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01
    【生物】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02
    【生物】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03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细胞外液组成成分的是
    A. 呼吸酶 B. 葡萄糖 C. CO2 D. 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A. 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 葡萄糖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 CO2由组织细胞产生后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 氨基酸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B.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C.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 血浆中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引起组织水中的原因有: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过敏反应,毛细淋巴管堵塞等。
    【详解】A. 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管中的药物在血浆中,药物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A正确;
    B.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与细胞外液所含的无机盐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
    3.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 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味觉形成过程到神经中枢时就已经在大脑皮层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也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不同,D错误。
    考点:反射的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 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 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即乙方框处,痛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即甲方框处;所以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B正确;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既能引起乙的兴奋,也能抑制乙的兴奋,D错误.
    考点: 神经调节
    点评:识记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关键。
    5.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图中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
    B. 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
    C. 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
    D.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乙和甲相比,乙的汗腺分泌增加,蒸发增强,散热量增加;丁和丙相比,丁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据此推测,甲和丙处于寒冷环境中,乙和丁处于炎热环境中。
    【详解】A. 从上图判断,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都可通过神经调节维持体温,A错误;
    B. 从甲到乙和从丙到丁都表示散热,皮肤是散热的主要器官,蒸发是有效的散热方式之一,B错误;
    C. 在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进而减少散热量,用甲和丙表示,寒冷时内外温差大,散的热多,因此甲和丙产的热多于乙和丁,C错误;
    D.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正确。
    6.人体内某一激素调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激素H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导致

    A. 血糖浓度不变 B. 血糖浓度升高
    C. 肝糖原水解加快 D. 血糖浓度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胰岛B细胞能分泌激素H即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
    【详解】A. 胰岛B细胞能分泌激素H即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A错误;
    B.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B错误;
    C. 胰岛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C错误;
    D. 激素H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D正确。
    7.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 曲线EF段,T细胞浓度上升是因为骨髄中造血干细胞快速分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结合曲线图分析,由于HIV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AB段内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不是内环境,A错误;消灭HIV,一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而消灭的HIV,所以B正确;图中CD段时期,体内HIV逐渐增多,而T细胞逐渐减少,由于T细胞既要参与细胞免疫,也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随T细胞的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要大大降低,C错误;T细胞是在胸腺内产生并成熟,不是在骨髓,所以D错误。
    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
    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随血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而发挥调节作用,因此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速度更快、更准确。
    【详解】A.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暂,A正确;
    B.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正确;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C正确;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D错误。
    9.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细胞
    C.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D.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C
    【解析】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A错误;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B错误;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正确;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从图中获得信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
    10.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②
    B. 若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则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C. 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 该实验证明放射性同位素14C具有促进IAA和ABA在茎尖切段中进行极性运输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据图分析:A为形态学上端,B为形态学下端,②④两组的形态学上下端弄反了,据此作答。
    【详解】A. 由于生长素在茎尖切段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①中有生长素,②中由于形态学的上下端弄反了,不会含有生长素,A错误;
    B. ③④中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既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也可倒过来运输,不是极性运输,B正确;
    C. 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即不遵循IAA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C错误;
    D. 该实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是为了便于检测和观察,D错误。
    11.将兰花的根尖分别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空白对照组是将相同的根尖放在蒸馏水中进行培养
    B. 由上述实验可知生长素和乙烯具有协同作用,共同调节兰花的生命活动
