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四章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四章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页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四章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页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四章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四章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展开

    

    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纲展示]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9页

    [基础梳理]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分异规律
    成因
    表现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更替
    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同纬度地带,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沿经线延伸,随经度变化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分异规律
    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发生变化
    随等高线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的山地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
    较小尺度的地域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制约。

    分布
    植被
    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森林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旱生植物
    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图文拓展]

    1.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纬度、温度的关系

    纬度增高,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2.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非地带性分布(地形、洋流影响)


    马达加斯加岛西半部为热带草原,而东半部由于地处山地迎风坡,以及沿岸有暖流经过的影响,却是热带雨林。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0页

    考点一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图解考点]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

    [信息解读]
    地域分异规律直接反映的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与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如左图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由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
    陆地自然带水平分布示意图


    下图为❶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 m,距海约180 km。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❸(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C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 命题角度一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的
    对应关系
    (2017·高考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下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下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第1题,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当地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而为落叶阔叶树种。第2题,常绿灌木生长条件介于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之间,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气温高低。
    答案:1.B 2.A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3~4题。

    3.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第4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但K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
    答案:3.A 4.C
    5.(高考经典题)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图示地区为北非和西亚,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形成荒漠带。
    答案:A
    6.(2017·高考北京卷)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解析:根据图文中的信息:东非、10°S~15°S、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等可判断,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1月为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多,植物繁茂;7月为干季,受信风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少,草木枯黄。
    答案:热带草原带。
    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
    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 命题角度二 地理环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7.(高考经典题)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析:依文献表述,该地带性是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是典型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A项。B项表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项表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项表现的是非地带性现象,故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A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8.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析: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答案:C

    考点二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B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 命题角度一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高考经典题)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说明该高度土壤营养物质丰富,土壤含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该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该处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故A项正确;由于该山地处四川西部,纬度较低,海拔4 000米处不会有高山冰雪带,故B项错误;海拔4 000米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不适宜森林生长,故C、D项错误。第2题,据图可知,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与4 000米处相比,2 000~3 000米处海拔低,温度高,蒸发强,土壤含水量少,不利于磷累积,故A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海拔低、热量条件好,有林木生长,该高度生物生产量较高,故B项错误;由于地处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该高度地表径流量较大,故D项错误。
    答案:1.A 2.C
    (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3~4题。

    3.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4.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解析:第3题,流域水量支出一般包括蒸发、下渗、径流以及转化为固态水、植物截留和蒸腾几个方面。材料显示:支出中蒸发与下渗占比共为30%,不产生地表径流;则剩余70%应转化为固态水或植物截留和蒸腾。图示该海拔为山地针叶林带,森林多而不可能为冰雪带,故转化为固态水比重应很小,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应是植物截留和蒸腾。第4题,图示该山地北坡基带为半荒漠带,降水量由山麓到针叶林带逐渐增多,则甲地植被应为介于半荒漠与针叶林之间的草原,故甲地表示的自然带是山地草原带。
    答案:3.B 4.B
    (高考经典题)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下题。
    5.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解析:由“太白山为秦岭主峰”可知,其北麓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项错误;由北麓到山体中部,树木增多可知,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多,B项错误;北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往上又密又高的树木应是针叶林带,C项正确;“稀树草原”为热带植被类型,D项错误。
    答案:C
    〉〉 命题角度二 山地垂直自然带内部的分异规律
    6.(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按照材料中揭示的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在2 000~2 300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第(2)题,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这“部分地区”是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第(3)题,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而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是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考点三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2)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A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右图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地区。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上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读世界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回答1~2题。

    1.该山地位于(  )
    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D.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2.该山地迎风坡的盛行风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西风 D.东南季风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落叶阔叶林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上限高于北坡,因此南坡为阳坡,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山麓地带为耕地和牧场,耕地和牧场之上为落叶阔叶林,由此可知,山麓地带的原始地带性植被可能为亚热带常绿林,因此该地区应位于中纬度地区,故选D项。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可排除A、B项;若该山地地处季风区,山地南坡应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排除D项。
    答案:1.D 2.C
    下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垂直地带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判断甲坡坡向及图例①代表的景观类型(  )
    A.东坡 常绿阔叶林
    B.西坡 常绿硬叶林
    C.东坡 亚热带草原
    D.西坡 落叶阔叶林
    4.导致20°S附近甲、乙两坡垂直景观复杂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高差
    解析:第3题,该山海拔较高,绵延于10°N~50°S之间,由此可判断,该山脉为安第斯山脉;甲坡南北向纬度地带性变化明显,其中荒漠带从30°S附近一直延伸到5°S附近,应表示安第斯山脉的西坡。图例①表示的自然带位于30°S~37°S的大陆西岸,应是地中海气候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4题,由图中可看出,20°S附近的东坡是热带雨林景观,西坡是热带荒漠带,两地降水差异较大。
    答案:3.B 4.C

