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五、六度。 | |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达1600℃,炉前起码超过100℃。
| |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 |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
(1)细胞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3)细胞与它所生活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属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3.
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它生活在身体内的细胞外液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 |
(2)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 |
(3)淋巴又称淋巴,是指在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 |
问题:
(1)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是什么?(血浆和组织液)
(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淋巴和组织液)
思考与讨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体液间的相互转化
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注意:①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②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
③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④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⑤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过渡: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可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但人体的组织细胞直接处于外界环境中就会死亡,这是为什么?
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差别
1.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
血浆中含有的水约占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约占7%~9%,无机盐约占1%,其他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注: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稳定性)
问题: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医生给别人输液时为什么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答: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1)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数量 | 对水的吸引力 | 渗透压大小 |
越多 | 越大 | 越大 |
越少 | 越小 | 越小 |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组成细胞外液的无机盐离子中Na+和Cl-含量最高)。
(2)细胞外液的酸碱度:血浆pH7.35-7.45(与含有HCO3-和HPO42-有关)。
(3)细胞外液的温度:37℃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2.直接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
3. 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练习
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高中生物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设计,共4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设计,共5页。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4节 免疫调节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4节 免疫调节教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