    C.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浓度,因变量为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兰花基因组的程序性表达的调节效果相同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中“将兰花的根尖分别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分析可知,空白对照组应为将相同的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但含有等量蔗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如果不加蔗糖,那么根尖可能因为缺乏能源物质而不能正常生长,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由题干中“实验结果显示,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可知,生长素和乙烯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浓度,因变量为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C正确;不同浓度的生长素虽然都能诱导乙烯的生成,但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说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兰花基因组的程序性表达的调节效果不同,D错误。
    12.下列图中,图甲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丙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下列实验现象及解释合理的是

    A. 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造成的
    B. 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
    C. 图乙茎3、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位于图丙中的C点之前和之后
    D. 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根2处,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以横向运输的形式从尖端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分析图乙,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使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2、4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3侧,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茎对生长素不敏感,因此根表现为向地生长,茎表现为背地生长。
    分析图丙,A-B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增强,B-C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减弱,C点时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C-D段抑制植物的生长。
    【详解】A. 图甲中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发生的是横向运输,A错误;
    B. 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其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B正确;
    C. 图乙茎3、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都是促进茎的生长,而图丙中的C点之后才会抑制茎的生长,C错误;
    D. 由于受重力作用,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根2处,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D错误。
    13. 人工方法获得无籽番茄的措施是
    A. 在传粉后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B. 开花后,在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C. 开花后去掉雄蕊,在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 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在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无子番茄不能授粉,故A错误。为了保证没有授粉需要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在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因为没有种子的形成但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生长发育,故D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4.我国新的计划生育政策为“全面两孩”,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从种群特征看,“全面两孩”直接影响的是出生率,进而影响到种群密度即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组成,因为生育男孩和女孩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正确。
    15.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 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 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 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答案】C
    【解析】
    表中信息显示: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项错误;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1.2,说明该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因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1/2K,由此推知: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项正确;白头鹎为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调查分析数据”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并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6.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B. 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有关,与生物自身特点无关
    C. 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D. 只有人类活动才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演替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但也不一定,这主要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好坏;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导致的镶嵌性分布。
    【详解】A.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A正确;
    B. 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有关,也与生物自身特点有关,B错误;
    C. 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即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等,C错误;
    D.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自然环境的变化等也可能会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误。
    17.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群落水平结构而森林生态系统没有
    B.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
    C. 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水平结构
    【答案】B
    【解析】
    森林生态系统也有水平结构,A错误;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B正确;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
    18.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种植植物的边坡物种数较多,营养结构复杂,群落结构稳定,A错误;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正确;边坡甲可能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趋于稳定,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
    19.在一片约33 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 )
    A. 略大于165 B. 略小于165
    C. 略大于5 D. 略小于5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得到N/25=33/5,得出N=165,则种群密度为165/33=5,由于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志,因此影响了大山雀的活动 大山雀被捕获的机率比正常时要大,故在实际过程中,种群密度应该大于5,所以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0.“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有
    A. 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B. 将活化好的酵母放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
    C. 用滤纸将盖玻片边缘多余的培养液吸除
