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重点班)试题(解析版)
展开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
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重点班)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能证明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B. 该实验能证明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C. 该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最终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为: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P,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发现噬菌体中只有DNA进入了大肠杆菌,但最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含有蛋白质,结构与亲代相同,可证明噬菌体的DNA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证明了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B错误;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最终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小部分具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A。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分别以氨基酸、核苷酸和葡萄糖为单体组成多聚体
B. 在人体心肌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
C. 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它可来自于植物细胞内淀粉的水解
D. 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可与O2结合生成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糖类由C、H、O组成,是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包括: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动物)。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2、构成DNA的碱基有A、G、T、C,构成RNA的碱基有A、G、U、C,人体心肌细胞中既有DNA,又有RNA,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
【详解】构成多糖的单体不都是葡萄糖,如琼脂是一种多聚半乳糖,A错误;细胞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由A可构成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由G可构成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和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由T只能构成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由U只能构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故在人体心肌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B正确;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储能物质,淀粉水解可形成葡萄糖,C正确;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可在第三阶段与O2结合生成水,D正确。
故选A。
3.—条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式为C74H110N19O26S。这条多肽链经水解后的产物中有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3H7NO2S)、丙氨酸(C3H6NO2)、天冬氨酸(C4H7NO4)、赖氨酸(C6H14N2O2)、苯丙氨酸(C9H11NO2)。则水解产物中苯丙氨酸和丙氨酸个数分别是( )
A. 1和2 B. 2和3
C. 3和4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由1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74H110N19O26S的多肽链经过水解后所得的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3H7NO2S)、丙氨酸(C3H6NO2)、天冬氨酸(C4H7NO4)、赖氨酸(C6H14N2O2)、苯丙氨酸(C9H11NO2)中,只有赖氨酸含有2个氮原子(其它4种氨基酸均含1个氮原子)、只有天冬氨酸含有4个氧原子(其它4种氨基酸均含2个氧原子)。
【详解】根据水解产物中只有半胱氨酸中含1个S原子,说明半胱氨酸含有1个;设该多肽(十五肽)中含有赖氨酸α个,根据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可得2α+(15-α)=19,解得α=4个;设该多肽(十五肽)中含有天(门)冬氨酸,根据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可得4β+(15-β)×2-(15-1)=26,解得β=5.最后设该多肽中含苯丙氨酸和丙氨酸个数分别是x、y个,根据C和N原子守恒可列式:3+3y+4×5+6×4+9x=74,x+y+1+4×2+5=19,解得x=2,y=3,故选B。
【点睛】突破口:根据多肽化合物的分子式与水解的氨基酸种类的分子式中C、N、O、S等原子守恒建立关系式解得各种氨基酸的个数。
4.对洋葱根尖细胞中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30%、10%、30%、20%、10%,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器能固定CO2 B. 该细胞器能产生水
C. 该细胞器内膜面积大 D. 该细胞器能进行基因表达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植物细胞器中含有的碱基是A、T、C、G、U五种碱基,因此该细胞器中含有DNA和RNA,含有DNA和RNA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所以该细胞器是线粒体。
【详解】存在于植物根尖细胞中的某细胞器,其含有A、T、C、G、U五种碱基,说明该细胞器同时含有DNA和RNA,据此可推知为线粒体,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可增大膜的面积,而能固定CO2的细胞器是叶绿体,A错误;C正确;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ATP,即线粒体能产生水、能进行能量转换,B正确;线粒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能进行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过程,D正确。
故选A。
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将母本去雄的目的是防止自花授粉
②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可用作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
③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④盐酸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不相同
⑤经健那绿染液处理,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
⑥可以用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⑦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能鉴定乳酸菌细胞呼吸的产物
⑧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可在学校内对同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⑨以人的成熟红细胞为观察材料可以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色浅,可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豌豆是两性花,自然情况下,进行自花传粉。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详解】①豌豆是自花授粉的植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将母本去雄的目的是防止其自花授粉,以便杂交,①正确;②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没有紫色液泡的颜色干扰,可作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②正确;③蔗糖组无论是否反应都与碘液不显色,即不能说明淀粉酶对蔗糖是否起作用,所以不能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③错误;④盐酸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故盐酸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不同,④正确;⑤健那绿是给线粒体染色的活体染色剂,经健那绿染液处理后,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⑤正确;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其自变量是PH值的不同,因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自然水解,会影响实验结果,⑥错误;⑦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用来验证CO2的产生,所以不能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来鉴定乳酸菌细胞呼吸的产物,⑦错误;⑧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⑧错误;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红细胞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因此以人的成熟红细胞为观察材料可以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⑨正确。综上分析,①②④⑤⑨正确,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的有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6.下列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示综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35S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B. 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也可能含有
