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第1页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第2页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第3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

    展开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

    [考纲展示] 1.地壳的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2页

    [基础梳理]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2.岩石
    (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③变质岩
    特别提示 常见变质岩的“前世”“今生”
    花岗岩→片麻岩    石灰岩→大理岩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
    在下图中的方框中填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的名称,并写出各箭头的含义: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③岩浆     ④变质岩
    A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
    三、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2.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L为未定板块边界,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如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③如图中d是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了东非裂谷带。
    特别提示 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时,需要“两看”“两关注”
    (1)“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度相结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
    (2)“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五、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流水作用
    3.风力作用
    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
    如在梯田上耕作;填海造陆。
    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如在坡地上耕作。
    [图文拓展]

    1.岩石圈物质循环与矿产

    岩浆侵入冷却过程中,矿物元素集聚形成宝石矿、金属矿产等;沉积岩石中可能富有沉积矿产,比如煤、石油等;变质岩石中可能存在变质矿产,比如铁矿等。
    2.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差异

    风化是指岩石多在无外动力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碎。虽然有个“风”字,但“风吹”只是加速风化的因素。
    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这些“外动力”包括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3.非洲马拉维湖的形成原因

    非洲的马拉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附近,因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了一个南北狭长的断陷盆地,积水成湖,因此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马拉维湖是断裂下陷形成的。
    4.洪积—冲积平原地貌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5.三角洲地貌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延伸,呈放射状。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4页

    考点一 地壳的物质循环


    (高考经典题)图示的❶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❷。据此完成(1)~(2)题。

    (1)❺。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❻(  )
    A.①  B.③    C.④    D.⑤
    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1)C (2)C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右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常见变式图


    [技法点拨] 三个关系判断岩层新老
    (1)岩层上下关系。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概括为“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
    (2)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概括为“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
    (3)变质岩与周围岩石的关系。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 命题角度一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甲图),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1~2题。

    1.乙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解析:第1题,波浪岩是花岗岩体,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中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③为变质岩、④为沉积岩。第2题,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形成的,图中花岗岩现在出露地表,则必然经过了地壳抬升、风化剥蚀过程,则B选项正确。
    答案:1.B 2.B
    〉〉 命题角度二 地质作用发生先后顺序的判断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四五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4.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解析:第3题,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显著,花岗岩上的“蜂巢”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第4题,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其形成晚于沉积岩。后来由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形成现在的地貌。
    答案:3.B 4.A

    考点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高考经典题)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C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运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图示



    特别提示 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欧亚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碰撞形成。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1.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读图可知,平顶海山为火山,A项错误;由岩浆岩构成,B项错误;顶部平顶形态由外力侵蚀所致,C项错误;随着板块移动,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
    答案:D
    2.(高考经典题)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安第斯山脉属于褶皱山脉,是由于板块挤压碰撞、隆起抬升形成的。
    答案:C
    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 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阅读材料,回答3~4题。

    3.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  )
    A.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B.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
    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D.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
    4.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岛屿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3题,图示为多次地震地区,即位于地壳运动活跃的板块交界处。图示为海陆交界处剖面图,图示右下部分的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图示左上部分大陆板块下面,形成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边界。第4题,太平洋西部岛弧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下方形成;北美大陆西海岸的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形成;南北美大陆的东海岸均位于美洲板块内部。
    答案:3.D 4.A

    考点三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图解考点]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示意图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岩层①~⑧层理结构明显,为沉积岩,且其年代由老到新。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A

    1.常见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2017·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理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
    答案:B
    (2017·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第2题,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岩浆岩丙的形态反映出岩浆活动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乙;甲岩层形成晚于丙,因此选项B正确。第3题,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发生的弯曲变形。沉积岩岩层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的,若发生倾斜则判断其可能受挤压形成褶皱。同一次褶皱形成过程中,同一区域岩层弯曲变形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若发生岩层倾角不一致的情况,则可能出现多次褶皱过程。所以,图中乙所在左下角岩层为一次褶皱过程,甲所在右上角岩层为另一次褶皱过程。
    答案:2.B 3.B
    4.(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a为河谷,地势较低,并且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地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受侵蚀而形成谷地,所以可以判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背斜谷。
    答案:A

