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0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含解析)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1《古代诗歌阅读诗》(含解析)
展开
古代诗歌阅读 诗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2.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干戈王中①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呜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小雅•棠棣》。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
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醉后赠张九旭①高适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②?【注】①张九旭:张旭,因张旭排行第九,故称张九旭;盛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以草书著称,人称“草圣”;又喜饮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高适作为后生晚辈,这首赠张旭之作,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入长安与张旭相见共饮醉后所写。②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化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孔文举(即孔融) 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首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世人与张九旭的比较中体现出张九旭的与众不同,一抑一扬,给人以强烈的印象。B.该诗颈联把主人公张九旭写得十分传神,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C.尾联通过用典张九旭的生活情形,突出了酒对张九旭的重要意义;使用问句,避免了平铺直叙,语气带着调侃,显得格外亲切。D.全诗在章法上虑实结合,首联只是诗人对张九旭的总的印象,是实写;以下各联即转入了对张九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虛写。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张仲隆快目楼壁 刘仙伦① 天上张公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 只愁笑语惊阊阖②,不管栏杆犯斗牛。 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 面前不着淮山碍③,望到中原天尽头。 [注]①刘仙伦,吉州庐陵(今江西古安)人,南宋人、布衣终生。②阊阖,天门,天宫。③淮山,淮南的山。宋、金以淮河为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挟风带雨之笔横空而来,极写快目楼的巍峨形势,壮气横溢,为后面具体抒写铺垫蓄势。
B.颔联虚实结合写登楼游目欢笑恐惊天,却不知栏杆已冲霄汉。一“愁”字生动写人惊奇之感。
C.颈联从视觉和触觉角度进一步写楼之高峻,以浪涛钓艇的远景和飓风透骨的触感衬托高楼之威势。
D.尾联写诗人既登高楼,便觉区区淮山不可障目。一“望”字与陆游诗“中原北望气如山”情感相似。
2.有人评论本诗外豪放.内深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① 杜若②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③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④。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2.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题酒家壁陆游①明主何曾弃不才②,书生飘泊自堪哀。烟波东尽江湖远③,云栈西从陇蜀回④。宿雨送寒秋欲晚,积衰成病老初来。酒香菰脆丹枫岸,强遣樽前笑口开。【注】①陆游终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然而,由于当权派奉行妥协投降的国策,他在政治上不断遭受压制和排斥。②不才: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③隆兴二年至乾道元年(1164年-1165年),陆游因触犯皇上,先后通判健康、镇江。④乾道五年至淳熙三年(1168年-1177年)陆游先后在四川夔州、蜀州、嘉州、荣州为官。淳熙九年,又入蜀任祠禄朝奉大夫,主管成都府玉局观。他先后在四川为官十年,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官。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抒胸臆,正话反说,明说“不才”,实为大才、有才之人,抒发了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伤痛。
B.颔联借景抒情,从小处着笔,描绘了烟波江湖,陇蜀云栈,东尽西从之景,于雄奇奔放的意境中见沉郁悲凉风格。
C.颈联对仗工整,前句写景,寒秋夜雨,凄冷萧瑟,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后句叙事,写自己年老体衰,积衰成病。
D.尾联精选意象,美酒、脆菰、丹枫、笑口,明快宜人,一反前文阴沉色调,正所谓“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哀”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词赋檀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重 阳①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②何心:何来的心。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实写他长期被囚的景况以及孤独思乡怀国的情绪,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囚人形象。
B.“梧桐”是狱中所见景象之一,诗人着意写它,寄寓了一片深情,属触景生情的写法。
C.颔联通过想象描绘雁南飞、燕归巢等美妙景象,表现作者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
D.尾联“龙山”既可指作者战败被捕之地,也指华夏民族发源地、沦陷的中原地区。
