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7讲巩固练(含解析)
展开第7讲巩固练
编者选题表
考点 | 角度 | 题号 |
“重农抑商” 政策 | 西汉抑商政策的表现 | 1 |
唐代的官商分利 | 2 | |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从业观念转变 | 3 | |
“海禁”政策 | 晚明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 4 |
清朝贸易政策的调整 | 5 | |
资本主义萌芽 | 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 | 6 |
综合 | 7 |
一、选择题
1.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这说明汉初( )
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 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解析:D 材料中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说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体现,材料现象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C错误。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 )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
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
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
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
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 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官商分利原则运用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尤其是盐商,在与官府合作、为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
3.(2018·河北衡水二调)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这反映了他( )
A.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 B.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 D.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族长虽保留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但又劝家族子弟择业应务实、量力而行,“从事工商等行均可”,这客观上反映了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面对现实,调整从业观念,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材料是对抑商思想的突破,故B
错误。
4.(2018·河北衡水统考)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责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 )
A.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晚明朝贡体制下,诸夷进贡物品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之物也存在问题,“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这表明当时传统对外政策存在着诸多弊端,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5.(2018·湖南怀化一模)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这反映了( )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
C.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B 据材料可知,康熙年间,美洲银元在中国使用区域扩大,表明美洲银元大量流入我国,海禁政策有所放松,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故B项正确。A项始于鸦片战争,故错误;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仍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故D项错误。
6.(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解析:A 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8·河南六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五分之一。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16 000吨。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中国并不是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明朝初年,政府推行纸币,禁止百姓白银交易。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国内因财政货币化推进而造成的“银荒”日趋缓解。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白银的流通在我国经过几百年缓慢曲折地发展,最终排挤了纸币,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入欧洲对打乱传统经济关系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景及影响。
解析:第(1)问,“打乱传统经济关系”本质上就是打乱封建经济,封建经济本身的衰落是因素之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更是打乱封建经济的因素,尤其是英法等国工业经济的增长。第(2)问,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背景”,首先要考虑白银的因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作为货币优于纸币;其次要考虑社会的因素: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再次还要考虑政府的因素:政府税收征银。“影响”需要辩证地分析。
答案:(1)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传统封建地主收入减少,地位下降;新兴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对英、法等国来说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加速了资本主义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外贸易出超;国内白银兑换黄金的比价高于国际市场;政府税收征银;白银自身的优越性;纸币易伪造、易贬值。(任答5点即可)
影响: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推动了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过度依赖白银进口不利于政府财政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