平原自古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称,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材料二 宁夏平原示意图。

    (1)贺兰山对宁夏平原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分析宁夏平原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西北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优越自然条件。
    (3)说出宁夏平原发展种植业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指出其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解析:第(1)题,贺兰山对宁夏平原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贺兰山对该区气候、土壤以及对该区农业类型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第(2)题,根据宁夏平原的地理位置,可以从气候(光照、昼夜温差)、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第(3)题,宁夏平原农业属于灌溉农业,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以及不合理开垦对植被的破坏,从而造成的土地沙化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可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进行作答。
    答案:(1)贺兰山可以阻挡西部沙尘对宁夏平原的影响,减轻土地沙化;宁夏平原位于贺兰山以东,处在夏季风的迎风坡位置,降水相对充足,为农业提供水源,而冬季又因为有贺兰山的阻挡,免受冬季风的侵袭,减轻低温冻害;贺兰山为宁夏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环境,形成宁夏平原的主要牧区。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黄河水灌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问题:土壤盐碱化、土地沙化。
    对策: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发展农林牧业;科技兴农,增大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产品和产品质量;(以农产品为原料),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展节水农业,改良灌溉方式,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积极植树种草,营造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止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善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油菜属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的作物,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4~6 ℃,开花期的温度一般为15~19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干物质和油分的积累。按播种时间的差异可将油菜分为春油菜和冬油菜两种。如图为我国2017年油菜优势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结合材料可知(  )
    A.地形和水分差异导致我国南方油菜分布比北方广且集中
    B.北方油菜冬季播种,夏季收获
    C.纬度差异导致甲、乙两产区分别种植冬油菜和春油菜
    D.长江流域油菜秋季播种,来年春末夏初收获
    2.与丙产区相比,乙产区的优势是(  )
    ①油菜总产量高 ②油菜成熟所需时间长,含油量高
    ③低温期长,油菜病害少 ④油菜品种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华北地区没有成为我国油菜的优势产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地(  )
    A.风沙灾害多,且积温偏少
    B.水资源紧张,土壤盐碱化严重
    C.油菜的生长时序和农事安排与小麦有冲突
    D.耕地面积不足
    解析:1.D 2.B 3.C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影响我国南方油菜分布比北方广且集中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地形和水分;甲、乙两产区分别位于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种植的都是春油菜;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油菜要在春暖后才可播种,而南方冬季相对温暖,油菜可秋季播种,来年春末夏初收获。第2题,乙产区纬度高,气温低,故油菜病害少;乙产区积温少,油菜成熟需要的时间长,积累的有机质多,含油量高;乙产区的油菜总产量不及丙产区;乙产区低温期长,生长期长,油菜品种不及丙产区丰富。 第3题,华北地区的积温比乙产区多,但乙地成了油菜优势产区,故A项错;油菜属旱地作物,虽需一定的灌溉用水,但受水资源限制较少,故B项错误;华北地区耕地面积广,D项错误;华北地区油菜的播种与生长时间处在该地区冬小麦的生长与收获期内,因而华北地区未成为我国油菜优势产区,故C项正确。
    (2018·安徽合肥二模)读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完成4~6题。

    4.近年京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减少 B.水热条件变差
    C.高铁运输便利 D.生产成本提高
    5.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错季蔬菜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夏季气候凉爽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昼夜温差大
    ④土壤肥力高 ⑤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6.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
    B.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C.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
    D.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
    解析:4.D 5.A 6.B 第4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京津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会增大,但同时用地、用工成本增加,导致当地种植面积萎缩。第5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较冀北高原水资源更丰富;冀北高原海拔高而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少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多为冲积扇而土壤更肥沃。第6题,山前平原具有土地规模大的优势,可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质量好,农业种类多样,适宜发展优质生态特色基地;采摘、观光基地适宜在城市周边地区发展。
    (2018·山东济宁一模)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15~20 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完成7~8题。
    7.果农覆草避开2~3月主要是为了(  )
    A.防止杂草生长 B.促使雪水下渗
    C.提高地表温度 D.增大昼夜温差
    8.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地表植被 ②减少水分蒸发 ③提高土壤肥力
    ④调节土壤温度 ⑤防止果树烂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7.C 8.B 第7题,2~3月正是冬末春初,气温还较低,地表覆草后会减弱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阻碍地温回升,故要避开此时间段覆草。第8题,果园覆草不是土壤中长出的植被,则①错误;地面覆草可减少水分蒸发,而果树烂根的原因是土壤中水分多,则⑤错误。
    (2018·河南百校联盟联考)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9~11题。

