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民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十一单元第41讲宋明理学
展开第41讲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考纲明示] 宋明理学。 主干梳理 认知拓展 一 儒学的世俗化——程朱理学1.背景(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4)北宋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5)汉代儒学缺乏思辨性,无法控制人心。2.理学的创立(1)创立时间:北宋。(2)代表人物: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3)基本内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3.理学的奠基——“二程”的主张(1)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思想核心)。“理”既是自然的普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2)把握“理”的方法(方法论):“格物致知”。“理”是先天存在的,“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3)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伦理道德是天生的,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4.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问题探究1] “三教合一”是不是三教合并呢?提示:“三教合一”不是简单的三教合并,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问题探究2] 理学与儒学是什么关系?提示:理学是儒学哲学化的成果“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问题探究3] 程朱理学有什么特点?提示:(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二 陆王心学1.思想主张2.影响(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后来王学(即阳明学派)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问题探究4] “理学”和“心学”是继承的关系吗?提示:否。“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 史料精研 微解重难微解 宋明理学的影响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儒学的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①“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②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三 清朝人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史料解读] 以上史料都与宋明理学有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明理学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精研探究] 通过上述史料,你对宋明理学有何认识?试答: 提示:由史料一可知,理学重视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由史料二中①可知其重视封建伦理道德,由②可知其把封建伦理道德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由史料三可知理学毒害人们的思想,戕害人性。 归纳总结2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家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要点突破 深化拓展要点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相同点(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不同点比较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世界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例] 宋代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这反映了( )A.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辨是理学的核心思想B.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C.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答案 B解析 两者都强调了“存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即材料反映了两者都重视道德,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两者都未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排除C项;理学的演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排除D项。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1.(2019·全国卷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 B解析 材料中诗句的作者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悠然的心态欣赏秋日的晨景,忽觉万物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揭示了“理”是万物的本原,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A项错误;诗中表现的是理学家所强调的“道”,是静观,是去欲,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的人生境界,不是“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D项错误。2.(2019·全国卷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 D解析 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到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的影响。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与佛教造像风格的变化无必然联系,A项错误;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B项错误;历史上各地区石窟的营造,大多是在大大小小政权的支持或默许下完成的,C项错误。1.(2019·陕西汉中高二期末)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D.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书”是朱熹提出的,因此,从元代开始“四书”地位的提升,反映了理学地位上升,这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自西汉后始终是稳固的,故A项错误;“四书”地位的提升并没有冲击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四书”并没有取代“五经”的地位,也不会取代“五经”的文化价值,故C项错误。2.(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答案 D解析 朱熹认为民间的婚丧礼仪与儒家思想吻合,因此简化儒式婚礼,这样便于儒学在社会上的推广,从而巩固其主导地位,故选D项。古礼中的婚礼仪式即为儒家礼仪,排除A项;生活化属于手段,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朱熹只是简化婚礼,排除C项。3.(2020·河北衡水月考)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D.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答案 C解析 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开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A项不符合朱熹,故错误;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封建正统地位,朱熹的思想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1.(2019·重庆一中高二期末)山西恒山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建筑包括禅房、太乙殿、送子观音殿、三教殿等。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这种建筑风格反映了北魏时期( )A.建筑水平达到了古代顶峰B.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播C.儒学已失去社会主流地位D.“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答案 D解析 材料“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说明,出现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流现象,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播”,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这反映了宋代( )A.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 B.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C.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D.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答案 A解析 唐朝统治者实行尊道、礼佛、崇儒的三教并行政策,因此将佛诞和老子的诞辰也作为法定假日;从材料中的“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来看,佛教和道教地位下降,说明宋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皇权的变化,排除B项;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从材料中只能看出佛诞和老子诞辰不再是法定假日,不能得出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的结论,排除D项。3.(2019·安徽安庆期末)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朱熹在此强调的是( )A.“君权神授”,肯定君主意志是天理B.“君为臣纲”,规范君臣之秩序C.“天人感应”,君主承天意教化民众D.“服从天道”,君主应存理灭欲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可知,朱熹强调君主要“服从天道”、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也没有体现君臣之间的关系,故A、B两项错误;材料强调君主的行为规范问题,而不是君主对民众的教化,与“天人感应”无关,故C项错误。4.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答案 B解析 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体现了“科学”,故B项正确;C项不是“科学”的表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人的私欲问题,故D项错误。5.(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古代某学者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种主张( )A.奠定了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B.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C.推动了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D.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答案 D解析 材料“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他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故D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是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故A项错误;朱熹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是“知行合一”思想产生的条件之一,故C项错误。6.(2020·山东滨州调研)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找到的良知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王阳明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但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的思想有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但王阳明并不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的思想有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7.(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答案 C解析 程颐认为程颢得圣人不传之学,王阳明也认为自己的“致良知”主张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二者都着意强调自己学说的正统性,体现了对道统权威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改造理学、重书本轻实践的信息,且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的继承而非学术创新,故A、B、D三项错误。8.(2020·哈尔滨六中月考)朱熹认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表明( )A.儒学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答案 B解析 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认为日常行为是成为圣人的阶梯,这说明二者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二、非选择题9.(2019·金华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百世之下,使百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故曰: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摘编自《婺源县志》卷六十六材料二 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成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强调了人的伦理价值,而忽视了人的认知价值。朱熹发展孔子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摘编自束景南《朱子大传》(1)材料一中,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答案 (1)态度:高度赞扬并神化。原因: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的需要,故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大肆宣扬。(2)对朱熹的评价:仅从文化角度对朱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其主张的评价:认为朱熹传承了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朱熹继承了孔子主张中的部分缺陷,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突出表明了作者对朱熹的高度评价与无限的崇拜。第二小问,根据作者的观点与立场,并结合朱熹思想的影响来分析。第(2)问,作者对朱熹本人的评价,根据材料“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可知,把朱熹从圣人还原成“人”,去掉了他身上神圣的光环,客观评价了他;对朱熹思想的评价,材料中的观点是一分为二的,既肯定了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也阐明了朱熹思想的消极影响,是客观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