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1高考历史通史一轮复习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五 第2讲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展开
第2讲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1.农业
(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美洲农作物传入的影响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研究成果
核心论点:(1)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内在联系。
2.手工业
(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成就
①制瓷业
a.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b.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c.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核心论点:(1)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
(2)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
(1)城镇商业繁荣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
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②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
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
②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①积极
a.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b.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
表现
影响
“海禁”
(明朝)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闭关锁国”(清朝)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
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核心论点:(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
(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教材补遗】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核心观点: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以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知识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构图解史】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教材补遗】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图解历史】
“海禁”、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
【教材补遗】 隆庆开关
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经济因此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隆庆开关”表现出明朝在对待国民的海外贸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使晚明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最终完成。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辨析比较】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教材补遗】 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重点一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史料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和《中华文明史》
【史料解读】
史料从农作物品种、经营方式、经济作物、种植格局等方面分别总结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
试答:
【提示】 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推广;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促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史料二 清代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2)史料二“山陕会馆”体现了当时形成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问题思考】
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
试答:
【提示】 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
(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重点二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及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政策
史料 秦统一,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始皇二十七年下令对全国民众“赐爵一级”……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政治地位。同时,“使黔首自实田”,承认既有土地占有关系,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汉初,国家财富匮乏,实行了“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政策……文、景帝皆强调农为天下之本,亲自参加籍田礼……至武帝时,更是“用事者争言水利”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持农业稳产高产。
——摘编自《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
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史料解读】
史料反映出秦、汉均推行重农政策,但二者采取的措施略有不同。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秦朝与西汉统治者在重农举措上的不同及其共同作用。
试答:
【提示】 不同:秦朝将其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依法保护土地私有制。西汉实行宽松政策,皇帝亲耕引导,重视水利兴修。
共同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史论归纳】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解读】 漫画说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结论】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比较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
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面向市场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缓慢发展的原因
3.历史地位
(1)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会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命题点:明代手工业的发展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从中可看出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也没有关系,故B、C项错误。
2.(2019·高考全国卷Ⅱ·T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命题点:明清商业的发展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
3.(2019·高考全国卷Ⅲ·T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命题点:清朝的租佃制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正确。
4.(2016·高考全国卷Ⅲ·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命题点:明朝市镇经济的发展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选A。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5. (2018·高考全国卷Ⅰ·T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命题点:明朝的对外贸易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选B。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明代农耕经济发展)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选D。材料未提及农耕经济与市场的关系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故A、C两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知犁耕的状况,故B项错误;通过图片所反映的“工具”“播种”“肥料”等事项可以看出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2.(命题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反映出当时(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解析:选C。“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表明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
3.(命题点:明清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
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
C.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
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
解析:选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由于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使商人“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故D项正确。
4.(命题点:明代的纺织业生产)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
记述
出处
“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
《金泽小志·风俗》
“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木经团。”
清代褚华《木棉谱》
“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
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
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
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提到农耕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三则材料均涉及纺纱,体现了纺纱生产的专业化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商人进入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了区域分工,故D项错误。
5.(命题点:清朝的贸易)据载:“乾嘉之时,南北贸易繁盛之地,有数银号,其所出之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这反映当时( )
A.出现了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
B.白银外流影响货币供应
C.商贸繁荣活跃了中国资本市场
D.官营票号控制国家命脉
解析:选A。材料反映银号的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银票相当于今天的支票,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北贸易”,非国际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银票可以通行于南北,以适应商品经济繁荣的需要,非资本市场投资——例如股票、期货、金银买卖等,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银票通行于南北,没有指出票号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
6.(命题点:清朝的“海禁”政策)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在4 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 )
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
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
C.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
D.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时间以及上海的地理位置可看出上海发展得益于政府“海禁”政策的放宽,故B项正确。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上饶重点中学六校联考)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这种现象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仍然是封建土地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城镇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城乡差别,排除C项。
2.(2020·佛山二模)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
A.外来作物的传入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外来作物的传入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解析:选A。“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说明增加了粮食产量,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故选A项;“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排除B项;“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层面,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而非开放,排除D项。
3.(2020·化州一模)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B.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
C.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D.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生态农业,其产品主要进入市场销售,商品化程度高,这一现象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D项正确。
4.(2020·江西名师联盟调研)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
B.苏州成为徽商晋商主要活动区域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
D.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
