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
2020版《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3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展开课后定时检测案33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Ⅰ)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且可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答案:C2.[2019·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群的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的制约,B错误。答案:B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应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答案:D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2019·内蒙古赤峰高三模拟]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解析: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答案:A5.[2019·重庆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诊断]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一二三四五六七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31.351.10.950.650.330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比值大于1,三年后该比值小于1,且越来越低,说明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前三年两个种群数量都增加,但是甲增加的更快,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B错误、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不是S型增长,A错误;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D错误。答案:C6.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时( )A.种群密度最大 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增长速率大于零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老年个体数量最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等于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答案:A7.[2019·甘肃西北师大附中高三诊断]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C.蚜虫的总能量最多只有瓢虫总能量的10倍D.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解析:蚜虫活动能力极弱,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表中信息显示:生态果园中的害虫密度少于对照果园,因此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B正确;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但此题根据表格数据无法计算出蚜虫与瓢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当果园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进而导致蚜虫数量的增长受到抑制,可见,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答案:C8.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其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不完全相同,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完全相同,D错误。答案:D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9.[2019·山东临沂高三试题]下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B.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C.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解析:题图显示:环境温度在30 ℃、32.5 ℃、35 ℃时,出现的峰值所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加,A项正确;种群数量最大的峰值出现在32.5 ℃,偏离该温度种群数量都下降,说明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B项正确;由于受到食物、天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错误;温度、湿度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也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项正确。答案:C10.[高考改编]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组成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形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答案:A11.[2019·江西南昌模拟]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D.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解析: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两个物种。题图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A错误,C正确;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但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都受本身密度制约,B错误;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先高于乙种群的出生率,而后二者的出生率相等,最后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答案:C12.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D.可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为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K/2,即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正确;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答案:C13.[2019·福建泉州五中模拟]据报道,一些人因酵母菌感染而导致酒精中毒。这些人其实根本没有饮用任何酒精饮料,却经常呈醉酒状态。检查结果表明,生长在这些人肠道内的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所制造出来的酒精足以让人大醉。经过抗生素治疗,这些人很快恢复了健康。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菌属于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动物、植物、细菌都有区别B.抗生素是一类具有特异性抑菌或杀菌的物质,报道中的抗生素可能是青霉素C.人所感染的这些酵母菌与人是寄生关系,与人肠道内的细菌是竞争关系D.酒精是酵母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其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解析:酵母菌属于微生物,是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其细胞结构与动物、植物、细菌都有区别,A正确;酵母菌属于真菌,而青霉素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而对酵母菌不起作用,因此报道中的抗生素不可能是青霉素,B错误;人感染酵母菌后,酵母菌生活在人的肠道内,以人肠道内的有机物为食物,因此酵母菌与人是寄生关系,而酵母菌与肠道内的细菌属于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次级代谢产物是指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该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酒精等,其中酒精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正确。答案:B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14.[2019·广东茂名五大联盟学校联考]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2)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做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AB段,不考虑迁入、迁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剩余量应在K/2左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对“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不变,但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所以二者没有直接关系。(2)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Ⅰ曲线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好所致,Ⅱ曲线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所致,曲线Ⅲ是环境受到破坏使种群无法适应而逐渐遭到淘汰,由此推断三条曲线所对应的环境条件的优越程度是依次减小,其判断的关键依据在K值的变化。(3)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若不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当种群处于图中AB段时,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小,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为了持续获得高产,则希望经济鱼类的增长速率始终维持在最大,即剩余量应在K/2左右,捕捞后的鱼类恢复速度最快。答案:(1)无关(2)Ⅰ>Ⅱ>Ⅲ K值越大,说明环境就越优(3)小于(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15.[2019·东北三省四市联考]“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初始种群规模/只1020252830405070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0.4120.1320.0760.0650.0410.0100.0020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_______只之间。(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_,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_只。(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初始种群规模为28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6.5%,初始种群规模为30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4.1%,因此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28~30只之间。(3)据图分析,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越来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也会增大;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由曲线图可知,该种群的“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160只。(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影响种群存活率的因素有限制压、初始种群规模,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为: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答案:(1)数量(2)28~30(3)增大 增大 160(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