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导与练)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第2讲《中国地理概况和热点区域》(含解析)
展开第2讲 中国地理概况和热点区域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 题号 |
中国地理概况 | 1、2、3、4、5、6、7 |
中国热点区域 | 8、9、10、11、12、13 |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湖北武昌调研)初雪是指入冬后下的第一场雪。读“2016年小雪(11月22或23日)前后我国初雪时间分布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部地区初雪出现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海陆位置 D.洋流
2.形成新疆南部(南疆)比新疆北部(北疆)初雪时间晚的原因是( )
①南疆地区河流较少,蒸发量少,水汽缺乏 ②南疆地区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 ③天山阻挡寒冷气流的进入 ④天山北部为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雪较多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B 2.B 第1题,由图中地点出现初雪时间顺序可以发现,纬度越高,初雪出现时间越早。第2题,新疆位于我国大陆内部,降水较少,南疆和北疆的河流数量都偏少,另外,秋冬季节气温低,南北疆的蒸发量都比较少,因此,第①个选项不是南北疆初雪时间差异的原因。降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影响降雪的因素主要有气温、水汽和凝结核,我国冬季吹西北风,北疆地区受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影响,水汽较充足,且迎风坡降水多,另外,北疆纬度较高,温度较低。北方寒冷气流受到天山阻挡,对南疆影响相对较小,南疆温度较高。
有热心驴友将“追寻金秋”的四条路线晒到网上,线路分布如图所示。图中标注的日期为各地入秋时间。据此回答3~5题:
3.我国各地入秋时间的序列是( )
A.路线①的秋色是从南往北演进
B.路线②的秋色是从北往南演进
C.路线③的秋色是从中部往南、北演进
D.路线④的秋色是从东往西演进
4.影响路线③的入秋时间序列的原因主要是( )
A.纬度与大气环流
B.地形与大气环流
C.纬度与地形
D.人类活动
5.有学者将景观分为叹为观止、景致卓绝、别具一格、风光宜人、平凡无奇、无足轻重六个等级。金秋时节,游客对“追寻金秋”景观线路的客观评价应该是( )
A.路线①无足轻重
B.路线②平凡无奇
C.路线③风光宜人
D.路线④景致卓绝
解析:3.B 4.C 5.D 第3题,结合图示等值线,反映越往北方,入秋越早,秋色逐渐向南部推进。第4题,图示路线③沿线,入秋时间北方早,南方晚;山区早,盆地晚,反映纬度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第5题,①线路的南部为东南丘陵,中部穿过长江和秦岭,北部经过黄土高原到鄂尔多斯草原,景色多样,风光秀丽。②线路主要通过平原地区,受热量影响,南北景色各异,风光宜人。③线路途经地区地势起伏大,气候条件恶劣,适合探险。④线路途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横断山区—青藏高原,景色各异,各具特色。
中国的玉米种植主要是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其中夏播玉米一般在小麦收割之后播种。如图为中国玉米种植优势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玉米优势区域中,主要种植夏播玉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关于中国优势区域玉米种植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地区纬度较高,热量充足
B.③地区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大
C.④地区秋季晴朗,利于收摘
D.⑥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解析:6.D 7.C 第6题,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夏播玉米的主要分布区,符合的是④。 第7题,①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③地区位于西北内陆,气温日较差大;④地区秋季晴朗,利于收摘;⑥地区主要位于我国贵州地区,土层比较薄,肥力不高。
双塔灌区是疏勒河三大灌区之一,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下游盆地。双塔灌区所产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读“2010年双塔灌区农作物单方水净产值表”,回答8~9题:
作物 类型 | 用水定额 (m3/hm2) | 单方水净产 值(元/m3) | 单位面积净产 值(元/hm2) | 作物种植 面积(hm2) |
小麦 | 8 700 | 0.13 | 1 164 | 1 414 |
棉花 | 8 700 | 3.62 | 31 493 | 5 390 |
蔬菜 | 12 300 | 1.81 | 22 313 | 5 393 |
瓜类 | 4 500 | 5.30 | 23 861 | 604 |
8.双塔灌区所产农产品品质优良,其主导因素是(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昼夜温差大 D.水源充足
9.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双塔灌区今后种植面积最可能扩大的作物类型是( )
A.小麦 B.瓜类 C.棉花 D.蔬菜
解析:8.C 9.B 第8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利于作物的有机质积累,故品质优良。第9题,该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水资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应大力发展耗水少、单方水净产值大的作物类型,表中显示瓜类最符合。
(2017·广东深圳一调)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逐渐演变为咸水湖;现平均深度18米。青海湖流域夏季风力最小,表层水温平均为16℃,底层水温平均为9.5℃;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如图示意青海湖地理位置。据此回答10~11题:
10.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根本原因是( )
A.入湖径流减少 B.湖水蒸发加剧
C.入湖盐类物质增多 D.外泄河道被阻断
11.青海湖表层与底层水温差异在秋季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底释放热量增多 B.阳光透射深度增大
C.湖水上下扰动加剧 D.表层水体蒸发散热减慢
