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二编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二编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第1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二编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第2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二编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第3页
    还剩4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二编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

    展开

    第二编 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
    [编者按] 高考2道必考主观大题担负着区分考生、选拔人才的功能,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一是审题不清、思路不明,答不到点上;二是信息获取不准、答题用语不规范,答不全要点,表述能力太差。本部分针对全国卷5年高考大题进行分类研究、精细揣摩,让考生明晰高考大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怎样答规范,变失分点为增分点。
    命题点(一)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也是高考重要的命题点。综合分析近5年的高考命题,对天气与气候的考查主要通过具体区域图文材料考查气候特征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015·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②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_℃,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_℃。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 km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③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④“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⑤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⑥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思考定向
    第(1)问
    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
    多年冻土层的结构、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第(2)问
    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
    多年冻土层的结构、气温对多年冻土层的影响
    第(3)问
    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
    热棒的工作原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多年冻土的结构及其变化特点,信息②是对设问(1)的说明。分析原因可联想到的知识有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年温差小等)。
    2.信息③说明活动层的变化特点及危害,信息⑤展示甲地与五道梁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对接设问(2),分析甲地路基更不稳定,可从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 ℃和年平均气温比五道梁高两个角度展开。
    3.由信息④可知热棒新技术的作用,结合图b倾斜设置即可联想到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冷却路基下的冻土,从而更好地保护路基。
    4.由信息⑥可知热棒工作原理,抓住关键词“上部分为冷凝段,下部分为蒸发段”即可很轻松的判定热棒的工作季节为冬季。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 ℃,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易误防范
    [纠偏1] 知识的迁移与综合分析能力在本题得到充分的体现。如由第(1)问联想到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由热棒的工作原理迁移到倾斜设置的具体应用。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大部分都能答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活动层频繁冻融,影响路基稳定性”,但由于缺乏条理性而失分。