    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观察计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取血细胞计数板,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A.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后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A错误;
    B. 将活化好的酵母放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能被酵母菌吸收并提供能量,B正确;
    C. 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后,用滤纸将盖玻片边缘多余的培养液吸除,C正确;
    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观察计数,并记录,D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 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与渗透压大小呈负相关
    C. 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降低,因为冬季气温偏低
    D.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包括血糖含量等生化成分和温度、pH等理化性质等保持动态平衡。
    【详解】A.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不是不变的,而是保持相对稳定的,A正确;
    B. 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与渗透压大小呈正相关,B错误;
    C. 冬季温度偏低,但是人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人体内酶的活性没有降低,C错误;
    D.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22.科学家设计一系列50m×50 m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鼠不能通过。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
    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大
    C. 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
    D. 本实验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据图中曲线可知,对比每次捕获的数据可知,与有更格卢鼠区域相比,无更格卢鼠区域内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较多,说明更格卢鼠和小型啮齿动物食性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曲线中无论更格卢鼠是否存在,各区域中的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变化趋势总是同时增多或减少,推测种群数量的这种变化很可能是气候原因或生产者的数量等因素造成的。
    【详解】A. 与有更格卢鼠区域相比,无更格卢鼠区域内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较多,说明更格卢鼠和小型啮齿动物食性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 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脱落,则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计算出的估算值将偏大,B正确;
    C. 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C正确;
    D. 由分析可知,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D正确。
    2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D. 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意味着生态系统在衰退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乙两种群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趋向稳定。
    【详解】A. 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A正确;
    B. 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
    C.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C正确;
    D. 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趋于动态平衡,D错误。
    24.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B. T细胞是参与过敏反应的唯一免疫细胞
    C. 过敏反应和正常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
    D. 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A正确;
    B. B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此外也有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参与,B错误;
    C. 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免疫球蛋白,C正确;
    D. 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D正确。
    25.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 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 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 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在静息时膜外为正电位,根据上图中左图可知,指针向右偏,说明c处为负电位;当兴奋传至a处即右图所示状态时,a处膜外变为负电位,据此分析。
    【详解】A. 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导致,A正确;
    B. 由左图可知不刺激时,指针向右偏转,说明c处膜外为负电位,B正确;
    C. 当兴奋传到b点时,a点又恢复到静息电位,而c处膜外为负电位,所以此时指针向右偏转,C错误;
    D. 由上图兴奋传导的过程中指针的偏转变化可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正确。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注: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__________。

    【答案】 (1). 呼吸 (2). 消化 (3). 泌尿(排泄) (4). 循环 (5).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6). NaHCO3 (7). 神经-体液-免疫 (8).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排泄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同时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1)由题图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排泄 )系统,除此之外,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C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CO2不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除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内环境相对稳定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下进行。
    (5)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模型为:

    【点睛】本题结合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稳态调节、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
    27.图甲代表机体神经调节的局部示意图,其中A、B、C、D代表不同的神经元,a、b、c、d代表神经纤维上不同的位点;图乙是甲的局部放大,表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发病机理。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神经元A和B之间信号传递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若在b点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能够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点有_____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
    (2)B和D的遗传物质相同,但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肌细胞识别乙酰胆碱后细胞收缩,乙酰胆碱被胆碱酯酶分解,细胞恢复舒张。去甲肾上腺素________(填“能”或“不能”)被胆碱酯酶分解,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
    (3)重症肌无力患者将________________当作抗原,_____________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此结合,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反应受抑制,因此重症肌无力是一种_____________病。
    【答案】 (1). 反射 (2). 突触 (3). a、b、c(a、c) (4).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 不能 (6). 酶的专一性 (7). 乙酰胆碱受体 (8). 浆 (9). 自身免疫
    【解析】
    【分析】
