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由“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引出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激起学生探究这一地理现象的兴趣。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认识世界地图
【自主探究】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学生读课本图2.13,2.14,2.15,结合P37页活动,思考以下问题:
1.(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底会出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迁;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学生再搜集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例:(1)旅游者在峨眉山山顶发现大量的贝壳化石。
(2)南京雨花台盛产美丽的雨花石。
(3)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
【合作探究】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1.学生读世界地图,思考: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说明:教师可先不要求学生急着回答,可先让学生读课本P39页图2.16,了解两种观点,表明各自的立场,教师作统计。(正确观点: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页的材料,向学生介绍魏格纳的事迹及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在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而且这种分布状况还在缓慢变化。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本P40页活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证据:南美洲与非洲形状相互吻合表明它们有可能原来是一块大陆;南美洲与非洲相吻合,部分古老地层的一致性以及动物分布的一致性可证明以前它们是一块大陆。
4.学生读课本P40页图2.18,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教师提示:图2.18中三幅图片的顺序不能记错。
5.拓展思考:为什么大陆会漂移?(不要求学生回答,可先思考为下节课作准备)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a href="/dl/tb_c492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巩固练习,问问我自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