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民版」2021高考历史选考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42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跟踪练能力提升
展开[跟踪练·能力提升]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那个时代(公元前 8~前 6 世纪),富人和贫人间的不平,似乎已经达到了顶点……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是替富人耕种土地,只获得 1/6 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农或者泰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材料二 我瞩目凝视,而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节制你们傲慢的心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梭伦材料三 所有债务一笔勾销。这项决定被称为解负令“seisakhtheia”;取消“hektemorioi”(六一制)土地上的标记,土地回归农民所有……然而,雅典亟需改革的这个事实显示出,拥有土地的贵族彻底掌控整个国家的命运,梭伦认为务须截断贵族世家对整个政府的控制。——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材料四 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的是,梭伦贯彻实施这些法令为什么没有遭到氏族贵族和债权阶层的激烈反抗?对此,我以为除了可用当时社会危机的深重和平民仍有政治活动来解释外,梭伦在推行改革措施时,能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限度不无关系。——R·R 博尔加《希腊的传统》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导致梭伦“悲哀”的主要因素。(2)据材料二、三,概括梭伦在经济上“节制”富人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在政治上“截断贵族世家对整个政府控制”的创新举措和主要目的。(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一定限度”的含义?解析:(1)据材料一“富人和贫人间的不平,似乎已经达到了顶点……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材料二“不要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归纳导致梭伦“悲哀”的主要因素。(2)据材料二“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材料三“所有债务一笔勾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梭伦在经济上“节制”富人的措施。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梭伦在政治上“截断贵族世家对整个政府控制”的创新举措和主要目的。(3)据材料四“没有遭到氏族贵族和债权阶层的激烈反抗”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答案:(1)因素:贫富差距;债务奴隶制;社会矛盾尖锐(或统治危机)。(2)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六一汉”制度)。创新举措: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目的:打破贵族特(专)权。(3)含义:梭伦改革既限制也保护了贵族的利益;梭伦改革具有折中性(中庸性)。2.(2020·南京调研测试)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 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权、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归纳。第二小问,由材料“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由材料二“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归纳。(3)第一小问,由材料二“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材料中商鞅家庭制度改革服务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秩序的建立,所以从本质来看属于封建化过程。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3)积极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3.(2020·南京、盐城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拔氏尤能注重拔擢……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根据材料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建构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其时南方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概括。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交流的显著特征是双向的交流和融合,南方文化深深影响北方,使北方逐步汉化,北方文化也影响南朝,是双向互动交流。(2)因素:根据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归纳。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以及后世王朝的统一等角度回答。答案:(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表现:礼仪文化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王安石《论五事札子》材料二 熙宁四、五年(1071~1072)间,朝廷接连调整雇役细目,“今依仿府界之法,又令四等以下均出役;未几,又令只据税钱,不用等第;又今挪移补助”。其中的做法取自开封府、江南东西、福建等路的经验。梓路判官冯山说:“自去年冬末已后,访问诸处,仅能成书,方议奏报,而旋有新制……半年之间,改动者数四,官吏惶骇,不知定议……然则役法何时而定耶?”——摘编自黄敏捷《北宋熙丰时期的役钱征收与地方权限》材料三 邓绾言:“昨者朝廷免役率钱之法,初且用丁产户籍,故诸路患其未均,相继奏陈,各请重造,多于改造矣。”正因为朝廷与地方就役钱计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遂取得“法虽不同,大约己定,而民乐输矣”的效果。——摘编自黄敏捷《北宋熙丰时期的役钱征收与地方权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谈及的是变法中的哪一项内容,并要达到什么目的?(2)据材料二指出,朝廷在变法过程中采取了什么做法,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可知,王安石谈及的是变法中的免疫法,其目的是“农时不夺而民均”。(2)根据材料二中的“自去年冬末已后,访问诸处,仅能成书,方议奏报,而旋有新制”“半年之间,改动者数四,官吏惶骇,不知定议”归纳朝廷的做法和问题。根据材料三中的“正因为朝廷与地方就役钱计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归纳解决的措施。(3)根据材料信息,从改革要因地制宜、要试点先行、不可朝令夕改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内容:免役法(募役法)。目的:农时不夺而民均。(2)做法:不断将各地上报的成功经验推行全国。问题:造成朝令夕改的问题。措施:朝廷与地方就役钱计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3)改革要因地制宜;中央改革的原则性与地方的灵活性有机结合;改革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改革不可朝令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