     (2018·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如图为①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分)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气压系统及其位置关系
    指出类型及位置关系
    气压系统的特点
    第(2)问
    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
    推测数量、说明原因
    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
    第(3)问
    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预测变化
    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第(4) 问
    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
    说明原因
    影响天气的因素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该气压形势为春季的,春季是该区域气温回升的季节,中低纬回升快,高纬回升慢,南北温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大气运动快,天气多变。可对接设问(4)。
    2.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根据气压分布状况可知,西北部区域有一高压系统,东南部区域有一低压系统,可对接设问(1);T时刻该区域有2个锋面系统,西北部冷高压中心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东南方向运动,形成了一个新的冷锋。还有锋面气旋,可对接设问(2)。P点将有暖锋过境,然后受暖空气控制,接着冷锋过境,又受冷空气控制,可对接设问(3)。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往往忽略高压系统南下冷空气和低压系统北上的暖空气交汇,从而忽视该冷锋系统而造成失分。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忽视“预测”“将要”等信息的含义、分值设置的意义,容易只写暖锋控制下的天气而失分。
    [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不能正确获取春季的信息,进而不能得出南北温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等结论而不能得到正确答案。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天气与气候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2)气候特征的描述(气温、降水)及其成因。
    (3)区域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及成因分析。
    (4)区域气候和天气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命题点(二) 河流
    [编者按] 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其成因、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等相关内容。考生要掌握河流水文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的方法,学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②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
    (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5分)
    ③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思考定向
    第(1)问
    罗讷河不同区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分析
    第(2)问
    不同阶段罗讷河的整治和开发目标
    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措施
    第(3)问
    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第(4)问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河流生态的恢复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第(1)问题干中“罗讷河上游”对应信息①,可判定补给类型为冰川融水补给,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受气温的影响大;北部支流索恩河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径流量全年较稳定;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变化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大(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第(2)问实为选择式填空题,由措施推导目标。首先要抓住不同阶段治理措施的核心,然后结合信息③的不同目标进行分析即可。
    3.抓住信息②中的关键词“唯一授权机构”,结合图中罗讷河流域分布即可提炼出罗讷河流域广,跨多个行政区。对接设问(3)然后结合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知识即可作答。
    4.在回答第(4)问时首先要抓住关键点“河流生态的恢复”,然后联想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特征,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方面,进而组织答案。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中索恩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时,由于不能在图中提取“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一关键信息而导致失分。由此可见,准确获取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这一能力的培养。
    [纠偏2] 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本题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解答流域开发与整治类试题时,都可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相关知识来组织答题点。我国最新实施的“河长制”,与“国立罗讷河公司”有相似之处,考生应加强关注。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一位被①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②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③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④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内格罗河”“富含腐殖质”“泥沙含量少”
    分析原因
    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
    第(2)问
    “很少有桥”
    给出解释
    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
    第(3)问
    “拓展旅游观光业”
    表明态度,说明理由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②可知,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盛,说明生物量大,腐殖质来源丰富,对应设问(1),同时暗含该区域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少,对接设问(2)。
    2.由信息③可知内格罗河流经沼泽区,可联想到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既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也有利于泥沙沉积,可对接设问(1)。
    3.由信息④中的“布朗库河因含泥沙而呈黄色”,结合图中布朗库河流域等高线分布,进一步佐证内格罗河泥沙含量少与地势低平有关。
    4.分析河上很少有桥,由图可获取的信息是该区域水网密集,可联想到一是水运便利,二是修路建桥成本高,同时修路建桥容易对雨林产生破坏。
    5.第(3)问属于观点选择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该区域人口少、经济落后等这一社会经济特征,然后调用已学知识(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从该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条件和发展旅游观光业可能给该地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辩证分析。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易误防范
    [纠偏1] 语言表达不条理导致失分,表现在设问(1)中,解答该题时应该分别答出原因,考生往往将两者融合到一块进行作答。
    [纠偏2] 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差导致失分。在设问(3)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设问(3)为开放性试题,由于在图文材料中不能提炼相关信息,导致答题没有思路。仔细一想,该题的设置正是教材中“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的翻版,掌握教材知识,做到灵活迁移与应用,也就能够准确解答该问。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河流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
    (2)流域水能开发条件评价。
    (3)河流航运价值评价。
    (4)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及其意义。
    命题点(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编者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考查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现象、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运用两大原理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于①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②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③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思考定向
    第(1)问
    “地形”“气候区域差异”
    从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角度分析
    第(2)问
    “植食性、肉食性动物”“数量少”
    从食物来源、生存空间角度分析
    第(3)问
    “近距离拍摄”“甲地”
    从熊的分布、拍摄条件和安全性角度分析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图中经纬度可判定堪察加半岛位于北半球,结合信息①可知该季节为夏季,植被茂密。近距离拍摄熊有利于隐蔽,安全性好,可对接设问(3)。
    2.由信息②及图中经纬度和等高线分布可获取以下信息:(1)堪察加半岛纬度高、南北狭长分布;(2)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3)山地海拔高。由地形特征分析对气候的影响来对接设问(1);由纬度高、食物来源少,环境空间差异大,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小来对接设问(2)。
    3.由信息③可获取鲑鱼是熊的重要食物,结合图中河流分布可确定熊的出没范围,暗含拍摄熊的位置的选择,对接设问(3)。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易误防范
    [纠偏1] 审题不准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第(1)问。题目要求是说明“地形”对气候差异的影响,而不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纠偏2] 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差导致失分。第(2)问中“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动物”可联想到其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才能生存,考生不能做到该点而漏答“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这一得分点。
    [纠偏3] 第(3)问是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围绕“拍摄条件”,应抓住“熊在哪里→捕鱼处”“植被茂密→便于隐蔽,安全”“背风坡、晴天多→便于拍摄”的分析思路。考生往往分析不到位而导致失分。

     (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①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 m)时发现,②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③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 m 至2 600 m,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分解
    思考定向
    第(1)问
    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
    ①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
    ②图中体现的信息
    苔原带遭受干扰的部位
    苔原带遭受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第(2)问
    未受干扰时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从第(1)问可推断出遭受干扰的坡向、部位,进而还原未被干扰时苔原带多样性分布状况
    阴、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
    第(3)问
    限定词:与阴坡相比
    影响气温、湿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阳坡温度和湿度特点及产生原因
    第(4)问
    限定词:海拔2 300 m至2 600 m间
    影响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因素分析
    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缩小的原因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即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多样性先升高、再降低。观察图中阴、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可判断遭受干扰的坡向为阳坡。
    2.由信息②中“苔原带部分地区受到干扰,植物多样性异常”可推断,阳坡未被干扰的情况下生物多样性也应呈现单峰变化规律。
    3.由信息③中“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图中阴、阳苔原带分布高度和范围又大致相同,可推断阳坡植物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应与阴坡相同。
    4.由以上综合分析可得出阳坡苔原带未被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曲线,如下图A所示:

