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山东省2018-2020年近三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
山东省2018-2020年近三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9)——生物实验(含解析)
展开
山东省2018-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9)——生物实验
一.选择题(共35小题)
1.(2020•济宁)下列有关生物科学探究和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临时装片时,将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液滴,以防止损坏盖玻片
B.探究唾液对淀粉的作用时,试管应放在37℃温水中保温
C.在做嫁接实验时,要注意接穗和砧木的韧皮部紧密结合
D.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应设置明亮干燥和阴暗潮湿两种环境作对照
2.(2020•东营)东营观鸟协会为了研究东方白鹳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行为,在其栖息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安装摄像机,记录东方白鹳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3.(2020•东营)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幼叶尖端的组织为食。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生长的影响,生物小组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存活率和高度
B.蚂蚁以金合欢幼叶尖端的组织为食,对金合欢生长有害
C.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生长
D.栖居的蚂蚁数量越多,对金合欢生长越有利
4.(2020•潍坊)某科研小组为探究山药中的山药多糖对治疗糖尿病的医学价值,召募20至60岁的志愿者分为三组:20位糖尿病患者、20位健康者、20位治疗后血糖含量稳定者,每天只定时服用一定量的山药多糖,结果表明,服用该多糖对糖尿病的治疗及巩固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个体之间的相对差异较大而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你认为以下最能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信度的改进措施是( )
A.增加一个对照组
B.增加每组被测人员数至100人
C.统一被测者的性别
D.统一被测者的年龄
5.(2020•东营)“淀粉遇碘变蓝色”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原理。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此原理的是( )
A.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B.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C.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D.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6.(2020•青岛)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需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同的两种环境
B.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C.在探究“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时,用燃烧的蜡烛迅速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里,火焰立即熄灭,说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D.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选取自身具备萌发能力的种子均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装置如图,该实验变量是空气
7.(2020•临沂)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对于他们预测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最符合事实的是( )
A.滴加碘液后1号变蓝,2号不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1号不变蓝,2号变蓝,此实验说明水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C.滴加碘液后1号和2号均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D.滴加碘液后1号和2号不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和水对淀粉都有消化作用
8.(2020•泰安)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步骤是: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脱去叶片中叶绿素,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清水冲掉碘液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叶片深色部分表示变蓝,浅色部分表示不变蓝。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操作是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变成黄白色
B.甲和乙对照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甲中液体是清水,乙中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
C.丙的实验现象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淀粉,实验证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D.丁装置天竺葵的银边不含叶绿素,实验现象说明叶片不含叶绿素的部分不能产生淀粉
9.(2020•泰安)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看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B.测定种子发芽率时,随机抽取适量样本,重复测定几次,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C.观察临时装片时眼睛看目镜内,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看清物像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实验装置要在37℃恒温条件下保持足够时间
10.(2020•德州)如图示“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四个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④叶片遮光部分呈现蓝色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是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叶绿素
D.步骤①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
11.(2020•滨州)小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B.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①变蓝,②不变蓝
C.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消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D.该实验说明了唾液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12.(2020•临沂)八年级一班同学进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探究,相关数据记录如下,你认为不合理的结论是( )
小鼠
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甲
6分10秒
4分55秒
2分43秒
乙
5分23秒
3分20秒
1分52秒
丙
8分27秒
5分43秒
3分58秒
A.不同个体找到食物的时间有差异
B.同一个体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逐步减少
C.小鼠的这种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D.小鼠尝试走迷宫是一种学习行为
13.(2019•莱芜区)某同学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后,发现叶片的见光部分 滴碘变蓝色,遮光部分滴碘后无变化,该实验结果证实( )
A.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和氧气
B.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
C.叶片是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D.天竺葵不进行暗处理,会对实验现象造成影响
14.(2019•莱芜区)科学研究中,基于多次观察和实验而对自然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是( )
A.问题 B.假设 C.结果 D.理论
15.(2019•潍坊)某同学在观察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时先后看到甲、乙物像。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将甲变为乙时需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B.由甲变为乙时视野变亮
C.乙中的结构2处于吸水状态
D.乙的细胞3中能观察到叶绿体
16.(2019•潍坊)选取干重相等的4份黄豆种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如下不同处理后,分装在密闭的保温容器内。一段时间后,瓶内温度最高的是( )
A
B
C
D
装置
处理措施
风干
浸水后萌发
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灭菌
灭菌后浸水萌发
A.A B.B C.C D.D
17.(2019•青岛)如图是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的种子要有完整的、活的胚且度过休眠期
B.该实验探究的是空气、温度、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该实验不能说明种子萌发与光照有关
D.甲和丁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用来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
18.(2019•青岛)下列实验中没有应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特性的是( )
A.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B.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C.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D.观察酵母菌
19.(2019•聊城)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中,有如图所示的实验环节,该环节不会出现的实验观象是( )
A.大烧杯中的水沸腾 B.小烧杯中的酒精变绿
C.叶片变黄 D.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
20.(2019•威海)在学校选取裸地、草地、灌丛三处不同的地点,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测量其周围的空气湿度,计算平均值,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表中数据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地点
湿度(%)
时间
裸地
草地
灌丛
早晨
45.6
60.7
78.9
中午
29.5
49.6
61.3
晚上
35.2
55.9
73.5
A.同一地点,早晨的空气湿度最大
B.同一时间,灌丛周围的空气湿度最大
C.任一地点早晨的空气湿度,比每一地点中午的都大
D.任一时间草地周围的空气湿度,比每一时间裸地的都大
21.(2019•威海)大白菜外层的叶片呈绿色,内层的叶片呈黄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据上述事实可以作出的假设是( )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光是叶片呈绿色的条件
D.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22.(2019•菏泽)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甲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B.装置乙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C.装置丙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三个外界条件
D.装置丁验证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23.(2019•滨州)如图是某同学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步骤一是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步骤二必须放在光下
C.步骤三中②、③内分别盛有酒精、清水
D.步骤四的现象可以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4.(2018•枣庄)取甲、乙、丙、丁四组大小,发育程度相似,质量相同的同种植物新鲜叶片,做如下处理,甲组不处理,乙组上表皮涂凡士林,丙组下表皮涂凡士林,丁组上下表皮均涂凡士林,再将四组叶片同时置于通风处,则蒸腾作用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丁﹣丙﹣乙 D.丁﹣甲﹣乙﹣丙
25.(2018•枣庄)下列实验器具和药剂的选用,错误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
B.用碘液染色观察酵母菌的结构
C.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流动
D.用山梨酸钾溶液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26.(2018•东营)试剂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表实验中,所用试剂不能很好地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所用试剂
使用目的
A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高锰酸钾溶液
与维生素C反应
B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清水
保持细胞形态
C
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
澄清石灰水
检测二氧化碳
D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5%的柠檬酸钠溶液
防止血液凝固
A.A B.B C.C D.D
27.(2018•日照)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及习性,他研究昆虫的方法主要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法
28.(2018•临沂)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①号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②号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高度和存活率