解析:10.D 11.C 第10题,此题考查湖水变咸的根本原因,选项A、B、C对湖水变咸都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据图中信息,倒淌河不能汇入黄河,外泄河道被阻断,湖水与外界没有了交换,入湖盐分在湖中积累,逐渐演变成咸水湖。第11题,据材料,秋季湖区风力增大,使湖水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湖区风力大,使湖水上下扰动剧烈,热量交换、混合充分,故湖水上下层水温差异变小。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7·江西九江十校联考)河套,位于37°N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鄂尔多斯地区是我国优质羊毛出产地,其山羊毛有“纤维钻石”、“软黄金”之称。鄂尔多斯集团以“温暖全世界”为诉求的中国品牌,已经走向了世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结合地图简述贺兰山为当地及宁夏平原的农业发展起了哪些作用。(8分)
(2)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农民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了“秸秆——牲畜——鱼塘”和“秸秆——牲畜——沼气”等绿色产业,试分析这种产业会给当地带来哪些效益。(10分)
(3)有人认为鄂尔多斯地区应大力发展畜牧业,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请说出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8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及贺兰山的走向,从对沙漠东扩的阻挡,对寒流东侵的削弱,对降水(地形雨)的影响及山地多种农业的发展等角度分析。第(2)题,对于效益的分析,可从增加收入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分析。如经济上,秸秆饲养牛羊,节省粮食,以及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社会上,沼气这种清洁能源的供应;生态上,有机肥的使用、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第(3)题,赞同,可从增加收入以及当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区位条件等入手分析,如草场资源条件、牲畜皮毛的质量、市场的需求、劳动力条件等。反对,可从过度发展畜牧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单一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等角度分析。
答案:(1)①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②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袭;③夏季东侧降水较多,为黄河及地下水提供水源补给;④贺兰山地势高,地形复杂,为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8分)
(2)①用秸秆饲养牛羊缓解了“人畜争粮”和“猪牛争料”的局面;②用秸秆饲养牛羊,牲畜粪便制取沼气,缓解了农村的生活能源问题;③牲畜的粪便和塘泥可提供大量有机肥,有利于改良土壤,保护农业生态;④直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⑤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人体健康。(10分)
(3)赞同,理由:①该地气候适宜牧草生长,草场资源丰富,质量好;②牲畜品种优良,毛质好;③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广;④劳动力丰富且廉价;⑤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或反对(不赞同),理由:①过度放牧易引起土地荒漠化;②大力发展牧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③该地沙漠广布,水资源短缺,牲畜饮水困难;④放牧业对劳动力需求少,农民失业增多。(仅写赞成或反对,不给分,言之有理可给分)(每点得2分,共8分)
13.(2017·吉林延边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钾肥是三大农业化肥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钾肥消费国,国内钾肥生产供不应求,需大量进口。察尔汗盐湖蕴藏丰富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等无机盐。盐湖上形成坚硬的盐盖,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直接修建在盐盖上。1958年,国家决定在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设钾肥生产基地,当年出产钾肥1 000吨,填补了中国没有钾肥生产的空白,2015年产量已突破500万吨。下图是察尔汗盐湖位置图。
(1)说明我国是世界钾肥消费大国的原因。(6分)
(2)分析察尔汗建设钾肥生产基地之初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12分)
(3)说明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在盐盖上原因。(6分)
(4)请为察尔汗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提出建议。(6分)
解析:第(1)题,从我国农业比重高,耕地面积大,钾肥用量大及浪费严重等角度分析。第(2)题,本题实质是考查察尔汗当地钾肥生产厂建设的不利区位条件。可从自然及人文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可结合青藏高原高海拔的影响,人文条件则主要考虑当地偏远位置、稀少的人口及薄弱的基础设施等。第(3)题,从盐盖的坚硬、平坦及便利的维护条件等角度分析。第(4)题,可从产业结构的优化,科技的研发,产业链的进一步延长等角度作答。
答案:(1)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对钾肥需求量大;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钾肥浪费严重(或我国缺钾土地比重大,钾肥施用量大等)。
(6分)
(2)海拔高,寒冷时间长,缺氧,降水少,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建设之初,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12分)
(3)盐盖坚硬,路基牢固、稳定;盐盖平坦,施工方便,建设成本低;气候干燥,道路维护方便。(6分)
(4)加大钠盐、镁盐等的开发力度,从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加大研发力度,推进盐湖资源的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