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优秀复习练习题
展开3.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一带。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加剧了南北科举考试的竞争
B.导致了南北录取人数的失衡
C.顺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D.制约了科举取士的客观公正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 )
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
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
D.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通过海运运抵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
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989年,北宋全国户数为650万;到北宋末1110年,全国户数已达2 088余万,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 )
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
B.南方开始得到开发
C.农业耕作水平提高
D.经济作物普及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通过海运运抵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
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B.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南北方矛盾日益加深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根据百度等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鼎最初作为食物器孤,逐漸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
文化符号二:瓷器到了宋代,瓷器逐漸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文化符号三: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解析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s 1 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南北经济交流。“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A项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C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由“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可知南北分卷制度有失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故D项正确。南北分卷制度并不能加剧南北之间科举考试的竞争,A项错误。B项误读材料。根据“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可知南北分卷制度不是顺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故C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纸币。从北宋的铜版拓片中可以证实北宋发行过纸币,①正确;铜版印刷体现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纸币的发行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④正确。而拓片不能作为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铜版或宋代的纸币可以,排除③,选B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材料反映出少数民族对工匠技艺之人的掠夺,这体现了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错在“以争夺工匠为目标”;材料强调的是工艺技术的作用,故C项排除;五代和宋朝时就出现了火炮技术,故D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方的经济地位凸显;据此依据材料“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 可知D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D。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据所学,瓷器从唐朝时期开始大量外销,远达欧洲、非洲,主要渠道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到了宋元时代,海上交通发达,陆上则因为宋朝未统一全国,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此大量瓷器开始通过海上运出,故选A项;据所学,十八世纪以后茶叶贸易占贸易主导地位,输出量迅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宋元时代茶叶并未大量外销,排除B项;棉布在宋元时期成为百姓衣料,主要内销,排除 C项;白银在宋元都是流向中国,排除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农业得到发展。分析选项,唐时,曲辕犁发明和推广,A项错误随着魏晋时期人口南迁,南方得到开发,B项错误;宋时农业耕作 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年三熟制和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提高了粮食产量,C项正确;D项“普及”说法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稻米,无法体现出元朝时期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故A项错误;在明清时期,跨地区的长途贩运比较发达,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在元世祖时,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以稻米为主,而这些稻米主要来自于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初年,中原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战乱,经济发展较慢,粮食主要依靠南方的供给,说明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故D项正确。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南北方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从材料中的“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来看,南方的发展水平远远超出北方。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中“实质上”的要求,排除;这种南北不平衡的现象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南北方的矛盾“日益加深”,排除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1)原因: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历代的持续开发;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共同劳动(或民族融合);南方统治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北方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
(2)影响:北方人民的南迁,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北方人口形体高大健硕,南迁人口改进了江南人口的质量;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南方教育科举的发展,文化重心随之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汉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南方人口对于土地的过渡索取,垦殖等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奠定了当今中国经济格局的基础。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1)史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意义: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地位:成为重要外贸商品。原因:制瓷等手工业发达,造船技术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政府鼓劻海外贸易,海上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
(3)影响: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眼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 评价: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要通道,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后测评,共5页。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精品复习练习题,共7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精品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