    5.影响山地垂直变化的主导条件是水热条件。从2 300 m至2 600 m间,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缩小,结合信息③中“降水量和坡度差别不大”即可明确分析角度应为热量的变化而非水分的变化。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 m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 m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易误防范
    [纠偏1] 不能将文字信息和图中信息有效整合导致分析和答题思路混乱。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依据图文信息,恢复阳坡未被干扰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如上图),再结合已学知识进行作答将变得容易一些。
    [纠偏2] 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从材料和图中未找到相关信息点而导致答题没有思路。其实第(3)问的设置不受图文材料的影响,利用平时所学知识的积累即可作答,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活”。
    [纠偏3] 绝大部分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都能够答出“随着高度的增加,阴、阳坡水热状况趋于相同”这一点,但是得分点不全而导致失分。失分的关键原因是对“坡度相差不大”这一信息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随着海拔升高,相同高度的区域面积减少,阴、阳坡之间的水热交换加强,都将导致阴、阳坡生物多样性差异缩小。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整体性和差异性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事象。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及成因分析。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及成因分析。
    命题点(四) 农业与工业
    [编者按] 纵观近五年高考命题可知,对农业与工业这一主体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出现次数最为频繁。农业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和生产条件分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命题点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工业主要考查工业生产条件分析、工业的合理布局与发展等相关知识。农业和工业是人地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人类的两大支柱产业,今后在高考命题中仍是重点,也会将农业和工业融合在一起考查,重点考查点仍以工农业生产条件评价和可持续发展为主。
     (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①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②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③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评价类
    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第(2)问
    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不利地理条件
    评价类
    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第(3)问
    比较甲、乙两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污染程度的轻重
    观点类
    工业的合理布局原则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沙特阿拉伯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劳动力丰富,经济发达;其他地区劳动力缺乏,经济相对落后。
    2.由信息②可知,甲地磷酸盐矿丰富,开采条件好;初期加工能力差。
    3.由信息③可知,甲地区开发历史短,暗含相关工业和基础设施薄弱。
    4.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1)从图中经纬网和相对位置可确定,沙特阿拉伯靠近亚、非、欧三洲,靠近沿海;(2)石油资源丰富,能源充足;(3)有铁路线和输油管道连接甲地(内陆地区)和沿海,产品运输方便;(4)位于内陆沙漠地区,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由于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现象在回答第(1)问时表现得最为突出。设问要求分析的是“沙特阿拉伯”整个国家,部分考生的答案中既包含对“沙特阿拉伯”的分析,又包含了对“甲地”的分析,答题思路混乱。
    [纠偏2] 知识的迁移能力差导致失分,主要体现在第(2)问上。从图文材料中能够比较轻松地获取“位于沙漠地区”“人口少”“开发历史短”这些得分点,但缺乏对知识的迁移(由沙漠地区联想到施工环境差,由人口少联想到劳动力缺乏等)导致失分。
    [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都能做到观点与论证的统一,但没有抓住“甲、乙对比分析”这一关键点,遗漏答题角度而造成失分。