    考点四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考经典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必须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
    (2)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河流入海的位置变动导致海岸线的不断变化。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B (3)D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2.主要沉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同一区域的不同外力及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上题中,贝壳堤的形成,既要考虑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又要考虑沿岸海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再如,在沿海地区,尤其是河口处,当泥沙沉积的速度大于海水侵蚀强度时,海岸线会向海洋方向推进,反之向陆地方向推进。由此可反推,根据海岸线的变动情况,判断某一河口处泥沙沉积和海水侵蚀的强弱关系。

    (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第2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答案:1.D 2.B
    3.(高考经典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解析:图中甲地位于湄公河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C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4~5题。

    4.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5.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洪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第5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项。
    答案:4.D 5.C
    考点五 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图解考点]


    (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A (2)D

    1.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
    A.岩石性质 B.地质构造
    C.通航里程 D.降水多少
    解析:河流的河床形态主要受河床的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及水流大小、速度等因素影响。河流的河床形态会影响通航里程,但通航里程基本不会影响河床形态。
    答案:C
    读图甲和图乙,完成2~3题。


    2.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3.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2题,图乙中显示,R河的源头地带海拔接近5 000米,说明源头附近有冰川活动,源头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从图甲中的河谷形态看,该处河谷狭窄,呈“V”型,应是河流的上游河谷,且该“V”型河谷出现在一个大“U”型谷的底部,说明先经冰川侵蚀,后经流水侵蚀形成。第3题,图乙中E示意的河谷形态是河流在山谷中的形态,应该位于河流的中上游;图乙中F示意的河谷呈现出展宽的特征,应是位于河流的下游。
    答案:2.C 3.D
    (2017·高考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右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4~6题。

    4.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5.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第4题,由图文材料中的“坡度骤减”及图例和比例尺可判断,贺兰山东坡坡度较大,河流、河谷众多,导致山麓东部泥沙堆积,冲积扇连片分布;从图文信息中无法判断出岩石裸露;降水集中有利于洪积扇的形成,但不是洪积扇集中连片的原因。第5题,结合图中比例尺推断,该区域实地范围较小,东西距离约15 km,南北距离不超过30 km,特别是有洪积扇的部分,这么小范围的局部地区内,其降水和风化物粒径大小差异不明显。而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较长且主要流经低山,地势起伏小,流速较慢,使得大部分砾石在河床沉积。第6题,由题干信息中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推断其土层浅薄,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答案:4.C 5.B 6.B

    规范答题模板系列3|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的分析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1页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析高考真题——知答题思路

    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

    [模板构建]
    1.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河谷、沟谷、峡谷
    河床、冲蚀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暖湿的气候
    可溶性石灰岩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与流水中含有的CO2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
    风力侵蚀地貌
    携带、破坏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2.沉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河流冲积扇
    山口、平缓、减慢、沉积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大量泥沙、海水的顶托、入海口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碎屑物质、阻挡、风速降低、沉积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冰碛地貌
    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典例] (高考经典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获取信息]

    [尝试解答] 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练经典试题——知命题特点

    1.(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解析: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为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夏季分布状况,该地区河流所在河谷年雨量仅140毫米,集中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盛行偏北风。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

    (1)说出PQ、QR两段河谷地形的差异,并指出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
    (2)说明QR河段沙洲形成过程。
    (3)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
    (4)有人提议在R处筑坝发电,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PQ段河谷狭窄,为峡谷地形,QR河谷较宽阔,为宽谷地形。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岩石硬度与河流流速。岩石坚硬,侵蚀慢,反之,侵蚀快。落差大,流速快,河道窄深。反之,河道宽浅。第(2)题,图中QR段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在QR段流速缓慢,携带泥沙能力小,泥沙沉积,形成沙洲。第(3)题,甲处盛行偏北风,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受南侧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吹送的沙尘沉积形成沙丘。第(4)题,从地形条件分析,R处为峡谷,筑坝工程量小,上游为宽谷,有利于储水,且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所以赞同。结合该地降水量可知,河流水量小,电站建设可能导致生态破坏,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所以不赞同。
    答案:(1)差异:PQ为峡谷,QR为宽谷。影响因素:岩石硬度、河流流速。
    (2)QR段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QR段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
    (3)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
    (4)赞同。理由:R处为峡谷,筑坝工程量小,上游为宽谷,有利于储水(或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或不赞同。理由:水量小,可能导致生态破坏(或可能诱发地质灾害)。(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作答即可)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09页