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②号,实验组是①号
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
D.实验表明,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
29.(2018•临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黎明同学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
C.丁中叶片滴加碘液后c遮光部分变蓝
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30.(2018•威海)将3粒蚕豆种子分别放到盛水烧杯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该装置可探究水分和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该装置中①和③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
C.该装置中①和②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
D.该装置中种子数量太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大
31.(2018•临沂)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时需要设置重复组
B.“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中,在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可直接接种
C.“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测得大花生中也有小花生,一定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时,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先在清水中观察,再放入烟草浸出液中观察,其先后顺序也可颠倒
32.(2018•青岛)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验证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水浴保温前分别在两支试管中进行搅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滴加碘液后,两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①变蓝,②不变蓝
D.该实验可以得出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的结论
33.(2018•青岛)下列关于实验或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需要用到载玻片
B.进行膝跳反射实验时,叩击的部位是大腿的肌肉
C.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纤毛时,需将视野调亮
D.在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中,不需要进行重复实验
34.(2018•泰安)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叶肉细胞的细胞膜
B.进行探究实验为减少误差需计算平均值,如探究蚂蚁的通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C.眼看目镜内,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看到物像,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D.取下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在清水中展开,滴加稀碘液,使盖玻片一边接触水滴后轻轻放下
35.(2018•聊城)某生物实验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组探究实验(同种植物),该实验探究的是绿色植物体蒸腾作用的强度与( )
A.叶片的多少(面积)有关 B.光线的强弱有关
C.环境的温度有关 D.环境的湿度有关
二.实验探究题(共9小题)
36.(2020•日照)农业科技人员常常利用小麦作为材料进行实验。请分析回答:
(1)为找出小麦优良品种萌发的适宜温度,某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一样种子萌发的最高温度(40℃)和最低温度(10℃),然后在它们之间选择了7个温度点进行实验,取7个相同实验装置,分别放在相应的温度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在不同温度下生长了7天后,种子的萌发率如下所示: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40
萌发率
35%
50%
80%
92%
80%
25%
10%
①依照实验数据得出该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是 。
②实验测得小麦种子萌发初期,其个体的干重会越来越少,产生这种现象的缘故是 ,小麦种子萌发所需营养物质由种子的 提供。
③研究发现,在小麦的“灌浆期”假如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可导致小麦减产,原因是 。
(2)小麦的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用有芒小麦与无芒小麦进行杂交,其后代中有无芒性状显现,那么无芒小麦的基因组成是 。
(3)某同学想利用无土栽培技术验证镁是否是小麦幼苗生长的必需元素,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
37.(2020•济宁)实验中学的小明同学对生物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为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作用,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请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小明首先对甲乙装置进行24小时暗处理,再将其置于光下两个小时,然后分别摘取甲、乙装置内的一片叶子,进行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叶片变蓝的是 装置中的叶片。
(2)此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目的是用来探究 。
(3)若要用乙装置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需要对此装置进行怎样的处理? 。
(4)若取出甲装置内的小烧杯,然后放到阳光下,在钟罩内壁会有细小的水珠出现,水分来自于植物的 。(填生理作用)
38.(2020•烟台)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1)植物是怎么长大的?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土壤是构建植物体的唯一原料。直到17世纪,海尔蒙特通过柳树种植实验(图1)得出结论:植物是“吃” 长大的。
(2)1773年,普利斯特利做了下列经典的对照实验。
图一和图二实验证明: 。但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晚上做实验时小老鼠却死了(图三),直到1779年,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发现只有在 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3)1864年,萨克斯发现了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了什么,下面实验中,甲的目的是 ,丁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植物在光下制造了 。
(4)1880年,恩格尔曼在暗处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图2),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A的受光部位,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同时证明植物在光下能够产生 。
(5)由于科学家锲而不舍地探索,我们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总体的认识。概括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
39.(2020•滨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某校“多彩的生命世界”兴趣小组选用子粒饱满的小麦种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系列探究活动。请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甲
乙
丙
丁
戊
实验装置
处理措施
种子情况
煮熟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环境条件
适量水
适量水
过量水
适量水
无水
25℃
25℃
25℃
4℃
25℃
实验现象
(1)上表所示探究活动可以构成 组对照试验。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可以归纳出影响种子萌发的非生物因素有 。
(2)请分析出现甲组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
(3)请根据乙、丁、戊三组实验,提出你对农业生产中粮食储存条件的建议。 。
(4)一段时间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拔掉甲、乙两瓶的塞子,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实验说明 。
(5)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萌发的小麦种子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继续培育,如图所示为小麦幼苗一昼夜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的相对含量(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据图推测,小麦幼苗接受光照时对应的是 段(用折线上两个字母表示)。小麦幼苗自 点开始积累有机物。
40.(2020•聊城)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步骤如下(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a.将两支叶片大小、数量、生长状况相同的天竺葵枝条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将暗处理后的两支天竺葵枝条进行如下处理(如图一),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从甲、乙两个装置中各剪取一片大小相同的叶片,并标记为甲、乙;
c.脱色、漂洗、滴加碘液;
d.观察实验现象。
(1)将天竺葵枝条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是 。
(2)图一乙装置的培养皿里应该放等量的 ,本实验的变量是 。
(3)图二脱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变为 。
(4)图三滴加碘液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甲叶片 ,乙叶片 。
(5)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因此菜农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41.(2020•滨州)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随机选取A、B、C、D四只经饥饿处理的1月龄小鼠,在如图所示迷宫中分别进行寻找食物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此回答问题:
1月龄
小鼠
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A
106
88
80
60
30
B
111
98
59
51
49
C
97
77
72
32
28
D
155
95
48
53
33
平均值
117.25
89.50
60.75
49.00
35.00
(1)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吮吸乳汁,该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决定的。
(2)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 ,说明此类行为可通过训练得以强化,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适应 的能力。
(3)从神经调节的角度看,小鼠穿越迷宫取食属于 ,该类型的反射是在 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
(4)该实验选用多只小鼠而不是一只,原因是 。
42.(2019•淄博)某地夏天晴朗的午后高温、干燥,许多植物会出现光合作用下降的现象,又称光合作用“午休”。该现象与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有什么关系?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植株分为5组,在人工可控的室内对各组小麦用不同温度、相对湿度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并定时测定光合作用强度(用相对值表示),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组别
温度/℃
相对湿度/%
光合作用强度
1组
36
17
11
2组
36
27
15
3组
36
52
22
4组
31
52
24
5组
25
52
21
(1)把1、2、3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分析数据说明 。
(2)比较3、4、5组数据 (填“支持”或“不支持”)“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的说法,原因是 。
(3)若1组为模拟农田午后实际环境条件,推测对小麦光合作用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该因素改善后能更明显促进小麦叶片 ,从而缓解光合作用“午休”。
43.(2019•济南)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溶液颜色可随其中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探究光照强度对某种水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将BTB的溶液配制成浅绿色,然后将等量的浅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试管内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试管内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
距离(厘米)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1小时后试管中
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A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B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A代表的颜色为 (填“浅绿色”或“黄色”或“蓝色”)。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
(2)表中B代表的颜色为 (填“浅绿色”或“黄色”或“蓝色”)。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 (3)1小时后,5号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与1号试管中溶液的颜色相同,也是浅绿色,说明5号试管中水草 。
44.(2019•菏泽)某海滨学校的一位生物教师在“学习强国”完成答题一项时,看到这样的内容: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生在两侧,在鱼体长到大约3cm长的时候,眼睛开始发生移位,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专家分析,这种外形的不对称,是其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缘故。为此该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探究题:探究比目鱼的眼睛位置变化是否与甲状腺激素有关?