     (2014·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①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②于1957年开始垦荒。③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④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⑤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
    分析原因
    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第(2)问
    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
    分析原因
    建三江地区气候特点分析
    第(3)问
    化肥施用量较少
    简述原因
    从“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两个角度分析
    第(4)问
    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说明理由
    农业区位优势分析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和图中经纬网可知,建三江纬度高。调用已有知识储备(东北地区气候特点、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即可得出设问(2)的答题要点。
    2.由信息②可得出建三江开垦历史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弱,对接设问(1)。
    3.由信息③可得出地广人稀这一知识点。地广人稀,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少,环境污染轻,对接设问(1);同时可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产量大,商品率高,对接设问(4)。
    4.由信息④可知,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
    5.提取信息⑤中的关键信息:“采用现代技术”说明生产技术先进,对接设问(4),“精准施肥”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对接设问(3)。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易误防范
    [纠偏1] 基础知识记忆不牢而导致失分。设问(2)中要求分析病虫灾较少的气候原因,考生往往只答到“冬季寒冷而漫长”而未答到“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最低气温低”这一点,究其原因是对东北地区气候特征记忆不牢所致。
    [纠偏2] 图文材料中还有大量信息,设问(3)中的答题点完全来自于材料。这就要求考生要强化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往往遗漏要点导致失分。在回答该问时要围绕“绿色”和“米都”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2015·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②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③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⑤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6分)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4分)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8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大盐湖盛产卤虫
    原因类
    从卤虫的生存环境角度分析
    第(2)问
    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
    原因类
    影响卤虫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3)问
    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原因类
    区域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对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影响类
    区域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4)问
    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
    观点类
    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卤虫的生存环境:“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由信息③和图示信息可知,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富含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生长。对接设问(1),答题点一目了然。
    2.由信息②可知卤虫的用途,结合信息⑤可推导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可增大对卤虫的需求量,促进卤虫产业的发展,对接设问(3)。
    3.提取信息④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即可获取设问(2)的答题点:产品需低温运输——运输成本高;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市场需求量小。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易误防范
    [纠偏1] 信息获取能力差导致失分。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往往没有从图中获取关键信息“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由于思路不清晰导致遗漏答题要点而失分。在回答本问时,应从“供需”和“养殖技术”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理由与观点不匹配(理由不支持观点)而导致失分。做此类观点选择类试题时,赞同的理由一般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不赞同的理由一般从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

     (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_℃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_℃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②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③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6分)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4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语句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与江苏、浙江相比”“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评价类
    农业区位选择和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第(2)问
    “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
    分析类
    地形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差异
    第(3)问
    “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
    分析类
    工业区位选择
    第(4)问
    “茉莉花茶产业”“对脱贫致富的启示”
    启示类
    农业可持续发展
    “茉莉种植为基础”“进一步发展”
    建议类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获取茉莉生长习性的相关信息:喜高温、抗寒性差、喜光、根系发达、需要充足水分、土壤不宜过湿。
    2.由信息②可知,横县茉莉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规模扩大等。
    3.由信息③中的“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可知横县茉莉花茶品质佳。
    4.由信息④可知,横县茉莉花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5.由图中经纬度和相对位置可获取横县的气候特征和地理位置特征。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 ℃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1)问时易出现的两个失分角度:①审题不清,将所有农业区位条件都答上;②遗漏要点,没有考虑不同季节气候条件对茉莉生长的影响。
    [纠偏2] 部分考生答题时仅从旱地角度分析土壤不能过湿,并没有分析平原地区有利于茉莉种植的条件而导致要点不全而失分。
    [纠偏3] 审题不清晰导致的失分在考生作答第(3)问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第(3)问要求回答“聚集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而部分考生答成茉莉花茶厂集聚的优势。

     (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①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②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如图所示)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③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④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_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_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
    说明原因
    从气候条件和用途的角度分析
    第(2)问
    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对比分析
    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
    第(3)问
    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
    说明原因
    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特点分析
    第(4)问
    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说明影响
    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②可知,剑麻生长在热带地区,主要用于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结合我国热带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即可获取设问(1)的答题要点。剑麻生长在热带地区,暗含当地气温高、降水多;剑麻叶片含水分多。不及时加工容易腐烂,影响剑麻纤维质量。所得信息对接设问(3)。
    2.由信息③可知剑麻加工厂要求交通便利,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对接设问(2)。
    3.由信息④进行推导:“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增加当地就业岗位;“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 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修建学校、卫生所等”→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这一要点基本都能答出;但对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这一答题点很少考生能够答出,主要是知识储备和迁移能力不足所致。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都能够围绕“交通便利”这一答题要点展开,这与命题难度较低和图示信息较明显有关。
    [纠偏3] 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差导致丢分。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往往找不到切入点而无从下笔。新鲜剑麻属于易腐烂、变质、不便长途运输的农产品,在热带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易腐烂变质,这是及时加工的原因。