解析:选C。材料信息“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反映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为迅速,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5.(2020·张家口摸底调研)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 )
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解析:选B。依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发达,而非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据材料“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可知,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发达,这表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6.(2020·重庆永川中学月考)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解析:选A。材料“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反映了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这说明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不同时期晋商的经济地位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故B项错误;区域位置并不是商业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将长途贩运贸易与其他贸易形式对比,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故D项错误。
7.(2020·温州普通高中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说:“明清变迁时期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社会转变就是‘士’与‘商’的关系。约在16世纪开始,就流行一种‘弃儒就贾’的趋势,而且渐渐地这种风气愈来愈明显。”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人不得为官制度废除
B.士贵商贱观念受到冲击
C.明清八股取士弊端显现
D.商人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选B。“商人不得为官制度废除”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贵商贱的观念有所变化,故B项正确;八股取士并不会冲击士人地位,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
8.(2020·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实施后的民间对外通商状况,不涉及贫富分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可知,“海禁”政策不利于社会的安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使民间私下发展对外贸易,民间对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项正确。
9.(2020·唐山摸底考试)康熙帝云:“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雍正帝则说:“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所仰给”。这说明江浙地区( )
A.农业经济已经衰落
B.经济结构变化很大
C.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D.不再种植粮食作物
解析:选B。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由材料“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所仰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浙地区手工业的发展使其粮食需要依赖其他地区供给,这反映了其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结构,而非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排除。
10.(2020·唐山三模)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解析:选D。根据材料“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空前繁荣的市镇经济推动了园林建设,故D项正确。
11.(2020·合肥三模)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账、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解析:选D。材料“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算账、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说明商业的发展使徽商注意研究经济、交通、气候等多种知识,故选D项。
12.(2020·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评)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解析:选A。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王朝是王权强大的时期,由此可见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非常明显,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临沂三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一“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归纳。(2)根据材料二“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归纳。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积极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14.(2020·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节
主要内容
第1章
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
第2~6章
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展状况
第7~9章
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
第10章
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
第11章
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上表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从其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段,即1550~1850可知,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主要叙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种新生事物并没有发展成为生产力领域的资本主义经济,据此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为“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在论述过程中,我们要从政治、经济及思想方面进行论证。
答案: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
阐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早期工业化成就突出,但其是建立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使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依然实行,使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要素;社会上的农本商末观念和消费观念制约早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政治、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农业
(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美洲农作物传入的影响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研究成果
核心论点:(1)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内在联系。
2.手工业
(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成就
①制瓷业
a.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b.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c.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核心论点:(1)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
(2)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
(1)城镇商业繁荣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
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②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
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
②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①积极
a.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b.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
表现
影响
“海禁”
(明朝)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闭关锁国”(清朝)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
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核心论点:(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
(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教材补遗】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核心观点: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以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知识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构图解史】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教材补遗】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图解历史】
“海禁”、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
【教材补遗】 隆庆开关
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经济因此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隆庆开关”表现出明朝在对待国民的海外贸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使晚明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最终完成。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辨析比较】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教材补遗】 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重点一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史料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和《中华文明史》
【史料解读】
史料从农作物品种、经营方式、经济作物、种植格局等方面分别总结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
试答:
【提示】 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推广;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促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史料二 清代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2)史料二“山陕会馆”体现了当时形成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问题思考】
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
试答:
【提示】 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
(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重点二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及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政策
史料 秦统一,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始皇二十七年下令对全国民众“赐爵一级”……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政治地位。同时,“使黔首自实田”,承认既有土地占有关系,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汉初,国家财富匮乏,实行了“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政策……文、景帝皆强调农为天下之本,亲自参加籍田礼……至武帝时,更是“用事者争言水利”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持农业稳产高产。
——摘编自《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
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史料解读】
史料反映出秦、汉均推行重农政策,但二者采取的措施略有不同。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秦朝与西汉统治者在重农举措上的不同及其共同作用。
试答:
【提示】 不同:秦朝将其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依法保护土地私有制。西汉实行宽松政策,皇帝亲耕引导,重视水利兴修。
共同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史论归纳】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解读】 漫画说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结论】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比较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
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面向市场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缓慢发展的原因
3.历史地位
(1)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会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命题点:明代手工业的发展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从中可看出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也没有关系,故B、C项错误。
2.(2019·高考全国卷Ⅱ·T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命题点:明清商业的发展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