C. 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14CO2→14C5→(14CH2O)→(14C2H5OH)
D. 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25%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关于呼吸作用元素的去向分析:,所以,18O2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但是水又可以作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物,因此放射性元素又可以出现在二氧化碳中。
2、用14CO2探究光合作用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
【详解】用35S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的核糖体都有可能出现放射性,因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胞内蛋白和分泌蛋白合成时均有可能利用35S标记的甲硫氨酸,A正确;小鼠吸入18O2,可通过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还原氢结合生成H218O,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生成的H218O也可以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18O2,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能含有18O,B正确;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则14C在光合作用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14CH2O)中的14C在无氧呼吸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H2O)→14C3→14C2H5OH+14CO2,C错误;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经过DNA复制后,细胞中只有一条DNA含有15N,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只有一个精子含15N,故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25%,D正确。
故选C。
7.孟德尔因对现代遗传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孟德尔所作出的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B. 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C. 孟德尔做出的“演绎”是设计测交实验后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
D.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孟德尔所作假设的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的,配子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其中核心内容是“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的,配子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A错误; 孟德尔依据假说进行了“演绎推理”的过程,B错误;孟德尔做出的“演绎”是:若F1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则F1与隐性亲本进行测交时预测后代会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D错误。
故选C。
8.一头基因型为DdXaY的狼,其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基因型为DdXa的精子,则其它三个精子可能的基因型为
① Xa DdY Y ② DXa dY dY ③ DXa DdY Y ④ Xa DY dY ⑤ DdXa Y Y
A. ①或②或③ B. ①或④或⑤
C. ②或③或④ D. ③或④或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而题意中产生一个基因型为DdXa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即D和d所在染色体没有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过交叉互换。
【详解】一个基因型为DdXa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1)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可产生DdXaXa和DdYY的两种次级精母细胞;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D和d的两条染色体都移向了同一极,则可产生DdXa、Xa、DdY和Y四种精子。(2)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可产生DdXaXa和DdYY的两种次级精母细胞;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DdXaXa的次级精母细胞中,D和d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则可产生DdXa、Xa两种精子;含Dd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则可产生DY和dY两种精子。(3)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D和d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移向同一极并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即产生了基因型为DDddXaXa和YY的两种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分裂,所以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了两个基因型为Y的精子,而基因型为DDddXaXa的次级精母细胞形成了两个基因型为DdXa的精子。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精子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特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能结合题干所给精原细胞和精子的基因型,推测其他三种精子的基因型。
9.肾小管处需要对Na+和氨基酸进行吸收,过程示意图如下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
B. 管腔中Na+进入上皮细胞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管腔中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管腔中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是由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管腔中Na+进入上皮细胞是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是由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上皮细胞中Na+进入组织液是由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Na+进、出上皮细胞的方式分别是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A正确;管腔中Na+进入上皮细胞需要载体协助,载体蛋白是有特异性的,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错误;图中管腔中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应为主动运输,C正确;图中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需要载体协助,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消耗能量,应为协助扩散,D正确。
故选B。
10.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前,各切块细胞液浓度甲>乙> 丙
B. 实验中,甲切块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 实验中,乙切块细胞内蔗糖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
D. 实验后,丙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一定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表现为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和细胞液浓度等渗时,细胞的吸水量和失水量相等。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小,说明甲植物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浓度,乙植物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的浓度,丙植物细胞液浓度乙>丙,A正确;由于甲植物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的浓度,导致甲细胞吸水,则实验中随着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降低,则甲切块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B错误;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细胞液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溶液的浓度相等,而不是细胞内蔗糖的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C错误;由于丙植物细胞液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