      (2017·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②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③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④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⑤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6分)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分)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气候角度”“甲地普及日光温室”
    原因类
    从气温、光照、降水的角度分析
    第(2)问
    “20世纪70~80年代”“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
    评价类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第(3)问
    “农业集群式发展”“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意义类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4)问
    “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
    观点类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西班牙的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与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较低。
    2.由信息②可知,甲地干旱少雨,结合甲地的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即可获取第(1)问的答题切入点。
    3.由信息③可获取设问(1)的答题要点——生产成本低。
    4.由信息④可获取的信息也印证①的结论。
    5.从信息⑤中提取关键信息可获取设问(3)的答题角度:“温室安装维护”——保证生产稳定和持续供应;“良种培育与供应”——保持产品质量优势;“产品销售、物流”——使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为8 ℃左右),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4)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大多数遗漏“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这一答题点,这一答题点可根据图示信息结合农作物生长规律联想到。失分原因是考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差造成的。
    [纠偏2] 设问(3)的考查方式非常新颖,一个关键语句暗含一个答题角度,考生失分较多,其一是抓不准材料中体现的答题关键点,其二是由关键点不能准确对接相关知识。

     (2018·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②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③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如图所示),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6分)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10分)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4分)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
    说明优势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第(2)问
    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
    分析益处
    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集聚的优势
    第(3)问
    贵安新区数据中心的数据
    指出发展方向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4)问
    采取节能降耗措施
    观点类
    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数据中心的作用及其大小的衡量标准。
    2.由信息②可知,2010年前我国数据中心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
    3.由信息③可知,贵安新区有政策优势,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可对接设问(2)。
    4.由图中信息可知,贵安新区距贵阳、安顺较近,城市基础设施较好,城市服务体系较为齐全,可对接设问(2)。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有利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接近用户且有人才优势,方便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2)集聚的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有气候、水和电价等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临近贵阳和安顺,便于对接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等。
    集聚发展的益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
    (3)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
    (4)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
    或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大多数遗漏“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这一答题点。失分原因是考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差,过度的依赖平时所用的答题模板。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仅回答数据中心集聚的有利条件和益处中的一个,失分较多,主要是由不能认真审题造成的。
     (2018·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如图)建立纯碱厂,①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②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③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8分)
    (2)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8分)
    (3)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
    指出条件
    地形、气温、光照、降水等条件
    第(2)问
    在索瓦建纯碱厂
    分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中的社会经济因素
    第(3)问
    关闭纯碱厂
    观点类
    工业生产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索瓦纯碱厂制作纯碱的生产过程。
    2.由信息②可知,纯碱厂产品市场狭小。
    3.由信息③可知,纯碱厂亏损的主要原因。
    4.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博茨瓦纳位于南非高原中部,属热带草原气候,晴天多,且光照强烈,利于蒸发。索瓦距盐沼较近,原料丰富;索瓦附近无铁路经过,交通不便;距南非较远。可对接设问(2)(3)。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地形:位于(南非)高原上的低洼(盆)地,地表平坦。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
    (2)有利条件:接近原料地;可用地广(地价低)。
    不利条件: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远,基础设施不足(投入高)。
    (3)同意关闭: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主要销往南非)。
    或不同意关闭:保护民族工业,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易遗漏“高温、光照”等条件,这些条件可根据图示信息非洲气候的分布得出。失分原因是考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的。
    [纠偏2] 设问(2)隐含两个问题,一个是有利条件一个是不利条件,考生失分较多,其一是审题不仔细,其二是不能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农业与工业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其评价。
    (2)工业聚集和产业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3)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
    (4)工业生产条件评价和工业合理布局。
    命题点(五) 交 通

    [编者按] 高考一般以区域交通图为命题载体,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分析交通运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①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②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如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6分)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6分)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思考定向
    第(1)问
    “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2)问
    “拟建铁路布局特点”
    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第(3)问
    “沿海地区”“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保障身体安康”
    第(4)问
    “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工业部门”
    工业联系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尼日利亚人口多;经济以农矿业为主,经济较为落后,对交通依赖程度较高。
    2.由信息②可知,我国承包了尼日利亚沿海铁路的工程项目,由此可推导出我国有可能受益的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厂、机车制造业等(与铁路建设和机械制造有关的部门),对接设问(4)。
    3.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1)现有铁路线较少,主要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结合尼日利亚经济结构可推出是为了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相关商品,对接设问(1)。(2)拟建铁路与海岸线几乎平行,连接了东、西两条铁路,对接设问(2)。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路网特点:线路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作用: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
    (3)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疾;瘴气等。
    (4)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中现有铁路的作用时,没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经济以农矿业为主”而导致无答题思路或错答乱答而失分。
    [纠偏2] 本题第(3)问的设置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命题视角新,答案灵活。只要明确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围绕“保障身体安康”而得出的答案都可得分。