    考点四 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高考经典题)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D (2)C

    1.常见的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况)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自然带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2.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照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如40°S~50°S安第斯山的东侧分布着温带荒漠带,因而为非地带性。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第2题,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和苔原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1.D 2.C
    3.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解析:由图可知,①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海岸,且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从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②地地处安第斯山地,气温和降水随海拔升高而产生明显变化,造成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变化。
    答案: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 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21页

    [基础巩固组]
    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
    解析:第1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D正确。第2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表述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表述正确。
    答案:1.D 2.C
    某游客在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考察时发现,园内海边一小山的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图1),而背海一侧植被高大而茂密(图2)。读图,回答3~4题。
     
    图1         图2 
    3.该公园所处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高山草甸带
    D.热带季雨林带
    4.山丘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过低 B.降水稀少
    C.光照不足 D.土层瘠薄
    解析: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公园位于福建漳州市,地处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4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公园位于福建漳州市,山丘东南沿海一侧光热更充足、降水更丰富,但流水和风力侵蚀作用更强,使土层瘠薄,故植被低矮而稀疏。
    答案:3.A 4.D
    在瑰丽多姿的秋天,再没有什么比红叶更富有色彩、更具欣赏性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能观赏红叶的地区以及10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区。读图,回答5~6题。

    5.造成九寨沟与栖霞山观赏红叶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
    6.9月份最佳的红叶观赏地是(  )
    A.五指山 B.栖霞山
    C.红叶谷 D.香山
    解析:第5题,九寨沟与栖霞山的纬度位置大体相近,但九寨沟的地势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秋天来得较早,造成九寨沟观赏红叶的时间较栖霞山早。第6题,图中斜线部分为10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区,9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地的秋天应来得比斜线区早,热量条件差,应该位于纬度或海拔更高的地区,故最可能是红叶谷。
    答案:5.D 6.C
    下表为甘肃省南部某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1)的变化情况统计表。据此完成7~8题。
           
    2 420
    2 640
    3 580
    4 050
    半阴坡
    41
    24

    120
    半阳坡
    23

    62

    阴坡


    181

    阳坡

    20

    90
    7.海拔4 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  )
    A.60 B.75
    C.105 D.125
    8.与阳坡相比,阴坡(  )
    A.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气温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气温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
    D.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
    解析:第7题,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海拔4 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介于90~120之间,结合四个选项可以判断,海拔4 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105。第8题,与阳坡相比,阴坡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阳坡或阴坡与降水量关系不大。
    答案:7.C 8.D
    9.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2)比较甲图和乙图两座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向和降水量有关。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雪线出现差异主要是因为降水的差异。第(2)题,垂直自然带带谱的比较主要从丰富程度、基带差异、同一类型自然带海拔高低差异等方面进行。第(3)题,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高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差异。
    答案:(1)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2)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能力提升组]
    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 m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1~3题。

    1.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2.与图中28°N以南山地有无针叶林存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海拔
    3.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  )
    A.莽山 B.武夷山
    C.神农架 D.宝天曼
    解析:第1题,依据图例,可看出图示山地都有常绿阔叶林。第2题,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没有针叶林分布,而东西部的主要差异是降水量,故C正确。第3题,依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类似于当地水平自然带分异规律,可判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图示宝天曼纬度最高,则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
    答案:1.A 2.C 3.D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4~6题。

    4.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  )
    A.1 800~1 900 B.1 900~2 000
    C.2 000~2 100 D.2 100~2 200
    5.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①喜光 ②抗风 ③喜湿 ④耐寒 ⑤喜阴 ⑥耐贫瘠
    A.①⑥ B.②③
    C.③⑤ D.④⑥
    6.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力增强 B.封山育林
    C.降水增加 D.气候变暖
    解析:第4题,图示四条折线都是在1 800~1 900米林带比重最大,故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 800~1 900米。第5题,图示林带比重,阴坡高于阳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故可推断该森林植被喜湿、喜阴。第6题,高山苔原带因海拔高而气温低,不适宜森林生长,故主要制约森林生长的因素是气温;但近年来森林增长趋势明显,说明气温有所改善,即气候变暖是主因。
    答案:4.A 5.C 6.D
    7.(2019·福建莆田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图a

    图b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水汽、降温角度分析即可。第(2)题,树木生长慢一般可从气候(光热)、土壤角度分析;“矮曲”又体现在“长不高”“弯曲”上,一般矮与气温、曲与风力有关。第(3)题,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在山顶,而由我国地势分布可知山顶高度东西差异。第(4)题,可从该林存在的意义、破坏后不易恢复,以及破坏严重角度分析。
    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3)变化:自东向西升高(或自西向东降低)。
    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业用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存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