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作业:第三章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
展开
第2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
一、瞬时问题
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合=ma,加速度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致.当物体所受合外力发生突变时,加速度也随着发生突变,而物体运动的速度不能发生突变.
2.轻绳、轻杆和轻弹簧(橡皮条)的区别
(1)轻绳和轻杆:剪断轻绳或轻杆断开后,原有的弹力将突变为0.
(2)轻弹簧和橡皮条:当轻弹簧和橡皮条两端与其他物体连接时,轻弹簧或橡皮条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自测1 如图1,A、B、C三个小球质量均为m,A、B之间用一根没有弹性的轻质细绳连在一起,B、C之间用轻弹簧拴接,整个系统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并且处于静止状态.现将A上面的细线剪断,使A的上端失去拉力,则在剪断细线的瞬间,A、B、C三个小球的加速度分别是(重力加速度为g)( )
图1
A.1.5g,1.5g,0
B.g,2g,0
C.g,g,g
D.g,g,0
答案 A
解析 剪断细线前,由平衡条件可知,A上端的细线的拉力为3mg,A、B之间细绳的拉力为2mg,轻弹簧的拉力为mg.在剪断A上面的细线的瞬间,轻弹簧中拉力不变,小球C所受合外力为零,所以C的加速度为零;A、B小球被细绳拴在一起,整体受到二者重力和轻弹簧向下的拉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3mg=2ma,解得a=1.5g,选项A正确.
二、超重和失重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等于0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4.实重和视重
(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台秤的示数即为视重.
判断正误 (1)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了,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了.( × )
(2)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 )
(3)物体具有向上的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具有向下的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 × )
三、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由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的基本思路
先求出几个力的合力,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求出加速度,再由运动学的有关公式求出速度或位移.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的基本思路
已知加速度或根据运动规律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从而确定未知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关键,加速度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纽带,分析流程如下:
自测2 (2019·山东菏泽市第一次模拟)一小物块从倾角为α=30°的足够长的斜面底端以初速度v0=10 m/s沿固定斜面向上运动(如图2所示),已知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g取10 m/s2,则物块在运动时间t=1.5 s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 )
图2
A.3.75 m B.5 m C.6.25 m D.15 m
答案 B
解析 小物块沿斜面向上运动时加速度大小为a=gsin α+μgcos α=10 m/s2,物块运动到最高点时间t==1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