某同学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将三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甲、乙、丙,每天记录比目鱼生长发育的情况(如下表)。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甲缸
乙缸
丙缸
①
分别加入5000mL海水
②
分别加入同时期孵化出的小比目鱼1条
③
每天分别加入等量鱼食,水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④
不加任何制剂
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制剂
加入适量的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制剂
实验现象
鱼体长到3cm时眼睛开始发生移位
鱼体长到3cm时眼睛没有发生移位
(1)本实验设计中,有一处存在明显的缺陷,请你指出并加以完善 。
(2)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缸。
(3)完善实验方案后,请你推测乙缸内的实验现象: 。
(4)在饲养正常的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可使蝌蚪提前变成苍蝇大小的青蛙。结合这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甲状腺激素能够 。
三.解答题(共6小题)
45.(2020•莱芜区)如图一表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图二表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一中表示光合作用原料的是[ ] 、[ ] 。
(2)图一中的能量转换器是指 ,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 (选填“有”或“无”)该能量转换器。
(3)图二的实验变量是 ;图二的F,G实验步骤验证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4)图二的实验过程中,把叶片放到酒精中的目的是 ;隔水加热的原因是什么? 。
46.(2020•日照)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先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需要生活在氧气较多的环境中)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黑暗的环境里,然后用极细光束来照耀水绵。在显微镜下发觉,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耀到的部分邻近。他再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分(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好氧细菌与水绵相比,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 。
(2)从恩吉尔曼的实验中,你能得出如何样的结论? 。
(3)好氧细菌的生活需要水绵产生的氧气,请写出好氧细菌利用氧气的反应式: 。
(4)假如将该装片较长时刻地放在黑暗处,那么水绵和细菌的生活状况是 。
47.(2020•菏泽)“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绿色植物使山川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图一为在一定二氧化碳浓度、适宜温度和氧气等条件下,测定某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图二1﹣6表示叶绿体和线粒体吸收或释放气体的过程。
(1)图一中A点时植物的叶片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
(2)图一中B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二中的 (填序号)。
(3)图一中CD段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是受 外界因素的影响。
(4)写出图二中进行3、4这一生理活动的反应式 。
(二)测定氧气释放速率﹣﹣叶圆片上浮法(叶圆片制作方法: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为lcm的打孔器打出小圆片若干)
实验原理:叶片内含有气体,放入水中,叶片上浮→抽气叶片下沉→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充满细胞间隙,叶片上浮。
实验装置:如图三所示(NaHCO3溶液能提供二氧化碳)
实验分析:
(5)该实验的变量是 ,可通过 来调节光照强度的大小。
(6)为保持单一变量,中间盛水的玻璃柱的作用是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烧杯内的 产生影响。
(7)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可通过观测烧杯中单位时间内被抽去气体的小圆形叶片上浮的 来衡量光合作用的强弱。
48.(2020•青岛)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麦的种子和幼苗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表示用小麦种子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如果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则乙瓶和丁瓶内的现象分别是 、 。
(2)图二中的①②③表示小麦幼苗的某些生理过程。先将小麦幼苗放在黑暗处一昼夜,通过 (填数字)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再用黑纸片将叶片I的b部分进行遮光处理,然后把幼苗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叶片I,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叶片I的b处的现象是 ,能得出的结论是 、 。
(3)兴趣小组在密闭温室种植小麦幼苗并绘制了如图三、图四所示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曲线。
①图三表示温室一昼夜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18~24时内,通过曲线可知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0~24时内,有机物积累最多、氧气浓度最低的时间分别是 时左右。
②图四表示在白天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夜间温度下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在同一时间范围内, 。可见,增加小麦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49.(2020•泰安)科研人员以槟榔芋和香荷芋为材料进行植物生理实验,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品种
光合速率(μmol/m2•s)
叶绿素含量(mg/g)
气孔导度(mmol/m2•s)
蒸腾速率
(μmol/m2•s)
槟榔芋
15.84
2.15
0.17
3.96
香荷芋
19.39
2.47
0.19
5.31
(1)由表中数据可知,香荷芋的叶绿素含量较多,光合速率较高,原因是 为光合作用提供动力。
(2)气孔导度是指气孔开张的程度。气孔的张开与闭合由 控制。由表中数据可知,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的关系是 。蒸腾作用促进水分的吸收,同时拉动 在体内的运输。科研人员在日间某时间段测得表中两种植物的叶片净吸入二氧化碳,原因是在此时间段内,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
(3)某同学利用香荷芋植株探究“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设计思路是:取大小一致、生长旺盛的两个植株,分别罩上密封性良好的透明钟罩,一个放在有光环境中,另一个放在 环境中,几小时后用 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50.(2020•聊城)图一表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二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象,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应该选择尾鳍色素 的活小鱼,以利于观察。
(2)取出小鱼,用 的棉絮(或纱布)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露出口和尾部。
(3)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上,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等鱼安定后,将 盖在尾鳍上。
(4)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 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5)图二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图象,根据血管内的血流方向判断,血管1是 。血管3是 ;血管2是 。判断的依据是 。
山东省2018-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9)——生物实验
一.选择题(共35小题)
1.(2020•济宁)下列有关生物科学探究和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临时装片时,将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液滴,以防止损坏盖玻片
B.探究唾液对淀粉的作用时,试管应放在37℃温水中保温
C.在做嫁接实验时,要注意接穗和砧木的韧皮部紧密结合
D.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应设置明亮干燥和阴暗潮湿两种环境作对照
【答案】B
【解答】解:A、制作临时装片时,要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盖上,其目的是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A错误;
B、为了模拟人体口腔内的温度环境,应将试管放在37℃的水中,因为37℃是消化酶发挥作用最适宜的温度,利于淀粉的分解,B正确;
C、“嫁接”实验时,要注意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而不是韧皮部紧密结合,C错误;
D、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应设置明亮潮湿和阴暗潮湿作对照,而不是设置明亮干燥和阴暗潮湿作对照,D错误。
故选:B。
2.(2020•东营)东营观鸟协会为了研究东方白鹳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行为,在其栖息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安装摄像机,记录东方白鹳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答案】A
【解答】解: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东营观鸟协会为了研究东方白鹳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行为,在其栖息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安装摄像机,记录东方白鹳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0•东营)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幼叶尖端的组织为食。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生长的影响,生物小组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存活率和高度
B.蚂蚁以金合欢幼叶尖端的组织为食,对金合欢生长有害
C.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生长
D.栖居的蚂蚁数量越多,对金合欢生长越有利
【答案】C
【解答】解:A、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所以实验的变量是蚂蚁的有无。A错误;
B、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所以蚂蚁对金合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B错误;
C、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因此实验表明:蚂蚁能促进合欢幼苗的生长,C正确;
D、通过表格分析,有蚂蚁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金合欢存活率高,并且通过两个时间的对比,可以看出有蚂蚁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的金合欢生长速度快,因此说明栖居蚂蚁对金合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并不是栖居的蚂蚁数量越多,对金合欢生长越有利,D错误。
故选:C。
4.(2020•潍坊)某科研小组为探究山药中的山药多糖对治疗糖尿病的医学价值,召募20至60岁的志愿者分为三组:20位糖尿病患者、20位健康者、20位治疗后血糖含量稳定者,每天只定时服用一定量的山药多糖,结果表明,服用该多糖对糖尿病的治疗及巩固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个体之间的相对差异较大而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你认为以下最能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信度的改进措施是( )
A.增加一个对照组
B.增加每组被测人员数至100人
C.统一被测者的性别
D.统一被测者的年龄
【答案】B
【解答】解:A、本实验中,20位健康者是对照组,不需要在增加一个对照组,A不符合题意;
B、在实验测量中,出现误差是难免的,增加每组被测人员数至100人,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B符合题意;
CD、统一被测者的性别、统一被测者的年龄,对该实验关系不大,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0•东营)“淀粉遇碘变蓝色”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原理。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此原理的是( )
A.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B.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C.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D.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答案】C
【解答】解:A、根据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滴加碘液,检验馒头中的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A正确;
B、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B正确;
C、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利于碘液,C错误;
D、玉米种子储存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淀粉有遇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碘酒,会变蓝的部分是胚乳,D正确。
故选:C。
6.(2020•青岛)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需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同的两种环境
B.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C.在探究“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时,用燃烧的蜡烛迅速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里,火焰立即熄灭,说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D.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选取自身具备萌发能力的种子均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装置如图,该实验变量是空气
【答案】C
【解答】解:A、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A正确;
B、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由于0.9%生理盐水的浓度与人的组织细胞液的浓度一致,故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不至于细胞因吸水膨胀,也不至于因失水而皱缩,B正确;
C、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实验中,将燃烧的蜡烛放入装有萌发种子的瓶中蜡烛熄灭,说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不能证明释放二氧化碳气体,C错误;
D、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选取自身具备萌发能力的种子均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装置如图,甲组具备了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乙缺乏充足的空气,种子不萌发,因此该实验变量是空气,D正确。
故选:C。
7.(2020•临沂)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对于他们预测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最符合事实的是( )
A.滴加碘液后1号变蓝,2号不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1号不变蓝,2号变蓝,此实验说明水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C.滴加碘液后1号和2号均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D.滴加碘液后1号和2号不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和水对淀粉都有消化作用
【答案】A
【解答】解:1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2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1号变蓝,2号不变蓝,此实验说明了睡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不能说明水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故选项A正确。
故选:A。
8.(2020•泰安)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步骤是: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脱去叶片中叶绿素,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清水冲掉碘液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叶片深色部分表示变蓝,浅色部分表示不变蓝。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操作是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变成黄白色
B.甲和乙对照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甲中液体是清水,乙中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
C.丙的实验现象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淀粉,实验证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D.丁装置天竺葵的银边不含叶绿素,实验现象说明叶片不含叶绿素的部分不能产生淀粉
