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习题
展开一、选择题
1.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下列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质量增大B.分子体积扩大
C.分子间间隔变大D.分子个数增多
2.2019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在邵阳市绥宁县境内隆重举行了庆祝苗族“四•八”姑娘节活动,热情好客的苗族人民拿出了香喷喷的黑米饭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人们能闻到黑米饭浓浓的香味,主要原因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3.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6B.8C.14D.20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钙元素B.硅元素C.铝元素D.铁元素
5.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150周年。为纪念门捷列夫,将在1955年发现的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钔”,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有关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B.元素符号是Md
C.原子序数是101D.相对原子质量是258g
6.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 )
A.FB.S2﹣C.D.
7.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B.他们都是同一种粒子
C.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D.第③种粒子的符号为Na+
8.下列对有关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分子
B.水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C.电解水属于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9.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A.MgB.ZnC.ClD.Ag
10.稀土元素镝(Dy)常用于制造硬盘驱动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镝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
C.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
D.稀士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
11.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12.某微粒M的结构示意图如图,关于该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的原子易失电子B.x只能为7
C.M为金属元素D.x为8时,M为阴离子
13.如图为原子变化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原子,“●”“〇”“。”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①②③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 )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14.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
15.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铝、镓(Ga)、铟(In)、锡(Sn)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铝、镓和铟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氯化铝的化学式是AlCl3
C.铟的原子序数比锡大
D.镓与铝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二、非选择题
16.在下列横线上,选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
(1)蒸馏水不宜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氧 ;
(2)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二氧化碳气体是由碳、氧 组成;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
(4)硫酸铜是由 构成。
17.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8.根据以下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
(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
(3)具有相对稳定结的粒子是 ;
(4)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
19.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1)表中元素②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 。
(2)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 相同。
(3)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铝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20.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α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超过 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 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 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 α 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um 金箔包含了 3000 层金原子,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A.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4)1919 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 α 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 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中的观点。
1911年,声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一、1.C【点拨】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质量增大,故选项错误;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体积扩大,故选项错误;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正确;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个数增多,故选项错误。
2.C【点拨】人们能闻到黑米饭浓浓的香味,是因为黑米饭浓浓的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饭香。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人们能闻到饭的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人们能闻到饭的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体积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C、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人们能闻到饭的香味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D、人们能闻到饭的香味的主要原因与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无关,故选项错误。
3.A【点拨】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核内质子数为6,则电子数为6。
4.C【点拨】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前五种元素依次为氧、硅、铝、铁、钙等,其中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5.D【点拨】A、钔元素是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B、钔元素元素符号是Md,该选项说法正确;C、钔原子的原子序数是101,该选项说法正确;D、钔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258,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6.D【点拨】A、F表示氯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B.S2﹣需要失去2个电子变成原子;C.氧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失电子;D.图中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2个电子变成原子。
7.D【点拨】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三种粒子的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三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一种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D、第③种粒子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故选项说法正确。
8.B【点拨】A、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解释正确;B、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C、电解水属于化学变化,水分子变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D、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9.C【点拨】A、Mg是镁元素的元素符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B、Zn是锌元素的元素符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C、Cl是氯元素的元素符号,带“气”字旁,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D、Ag是银元素的元素符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10.A【点拨】A、镝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该选项说法正确;C、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该选项说法正确;D、稀士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该选项说法正确。
11.A【点拨】A、④是11号是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B、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个,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故错误;C、④和②的质子数相同,所以④和②是同种元素。图中共有三中元素,故错误;D、②属于稳定结构,④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错误。
12.D【点拨】A、若为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x可能为7,也可能为8,故选项说法错误;C、M为氯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D、x为8时,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13.B【点拨】在原子中,电子在原子核的外部,所以小圈表示的是电子,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以白球表示质子,黑圈表示中子;再根据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可知;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由微观结构示意图可知,①和②这两种粒子核内的质子数均为1,故属于同种元素。
14.B【点拨】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A正确;B.氢原子核内只有质子没有中子,故B错误;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电子的质量等于质子、中子质量的1836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计,故C正确;D.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故D正确。
15.C【点拨】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铝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氯化铝的化学式是AlCl3,故选项说法错误;C、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铟的原子序数比锡小,故选项说法错误;D、镓与铝位于同一族,镓与铝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二、16.(1)分子 (2)分子 元素 (3)原子 (4)离子
【点拨】(1)蒸馏水不宜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二氧化碳气体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
17.(1)电子 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模型
【点拨】(1)198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根据原子的结构考虑,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8.(1)②和④ (2)③ (3)①和④ (4)②和⑤
【点拨】(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②和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2)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3)①④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均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4)图中②和⑤最外层电子均为7,化学性质相似。
19.(1)N2 (2)电子层数 (3)得到 AlF3 (4)A
【点拨】(1)由元素周期表可知,表中元素②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是氮气,化学式为N2;
(2)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 电子层数相同;
(3)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大于4,都易得到电子.在化合物中,氯元素显﹣1价,铝元素显+3价,则铝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F3;
(4)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0.(1)不会 原子核 (2)B (3)C (4)质子
【点拨】(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由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且体积很小;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具有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与C描述最相符;
(4)原子种类发生改变,一定是质子数发生了改变,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质子。
21. (1)电子 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推理 模型
【点拨】(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根据原子的构成考虑;
(2)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进行演示。
初中课题3 元素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a href="/hx/tb_c985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3 元素同步练习题</a>,共4页。
【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提升卷】: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提升卷】,文件包含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