     (2017·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①白令海峡(如图)宽35~86 km,平均水深42 m,最大水深52 m,海峡两侧为山地。②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③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目前”“难以徒步跨越”
    分析自然原因
    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因素
    第(2)问
    “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
    说明理由
    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第(3)问
    “建跨海大桥”“成本高”
    分析原因
    影响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因素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白令海峡跨度大,施工难度大,不宜建桥;两侧为山地,易形成狭管效应。
    2.由信息②可知当时地形和气候特点: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处于冰期全盛时期,气候极为寒冷。由此可推断当时印第安人祖先由亚欧大陆进入美洲的季节为温暖的夏季。
    3.由信息③可获取白令海峡的形成原因,“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说明自然条件恶劣,可从气温寒冷、白昼短、多暴雪大风恶劣天气等方面进行分析。
    4.由图示白令海峡的具体位置结合已学知识可获取以下信息: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复杂;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该地洋流的流向以及海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作用都要加以考虑;施工期短,建设周期长,人工费用高,建设成本高等。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欧亚大陆与美洲不相连,只有寒冷时结冰,才能从欧亚大陆进入美洲大陆,从而错误的答为冬季。由材料中“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结合纬度高、气温低的气候特征,最好选夏季。这样温度较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通行。
    [纠偏2] 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失分现象严重,突出的问题是要点不全,反映出的问题的实质是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差所导致。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①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②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③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如图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8分)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6分)
    (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6分)
    (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俄罗斯配建港口
    简述经济价值
    项目本身、周边区域
    第(2)问
    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
    说明益处
    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第(3)问
    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
    分析作用
    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因素
    第(4)问
    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
    指出优势
    资源、技术、资金、市场、运输能力等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该项目子项目多,建设的难度大,需用的材料多,运输量大。
    2.由信息②可知,模块化施工的含义,该项目需用的材料多,重量大。
    3.由信息③可知,该项目的目标市场为中国和日本,距该项目较近。
    4.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该项目的纬度较高,冬季漫长,施工期短,建设周期长,人工费用高,建设成本高;该项目靠近鄂毕河。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
    (3)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
    (4)俄罗斯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等。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不能正确理解模块化施工的含义,不能总结模块化施工的优势,从而回答问题不够全面,则需加强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及分析能力的提高。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失分现象严重,其一是忽略与传统航线(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其二是不清楚市场竞争力强的关键是价格低,而价格又受生产成本的影响。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交通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分析。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分析及其合理布局。
    (3)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命题点(六) 生态环境问题
    [编者按] 纵观近五年高考命题可知,高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频率较高,考查点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以具体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命题载体,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试题的命制角度宽泛,对考生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_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②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思考定向
    第(1)问
    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风沙来源
    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
    第(2)问
    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易起沙
    从风速、沙源、植被状况三个角度分析
    第(3)问
    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从铁路、列车两个角度分析
    第(4)问
    防治风沙灾害的措施
    从防沙、固沙两个角度分析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大风日数多,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2.由信息②可知,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主要为就地起沙。
    3.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1)多条河流注入错那湖,携带的泥沙沉积;(2)桑曲和巴索曲之间东面湖面广阔,对西风无阻挡;(3)桑曲和巴索曲之间为河谷地带,其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易产生狭管效应。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易误防范
    [纠偏1] 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部分考生在答第(1)问时,由于审题不仔细,将分析“风沙的来源”理解成“多风沙的原因”,从而导致答题角度错误而失分。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由于思路不清晰导致失分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考生将对“铁路”和“机车”的危害混为一谈而作答导致失分,有的考生虽然分角度作答,但由于分析能力欠缺,导致遗漏答题点或者答非所问。