    图甲A、B、C、D代表不同的神经元,a、b、c、d代表神经纤维上不同的位点,神经冲动传递方向为A→B,C→D。图乙中显示,正常个体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因此肌反应正常;但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存在相应抗体,抗体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肌反应受到抑制,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神经元A和B之间信号传递的结构是突触。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若在b点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能够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点有a、b、c(a、c)。
    (2)B和D的遗传物质相同,但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这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去甲肾上腺素不能被胆碱酯酶分解,这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3)根据题图显示,重症肌无力病因是人体将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当做抗原,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此结合,导致乙酰胆碱无法与受体结合,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反应受抑制,因此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信息分析该病是自身免疫病,并通过题图理解发病的原理。
    28.下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________。情绪压力刺激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产生兴奋,以________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末梢,释放________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释放激素d,产生短期压力效应。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a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c的分泌量________。但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激素c能抑制________细胞对________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使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结合题目信息分析,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答案】 (1). 效应器 (2). 局部电流(电信号) (3). 神经递质 (4). 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5). 上升(“增加”或“提高”) (6). 激素c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物质a、b,从而使激素c浓度下降(或负反馈调节) (7). T淋巴 (8). 淋巴因子 (9). 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情绪压力→下丘脑→肾上腺髓质,使之分泌激素d,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情绪压力→下丘脑→分泌激素a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激素b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c,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
    【详解】(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情绪压力刺激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产生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释放激素d,产生短期压力效应。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肝糖原分解。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对激素c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因此当激素a分泌上升时,会引起激素c的分泌上升,激素c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物质a、b,从而使激素c浓度下降,因此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过高。
    (3)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淋巴因子的影响,而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因此激素c能抑制T细胞对淋巴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若长期处于情绪压力状态下,免疫能力会降低。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结合图形分析激素调节过程,理解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
    29.下图是某人在体内失水过多的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体液,ADH表示抗利尿激素。请据图分析回答:

    (1)①表示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①与②的成分和含量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原尿中不被重吸收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图中的刺激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ADH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答案】 (1). 血浆 (2). ①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3). 尿素 (4).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5). 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融合 (6). 正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首先要熟练掌握水盐平衡调节的机理和过程,然后从题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再结合题意,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图中①在血管中,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
    (1)据图可知,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①血浆与②组织液的成分和含量最主要的差别是①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因此,原尿中不被重吸收的物质是尿素。
    (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所以图中的刺激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据图分析可知,ADH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融合。
    (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30.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萘乙酸等,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很广泛。

    (1)2,4-D是一种最早应用的选择性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它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单子叶农作物与双子叶杂草对2,4-D浓度的反应如图1曲线所示。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2,4-D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X点(甲、乙的交点)对应的浓度对于双子叶杂草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2,4-D作为除草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是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
    ③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有些农民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的消息。如果某农民使用的2,4-D不是假冒产品,请你分析导致作物绝产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D还能促进插条生根。为了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生物兴趣小组先做了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实验的结果如图2所示。
    ①图中纵坐标的标记是__________________;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__________。
    ②做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________组实验(相对浓度梯度为1)。
    【答案】 (1). 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 促进 (3). F或D (4). 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 (5). 平均生根条数(或平均生根长度) (6). 2~6 (7). 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8). 5
    【解析】
    分析图1曲线看出,甲曲线代表的植物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
    图2曲线实验探索的是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或生根长度。