3.(2019·高考全国卷Ⅲ·T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命题点:清朝的租佃制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正确。
4.(2016·高考全国卷Ⅲ·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命题点:明朝市镇经济的发展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选A。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5. (2018·高考全国卷Ⅰ·T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命题点:明朝的对外贸易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选B。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明代农耕经济发展)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选D。材料未提及农耕经济与市场的关系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故A、C两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知犁耕的状况,故B项错误;通过图片所反映的“工具”“播种”“肥料”等事项可以看出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2.(命题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反映出当时(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解析:选C。“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表明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
3.(命题点:明清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
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
C.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
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
解析:选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由于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使商人“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故D项正确。
4.(命题点:明代的纺织业生产)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
记述
出处
“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
《金泽小志·风俗》
“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木经团。”
清代褚华《木棉谱》
“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
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
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
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提到农耕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三则材料均涉及纺纱,体现了纺纱生产的专业化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商人进入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了区域分工,故D项错误。
5.(命题点:清朝的贸易)据载:“乾嘉之时,南北贸易繁盛之地,有数银号,其所出之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这反映当时( )
A.出现了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
B.白银外流影响货币供应
C.商贸繁荣活跃了中国资本市场
D.官营票号控制国家命脉
解析:选A。材料反映银号的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银票相当于今天的支票,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北贸易”,非国际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银票可以通行于南北,以适应商品经济繁荣的需要,非资本市场投资——例如股票、期货、金银买卖等,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银票通行于南北,没有指出票号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
6.(命题点:清朝的“海禁”政策)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在4 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 )
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
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
C.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
D.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时间以及上海的地理位置可看出上海发展得益于政府“海禁”政策的放宽,故B项正确。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上饶重点中学六校联考)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这种现象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仍然是封建土地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城镇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城乡差别,排除C项。
2.(2020·佛山二模)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
A.外来作物的传入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外来作物的传入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解析:选A。“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说明增加了粮食产量,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故选A项;“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排除B项;“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层面,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而非开放,排除D项。
3.(2020·化州一模)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B.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
C.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D.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生态农业,其产品主要进入市场销售,商品化程度高,这一现象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D项正确。
4.(2020·江西名师联盟调研)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
B.苏州成为徽商晋商主要活动区域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
D.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
解析:选C。材料信息“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反映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为迅速,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5.(2020·张家口摸底调研)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 )
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解析:选B。依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发达,而非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据材料“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可知,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发达,这表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6.(2020·重庆永川中学月考)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解析:选A。材料“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反映了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这说明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不同时期晋商的经济地位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故B项错误;区域位置并不是商业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将长途贩运贸易与其他贸易形式对比,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故D项错误。
7.(2020·温州普通高中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说:“明清变迁时期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社会转变就是‘士’与‘商’的关系。约在16世纪开始,就流行一种‘弃儒就贾’的趋势,而且渐渐地这种风气愈来愈明显。”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人不得为官制度废除
B.士贵商贱观念受到冲击
C.明清八股取士弊端显现
D.商人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选B。“商人不得为官制度废除”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贵商贱的观念有所变化,故B项正确;八股取士并不会冲击士人地位,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
8.(2020·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实施后的民间对外通商状况,不涉及贫富分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可知,“海禁”政策不利于社会的安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使民间私下发展对外贸易,民间对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项正确。
9.(2020·唐山摸底考试)康熙帝云:“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雍正帝则说:“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所仰给”。这说明江浙地区( )
A.农业经济已经衰落
B.经济结构变化很大
C.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D.不再种植粮食作物
解析:选B。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由材料“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所仰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浙地区手工业的发展使其粮食需要依赖其他地区供给,这反映了其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结构,而非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排除。
10.(2020·唐山三模)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解析:选D。根据材料“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空前繁荣的市镇经济推动了园林建设,故D项正确。
11.(2020·合肥三模)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账、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解析:选D。材料“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算账、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说明商业的发展使徽商注意研究经济、交通、气候等多种知识,故选D项。
12.(2020·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评)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解析:选A。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王朝是王权强大的时期,由此可见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非常明显,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临沂三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一“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归纳。(2)根据材料二“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归纳。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积极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14.(2020·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节
主要内容
第1章
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
第2~6章
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展状况
第7~9章
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
第10章
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
第11章
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上表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从其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段,即1550~1850可知,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主要叙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种新生事物并没有发展成为生产力领域的资本主义经济,据此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为“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在论述过程中,我们要从政治、经济及思想方面进行论证。
答案: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
阐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早期工业化成就突出,但其是建立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使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依然实行,使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要素;社会上的农本商末观念和消费观念制约早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政治、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江南的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