【答案】B
【解答】解:A、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一般采用把酒精放在小烧杯内隔水加热的方法,直到叶片变成变成黄白色,酒精变为绿色,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甲叶片浅色表示不变蓝,甲图中的装置由于缺少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叶片深色部分表示变蓝,表示乙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甲中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乙中液体是清水,B错误;
C、乙叶片见光(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色,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色,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C正确;
D、丁装置天竺葵的银边不含叶绿素,实验的现象是银边处没有变蓝,说明银边处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实验现象说明叶片不含叶绿素的部分不能产生淀粉,D正确。
故选:B。
9.(2020•泰安)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看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B.测定种子发芽率时,随机抽取适量样本,重复测定几次,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C.观察临时装片时眼睛看目镜内,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看清物像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实验装置要在37℃恒温条件下保持足够时间
【答案】C
【解答】解:A、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所以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正确
B、测定种子发芽率要重复测定几次,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可以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误差,正确
C、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不到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睁开,便于绘图。在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时,寻找物像,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错误
D、37℃是消化酶活性发挥的最佳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目的是使唾液淀粉酶充分与淀粉反应,实验效果更明显,正确
故选:C。
10.(2020•德州)如图示“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四个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④叶片遮光部分呈现蓝色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是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叶绿素
D.步骤①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
【答案】B
【解答】解:A、淀粉遇碘变蓝,步骤④叶片见光部分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到碘液不变蓝色,A错误;
B、步骤②选叶遮光处理,目的设置对照实验,遮光与见光部分形成了对照,变量是光,B正确;
C、由于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所以实验时选择用酒精,但常温下酒精溶解叶绿素的速度很慢,因此需要加热。由于酒精是易燃易爆的液体,直接加热会发生危险,所以要隔水加热,C错误;
D、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才能说明检验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原先储存的,D错误。
故选:B。
11.(2020•滨州)小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B.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①变蓝,②不变蓝
C.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消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D.该实验说明了唾液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答案】D
【解答】解:A、分析图示中的实验设置可知:1号试管和2号试管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A正确;
B、②号试管中由于加入的是唾液,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①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B正确;
C、消化酶的催化能力受温度的影响,在体温下酶的催化能力最强,因此隔水加热的水温是37℃.C正确;
D、2号试管中由于加入的是唾液,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D错误。
故选:D。
12.(2020•临沂)八年级一班同学进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探究,相关数据记录如下,你认为不合理的结论是( )
小鼠
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甲
6分10秒
4分55秒
2分43秒
乙
5分23秒
3分20秒
1分52秒
丙
8分27秒
5分43秒
3分58秒
A.不同个体找到食物的时间有差异
B.同一个体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逐步减少
C.小鼠的这种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D.小鼠尝试走迷宫是一种学习行为
【答案】C
【解答】解:A、三只小鼠找到食物的时间不同,是因为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说动物学习行为的出现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A正确。
B、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一个体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逐步减少,B正确。
C、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当刺激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去除后,该行为会逐渐消失,C错误。
D、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D正确。
故选:C。
13.(2019•莱芜区)某同学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后,发现叶片的见光部分 滴碘变蓝色,遮光部分滴碘后无变化,该实验结果证实( )
A.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和氧气
B.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
C.叶片是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D.天竺葵不进行暗处理,会对实验现象造成影响
【答案】B
【解答】解:实验现象:叶片的见光(未遮盖)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实际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选:B。
14.(2019•莱芜区)科学研究中,基于多次观察和实验而对自然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是( )
A.问题 B.假设 C.结果 D.理论
【答案】C
【解答】解:A、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B不符合题意;
C、通过实验或多次观察得出的结果能对自然现象做出解释,C符合题意;
D、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19•潍坊)某同学在观察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时先后看到甲、乙物像。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将甲变为乙时需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B.由甲变为乙时视野变亮
C.乙中的结构2处于吸水状态
D.乙的细胞3中能观察到叶绿体
【答案】C
【解答】解;A、将甲变为乙时需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错误;
B、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错误;
C、乙中的气孔张开,结构2保卫细胞处于吸水状态,正确;
D、乙的细胞3表皮细胞,不能观察到叶绿体,错误。
故选:C。
16.(2019•潍坊)选取干重相等的4份黄豆种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如下不同处理后,分装在密闭的保温容器内。一段时间后,瓶内温度最高的是( )
A
B
C
D
装置
处理措施
风干
浸水后萌发
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灭菌
灭菌后浸水萌发
A.A B.B C.C D.D
【答案】B
【解答】解:A是风干种子,缺乏水分,因此风干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B种子正是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时候,释放热量最多,瓶内温度最高。C炒熟的种子没有生命力不能呼吸,D灭菌后的种子没有活性,浸水后不能萌发
故选:B。
17.(2019•青岛)如图是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的种子要有完整的、活的胚且度过休眠期
B.该实验探究的是空气、温度、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该实验不能说明种子萌发与光照有关
D.甲和丁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用来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
【答案】D
【解答】解:A、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种子是完整的、胚是活的切度过休眠期的。A正确;
B、对照实验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甲、丁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乙、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甲、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分。所以,该实验探究的是空气、温度、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B正确;
C、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变量是光,该试验没有体现,所以不能说明种子萌发与光照有关。C正确;
D、丁装置中,种子浸没在水中,缺乏空气,甲装置干燥,没水,所以甲和丁中有两个变量,水分和空气,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D。
18.(2019•青岛)下列实验中没有应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特性的是( )
A.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B.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C.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D.观察酵母菌
【答案】C
【解答】解:A、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馒头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再口腔内是否变化,可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特性检测,A不符合题意;
B、探究“种子的结构”实验中,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加碘液,发现玉米种子的变蓝色的部分,这部分叫做胚乳,从而证明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其主要的营养物质是淀粉;B不符合题意;
C、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直接使用放大镜观察,没有应用“淀粉遇碘变蓝色”,C符合题意;
D、酵母菌无色透明,观察酵母菌,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它的结构,为了对比明显,用碘液染色,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2019•聊城)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中,有如图所示的实验环节,该环节不会出现的实验观象是( )
A.大烧杯中的水沸腾 B.小烧杯中的酒精变绿
C.叶片变黄 D.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
【答案】D
【解答】解:图示为酒精脱色,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
A、用酒精灯加热,慢慢大烧杯中的水沸腾,A正确;
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所以小烧杯中的酒精变绿。B正确;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所以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C正确;
D、滴加碘液后,未被遮光的部分变成了蓝色。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图中环节是脱去叶绿素,因此不属于这个环节的实验现象,D错误。
故选:D。
20.(2019•威海)在学校选取裸地、草地、灌丛三处不同的地点,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测量其周围的空气湿度,计算平均值,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表中数据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地点
湿度(%)
时间
裸地
草地
灌丛
早晨
45.6
60.7
78.9
中午
29.5
49.6
61.3
晚上
35.2
55.9
73.5
A.同一地点,早晨的空气湿度最大
B.同一时间,灌丛周围的空气湿度最大
C.任一地点早晨的空气湿度,比每一地点中午的都大
D.任一时间草地周围的空气湿度,比每一时间裸地的都大
【答案】C
【解答】解:A、据表中数据可见:同一地点,早晨的空气湿度最大,A正确;
B、据表中数据可见:同一时间,灌丛周围的空气湿度最大,B正确;
C、据表中数据可见:同一地点,早晨的空气湿度最大,而不是任一地点早晨的空气湿度,比每一地点中午的都大,如裸地早晨的空气湿度(45.6)小于灌丛中午的空气湿度(61.3),C错误;
D、据表中数据可见:任一时间草地周围的空气湿度,比每一时间裸地的都大,D正确。
故选:C。
21.(2019•威海)大白菜外层的叶片呈绿色,内层的叶片呈黄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据上述事实可以作出的假设是( )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光是叶片呈绿色的条件
D.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答案】C
【解答】解: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探究,如在同一块地里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有光的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条件是光。大白菜的心叶由于外面叶片的遮挡,接受的阳光照射较少,导致大白菜的心叶因缺少叶绿素,而呈现淡黄色或白色。
故选:C。
22.(2019•菏泽)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甲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B.装置乙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C.装置丙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三个外界条件
D.装置丁验证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答案】C
【解答】解:A、装置甲是验证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种子萌发时,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将萌发的种子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A正确;
B、装置乙实验中用不透光的锡箔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部分叶片遮光,还有部分叶片没有遮光,这样处理可以形成见光和不见光两部的对照实验,此实验的变量是光。该实验现象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B正确;
C、装置丙形成2组对照实验,将装置丙置于温暖的环境中,最上面的种子由于没有一定的水而不萌发,3最下面的种子因浸没在水中缺乏空气而不能萌发,而中间种子由于满足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等种子萌发的条件会萌发;故装置丙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2个外界条件(水和空气),C错误;
D、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因此1试管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植物油变成脂肪微粒,2试管中物质不变,此结果说明: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D正确。。
故选:C。
23.(2019•滨州)如图是某同学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步骤一是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步骤二必须放在光下
C.步骤三中②、③内分别盛有酒精、清水
D.步骤四的现象可以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D
【解答】解:A、步骤一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原有淀粉,A正确;
B、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看看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步骤二必须放在光下,B正确;
C、步骤②酒精能溶解叶绿素,目的是使叶片内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C正确;
D、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没有遮光的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遮光的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以步骤四的现象可以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条件,D错误。
故选:D.
