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10《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含解析)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57465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10《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含解析)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57465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10《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含解析)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574658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10《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含解析)
展开每课一测(十)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一、选择题1.(2019·武汉二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所谓“颠覆性技术创新”,是指打破传统技术发展路线,能够产生颠覆性效应的技术。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 )①应以颠覆现有理论的理论创新为先导②应鼓励并全面支持超越常规的新探索③需要建立健全支持创新的体制和机制④要立足实践前瞻性把握科技发展方向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D ①不符合题意,所谓“颠覆性技术创新”,是指打破传统技术发展路线,能够产生颠覆性效应的技术,因此,“颠覆现有理论的理论创新”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要求不符,故排除;②错误,“全面支持超越常规的新探索”说法过于绝对;③④符合题意,“建立健全支持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为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体制保障,“把握科技发展方向”有利于打破传统技术发展路线,能够产生颠覆性效应的技术,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2.(2019·合肥模拟)“互联网+农业”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发展“互联网+农业”旨在( )①创新农业增长方式,带动农民创业增收②扩大农业种植规模,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实现农业转型升级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价格降低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 ①③符合题意,发展“互联网+农业”旨在创新农业增长方式,带动农民创业增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故当选;②④不符合题意,扩大农业种植规模和促进农产品价格降低不是发展“互联网+农业”的目的,故排除。3.(2019·成都模拟)2018年初,河北石家庄瞄准高端人才引进,实施“百千万”产业人才集聚计划,即培养引进国家“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等高精尖人才100名;引进培养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 000名;引进现代产业优秀青年人才1万名。上述人才政策体现出当地政府( )①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②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③积极调整人才结构,缓解人才供需矛盾④促进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的主导要素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 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实施“百千万”产业人才集聚计划的人才政策体现出当地政府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积极调整人才结构,缓解人才供需矛盾;②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④表述错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4.(2019·葫芦岛二模)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到田靠农机。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直接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规模化、标准化应用。农用机械需求越来越大,“机器换人”步伐加快。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对农业“机器换人”所产生的影响,推导正确的是( )①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③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广劳动密集型农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④调整生产要素投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 ①推导正确,“机器换人”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故当选;②推导错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粮食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农产品价格下降,故排除;③推导错误,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不利于推广劳动密集型农业,故排除;④推导正确,“机器换人”有利于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故当选。5.(2019·滨州二模)2018年国务院批复山东为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试验省份,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有助于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下列传导路径表述正确的是( )①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②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扩大新能源消费→增加新能源企业利润→新能源产业发展③实施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补齐发展要素短板→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经济增长点④实施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变革→增加科技人员收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 ①符合题意,通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进一步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发展质量;②不符合题意,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的目的是“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故与题意主旨不符;③符合题意,通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实施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有助于补齐发展要素短板,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④不符合题意,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的目的是“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不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6.(2019·长春二模)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举措,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下列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①清理涉企不合理收费→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②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规模扩大→企业产品结构优化③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取消企业债务→企业经济效益提高④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供给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 ①符合题意,清理涉企不合理收费,会使得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这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②错误,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企业融资成本增加;③错误,企业上市融资并不能使企业债务取消;④符合题意,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增加供给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7.(2019·北京模拟)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比如一个企业或国家,如果资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分别都是5%,而产出或GDP增长率是8%,多出来的3个百分点,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或经济增长的贡献。下列选项中符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是( )①W企业依靠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开展规模竞争②C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S公司开展个性化定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④Y国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C ①不符合题意,“依靠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开展规模竞争”的举措,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不会产生额外生产效率,因此,不符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②符合题意,C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会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带来额外生产效率,故符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③符合题意,S公司开展个性化定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会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带来额外生产效率,故符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④不符合题意,不符合材料所述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故不选。8.