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28《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含解析) 试卷
展开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限时:40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325页)
一、选择题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1.C 2.D 3.D [第1题,C对,B错: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A错: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D错: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第2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第3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2018·长沙模拟)在江苏中部的兴化地区(地面平均海拔不足2米,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有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垛田。当地人们在号称“锅底洼”的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高成垛,垛上耕作,形成一块块状如小岛的精致农田。读图回答4~6题。
4.根据其耕作方式判断,垛田种植的作物最不可能是( )
A.水稻 B.棉花
C.冬小麦 D.玉米
5.当地每年都要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来,堆入垛田之中,此举的主要作用有( )
①清理河道和沟渠,利于排水通航 ②加固垛田,减少水土流失
③加深、拓宽河道和沟渠,增加储水量 ④给垛田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6.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流域上游兴修水库,新修垛田的高度降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泥沙淤积加剧
B.地壳不断下沉
C.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减少
D.人口密度增加
4.A 5.B 6.C [第4题,垛田适宜旱地种植,而水稻必须在水田中耕种。第5题,垛田地势起伏小,水土流失不严重,②说法错误;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来,堆入垛田之中,可以加深河道,利于排水通航,但不能拓宽河道和沟渠,①说法正确、③说法错误;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大部分来自土壤表层,加之淤泥中的生物残体分解又会释放出有机质,因而可以改善垛田土壤肥力,④说法正确;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第6题,上游兴修水库可拦截泥沙,使得水库下游河段河水的含沙量减小,该地区河道的泥沙淤积减轻;水库有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功能,兴修水库会使下游河段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减少,垛田不需要太高即可减轻渍涝灾害的威胁,故选项C正确。]
下图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据此完成7~9题。
【导学号:21490123】
7.关于甲、乙两岛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岛位于东半球
B.甲岛附近水域属于太平洋
C.乙岛位于北半球
D.乙岛周围水域属于大西洋
8.关于乙岛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以热带雨林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B.地形以山地或丘陵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C.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
D.岛内河流密布,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
9.甲、乙两岛相比,判断公路密度较低的岛且对应的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
A.乙岛——地形 B.甲岛——地形
C.乙岛——火山 D.甲岛——河流
7.B 8.B 9.A [结合图中甲、乙两岛的经纬度信息可知,甲、乙两岛均位于南半球,其中甲岛位于西半球,且在太平洋中,乙岛位于印度洋中;从河流分布看,乙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短小,不利于航运,且受地形的影响,公路密度较低。]
下图为我国2011~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和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与2011年相比,2015年我国( )
①第三产业产值增加 ②第二产业产值减少
③第一产业产值减少 ④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2011~2015年我国( )
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②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增强
③环境质量日益改善 ④区域差异持续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C 11.A [第10题,读图可知,与2011年相比,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增加,①正确;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但产值增加,②错;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产值增加,③错;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2015年为“三二一”,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④正确。选C。第11题,2011~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①对;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增强,②对;这段时期环境质量改善不明显,③错;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④错。选A。]
二、非选择题
12.(2018·银川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纽芬兰岛位于加拿大最东部。该岛系北美大陆阿巴拉契亚高地的延续。该岛上广布海拔300米左右的低丘,由前寒武纪坚硬岩层组成,深受第四纪冰川侵蚀,岩石裸露,土层瘠薄,湖泊、沼泽广布。纽芬兰岛降水量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纽芬兰浅滩已发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下图为纽芬兰岛位置示意图。
(1)分析纽芬兰岛上多沼泽的原因。
(2)列举两种纽芬兰岛居民所从事的产业部门并分析原因。
(3)有人建议纽芬兰岛今后应加快对浅滩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沼泽的成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等知识。第(1)题,沼泽的成因主要从地表积水过多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要考虑两个角度:来水和去水,“来水”主要考虑降水,“去水”则主要从蒸发、下渗、地形等方面分析。第(2)题,纽芬兰岛东部海域是寒暖流交汇地带,有著名的纽芬兰渔场,因此可以发展渔业;岛上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以发展木材加工业或造纸工业,材料中还提示浅滩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发展能源工业。第(3)题,如选赞同,可从就业、发展经济方面分析原因;如选反对,可主要从环保的角度分析理由。
[答案] (1)降水较多,水源充足;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地下岩石坚硬,渗水性不强;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造成地表多洼地,易积水。(两点即可)
(2)渔业或鱼产品加工业——纽芬兰东部海域有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底的营养盐类受海水的强烈扰动到达海水表面,有利于浮游生物繁衍,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鱼类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或造纸工业——该岛降水较多,蒸发弱,针叶林密布,森林资源丰富;采矿业——该岛上矿产资源丰富等。
(3)赞同。纽芬兰浅滩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就业等。[或不赞同。纽芬兰岛周围渔业资源丰富,开发石油和天然气会使渔业资源减少;会造成海洋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等。]
13.图1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图2示意图1中乙地冲积扇耕地面积和平均海拔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甲地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
(2)比较阶段Ⅱ和阶段Ⅳ耕地平均海拔的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
(3)分析乙地区发展种植业气候条件的优势和劣势。
(4)评价甲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条件。
[解析] 第(1)题,从甲地向东和向西海拔增高,因此该地为谷地地形,且谷地呈西北—东南走向;该地处于我国西北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西北风强劲,加之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在谷地加快,导致此地多大风。第(2)题,耕地平均海拔的变化特点可直接从图上读出。耕地平均海拔的变化与耕地面积的变化有关,而耕地面积的变化与荒地开垦、退耕还草等人类活动有关。第(3)题,主要从光照、热量和降水量等方面分析。第(4)题,评价风力发电的条件可以从风能资源、地价、移民费用、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回答。注意评价类题目既需要评价有利条件,也需要评价不利条件。
[答案] (1)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该地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盛行西(北)风(风向与谷地走向一致),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在谷地加快,因而甲地多大风。
(2)特点:耕地平均海拔在阶段Ⅱ呈上升趋势,在阶段Ⅳ呈下降趋势。原因:阶段Ⅱ因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加,冲积扇顶部附近海拔较高的土地被开垦成农田,导致耕地平均海拔上升;阶段Ⅳ耕地面积减少,可能海拔较高处进行了退耕还草,导致平均海拔降低。
(3)优势: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劣势:降水稀少,水源短缺。
(4)有利:风能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离北部电力需求地(市场)较近。不利: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生态环境较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