2.请从颈联撷选的意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答案:1.C; 2. ①“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个意象。“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 ②“黄花无主更西风”撷选“黄花”和“西风”两个意象。“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萧杀之意。“西风”无主却更胜萧杀的“西风”,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 ;<B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枋口作①[宋]文彦博②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数里复登岸,群贤俱杖藜。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题③。【注】①枋口,又名沁口,是沁水的出山口,地处风景秀丽的太行山南麓。②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四月己亥,文彦博由于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变法派的排挤,被罢相,出判河阳。③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冬,韩愈因仕途不顺,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移步换景,将枋口的山光水色呈现在读者眼前。“碧”字凸显了溪水的灵气与生机,又为雪后的寒冬平添几分绿意。B.颔联前一句写意渲染,后一句直叙所感,写远方雪后苍茫的群山及舟边相逐嬉戏的微风细浪。“山骨”生动地描绘出冰雪覆盖下的山之貌。C.颈联实写自己与同行者行至盘谷寻访题刻的情景。“群贤倶杖藜”既是对前人登岩题刻的回想,也是对诗人及同行者行动的描述。D.尾联将笔锋宕开,卒章显志。“徘徊”“寻觅”等字眼既描述寻访先贤石崖题刻时的情状,又烘托出诗人在情感上的闲适与喜悦。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 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 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B
解析: 2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②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③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B
解析:“大纲”是大致相似,“小样”是“差不多相像” 3答案及解析:答案:1.D2.①表达了诗人对张九旭嗜酒酣饮、淡泊名利、遗世旷放的独特性格的赞美。②表达了诗人对张九旭超凡入圣的书法造诣的无比钦敬之情。解析:1.D项,首联是诗人对张九旭的总的印象,是虚写,而其余三联是对张九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实写。2.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该诗大意是:世上很多人即使天天见面,给人的印象也不深,而张九旭这个人却不一样。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头发白了而恬然自乐,不问他事,眼睛里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云。床头上放着一壶洒,人生能有几回醉呢!然后结合诗歌大意进行归纳概括。首联用“翁”尊称张九旭,表达敬佩之情;张九旭有两个称号,一 是“草圣”,二是“张颠”,为世人所公认,额联用“圣”“颠”表达对张九旭书法、性格的由衷的赞美;“青云”在这里指隐逸,张九旭不乐仕进,具有隐者的风度和情怀,因而才能够性情旷放,故颈联赞美了张九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尾联以醉写醉,以自己的旷放衬托张九旭的旷放,使题目中的“醉后”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①意象豪壮,意境雄浑:楼高百尺、四海阔大、远水拍天、西风遒劲,营造雄浑壮阔的意境。②用语夸张,想象奇特:借笑语惊天人、栏杆冲星辰极写快目楼之巍峨高峻,透露诗人开阔的胸襟。③本诗在豪放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诗人登高楼望家乡,诗情充溢胸中,家乡被阻隔,渴盼恢复中原而不可得,寄寓了一种深沉的痛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D选项“便觉区区淮山不可障目”错误,根据诗句“面前不着淮山碍”可知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么高的楼怎么会有淮山碍眼呢?”而不是觉得“淮山不可障目”。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语言风格的能力。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因生活变迁、审美变化导致作品语言风格不同,平时要注意了解积累诗人的语言风格,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鉴赏语言风格,还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百尺楼”“眼高四海”“远水拍天”“西风万里”这些意象塑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只愁笑语惊阊阖,不管栏杆犯斗牛。”写了人们在上边游目骋怀,谈笑风生,只恐惊动了天宫,却不管楼的栏干的直冲霄汉,此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尾联“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 诗情波澜,奔腾而下,到这里就像巨流到了悬崖一样,一跌千丈,使登楼的人们顿时清醒过来: 楼再高也望不到中原啊!也就是说,当人们登楼快目之际,不要忘记中原。诗人的盼望恢复之情和对快目楼主人的箴讽之义,从这两句里婉转地表现出来,戛然而止,使人欷歔感叹,回味不尽,也使全诗放出光彩。 5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虚实结合,今昔对比;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B
解析:1.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2.此题分析诗歌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在领联的表现看似明显,实则需要细节描摩,分析意象。 6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②居无定所、漂}白异乡的哀痛;③体衰老病、孤独无依的伤感;④一事无成、强颜欢笑的心酸。<B
