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精品课后作业题
展开2.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外进行大规模屯田,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
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在隋至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由此可见,隋至唐初( )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决策与行政分离
C.实行集体宰相制
D.决策权归门下省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依靠( )
A.战事立功 B.门第出身 C.才学品德 D.皇亲国戚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 )
A.什一税 B.初税亩 C.租调制 D.租庸调制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下图是广东怀集县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此饼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魏 B.隋朝 C.唐初 D.唐中后期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唐朝此制( )
A.民主政治色彩浓厚
B.保证了皇权独尊
C.确保中央集权加强
D.降低了行政效率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
答案解析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s 1 答案为:B;
解析:根据所学,唐朝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尚书省下设的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故答案选B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由唐初“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到唐玄宗时期“男15、女13,听婚嫁”可知,统治者降低婚嫁年龄,有利于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降低婚嫁年龄对男女平等观念没有影响,故B项错;降低婚嫁年龄助长了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故C项错;降低婚嫁年龄与政治统治关系不大,故D项错,故选A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据材料“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可以得出隋至唐初实行集体宰相制,故C项正确。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根据材料“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可知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藩镇割据与两税法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两税法使税制得以简化,C项错误;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因而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D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战事立功是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注重才学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品德是汉朝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排除A、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故选B项;皇亲国戚依靠世袭制或裙带关系为官,D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什一税为西欧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征税政策,租调制为魏晋时期的赋税政策,都不是采用三种方式征税,故A、B、C三项错误;后世赋税制度中,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结合史实可知为唐代的租庸调制,且其在唐代的实行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负担减轻,故D项正确。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故选C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使世家大族世代把持政权,是维护士族制度的工具,导致了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出现,故选C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从材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中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调整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排除。
、材料阅读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考试,后者举荐。 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的时代色彩。
(3)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
第(1)问,从人才选拔标准和人才选拔方式方面分析不同点,从制度功用和报考限制方面分析其相同点。
第(2)问,根据科举制大事年表,从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严谨公平、僵化被弃、时代色彩等方面归纳其特征。
第(3)问,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从儒学地位、中央集权、社会流动性、扩大统治基础、官员文化素质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3)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获取并理解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从决策与执行的分离、分工明确、运转程序性,突出皇权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的归纳,并结合所学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
第(2)问,一方面阐释其民主性,另一方面指出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质。
第(3)问,主要从对相权的削弱、对君权的制约、决策的科学性等角度予以阐释。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综合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唐书》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复习题,共4页。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朝的中外朝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