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关键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下列措施推导正确的是( )①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基本经营方式—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大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产业兴旺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传统农耕文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没有关系,②排除;④说法错误,实施乡村振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不是传承传统农耕文明;①③推导正确。9.(2019·长沙二模)党的十九大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举措,“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以下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的做法是( )①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②加强宏观调控,支持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农业③落实分配政策,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④引导贫困家庭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消费者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③解析:选A ①②正确,党的十九大提出新的扶贫、脱贫目标,“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支持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农业”均有利于该目标的实现;③不符合题意,“落实分配政策,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针对的是全体劳动者,不是针对解决材料中扶贫问题的措施;④不符合题意,“引导贫困家庭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消费者”不是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有效措施。10.(2019·潍坊二模)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若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传导路径是( )①深化“营改增”税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利润②开征环境保护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绿色发展③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④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升核心技术水平→推动经济高速增长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选B ①错误,深化“营改增”税制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但不一定能保证提高企业利润,故排除;②符合题意,开征环境保护税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从而转变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③符合题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④错误,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利于提升核心技术水平,目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是高速增长。11.(2019·厦门二模)电力是经济发展血液和命脉的核心指标。一直以来,用电量被视为研判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风向标之一。2018年1~2月份我国部分行业用电情况变化数据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化工、钢铁、建材、有色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8.5%19.4%8.4%增速较去年同期增长10%3.5%-3.4%据此,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①高耗能行业用电增速呈现回落态势,可能得益于去产能的深入实施 ②用电量结构性改善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向低能耗高质量转型 ③电力供给侧结构优化是我国上述行业用电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④新兴产业用电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经超过高耗能行业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 计算机、通信、信息传输等产业用电增长高于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可见用电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排除③;材料只表明新兴产业用电增速高于高能耗产业,但是没有体现用电总量,排除④;高能耗产业用电增速负增长与我国去产能有关,故①正确;新兴产业用电增速高于高能耗产业,可见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故②正确。12.(2019·枣庄二模)58.8%,一个寻常数据,却因在2017年中国经济“成绩单”上出现两次,意义不同寻常。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8%,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同样达到58.8%。2017年两个58.8%是个可喜的信号,这两个数据共同表明了( )A.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B.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C.我国居民消费不断增加,加快促进新旧动能转换D.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选D 通过第三产业和消费支出的发展,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见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故D项正确。材料不但体现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体现了消费支出,除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以外,还包括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排除A项。B项强调生产的创新,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不能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实体经济主要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既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知识、信息、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虚拟经济一般是将资本换为股票、债券等价值符号,再通过交换而实现钱生钱的活动,广义上还包括为牟取暴利,通过炒作某种商品(如房地产)而进行的资本投机活动。资本过多地投入虚拟经济,会压缩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导致严重的经济泡沫甚至有崩盘的危险。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促进制造业回归的具体措施,通过战略规划、资金补贴、政策倾斜等,推动资本向实体经济快速转移。我国实体经济原有的低成本优势不再,许多内外资企业将生产、研发转投到发达国家或者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面临着成本高、税负重、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产品质量普遍不高且同质化严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解析:本题为原因类主观试题,首先,考生要明确,实体经济主要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再次,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够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最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答案:①实体经济主要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需要得到大力发展。②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减缓,虚拟经济不断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又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和自身的困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能够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实现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③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够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④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1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近年来,寿光市稻田镇西丹河村通过找准产业方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村庄巨变。西丹河村以西红柿种植为主,生产的西红柿因为品质好,一直是各地菜贩争抢的“筐头菜”。2017年以来,西丹河村在增加蔬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投资90万元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并依托种植技术,为周边村村民提供蔬菜销售、技术培训、信息指导等服务,预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依托蔬菜批发市场,该村探索采取村集体控股、“村集体+农业企业+村民”三方入股模式建设西丹河果蔬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丹河红”西红柿商标。目前全村形成粮、菜、果、畜、建筑、运输六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全村共有蔬果大棚260个,饲养区1个,蛋鸡存养量20万只,生猪存养量500头,运输大车23部,建筑队3个。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总结西丹河村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解析:本题共包含两小问,第一小问,考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强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影响。第二小问,考查西丹河村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发挥蔬菜种植优势,以及技术服务业发展,可见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产业;通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可见拓宽农产品市场;通过股份制改造,可见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通过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可见产业结构优化。答案:(1)影响:①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②完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2)经验:①立足农业优势,促进农业服务产业发展。②拓宽农产品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③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④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