24.(2018•枣庄)取甲、乙、丙、丁四组大小,发育程度相似,质量相同的同种植物新鲜叶片,做如下处理,甲组不处理,乙组上表皮涂凡士林,丙组下表皮涂凡士林,丁组上下表皮均涂凡士林,再将四组叶片同时置于通风处,则蒸腾作用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丁﹣丙﹣乙 D.丁﹣甲﹣乙﹣丙
【答案】B
【解答】解: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体散失水分的窗口,叶片的下表皮的气孔数比上表皮多;则对甲、乙、丙、丁四组大小、发育程度相似,质量相同的新鲜叶作表格中的处理后,在同样的时间内,甲叶片散失水分最多,由于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多,乙涂的是上表皮,因此乙叶片次之,丙叶片又次之,丁叶片因为上、下表皮的气孔都被凡士林密封了,基本不散失水;因此,蒸腾作用由弱到强的顺序是丁﹣丙﹣乙﹣甲。
故选:B。
25.(2018•枣庄)下列实验器具和药剂的选用,错误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
B.用碘液染色观察酵母菌的结构
C.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流动
D.用山梨酸钾溶液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答案】D
【解答】解:A、用刀片纵向剖开子房,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A正确
B、细胞核里含有染色体,染色体是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用碘液染色观察酵母菌的结构。B正确
C、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主要观察的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其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不需要观察细胞的结构等内容,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清楚,同时血液的颜色稍深,光线稍显弱,低倍镜镜头上的孔较大,通过的光线多,因此此实验适合用低倍镜,C正确
D、维生素C有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特性,因此常用该溶液来测定食物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及比较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D错误
故选:D。
26.(2018•东营)试剂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表实验中,所用试剂不能很好地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所用试剂
使用目的
A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高锰酸钾溶液
与维生素C反应
B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清水
保持细胞形态
C
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
澄清石灰水
检测二氧化碳
D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5%的柠檬酸钠溶液
防止血液凝固
A.A B.B C.C D.D
【答案】B
【解答】解:A、维生素C有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特性,因此常用该溶液来测定食物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及比较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A正确。
B、如果将取下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会吸水膨胀甚至涨破影响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是0.9%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形状,B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用澄清的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的产生,C正确;
D、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面的部分是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其中呈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红细胞与血浆之间,有佷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因此,将新鲜的血液放入试管内,加入少量柠檬酸钠的目的是防止血液凝固,D正确。
故选:B。
27.(2018•日照)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及习性,他研究昆虫的方法主要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法
【答案】A
【解答】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法布尔研究昆虫,主要采用了科学探究的观察法。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故选:A。
28.(2018•临沂)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①号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②号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高度和存活率
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②号,实验组是①号
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
D.实验表明,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
【答案】D
【解答】解:A、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所以实验的变量是蚂蚁的有无。A错误;
B、从表格中看出,①②两组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蚂蚁,其它条件都相同,①号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起对照作用;B错误;
C、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所以蚂蚁对金合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C错误;
D、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因此实验表明:蚂蚁能促进合欢幼苗的生长。D正确。
故选:D。
29.(2018•临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黎明同学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
C.丁中叶片滴加碘液后c遮光部分变蓝
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答案】C
【解答】解:A、甲所示的为暗处理:实验前应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才能说明检验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原先储存的,A正确。
A、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B正确。
C、丁中叶片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见光部分变成蓝色,C错误。
D、淀粉遇碘变蓝,加入碘液后叶片变蓝,可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D正确
故选:C。
30.(2018•威海)将3粒蚕豆种子分别放到盛水烧杯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该装置可探究水分和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该装置中①和③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
C.该装置中①和②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
D.该装置中种子数量太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大
【答案】B
【解答】解:A、①②唯一变量是水分,②③唯一变量是空气,因此该装置可以同时探究水分、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正确;
B、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该装置中①和③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因为由两个变量:空气和水分,B错误;
C、该装置中①和②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C正确;
D、每组只选用了一粒种子,偶然性大,实验结论不科学,所以该装置中种子数量太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大,D正确。
故选:B。
31.(2018•临沂)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时需要设置重复组
B.“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中,在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可直接接种
C.“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测得大花生中也有小花生,一定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时,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先在清水中观察,再放入烟草浸出液中观察,其先后顺序也可颠倒
【答案】A
【解答】解: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由于测定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存在误差,所以需要设置重复组然后取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A正确;
B、“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中,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再进行接种,B错误;
C、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由环境引起的。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C错误;
D、实验时烟草浸出液中烟草的有害成分会留在水蚤体内,影响水蚤的心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用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必须先在清水中计数心率,再在某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液中计数水蚤的心率,前后顺序不能颠倒,D错误。
故选:A。
32.(2018•青岛)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验证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水浴保温前分别在两支试管中进行搅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滴加碘液后,两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①变蓝,②不变蓝
D.该实验可以得出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的结论
【答案】D
【解答】解:A、“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正确;
B、在水浴保温前分别在两支试管中进行搅拌,它能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了唾液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B正确;
C、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如果试管内的混合液,加碘变蓝,则证明试管内淀粉未被唾液消化,C错误;
D、37℃是模拟人口腔的正常体温,是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反应的最佳温度,如果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此实验缺乏对照组,不能得出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33.(2018•青岛)下列关于实验或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需要用到载玻片
B.进行膝跳反射实验时,叩击的部位是大腿的肌肉
C.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纤毛时,需将视野调亮
D.在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中,不需要进行重复实验
【答案】A
【解答】解: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需要用到载玻片或培养皿,A正确;
B、进行膝跳反射实验时,叩击的部位是膝盖下位的韧带,B错误;
C、草履虫的纤毛是平躺着的圆柱状,减小光圈后,由于光圈直径的限制,光线是由近似由一个小孔发出的光线照在物体上,这样,圆柱状物体被光照射的部分就会减小,在视野中就会出现一条黑色棒状物,这样就能将这个物体与明亮的背景分开。因此应该把显微镜的视野调的暗一些。C错误;
D、为了减少实验数据的误差,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多做几次实验,取其平均值。D错误。
故选:A。
34.(2018•泰安)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叶肉细胞的细胞膜
B.进行探究实验为减少误差需计算平均值,如探究蚂蚁的通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C.眼看目镜内,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看到物像,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D.取下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在清水中展开,滴加稀碘液,使盖玻片一边接触水滴后轻轻放下
【答案】C
【解答】解:A、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叶肉细胞的细胞膜,A错误;
B、实验时,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的实验多数是一些具有实验数据的实验,例如: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而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蚂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分泌物的气味,不需要测定平均值。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也不需要测定平均值。B错误;
C、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睁开,便于绘图。再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时,寻找物像,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C正确;
D、据分析可见:取下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在清水中展开,使盖玻片一边接触水滴后轻轻放下,然后滴加稀碘液染色,D错误。
故选:C。
35.(2018•聊城)某生物实验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组探究实验(同种植物),该实验探究的是绿色植物体蒸腾作用的强度与( )
A.叶片的多少(面积)有关 B.光线的强弱有关
C.环境的温度有关 D.环境的湿度有关
【答案】A
【解答】解:从图中中看出,不同组别之间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叶片的多少,因此他们探究的可能是叶片的多少与蒸腾作用强弱的关系。
故选:A。
二.实验探究题(共9小题)
36.(2020•日照)农业科技人员常常利用小麦作为材料进行实验。请分析回答:
(1)为找出小麦优良品种萌发的适宜温度,某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一样种子萌发的最高温度(40℃)和最低温度(10℃),然后在它们之间选择了7个温度点进行实验,取7个相同实验装置,分别放在相应的温度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在不同温度下生长了7天后,种子的萌发率如下所示: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40