    (1)①从图1中看出,横轴代表2.4-D的浓度,随着2.4-D的浓度的升高,对甲乙两种植物的生理作用均是先促进后抑制,说明2.4-D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图中X点(甲、乙的交点)位于横轴以上,即对应的浓度对于双子叶杂草和单子叶农作物的作用效果均是促进.2.4-D作为除草剂应该对甲植物起抑制作用,而对乙植物起促进作用,因此最佳使用浓度是F或D点所对应的浓度,此浓度对甲植物的抑制效果较强,对乙植物的促进作用也最强;
    ③由于生长素的两重性,导致作物绝产可能是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
    (2)①根据题意可知,实验探索的是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或生根长度,因此图中纵坐标的标识是平均生根条数(或平均生根长度);图2中看出,2,4-D相对浓度为4时生根数最高,因此可推测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在2--6之间;
    ②做预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正式实验中要实现实验目的,最少需要设置5组实验(相对浓度梯度为1)。
    31.植物开花受开花激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光周期(日照长短)诱导植物开花激素的产生以及影响开花的实验,图中植物去掉了顶端的全部叶子,A、D植株分别接受长日照、短日照;B、C植株方框内为受短日照处理的部分。

    (1)对照实验,A、D可说明该植物属于________(填“长日照”或“短日照”)植物。
    (2)根据B、C实验,填写实验报告中的有关内容:测试项目、结果分析、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叶、顶端)、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分、(叶、顶端)开花激素作用的部分(叶、顶端)
    测试项目
    结果分析
    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叶、顶端)
    ①____________
    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分(叶、顶端)
    ②____________
    开花激素作用的部位(叶、顶端)
    ③____________

    (3)依据以上所有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鉴“生长素的发现”的科学实验方法。设计一简单的模拟实验,证明B株产生的开花激素可使A株条件下的同种植物开花。
    第一步:切取一小段B株带叶枝条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短日照 (2). 叶 (3). 叶 (4). 顶端 (5). 短日照可诱导植物的叶产生开花激素,进而影响开花 (6). 将长日照条件下的植物枝条切口,再将经B植株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 (7). 植株开花 (8). 将长日照条件下的另一株植物枝条切口,将没经过处理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 (9). 植株不开花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光周期诱导植物开花激素的产生,开花激素调节植物开花。A植株接受长日照不开花,D植株受短日照开花,可说明该植物是短日照植物;B株下部的叶子接受短日照开花,C植株的顶端接受短日照不开花,这表明短日照和长日照对花芽的分化不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通过叶子才能影响芽的分化,是叶子接受了短日照刺激后产生了开花激素,从叶运输到芽而使芽分化为花芽,导致B株开花。
    【详解】(1)A植株接受长日照不开花,D植株受短日照开花,说明该植物属于短日照植物。
    (2)B株下部的叶子接受短日照开花,C植株的顶端接受短日照不开花,这表明短日照和长日照对花芽的分化不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通过叶子才能影响芽的分化,是叶子接受了短日照刺激后产生了开花激素,开花激素的作用部位是顶端花蕾,结果B株开了花,因此,①是叶,②是叶,③是顶端。
    (3)根据以上所有实验得出的结论:短日照诱导植物的叶产生开花激素促进其开花。
    (4)本实验的目的是要证明B株产生的开花激素可使A株条件下的同种植物开花,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含有B植株产生的开花激素,要设计不含B植株产生的开花激素的空白对照。借鉴“生长素的发现”设计实验如下:①切取一小段B株带叶枝条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②将长日照条件下的植物枝条切口,再将经B植株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预期结果:植株开花;对照组:将长日照条件下的另一株植物枝条切口,将没经过处理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预期结果:植株不开花,说明B株产生的开花激素可使A株条件下的同种植物开花。
    【点睛】分析图中的实验条件的不同,可得出感受光周期和产生开花激素的部位是叶,开花激素的作用部位在花蕾。本题是一个迁移应用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借助教材中“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思路来研究植物开花激素的有关问题。
    32.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_______;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_________。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细胞分布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个/mL。
    【答案】(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目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1、图2可知,pH改变后绿藻的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不大,其次是蓝藻。由图2在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故推知其利用CO2能力最强。
    (2)藻类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大量吸收CO2,代谢过程产生一些物质会改变培养液的pH。
    (3)①取样后向样液中加入固定液来杀死细胞,维持藻类细胞数目不变;
    ②由于样液藻类细胞的密度比较高,稀释后方便计数;
    ③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采用五点取样法,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统计数据时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统计压线个体,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4个酵母菌。计数区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4×25=100个。计数区体积为1mm×1mm×0.1mm=0.1mm3=0.1×10-3mL,换算成1mL,则有酵母菌10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结果为108个。
    考点:本题考查pH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分析实验的能力。
    33.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其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如图1为科学家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开展的轻度、中度、重度水葫芦入侵区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远近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_。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这是在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4天增加50%且呈“J”型增长,若初始数量为30棵,则60天后,种群数量Nt=____棵(只写表达式,不计算)。
    (3)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演替,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2中的____阶段开始。
    【答案】 (1). 水平结构 (2). 物种丰富度 (3). 减小 (4). 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 (5). 群落 (6). 30(1+50%)15 (7). 次生 (8). D
    【解析】
    【分析】
    由图1可知,轻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大,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说明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详解】(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是不同地势引起,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其随外来物种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这属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所以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根据“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Nt=N0·λt,以4天为一个增殖周期,60天共增殖15个周期,即t=15;种群起始数量N0 =30;λ=50%,计算可得Nt=30(1+50%)15。
    (3)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此时该干涸水库中已经有一些植物,因此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2中的D阶段开始。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要求学生能够区分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解题的关键是理解“J”型曲线数量变化的规律。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