    9.图甲中吠亩法有利于(  )
    A.抗风透光 B.保温通风
    C.抗旱保墒 D.排水防涝
    10.与图甲相比,图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壤水分充足 B.昼夜温差减小
    C.风力侵蚀降低 D.通风透光性好
    11.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解析:9.C 10.D 11.D 第9题,图甲中吠亩法是“上田弃亩”,其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里,而不是种在垄上。由于水往低处流,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抗旱保墒。第10题,图乙吠亩法是“下田弃吠”,主要是在地势较低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而不是种在沟内,即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通风透光。第11题,图甲吠亩法是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图乙吠亩法是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因此,水分是影响该地区发展这种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长沙二模)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三江平原昔日是以“北大荒”闻名的蛮荒之地,现在却成为我国有名的稻米城,大米输出量占全国的15%,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在《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新天府评选中成为明星,最终排名第六位。
    材料二 东北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大分布区,如图。

    材料三 俗话说“南稻北麦”,我国水稻的传统优势产区都在南方。但三江平原的农田现在有60%为水稻田,粮食总产量达1 500万吨,70%作为商品粮输出,商品率远比南方的水稻生产基地高。
    (1)读图说出东北地区沼泽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
    (2)三江平原现在沃野千里,其耕地主要是由沼泽改良而来。分析该区土壤肥沃的自然成因。(8分)

    (3)根据材料三,试分析三江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生产基地及商品率高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据图可看出沼泽北部多、南部少;南北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则可从气温、降水角度分析。第(2)题,土壤肥沃程度是以有机质含量为衡量标准的,要从有机质含量多角度分析,注意耕地“由沼泽改良而来”,则分析沼泽有机质含量多的原因即可。第(3)题,注意本题有两个问题:成为水稻生产基地的原因、商品率高的原因。成为水稻生产基地,要分析满足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成为基地还要分析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商品率高,关键在于人均粮食多。
    答案:(1)面积由北向南减少。北部降水丰富,气温偏低,蒸发量小,冻土层深厚,地表水不易渗漏,冷湿的环境使其沼泽广布;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2)沼泽草甸植被有机质生产量大,气温低,分解微弱,有机质保存多;沼泽地势一般较低,淤积的有机物也较多。
    (3)沼泽被大量改良成耕地;自然条件优越(地平土肥水足,特别是温带季风气候其夏季高温多雨的特征能很好地满足水稻的生产条件);全球变暖的影响使水稻种植界线北移;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三江平原地广人稀,人均余粮多。
    13.(2018·石家庄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岛西部浊水溪以南,由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冲积而成,是台湾岛面积最大的平原。嘉南平原早期许多地方是对天气依赖程度很高的“看天田”,直到嘉南大圳(圳,灌溉用的水渠)完工后,遂有“谷仓”之美称。嘉南大圳以乌山头水库(位于曾文溪支流官田溪上游狭小谷地,水源通过隧道引自曾文溪上游)和浊水溪为主要水源,经由供水渠,对农田进行灌溉,灌溉过的水,再经排水渠注入海洋。嘉南大圳虽然是台湾岛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但是灌溉用水供应有限,当地形成了相应的作物布局,把水稻、甘蔗和杂粮组合在一个灌溉区内,每种作物种植面积各占三分之一,将这三种农作物进行轮换种植,形成了三年轮作制。如图示意嘉南平原位置。

    (1)与台湾岛东部地区相比,分析嘉南平原成为台湾主要农业区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说明嘉南大圳修建后对嘉南平原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用。(6分)
    (3)说明嘉南大圳灌溉用水供应有限的原因。(8分)
    (4)简析嘉南平原灌溉区内同时种植水稻、甘蔗和杂粮,并进行轮作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题,农业区的自然条件可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四个方面来回答;由文字材料和图可知,嘉南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流冲积形成,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便于灌溉。第(2)题,由材料可知,圳是灌溉用的水渠,嘉南大圳对嘉南平原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用可从灌溉、排水、改良土壤三个方面来回答。供水渠能够提供灌溉用水,扩大灌溉面积,防御旱灾;排水渠利于洪水的宣泄,减轻洪涝灾害;排水渠将沿海平原土壤中的盐分排入海洋,改良土质,增加耕地面积。第(3)题,嘉南大圳灌溉用水供应有限的原因是嘉南大圳的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乌山头水库和浊水溪,乌山头水库位于曾文溪支流上游,集水区域较小,曾文溪上游供水有限,水量不足;水库面积狭小,蓄水量有限。浊水溪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流量小,不能提供足够的灌溉用水。第(4)题,由文字材料可知,同时种植可解决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因为水稻、甘蔗和杂粮的需水量和所需要灌溉的时间各不相同;另外轮作能合理利用土壤养分,保持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答案:(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地势低,热量条件更为充足);河流冲积形成,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便于灌溉。
    (2)供水渠能够提供灌溉用水,扩大灌溉面积,防御旱灾;排水渠利于洪水的宣泄,减轻洪涝灾害;排水渠将沿海平原土壤中的盐分排入海洋,改良土质,增加耕地面积。
    (3)(嘉南大圳的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乌山头水库和浊水溪)乌山头水库位于曾文溪支流上游,集水区域较小,曾文溪上游供水有限,水量不足;水库面积狭小,蓄水量有限。浊水溪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流量小,不能提供足够的灌溉用水。
    (4)水稻、甘蔗和杂粮的需水量和所需要灌溉的时间各不相同,同时种植可以避免因集中灌溉导致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水稻、甘蔗和杂粮轮作能合理利用土壤养分,保持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发展条件有哪些]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区域发展现如何]
    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2.城市化进程