解析:曲解诗意,颔联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以不同地方的景色来概括为官漂泊的经历。 7答案及解析:答案:1.D2.①最后四句饱含悲情。诗人思乡却难归,今夜的思乡之苦难以抒解;又想到即使他日归乡,自己也已是满头白发,故园池台也难免残毁。这些都使得诗人感到痛苦。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似乎在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以悲情为主调,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虽然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解析:1. D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2.答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悲中有乐,乐而更悲”,根据诗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悲”和“乐”。根据“早晚孤帆他夜归”“故园池台今是非”分析“思乡”的悲情,“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似乎在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白发倚庭树” 想象归乡的情景,饱含希望之乐。 8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1)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2)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3)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上句巾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点应联系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贾谊的典故;第二点应联系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青衫”的文化常识;第三点应联系注释里的有关内容 9答案及解析:解析:1.“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错,到文天祥被捕、身陷囹圄的时候,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作者清醒地知道没有多少重获自由的可能;后文诗句尽管表达出宁死不屈的心意,但属于对华夏民族气节的忠守。所以,“坚信”“乐观豁达”显得言过其实,理解为“仍存再获自由的心愿”更为恰当。
2. 【诗歌赏析】全诗没有一点过节的喜悦和快乐,更多的是凝重、自励、追忆、反省,但尽管如此,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消沉和沮丧,相反,它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是写实、写景。“万里”是指地理距离,“飘零”是指他自己一个人,“万里飘零”实则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的写照。“两鬓蓬”是形容他自己在被囚禁过程中的形象,也是年龄和景况的实际写照。“万里飘零两鬓蓬”,一个长期被囚于远离故土的监狱中的犯人形象跃然纸上。“梧桐”是囚室中能看到的窗外景象之一,看到这老梧桐,就让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这是写景,触景生情。梧桐在古诗词中常有多种意像及寓意,其中包括高洁品格、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等,诗人在此特别写梧桐,恐怕这些意义多少都有一点。“故乡秋色老梧桐”是诗人被这秋天景色勾起的对家乡、故国的眷念,也是诗人以梧桐自勉、自励,希望自己最终能成为凤凰向往的、有用的栋梁之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是诗人的向往、是抒情。诗人祈望自己能象大雁或者燕子,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我们都知道,大雁是候鸟,雁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雁南飞正是文天祥所希望的。燕子到了晚上也要回巢守家,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象。不过这些虽然简单,但对文天祥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的。这里诗人将它们安排在颔联里,严格的对仗更显形式上的美感,它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有转换的用意。这一句重在真情流露,诗人将自己比作南飞雁和归巢燕子,盼望能最终再获自由。“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颈联又是一句工整的对仗,这是这首诗的核心,更是其灵魂。没有这一句,全诗必然落入俗套,有了这一句,全诗都活起来了:出众、清奇、典雅、高尚。落叶是狱中文天祥的隐喻。流水代表大势所趋,是指元朝推翻宋朝,进入新的历史纪元。这时文天祥非常清醒,当时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他要想靠自己一已之力去阻挡这一潮流,绝无可能,因此,他用“何心”、“定”来入诗,“何心”可以理解为“那有这样的心”、“任何这一类的心事”,“定”是“定下来”、“定住”的意思,他在此用诗句表明自己的态度,换言之,他声明,自己无力阻挡这一历史必然趋势。“黄花无主更西风”中的“黄花”是指菊花,即黄菊、秋菊。“无主”当然是指没有主人的、是野生的、是自然生长的。“无主”让文天祥更自豪,因为皇帝都投降了,而且反过来劝他也投降,如果说文天祥是为了效忠宋朝小朝廷,那已经完全解释不通。因此,文天祥通过用“无主”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是对古往今来说他是“愚忠”的反驳和反击,他在告诉世人,他的抗元行动是自觉自动的,是不受别人指使的,他为的是心中的理想、为的是民族的大义、为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他要告慰后人,无主的黄花特立独行、无主的黄花巍然屹立、无主的黄花永不言败,凛冽的西风根本不算什么、凛冽的西风只能自叹不如、凛冽的西风最终无可奈何,所以,文天祥用了一个“更”字,他让后来人知道,“无主”的“黄花”“更”在“西风”之上。这里的深意,只有用心聆听,才能有所觉悟。“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这一句是回顾和反省,是收尾。“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方山是指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夏禹国的诞生地-河南登封。夏后自方山北麓迁徙至方山东麓的颖水之滨,即夏都夏邑-河南禹州。方山颖水,就是指华夏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当然,文天祥这里的“龙山”,也有他个人的隐痛。 10答案及解析:答案:1.D2.①面对和谐静穆的山水之景的恬淡喜悦之情。(主要为前四句)②对前代先贤的追念思慕之情。诗人游览枋口,看到山崖上题刻的先贤诗文,自然想起前贤勒石记行的情形。③仕途不顺的抑郁之情。诗人“徘徊”“寻觅”岩壁上韩愈的题刻,表达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情。解析:1.D项,“闲适与喜悦”表述错误,应是心怀抑郁不平之情。2.首联为读者交代了此次的出行工具、游览路线,并将枋口秀丽的山光水色描绘出来。颔联将目光引向远方雪后苍茫的群山。颈联写诗人和同行者行至盘谷寻访题刻的经过。由尾联可看出诗人和同行者登岩的目的是寻觅岩壁上所留的韩愈等人的题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