萌发率
35%
50%
80%
92%
80%
25%
10%
①依照实验数据得出该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是 25℃ 。
②实验测得小麦种子萌发初期,其个体的干重会越来越少,产生这种现象的缘故是 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小麦种子萌发所需营养物质由种子的 胚乳 提供。
③研究发现,在小麦的“灌浆期”假如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可导致小麦减产,原因是 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积累有机物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阴雨连绵,光照不强,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影响小麦的产量 。
(2)小麦的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用有芒小麦与无芒小麦进行杂交,其后代中有无芒性状显现,那么无芒小麦的基因组成是 aa 。
(3)某同学想利用无土栽培技术验证镁是否是小麦幼苗生长的必需元素,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取长势相同的两组小麦幼苗,一组用完全营养液培养,另一组用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麦幼苗的生长状况 。
【答案】(1)①25℃;②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胚乳;③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积累有机物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阴雨连绵,光照不强,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影响小麦的产量;
(2)aa;
(3)取长势相同的两组小麦幼苗,一组用完全营养液培养,另一组用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麦幼苗的生长状况。
【解答】解:(1)①依照实验数据得出该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是25℃,因为该温度下小麦种子的萌发率达到最高为92%。
②实验测得小麦种子萌发初期,其个体的干重会越来越少,产生这种现象的缘故是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小麦种子萌发所需营养物质由种子的胚乳提供的。
③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研究发现,在小麦的“灌浆期”假如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可导致小麦减产,原因是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积累有机物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阴雨连绵,光照不强,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影响小麦的产量。
(2)小麦的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用有芒小麦与无芒小麦进行杂交,其后代中有无芒性状显现,后代无芒的基因是aa,分别来自亲代,则亲代有芒的基因是Aa,遗传图解:
可见子代无芒的基因是Aa,在后代中所占比例是50%。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验证镁是小麦幼苗生长的必需元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取长势相同的两组小麦幼苗,一组用完全营养液培养,另一组用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麦幼苗的生长状况。
故答案为:
(1)①25℃;②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胚乳;③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积累有机物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阴雨连绵,光照不强,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影响小麦的产量;
(2)aa;
(3)取长势相同的两组小麦幼苗,一组用完全营养液培养,另一组用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麦幼苗的生长状况。
37.(2020•济宁)实验中学的小明同学对生物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为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作用,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请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小明首先对甲乙装置进行24小时暗处理,再将其置于光下两个小时,然后分别摘取甲、乙装置内的一片叶子,进行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叶片变蓝的是 乙 装置中的叶片。
(2)此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二氧化碳 ,目的是用来探究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
(3)若要用乙装置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需要对此装置进行怎样的处理? 将小烧杯中的液体换成澄清的石灰水并置于黑暗处 。
(4)若取出甲装置内的小烧杯,然后放到阳光下,在钟罩内壁会有细小的水珠出现,水分来自于植物的 蒸腾作用 。(填生理作用)
【答案】(1)乙
(2)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3)将小烧杯中的液体换成澄清的石灰水并置于黑暗处
(4)蒸腾作用
【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甲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甲装置中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有二氧化碳。由于甲叶片所处的环境没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甲叶片由于缺乏原料而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因此遇碘不能变蓝色;乙装置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淀粉,乙装置中的叶片变蓝。
(2)甲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二氧化碳,乙装置存在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目的是用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若要用乙装置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需要将小烧杯中的液体换成澄清的石灰水并置于黑暗处。
(4)若取出甲装置内的小烧杯,然后放到阳光下,在钟罩内壁会有细小的水珠出现,水分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1)乙
(2)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3)将小烧杯中的液体换成澄清的石灰水并置于黑暗处
(4)蒸腾作用
38.(2020•烟台)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1)植物是怎么长大的?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土壤是构建植物体的唯一原料。直到17世纪,海尔蒙特通过柳树种植实验(图1)得出结论:植物是“吃” 水 长大的。
(2)1773年,普利斯特利做了下列经典的对照实验。
图一和图二实验证明: 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 。但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晚上做实验时小老鼠却死了(图三),直到1779年,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发现只有在 光 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3)1864年,萨克斯发现了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了什么,下面实验中,甲的目的是 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丁的实验现象是 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 ,证明植物在光下制造了 淀粉 。
(4)1880年,恩格尔曼在暗处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图2),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A的受光部位,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叶绿体 ,同时证明植物在光下能够产生 氧气 。
(5)由于科学家锲而不舍地探索,我们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总体的认识。概括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不可能来自土壤而是来自于雨水,因为他控制的变量只是浇雨水。即植物是“吃”水长大的。
(2)图一实验将小白鼠和燃烧的蜡烛同时放在密封的钟罩内,由于小白鼠呼吸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很快,钟罩内的氧气就被消耗殆尽,小白鼠因缺氧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蜡烛也因缺氧无法燃烧而熄灭;图二实验将小白鼠和植物同时放在密封的钟罩内,如果放在光下,因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小白鼠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该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
(3)萨克斯实验步骤包括:暗处理(目的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遮光对照(变量是光)、照光、摘叶、脱色、漂洗、滴碘液、观察现象(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4)好氧细菌的生命活动需要氧气,恩吉尔曼的实验说明: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照光部位,说明这些部位含有氧气,即水绵的这些部位进行了光合作用,从而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同时证明植物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
(5)光合作用的概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故答案为:(1)水;
(2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有光;
(3)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淀粉;
(4)叶绿体;氧气;
(5)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39.(2020•滨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某校“多彩的生命世界”兴趣小组选用子粒饱满的小麦种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系列探究活动。请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甲
乙
丙
丁
戊
实验装置
处理措施
种子情况
煮熟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环境条件
适量水
适量水
过量水
适量水
无水
25℃
25℃
25℃
4℃
25℃
实验现象
(1)上表所示探究活动可以构成 4 组对照试验。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可以归纳出影响种子萌发的非生物因素有 空气、温度、水分 。
(2)请分析出现甲组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胚已经死亡 。
(3)请根据乙、丁、戊三组实验,提出你对农业生产中粮食储存条件的建议。 低温、干燥 。
(4)一段时间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拔掉甲、乙两瓶的塞子,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是 甲瓶中蜡烛继续燃烧、乙瓶中蜡烛立刻熄灭 。此实验说明 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
(5)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萌发的小麦种子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继续培育,如图所示为小麦幼苗一昼夜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的相对含量(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据图推测,小麦幼苗接受光照时对应的是 BF 段(用折线上两个字母表示)。小麦幼苗自 C 点开始积累有机物。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甲瓶的胚是死的,种子不萌发;丙瓶缺少空气,种子不萌发;丁瓶没有适宜的温度,种子不萌发;戊瓶缺少水分,种子不萌发;图中共有4组对照实验,乙号瓶与甲瓶对照,变量是胚的死活;乙瓶和丙瓶对照,变量是空气;乙瓶和丁瓶对照,变量是温度、乙瓶和戊瓶对照,变量是水;以归纳出影响种子萌发的非生物因素有空气、温度、水分;
(2)甲瓶用煮熟的种子,胚已经死亡,所以不能萌发;
(3)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及供胚萌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外部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所以贮藏种子应该在低温、干燥、少氧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种子寿命;
(4)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乙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甲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乙的多,因此蜡烛会继续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5)根据图可知,AB段和FG段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保持不变,可推出小麦幼苗接受光照时对应的是BF段,C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CE段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所以小麦幼苗自C点开始积累有机物。
故答案为:
(1)4;空气、温度、水分;
(2)胚已经死亡;
(3)低温、干燥;
(4)甲瓶中蜡烛继续燃烧、乙瓶中蜡烛立刻熄灭;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5)BF;C。
40.(2020•聊城)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步骤如下(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a.将两支叶片大小、数量、生长状况相同的天竺葵枝条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将暗处理后的两支天竺葵枝条进行如下处理(如图一),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从甲、乙两个装置中各剪取一片大小相同的叶片,并标记为甲、乙;
c.脱色、漂洗、滴加碘液;
d.观察实验现象。
(1)将天竺葵枝条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是 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
(2)图一乙装置的培养皿里应该放等量的 清水 ,本实验的变量是 二氧化碳 。
(3)图二脱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变为 黄白色 。
(4)图三滴加碘液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甲叶片 不变蓝 ,乙叶片 变蓝 。
