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学案:模块二第一单元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展开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2)规律(3)人口密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美国东北部。2.我国的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2)具体表现:东西差距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自然差距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交通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民族方面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影响逐渐减弱,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政治文化因素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因素等。【注1】 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着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移动,使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 三、谋求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2.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它是一个警戒值。(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3.人口合理容量(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①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②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注2】 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通过资源供应能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点】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1)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最适宜。(3)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可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考点一 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1.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如下表所示: 地区差异主导原因(因素)分析密集区东亚、南亚社会因素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北美洲东北部(特别是五大湖区)工业、金融、贸易发达→经济因素稀疏区高山寒冷区、干旱沙漠区、湿热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原因自 然 环 境 地形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 000 m 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多集中在平原地区气候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水源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人类逐水而居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高土壤的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矿产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区,人口稠密矿产的开采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社 会 经 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活动方式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分布多交通对一地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政治文化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 [集训过关]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①地形区为(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 D.东南丘陵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达20%D.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解析:1.A 2.D 第1题,图中①地形区,地形起伏较小。在相应纬度处我国东部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青藏高原地形区,高原面上地形起伏小,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之说 。A项正确。第2题,读取图中信息可知,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80%以上。D项正确。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回答3~4题。3.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解析:3.C 4.B 第3题,该地区南部纬度较北部低,气候较温和、开发历史较长、城市较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第4题,北部石油、天然气开发,南部人口北迁。考点二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项目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区别内涵最大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参考角度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体现的意义生存发展人口数量大小共同点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分析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集训过关]1.(2016·上海高考)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乙省丙省丁省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778.5914.3283.41 799.4耕地面积/万公顷588.31528.18814.07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解析:选C 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板;丙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即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2013·上海高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读图回答2~3题。2.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3.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2.D 3.C 第2题,结合理论人口容量公式,在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理论人口容量与b(熟制)呈正相关,纬度越低熟制越高,四地中④地纬度最低,故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3题,四个城市中①和④的人均用水总量未超过人均水资源总量,即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2019·郴州调研)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示意图,完成4~5题。4.图中,能大致说明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5.上海市消费水平高,而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大,其原因是( )A.热量、水资源丰富B.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C.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水平高D.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解析:4.D 5.D 第4题,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资源量也就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因此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④曲线符合题意。第5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上海市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消费水平高,但环境人口容量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说明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如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回答6~7题。6.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国土面积C.土壤肥力D.水资源数量7.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B.草地开垦C.保护野生动植物D.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解析:6.A 7.B 第6题,读图分析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地处热带,水热充足,生物生长范围广;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寒带面积广,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7题,草地开垦只是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不会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开垦草地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生态承载力,故选B项。[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2.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解析:1.D 2.B 第1题,①国人口集中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相符;②国人口集中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为德国;③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相符;④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吻合。第2题,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美国西部以山地为主,开发较晚,人口稀少;印度中部为德干高原。结合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3.制约加拿大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C.土地资源 D.气候条件4.加拿大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主要表现在( )A.地域辽阔,地广人稀B.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C.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D.气温低,人均消费水平较低解析:3.D 4.A 第3题,加拿大地处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因而气候(气温)条件是制约加拿大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第4题,加拿大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因而其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A.①和④ B.②和④C.①和③ D.②和③6.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解析:5.C 6.C 第5题,直接根据图示的等值线判读,并结合等值线“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原则判读即可。第6题,根据图示美国潜力最低的区域为西部山区,而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人口潜力较高,A错误。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与气候无关,与该地区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等因素相关,B错误。③地区为美国西部高原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因此人口潜力指数比较小,C正确。④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平原,该地区矿产资源贫乏,D错误。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90年代人口流动示意图,回答7~9题。7.下列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 )A.四川 B.广东C.海南 D.广西8.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化的表现 ②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③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 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9.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 ②依靠资源开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④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7.B 8.D 9.D 人口承载系数越小,人口负担越轻。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造成图示区域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是缓解人口压力的合理措施。下表为山东省与青海省人口与面积数据统计表。读表完成10~11题。省份人口/×104人面积/×104 km2山东省1990年8 439162012年9 685青海省1990年448722012年57310.关于1990~2012年两省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东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于青海省B.青海省人口密度变化大于山东省C.青海省年人口增长量大于山东省D.山东省人口密度小于青海省11.青海省人口环境承载力远低于山东省,最主要原因是该省( )A.交通不便 B.消费水平低C.生态环境脆弱 D.资源贫乏解析:10.B 11.C 第10题,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1990~2012年山东省人口增加了1 246万,增长速度为14.8%;青海省人口增长了125万,增长速度为27.9%,故A、C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于青海省,D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变化小于青海省,B项正确。第11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是人口环境承载力低的最主要原因。二、非选择题12.读我国人口分布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 面积比例人口比例人口密度东部地区46%96%222 人/km2西部地区54%4%9 人/km2(1)黑河、腾冲分属哪两个省级行政区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环境人口容量入手,分析我国人口分布这一现状存在的合理性。(4)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影响环境容量的问题?解析:本题要求从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入手分析人口分布特征的产生。人口分布受自然、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主要受资源、科技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制约。答案:(1)黑 滇(云)(2)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3)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大,可养育的人口多;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可养育的人口少。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4)注意保护环境,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注意保护资源,不要盲目开采资源,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浪费;统筹考虑西部资源、劳动力与东部资本、技术的结合方式,在东部技术、资本西移的同时,可以考虑西部部分劳动力、人口的东迁,以减轻西部人口对环境的压力。13.读材料,回答问题。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1 535.951 705.681 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1 460.991 543.031 596.84综合常住人口容量1 788.5~1 8701 841.5~1 9351 894.5~2 000(1)读图甲,说明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4)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根据人口金字塔读出数据即可,从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第(2)题,该时段劳动人口数量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也带来就业、住房压力较大的问题。第(3)题,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又出现增加的趋势;近郊、远郊人口增多。第(4)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较大,因此上海应该开源、节流;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口容量。答案:(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5%(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1.5%(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人口老龄化。(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住房、就业等压力大。(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