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42课时冲关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冲关35《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__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 学案
展开第二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冲关三十五(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某年广东部分区域经济指标增速表(单位:%),回答1~2题。指标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20.014.819.5固定资产投资14.529.735.6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18.717.716.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825.630.224.41.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扩大趋势,与这种差异形成无关的是( )A.地形及海洋资源的利用条件有很大差异B.国家给予这四个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差异C.四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基础有一定的差异D.四个地区所拥有的气候条件和城市数量有明显差异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C.良好的区位D.全国著名的侨乡解析:1.D 2.B [第1题,广东省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省内气候条件并无明显差异。第2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三角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是珠三角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3~4题。3.图中①②③④模式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4.下列世界主要工业区中,可以为④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的是( )A.美国硅谷B.日本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C.德国鲁尔区D.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解析:3.C 4.C [第3题,依靠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外资企业建立,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是浙江温州地区;依托大城市扩散,带动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是苏南地区;依托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是东北地区。第4题,④模式对应传统工业区,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发展经验。]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据此完成5~6题。5.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6.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解析:5.B 6.C [第5题,从Ⅲ走廊的位置可看出,其有别于Ⅰ、Ⅱ,Ⅲ走廊的有利条件是临长江,水运便利。第6题,功能相同的城市群,不能有效地合作互补,易发生不良竞争,单一的重化工业耗能多、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排除A、B项。苏州当地缺乏矿产资源,不适合大力发展冶金等产业,加强原有重化工业和港口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则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7~8题。7.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推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8.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解析:7.D 8.D [第7题,从产值折线图来看,当地第二产业的比值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因此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而且主要靠第三产业的推动,而不是工业化的推动。第8题,从就业比值图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值最大,除中间略有下降外,基本稳定在80%的水平;第二产业就业比值最低,但略有波动;第三产业就业比值变化比较明显,且大致呈上升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说明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2019·河北张家口高三测试)读我国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主要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主要城市)相关资料,完成9~11题。9.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密度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低的原因可能是( )A.矿产资源贫乏B.科技水平低C.区域面积较大D.核心城市经济中心地位下降10.根据图可推断京津冀发展过程中( )A.北京对城市群内部人口吸引力较上海小B.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C.城市间产业分工合理D.存在生态与雾霾危机11.下列属于加快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措施是( )①完善城市等级体系 ②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③加快城际交通的建设 ④促进产业向核心城市集聚 ⑤建立生态环境整治补偿机制A.①②③ B.③④⑤C.①③⑤ D.②④⑤解析:9.C 10.B 11.C [第9题,京津冀矿产资源丰富,A错误;北京是我国首都,科技水平高,B错误;京津冀区域面积远大于长三角,C正确;核心城市经济中心地位都比较强,D错误。第10题,北京对城市群内部河北人口吸引力较上海对江苏大,A错误;河北省很多人口向北京流动,说明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不好推断城市间产业分工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存在生态与雾霾危机,C、D错误。第11题,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加快城际交通的建设,建立生态环境整治补偿机制有利于协同发展,①③⑤正确;促进产业向核心城市集聚会加剧城市间的不平衡,不利于协同发展,④错误;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与京津冀发展方向不符,②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材料 成渝经济区涵盖四川、重庆两省市的三十余座城市,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资源、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农业发展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一定基础。下图是我国西南地区1月和7月等温线图。(1)判断图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城市是________,简要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2)分析成都平原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8分)(3)据材料分析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有哪些?应如何进一步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发展?(8分)解析:第(1)问,根据图示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情况,可计算出昆明的气温年较差约为12 ℃,为图中所示城市中最低。气温年较差小的原因可从冬季气温较高和夏季气温较低两个方面去分析。第(2)问,商品粮基地的成因从气候、地势、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耕作经验等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可从能源产业、电子产业、制造业、农业等方面阐述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领先西部的优势不大、与全国的差距明显,内部发展极不均衡;城市等级规模不够完善、职能分工不明确;缺乏统筹协调机制。答案:(1)昆明 冬季昆明受准静止锋暖气团的影响,气温偏高;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夏季气温低(2)成都平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组合较好;土壤为肥沃的紫色土壤;地势平坦,便于耕作;水利设施完善、灌溉水源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3)产业优势:水、气并重的能源产业;实力雄厚的大型电力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的汽车、摩托车制造业;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传统优势的种植业。促进措施:加强区域内的交通建设,改善该区域的交通条件;完善未来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明确区域产业定位,分工合作,协调发展。13.读图甲、图乙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 麻涌镇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以麻涌为中心,一小时即可到达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麻涌人口约11万,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依托港口优势,引进外资企业近200家,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目前,东莞2 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 200万人口中有1 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工业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严重。(1)比较说明广州、东莞、麻涌三个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6分)(2)简述麻涌建设外向型工业新城的优势条件。(6分)(3)简述大量人口流入东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4)简述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6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判断出三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第(2)题,从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大量人口流入东莞,为东莞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第(4)题,从材料中可知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有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增大等。答案:(1)广州的等级最高,其次是东莞,麻涌最低;广州的服务范围最大,其次是东莞,麻涌最小。(2)麻涌位于珠江口,产品便于出口;有城际轻轨、高速公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区际协作或区际联系条件好;劳动力资源丰富。(3)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4)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城市用地紧张;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