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单元课时练习 (含答案)
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单元课时练习07《燃料及其利用》(含答案)
展开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单元课时练习
07《燃料及其利用》
1.在空气中最不容易燃烧的是( )
A.白磷 B.红磷 C.镁条 D.铁片
2.实验结束后,用灯帽熄灭酒精灯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
A.清除酒精 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降低酒精灯的温度
3.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带火种”的是( )
4.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5.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6.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作“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摄氏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B.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
C.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D.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7.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8.如图,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cm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m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缺少可燃物
B.缺少氧气
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
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9.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灭火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____________。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____________________。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树林砍掉形成隔离带:____________。
10.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打开K1,观察到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闭K1、打开K2,观察到蜡烛缓慢地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研究自然界中碳元素的循环,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1)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 (填字母序号)。
A.自然界中的碳元素
B.生活用品中的碳单质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物质,固态的二氧化碳叫作 ,常用于人工降雨。
(3)海水能够吸收大量CO2,吸收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之一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有研究表明:赤道附近的海洋温度较高,吸收的CO2小于释放的CO2;高纬度地区的海洋温度较低,吸收的CO2大于释放的CO2。其原因可能是 。
12.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某年,广州建业大厦发生严重火灾。从燃烧条件分析,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充当了________________。
(2)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洒水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实验与探究题
13.小鹿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试回答以下问题。
[查阅资料] ①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运动速率越慢,反之亦然。
②白磷,熔点为44.1 ℃,沸点为280.5 ℃,着火点为40 ℃。白磷燃烧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其烟雾会刺激黏膜,对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
[实验原理] 可燃物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操作] ①将试管放入80 ℃的热水中;②将试管放入冰水中;③将试管放置在空气中恢复至室温(10 ℃);④取下橡胶塞,将试管敞口放置足够长时间。请选择必需的实验操作,组成合理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实验反思] ①从实验安全的角度看,气体X宜选择下列中的________(填序号)。
A.CO2 B.N2 C.CO
②按照合理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本实验仍存在一个重要缺陷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为:D;
解析: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酒精灯提供的温度能达到两种物质的着火点;镁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强,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只能在纯氧中燃烧。
2.答案为:C;
解析: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是隔绝空气灭火。
3.答案为:A;
解析:A图标中是一盒火柴,表示禁止带火种;B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C图标表示禁止吸烟;D图标表示禁止放易燃物。
4.答案为:B;
解析: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蜡烛会熄灭;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会降低;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实验中会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瓶。
5.答案为:D;
解析:布手帕是可燃物;实验是在空气中进行的,空气充足;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改变;由于白酒中的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温度,使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所以布手帕不能燃烧。
6.答案为:D;
解析: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正确。烧蚀层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B正确。烧蚀层在遇到高温时会发生熔化和汽化现象,在熔化和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以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太高,C正确。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能改变的,烧蚀层不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故D错误。
7.答案为:B;
解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故A不正确;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故B正确;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加快,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不利于灭火,故C不正确;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不正确。
8.答案为:D;
解析: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空气瞬间从纸盒内冲出,带走蜡烛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
9.答案为:
(1)隔绝氧气
(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隔离可燃物
10.答案为:
(1)燃烧得更旺,发白光 2H2O22H2O + O2↑
(2)B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进入烧杯中,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
11.答案为:
(1)C
(2)干冰
(3)CO2+H2O===H2CO3
(4)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解析:
(1)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物质,固态的二氧化碳叫作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于人工降雨。
(3)海水能够吸收大量CO2,吸收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之一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4)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赤道附近的海洋温度较高,吸收的CO2小于释放的CO2;高纬度地区的海洋温度较低,吸收的CO2大于释放的CO2。
12.答案为:
(1)可燃物 (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不合理
13.答案为:
[实验原理] ①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操作] ①③②④③①
[实验反思] ①B ②缺少对生成物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