    [存在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1)问题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①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题在书外]
    (2016·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内80%人口的祖籍是福建。两岸“三通”的启动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加深了两岸的经贸往来。 目前福州、厦门等地已建成多个台商投资区。

    说明台商投资区集中在福建省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原因。
    [审题指导]
    1.审材料
    “省内80%人口的祖籍是福建”→两地地域文化相同。
    “隔海相望”→距离较近,具有位置优势。
    “两岸‘三通’启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政策支持。
    2.审图表
    从图上可以看出,福州、厦门等城市与台湾隔海峡相望,距离较近;福州、厦门、基隆、高雄等城市均为海港,交通便利。
    [答案] 地域文化相同(台商回乡投资多);距离近(有港口、运输成本低);政策鼓励。

    [把握规律]
    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题组冲关]
    1.(2015·上海高考)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如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解析:(1)A (2)A 第(1)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年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第(2)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
    2.(2013·浙江高考·节选)2013年 1 月 17 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如图为舟山市 2007年和 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城市化是从第一产业逐步转化为第二、三产业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够加速城市化进程;反之,则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答案: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题在书外]

    (2018·江西南昌模拟)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3)据图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阻碍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第(1)题,“环境问题”→污染;“产生的原因”→污染来源于工农业生产、生活。
    第(2)题,“工业布局因素”→分别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进行分析。
    第(3)题,“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限定了分析阻碍区域进一步发展问题的方向。
    2.审图文
    从图上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各个城市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各城市的工业结构趋同,城市功能定位不清。
    3.调知识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会引起环境污染(三废污染);农业生产中过度的使用农药、化肥,也会造成污染。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企业的外迁长三角,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市场、交通、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珠三角各城市工业结构趋同,会阻碍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应针对“阻碍”因素提出相应措施,比如加强合理规划、明确各城市的职能、加强各城市间的合作与分工、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等。
    [答案] (1)问题:大气污染或酸雨;水污染等。
    原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2)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3)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措施: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信息、交通、金融等产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把握规律]
    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题组冲关]
    1.(2018· 保定模拟)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表完成(1)~(2)题。

    1965年
    1990年
    2000年
    2011年
    辽宁省
    34.1%
    50.6%
    54.2%
    63.3%
    广东省
    17.6%
    23.6%
    55.1%
    66.2%
    (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地理位置优越
    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外企的迅猛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两省城市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解析:(1)D (2)D 第(1)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末由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前,广东省的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广东省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第(2)题,辽宁省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广东省的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它们的产业结构都有待进一步调整。
    2.(2018·南京二模)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图甲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分布示意图,图乙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生长速度减慢,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监测和分析两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最有效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
    (2)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较为严重,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简评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条件。
    (4)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的目标和方向,试分析其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基本途径。
    解析:第(1)题,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流水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携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三角状,所以称为三角洲。由于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黄河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的形成速度减慢。对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用RS监测和GIS进行空间分析。第(2)题,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可从资源、科技、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优势和劣势。第(4)题,从三大产业生态化的措施入手分析即可。
    答案:(1)流水堆积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加强 RS和GIS
    (2)自然原因:地势低,地下水水位高且含盐量大;降水量小,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3)优势条件: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石油、海盐资源丰富。
    劣势条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水资源短缺。
    (4)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发展生态农业。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
    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多年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30多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生产基地。据此回答1~3题。
    1.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
    B.区域中心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2.30多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 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③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交通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
    A.便捷的交通 B.广阔的经济腹地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解析:1.A 2.B 3.B 第1题,30多年前(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工业化的影响,小城镇得到不断发展。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主要受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惠的政策等的影响。第3题,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拥有便捷的交通、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但是由于南岭的阻隔,其在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如图示意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5.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6.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4.A 5.D 6.A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小,而且呈现下降趋势,城市化水平较高,应为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第5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该省在1995~2000年,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所以D项正确。第6题,该省工业发达,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超过第一产业;再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占用了大量耕地,也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2018·九江模拟)昌九一体化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南昌是江西省行政中心城市,九江是江西省门户城市,两城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南昌市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
    B.九江市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
    C.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D.生态“蓝肺”应发挥空气质量优势,发展光伏产业
    8.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
    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
    ③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④有利于全省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7.D 8.A 第7题,读图,南昌市是省会,有资金、技术优势,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九江市位于长江沿岸,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光伏产业是对太阳能的开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生态“蓝肺”空气质量好,不是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第8题,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关系不大。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是区域内合作发展,不是全省均衡发展。
    (2018·石家庄二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l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