     (2014·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①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②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③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
    分析原因
    沼泽的成因分析
    第(2)问
    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
    分析原因
    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
    第(3)问
    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
    分析原因
    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分析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影响河流泥沙含量大小的因素是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为正确解答设问(2)提供了分析角度。
    2.由信息②可知,影响鱼类资源多少的因素是浮游生物含量和水温,为正确解答设问(3)提供了分析角度。
    3.由信息③可获取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基本自然特征。
    4.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1)从经纬度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气候寒冷,蒸发微弱,有冻土层存在;且气温低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2)从等高线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从两条河流的流向和流经地区可知,两条河都自南向北流,易发生凌汛现象;鄂毕河流经平原和沼泽地区,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叶尼塞河流经高原地区,流速快,侵蚀现象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易误防范
    [纠偏1] 对相互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导致失分。尤其是考生将“河流的侵蚀影响河流营养物质含量”错误地理解为“河流的侵蚀作用越强,营养物质含量越少”而导致答题角度出现偏差。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都能够从“温度”和“营养物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但由于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差,部分考生没有答出“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或“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而导致失分。

     (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②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判断地势特点,简述理由
    地形地势的判读
    第(2)问
    指出需解决的问题,简述原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问
    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4)问
    提出治理污染的措施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推导出水流方向:黄河水→引水渠→排水渠→乌梁素海;再结合图示黄河水水流方向即可判定河套平原地势特点,对接设问(1)。
    2.图示说明为河套平原地区,暗含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沉积作用显著;引水灌溉的水为黄河水,黄河水含沙量大,综合分析可知需要解决的问题应为泥沙淤积,对接设问(2)。
    3.由信息①②可知,农田退水进入乌梁素海,乌梁素海污染加重,可见人类活动是造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从图中看出,没有支流流出,说明乌梁素海水体更新慢,污染物长期积累而逐渐加重。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2)问时,由于不能由黄河水联想到泥沙含量大、由平原地区联想到沉积作用显著而导致答题角度不清或错误而失分,这是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所致。
    [纠偏2] 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差导致遗漏答题要点而失分。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由于不能从图中获取“乌梁素海水体流动情况”,结合本区域地理位置联想降水情况而导致漏答“降水少、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差”这一答题要点。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①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②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如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设问方式
    思考定向
    第(1)问
    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描述类
    图示信息的分析与描述
    第(2)问
    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分析类
    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第(3)问
    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说明类
    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点(不同阶段的人类活动,信息①②),对接图示不同阶段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可理出以下思维线索:
    1.20世纪70年代: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栖息地连成一片。
    2.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栖息地面积减小;修建公路,栖息地被割断,呈碎片化。
    3.20世纪90年代末: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西、向北扩展的趋势。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1)、(2)问时,由于变化梳理不清导致失分,第(1)、(2)两问是相互对应和印证的,考生作答时可按照“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类活动——产生不同影响”这一思路来分析。
    [纠偏2] 审题不准导致失分的现象在考生作答第(3)问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第(3)问要求从“道路建设”和“栖息地保护”两个角度作答,而考生由于审题不准,仅仅从如何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角度来作答。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①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②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③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④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设问方式
    思考定向
    第(1)问
    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
    推测特点
    沼泽形成的条件
    第(2)问
    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
    分析变化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第(3)问
    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
    说明原因
    影响河水盐度的因素
    第(4)问
    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观点类
    流域开发与湿地保护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乌裕尔河流域早期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2.由信息②可知,乌裕尔河由外流河变为内流河,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
    3.由信息③可知,早期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基本不变,早期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在形成面积稳定的扎龙湿地时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同,可对接设问(2)。
    4.由信息④可知,扎龙湿地地形平坦、开阔,可对接设问(1)。
    5.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乌裕尔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在其下游形成了扎龙湿地。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1)问时,易根据其位置得出降水较多的结论。失误的原因是不能根据乌裕尔河由外流河变为内流河的过程,推测降水较少。
    [纠偏2] 考生在作答第(2)问时,易忽略该流域降水量的变化特点,或仅回答某一时段的变化情况。失误的原因一是忽视了该设问是对过程的考查;二是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不能得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生态环境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3)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