(5)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因此菜农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勤通风或在棚内施气肥等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将天竺葵枝条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一过程主要利用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2)氢氧化钠有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性,这样甲装置是氢氧化钠把二氧化碳吸收了,乙装置里应该放等量的清水,甲乙两装置除二氧化碳不同外,其余都相同,所以变量是二氧化碳。
(3)从两个天竺葵枝条上各取下一个叶片,一起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经过图二脱色处理后,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从而使叶片变成黄白色。
(4)甲装置叶片所处的环境没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甲装置叶片由于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因此遇碘不能变蓝色,而乙装置叶片由于环境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故遇碘变蓝色。
(5)对照甲乙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菜农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勤通风或在棚内施气肥等。
故答案为:(1)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清水;二氧化碳;
(3)黄白色;
(4)不变蓝;变蓝;
(5)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勤通风或在棚内施气肥等。
41.(2020•滨州)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随机选取A、B、C、D四只经饥饿处理的1月龄小鼠,在如图所示迷宫中分别进行寻找食物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此回答问题:
1月龄
小鼠
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A
106
88
80
60
30
B
111
98
59
51
49
C
97
77
72
32
28
D
155
95
48
53
33
平均值
117.25
89.50
60.75
49.00
35.00
(1)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吮吸乳汁,该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遗传物质 决定的。
(2)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 缩短 ,说明此类行为可通过训练得以强化,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适应 复杂环境 的能力。
(3)从神经调节的角度看,小鼠穿越迷宫取食属于 条件反射 ,该类型的反射是在 大脑皮层 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
(4)该实验选用多只小鼠而不是一只,原因是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吮吸乳汁。
(2)通过曲线可知:四只小白鼠用的时间随着次数的增加都在减少,说明通过训练可以强化学习行为。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3)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小鼠穿越迷宫取食属于条件反射;该类型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
(4)一只小鼠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小鼠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该实验选用多只小鼠而不是一只”,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故答案为:(1)遗传物质
(2)缩短;复杂环境
(3)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反射弧
(4)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42.(2019•淄博)某地夏天晴朗的午后高温、干燥,许多植物会出现光合作用下降的现象,又称光合作用“午休”。该现象与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有什么关系?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植株分为5组,在人工可控的室内对各组小麦用不同温度、相对湿度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并定时测定光合作用强度(用相对值表示),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组别
温度/℃
相对湿度/%
光合作用强度
1组
36
17
11
2组
36
27
15
3组
36
52
22
4组
31
52
24
5组
25
52
21
(1)把1、2、3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相对湿度 ,分析数据说明 相对湿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
(2)比较3、4、5组数据 不支持 (填“支持”或“不支持”)“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的说法,原因是 3组比4组温度高,但光合作用弱 。
(3)若1组为模拟农田午后实际环境条件,推测对小麦光合作用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相对湿度 ,该因素改善后能更明显促进小麦叶片 进行光合作用 ,从而缓解光合作用“午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1、2、3组的温度相同,但相对湿度分别是17、27、52,所以变量是相对湿度。通过题表可知,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2)36℃时,光合作用强度为22,31℃时,光合作用强度为24,说明不支持题中的说法。
(3)若1组为模拟组,则与之构成对照实验的是2、3组,实验变量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增加,使得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利于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从而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缓解光合作用“午休”。
(1)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2)不支持;3组比4组温度高,但光合作用弱
(3)相对湿度;进行光合作用
43.(2019•济南)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溶液颜色可随其中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探究光照强度对某种水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将BTB的溶液配制成浅绿色,然后将等量的浅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试管内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试管内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
距离(厘米)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1小时后试管中
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A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B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A代表的颜色为 黄色 (填“浅绿色”或“黄色”或“蓝色”)。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 2号试管中水草只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高
(2)表中B代表的颜色为 蓝色 (填“浅绿色”或“黄色”或“蓝色”)。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 7号试管中水草光合作用最强,二氧化碳浓度低 (3)1小时后,5号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与1号试管中溶液的颜色相同,也是浅绿色,说明5号试管中水草 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等量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根据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溶液颜色可随其中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性质可知,本实验中,1小时后2号试管的溶液A代表颜色是黄色,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2号试管中水草只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高。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而光在此过程中起到动力的作用,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旺盛,反之则反。而光源与水草间的距离与光照强度有关,因此该实验中,影响水草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7号试管中水草距日光灯的距离最近为20厘米,因此7号试管中水草光合作用最强,二氧化碳浓度低,表中B代表的颜色为蓝色。
(3)根据在其所处的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即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仍然是浅绿色。
故答案为:
(1)黄色;2号试管中水草只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高;
(2)蓝色;7号试管中水草光合作用最强,二氧化碳浓度低;
(3)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等量
44.(2019•菏泽)某海滨学校的一位生物教师在“学习强国”完成答题一项时,看到这样的内容: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生在两侧,在鱼体长到大约3cm长的时候,眼睛开始发生移位,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专家分析,这种外形的不对称,是其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缘故。为此该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探究题:探究比目鱼的眼睛位置变化是否与甲状腺激素有关?
某同学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将三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贴上标签甲、乙、丙,每天记录比目鱼生长发育的情况(如下表)。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甲缸
乙缸
丙缸
①
分别加入5000mL海水
②
分别加入同时期孵化出的小比目鱼1条
③
每天分别加入等量鱼食,水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④
不加任何制剂
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制剂
加入适量的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制剂
实验现象
鱼体长到3cm时眼睛开始发生移位
鱼体长到3cm时眼睛没有发生移位
(1)本实验设计中,有一处存在明显的缺陷,请你指出并加以完善 第②步,每个缸中只放一条比目鱼,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应加入相同的比目鱼若干条。 。
(2)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甲 缸。
(3)完善实验方案后,请你推测乙缸内的实验现象: 比目鱼体长不到3cm时眼睛开始发生移位 。
(4)在饲养正常的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可使蝌蚪提前变成苍蝇大小的青蛙。结合这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甲状腺激素能够 促进生长发育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对照实验要求除控制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第②步,每个缸中只放一条比目鱼,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应加入相同的比目鱼若干条。
(2)实验组是针对实验目的来控制、干预研究对象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是用来证明实验假设的,因此甲缸为对照组。
(3)预测实验结果:乙缸中的比目鱼体长不到3cm时眼睛开始发生移位。
(4)在饲养正常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则蝌蚪提前变成青蛙,但青蛙只有苍蝇大小。可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故答案为:(1)第②步,每个缸中只放一条比目鱼,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应加入相同的比目鱼若干条。
(2)甲
(3)比目鱼体长不到3cm时眼睛开始发生移位
(4)促进生长发育
三.解答题(共6小题)
45.(2020•莱芜区)如图一表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图二表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一中表示光合作用原料的是[ 3 ] 水 、[ 4 ] 二氧化碳 。
(2)图一中的能量转换器是指 叶绿体 ,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 有 (选填“有”或“无”)该能量转换器。
(3)图二的实验变量是 光照 ;图二的F,G实验步骤验证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淀粉 。
(4)图二的实验过程中,把叶片放到酒精中的目的是 溶解叶绿素 ;隔水加热的原因是什么? 防止酒精燃烧 。
【答案】(1)3水;4二氧化碳;
(2)叶绿体;有
(3)光照;淀粉
(4)溶解叶绿素(或脱色);防止酒精燃烧
【解答】解:(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图一中表示二氧化碳的是④,表示氧气的是②,表示有机物的是①,表示水的是③。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保卫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3)将叶片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的目的是设置一组对照实验。这组实验的变量是光。步骤G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用酒精快速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原因是因为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故答案为:(1)3水;4二氧化碳;
(2)叶绿体;有
(3)光照;淀粉
(4)溶解叶绿素(或脱色);防止酒精燃烧
46.(2020•日照)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先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需要生活在氧气较多的环境中)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黑暗的环境里,然后用极细光束来照耀水绵。在显微镜下发觉,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耀到的部分邻近。他再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分(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好氧细菌与水绵相比,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
(2)从恩吉尔曼的实验中,你能得出如何样的结论?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