    [基础巩固组]
    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谷,位于天山山脉南麓。这里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读图,完成1~2题。

    1.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2.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解析:第1题,该岩石分层明显,属沉积岩。第2题,首先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地壳抬升后被侵蚀,形成该景观。
    答案:1.C 2.A
    右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3~4题。
    3.右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4.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页岩 D.砾岩
    解析:第3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则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岩浆岩穿过了④③②①岩层,则⑤形成年代更晚;⑥岩浆岩穿过了⑤岩层,说明⑥形成年代晚于⑤。第4题,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答案:3.C 4.B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6.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
    解析:第5题,岩洞受到海浪的侵蚀而形成。第6题,沙滩是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而岩洞、岩礁、海岸都受到海浪的侵蚀作用。
    答案:5.A 6.C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7.关于图中a、b、c、d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①a指化学沉积作用 ②b指搬运作用 ③c指成岩作用 ④d指火山喷发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图中a、b所示箭头均指向沉积岩,表示的是水圈、岩石圈中的各种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故①正确,②项错误;c所示箭头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应是对岩石的风化侵蚀作用,故③项错误;d表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指火山喷发作用,故④项正确。
    答案:D
    8.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新疆的景观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
    (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解析:第(1)题,吐鲁番盆地是断裂下陷形成的,天山山脉是板块挤压形成的,都与内力作用有关;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的形成与风力有关,属于外力作用。第(2)题,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是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第(3)题,雅丹地貌也叫沙蚀丘或风蚀丘,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
    答案:(1)吐鲁番盆地和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2)吐鲁番盆地是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能力提升组]
    “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下面左图为“巨人之路”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1~3题。

    1.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属于右上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是(  )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
    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
    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
    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
    3.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
    A.风力侵蚀 B.海水侵蚀
    C.全球变暖 D.火山地震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的“玄武岩石柱”可判断出,“巨人之路”石柱属于岩浆岩。右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第2题,“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多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玄武岩在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台阶形状。第3题,由材料可知,“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海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会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故C项正确;“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弱,故A项错误;“巨人之路”就是岩石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故海水侵蚀对其观赏价值影响不是太大,故B项错误;火山地震可能形成更加壮观的景观,故D项错误。
    答案:1.B 2.D 3.C
    (2018·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4.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
    答案:C
    (2018·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5.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解析: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D项正确;该地区小范围内年降水量差异较小,A项错误;由图中岩层弯曲状态可以判断,该地区为向斜构造,甲、乙两处均位于向斜的侧翼但地貌不同,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该区域植被状况,C项错误。
    答案:D
    (2018·高考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6~7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第6题,由“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测其成因是地壳断陷集水成湖。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泊应大致呈圆形,而河流改道和滑坡阻断河流形成的湖泊应该深度较小。第7题,贝加尔湖位于高原山地,降水量加大和入湖径流增多的水量溢出会往海拔较低的地方流,不会使湖水深度加大。入湖泥沙增多会增加湖底沉积物,反而使湖水深度减小。只有湖盆加深才会使湖水深度加大。
    答案:6.A 7.C
    8.(2019·湖北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型谷,如挪威峡湾;有“V”型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型谷,如东非大裂谷。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上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2)河谷地区有大量的河相沉积物,请你指出河相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
    (3)河谷地区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河谷地带对古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所处纬度高,地质历史时期,冰川发育,受冰川的侵蚀,形成“U”型谷;冰川消融后,谷地受河流的侵蚀,形成“V”型河谷。第(2)题,越往下游,河流携带物质受到的冲刷和摩擦时间越长,沉积物的磨圆度越好;河流下游,河水的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较细;同时受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第(3)题,河流谷地的热量、水分、土壤、植被等条件较好,利于人类的活动。
    答案:(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形成“V”型河谷。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越来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好。
    (3)谷地海拔低,热量充足;谷坡有森林和草地,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谷地中的河流,提供饮用、灌溉水源、捕鱼和运输;河流带来泥沙堆积,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发展种植业,提供粮食。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