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3.4《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含答案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7443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3.4《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含答案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7443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精品课后复习题
展开3.4《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名句相对应的文学体裁是( )
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楚辞宋词唐诗汉赋
B.楚辞唐诗宋词汉赋
C.楚辞唐诗汉赋宋词
D.汉赋唐诗宋词楚辞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黄州寒食诗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这反映出( )
A.苏轼自身的修养及其尚意风格
B.草书特有的奔放恣肆的风格
C.承袭了魏碑书法的朴拙与峻厚
D.南宋偏安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这些作法( )
A.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
C.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
D.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D.儒家学说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材料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材料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材料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按所给材料的顺序写出材料的文学体裁。
(2)指出材料四文体的特点,并举出三位代表人物。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料二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征?其共同特征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s 1 答案为:C。
解析:根据题干中“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出“中国雪”指的是火药。据此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风俗画等属于文化世俗化倾向的表现,体现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的文人画属于高雅文化倾向,由此可以判断A项符合题意。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宋元时期,话本、杂剧作为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主要流行于城市中的市民阶层。故选B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学名句的能力,①项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是汉赋,②为杜甫的唐诗,③属于李煜的宋词,④是屈原的《离骚》,属于楚辞,四个名句一一对应顺序,故选D。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
解析:从材料“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可以看出苏轼自身的修养及其尚意风格,故A项正确。《寒食帖》是行书,故B项错误;魏碑书法对后来的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故C项错误。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书画家,故D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A、根据材料中对朱熹的谥号以及周敦颐、张载和二程及朱熹的地位,可以看出当时程朱理学逐渐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 B、程朱理学是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的产物,不是孔孟时期的儒学,故B项错误; C、材料未涉及理学的神圣化和宗教化,故C项错误; D、材料中反映的是程朱理学,仍以理为本,心本论是陆王心学的特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文字方面”的东西是印刷术。印刷术的传播,加速了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促进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故C项正确。在战争上的是火药,航海上的是指南针,儒家思想主要影响的是东亚地区,故A、B、D三项均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根据“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可知该词的风格豪迈奔放,属于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B项正确。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由材料宋代服饰“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说明宋代追求风骨品格。理学强调道德与修养,在此影响下,宋代服饰呈现出清雅、潇洒的风度,故B项正确。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参考答案:
(1)楚辞;唐诗;元散曲;宋词。
(2)特点:词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代表人物: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1)北宋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 共同特征:强调精神和意境。
(2)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书法和绘画有着相同的社会生活环境。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书法的精神气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分析书法的特点;依据“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分析绘画的特点。然后归纳其“共同特征”。
第(2)问,结合北宋的社会背景分析即可。
高中历史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精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北宋时,有人指出,朱熹认为,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巩固练习,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