(3)好氧细菌的生活需要水绵产生的氧气,请写出好氧细菌利用氧气的反应式: 葡萄糖+氧气→细胞质二氧化碳+水+能量 。
(4)假如将该装片较长时刻地放在黑暗处,那么水绵和细菌的生活状况是 生长缓慢或死亡 。
【答案】(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3)葡萄糖+氧气→细胞质二氧化碳+水+能量
(4)生长缓慢或死亡
【解答】解:(1)好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与水绵相比,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好氧细菌的生命活动需要氧气,恩吉尔曼的实验说明: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照光部位,说明这些部位含有氧气,即水绵的这些部位进行了光合作用,从而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3)好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反应式:葡萄糖+氧气→细胞质二氧化碳+水+能量。
(4)将该装片较长时刻地放在黑暗处,没有光水绵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好氧细菌由于没有氧气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假如将该装片较长时刻地放在黑暗处,那么水绵和细菌的生活状况是生长缓慢或死亡。
故答案为:
(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3)葡萄糖+氧气→细胞质二氧化碳+水+能量
(4)生长缓慢或死亡
47.(2020•菏泽)“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绿色植物使山川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图一为在一定二氧化碳浓度、适宜温度和氧气等条件下,测定某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图二1﹣6表示叶绿体和线粒体吸收或释放气体的过程。
(1)图一中A点时植物的叶片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
(2)图一中B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二中的 5、6 (填序号)。
(3)图一中CD段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是受 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外界因素的影响。
(4)写出图二中进行3、4这一生理活动的反应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
(二)测定氧气释放速率﹣﹣叶圆片上浮法(叶圆片制作方法: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为lcm的打孔器打出小圆片若干)
实验原理:叶片内含有气体,放入水中,叶片上浮→抽气叶片下沉→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充满细胞间隙,叶片上浮。
实验装置:如图三所示(NaHCO3溶液能提供二氧化碳)
实验分析:
(5)该实验的变量是 光照强度 ,可通过 调节与台灯之间的距离 来调节光照强度的大小。
(6)为保持单一变量,中间盛水的玻璃柱的作用是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烧杯内的 温度 产生影响。
(7)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可通过观测烧杯中单位时间内被抽去气体的小圆形叶片上浮的 数量 来衡量光合作用的强弱。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图一中,光照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蒸腾作用受光照和湿度等外界条件影响。A点的光照强度是0,二氧化碳吸收量是负值,表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图一中,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是0,表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图二中,5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线粒体利用,6表示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供叶绿体利用。所以B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二中的 5、6。
(3)图一中,CD段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说明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说明光合作用受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外界因素的影响。
(4)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图二中3、4表示呼吸作用,反应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5)光照是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探究叶片在光照下小圆叶片释放氧气的多少,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可通过调节与台灯之间的距离来调节光照强度的大小。
(6)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除了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应该相同,故为了保持单一变量,中间盛水的玻璃柱的作用是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烧杯内的温度产生影响。
(7)光合作用的强度受光照的影响,光照越强,小圆叶进行光合作用越强,释放的氧气越多,小圆叶上浮的数量越多;相反,光照越弱,小圆叶进行光合作用越若,释放的氧气越少,小圆叶上浮的数量越少。分析可知,通过观测烧杯中单位时间内被抽去气体的小圆形叶片上浮的数量来衡量光合作用的强弱。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5、6;
(3)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4)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5)光照强度;调节与台灯之间的距离;
(6)温度;
(7)数量。
48.(2020•青岛)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麦的种子和幼苗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表示用小麦种子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如果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则乙瓶和丁瓶内的现象分别是 不变浑浊 、 变浑浊 。
(2)图二中的①②③表示小麦幼苗的某些生理过程。先将小麦幼苗放在黑暗处一昼夜,通过 ① (填数字)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再用黑纸片将叶片I的b部分进行遮光处理,然后把幼苗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叶片I,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叶片I的b处的现象是 不变蓝色 ,能得出的结论是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
(3)兴趣小组在密闭温室种植小麦幼苗并绘制了如图三、图四所示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曲线。
①图三表示温室一昼夜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18~24时内,通过曲线可知光合速率 小于 呼吸速率。0~24时内,有机物积累最多、氧气浓度最低的时间分别是 18时、6 时左右。
②图四表示在白天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夜间温度下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在同一时间范围内, 温度越高,小麦的呼吸作用越强 。可见,增加小麦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晚上适当降温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空气在进入乙瓶之前需要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除净,故应在乙瓶之前加甲装置,甲瓶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乙瓶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因为没有二氧化碳。丁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没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为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将该实验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这样可以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呼吸作用运走耗尽。
I的b部分是遮光部分,a是见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现象是:叶片I的a的绿色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说明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I的b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此实验说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①根据图示可知:在0﹣6时,夜间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而6﹣18时为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从18﹣24时为黑夜时间,与0﹣6时的情况一样,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因此由图看出,从0时到6时,从18时到24时,温室内二氧化碳含量都在升高,对这一变化解释正确的是这两个时间段的植物基本上在进行呼吸作用。早上6点到傍晚18点,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所以18点有机物积累最多。氧气浓度最低的时间6时。
②据图可见:当温度为30℃,二氧化碳含量多;当温度为20℃,二氧化碳含量少。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小麦的呼吸作用越强。所以要增加小麦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夜晚适当降温。
故答案为:(1)不变浑浊;变浑浊;
(2)①;不变蓝色;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①小于;18时;6;
②温度越高,小麦的呼吸作用越强;夜晚适当降温。
49.(2020•泰安)科研人员以槟榔芋和香荷芋为材料进行植物生理实验,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品种
光合速率(μmol/m2•s)
叶绿素含量(mg/g)
气孔导度(mmol/m2•s)
蒸腾速率
(μmol/m2•s)
槟榔芋
15.84
2.15
0.17
3.96
香荷芋
19.39
2.47
0.19
5.31
(1)由表中数据可知,香荷芋的叶绿素含量较多,光合速率较高,原因是 叶绿素吸收光能 为光合作用提供动力。
(2)气孔导度是指气孔开张的程度。气孔的张开与闭合由 保卫细胞 控制。由表中数据可知,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的关系是 气孔导度大,蒸腾速率高 。蒸腾作用促进水分的吸收,同时拉动 水和无机盐 在体内的运输。科研人员在日间某时间段测得表中两种植物的叶片净吸入二氧化碳,原因是在此时间段内,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大于 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
(3)某同学利用香荷芋植株探究“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设计思路是:取大小一致、生长旺盛的两个植株,分别罩上密封性良好的透明钟罩,一个放在有光环境中,另一个放在 黑暗 环境中,几小时后用 快要熄灭的卫生香 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答案】(1)叶绿素吸收光能
(2)保卫细胞;气孔导度大,蒸腾速率高;水和无机盐;大于
(3)黑暗;快要熄灭的卫生香
【解答】解:(1)植物细胞叶绿体内含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由表中数据可知,香荷芋的叶绿素含量较多,光合速率较高,原因是叶绿素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动力。
(2)气孔导度是指气孔开张的程度。气孔的张开与闭合由保卫细胞控制。由表中数据可知,香荷芋的气孔导度高于槟榔芋,香荷芋的蒸腾速率比槟榔芋的高。因此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的关系是气孔导度大,蒸腾速率高。蒸腾作用促进水分的吸收,同时拉动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科研人员在日间某时间段测得表中两种植物的叶片净吸入二氧化碳,原因是在此时间段内,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
(3)某同学利用香荷芋植株探究“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实验设计思路是:取大小一致、生长旺盛的两个植株,分别罩上密封性良好的透明钟罩,一个放在有光环境中,另一个放在黑暗环境中,几小时后用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如果有光环境中的快要熄灭的卫生香燃烧,表明有氧气产生,如果无光环境中的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不燃烧,表明没有氧气产生。因此实验得出结论是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故答案为:(1)叶绿素吸收光能
(2)保卫细胞;气孔导度大,蒸腾速率高;水和无机盐;大于
(3)黑暗;快要熄灭的卫生香
50.(2020•聊城)图一表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二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象,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应该选择尾鳍色素 少 的活小鱼,以利于观察。
(2)取出小鱼,用 浸湿 的棉絮(或纱布)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露出口和尾部。
(3)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上,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等鱼安定后,将 载玻片 盖在尾鳍上。
(4)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 低 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5)图二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图象,根据血管内的血流方向判断,血管1是 动脉 。血管3是 静脉 ;血管2是 毛细血管 。判断的依据是 红细胞单行通过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情况时,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色素少的活鱼,若尾鳍的色素较深时,不易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情况。
(2)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3)因要“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所以要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等小鱼安定后,将载玻片盖在上面。
(4)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流动情况即可。
(5)图中1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管3是静脉,由分支到主干,2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因此,是毛细血管。
故答案为:(1)少
(2)浸湿
(3)载玻片
(4)低
(5)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红细胞单行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