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
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1.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B. 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
C.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新性状不一定遗传给子代
D.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方向是不确定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基因突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以考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系统掌握知识的情况,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A正确.
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就是遗传信息的改变,B错误.
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而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产生的新性状不能遗传给子代,C正确.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可以产生多种新的等位基因,方向是不确定的,D正确.
【点睛】基因突变随机性是指它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个体的任何部位;遗传信息就是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但不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2.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体的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 ②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④体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
A. 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染色体变异,涉及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和特点,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以考查通过比较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
【详解】男性体细胞中的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性染色体形态不同,①错误。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是受精卵发育成的,只能是单倍体;单倍体是配子发育来的,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②正确 。
一个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③正确。
体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④正确。
所以选D。
【点睛】含有同型性染色体的二倍体个体中两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相同;含有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两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完全相同;单倍体是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亲本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的一半。
3.苯丙酮尿症(PKU)是人体内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酶①)导致的苯丙酮酸积累,进而对婴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影响而出现智力低下。某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下图是PKU的发病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KU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这种不利突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父母正常而子代患PKU是两亲代致病基因发生基因重组的结果
C. PKU婴儿时期禁食含苯丙氨酸的食物可保证身体和智力正常发育
D. 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人群中某正常人结婚,其子代患病概率为1/202
【答案】D
【解析】
PKU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父母正常而子代患PKU,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说明两亲本都是该病的携带者,是性状分离现象,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苯丙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是身体和智力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C错误;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则a基因频率为1/10,则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频率为99/100,基因型Aa的频率为2x1/100x99/100,故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Aa/(AA+Aa)=2/101,所以基因型Aa的个体与人群中某正常人结婚的子代患病概率为1/4x2/101=1/202。
考点: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人类遗传病与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1.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具有多害少利的特点,能为生物进化提供选择的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父母正常而子代患病,说明两亲本都是该病的携带者,是性状分离现象。3.根据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先计算出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Aa/(AA+Aa)=2/101,然后再进一步计算发病率。
4.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②过程中逐代自交,那么自交代数越多纯合植株的比例越高
B. 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同,④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 ②⑤⑥过程中需要进行筛选,筛选不会改变任何一个基因的频率
D. 经过①和⑦过程培育的品种和甲、乙品种基因型不同,但是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育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及读图、识图能力。
【详解】由图可知,过程②属于杂交育种,逐代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植株的比例,A正确。
③④表示单倍体过程,③得到是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结种子,所以④过程处理的是幼苗,B错误。
育种过程②⑤⑥中通过筛选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性状,因此会改变基因频率,C错误。
⑦属于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为四倍体,和二倍体不是同一个物种,D错误。
【点睛】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时,单倍体往往不能产生种子,秋水仙素处理幼苗;选择会改变基因频率;杂交产生不育子代,说明亲代之间有生殖隔离,不是一个物种。
5.SOD是一种抗氧化酶,它能将转化成,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下图为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一种方式。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可以用动物病毒作为运载体
B. 从该农作物新品种的细胞中检测出了SOD基因,说明该基因工程成功了
C. 新品种的获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能将抗逆性状遗传给子代
D. 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所用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详解】病毒的寄生具有专一性,所以过程①不能用动物病毒作为运载体,A错误.
从该农作物新品种的细胞中检测出具有活性的SOD才能说明该基因工程成功了,B错误.
新品种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抗逆性状可通过基因的传递遗传给子代,C正确.
运载体通常有质粒、动植物病毒互和噬菌体,不是工具酶,D错误.
【点睛】运载体是工具但不是酶;基因工程属于基因重组,是可遗传变异。
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中适应环境的变异的不断保存和积累
B.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
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进化,涉及生物进化和基因频率的关系、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等,考查把握知识要点,系统掌握生物进化知识的能力。
【详解】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错误.
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B正确.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必要条件,C错误.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点睛】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肯定有生殖隔离,但不一定有地理隔离。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和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体内细胞代谢活动也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 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
D. 当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时机体可通过反馈调节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涉及内环境的成分和稳态、体温调节和激素分泌的调节,考查理解和把握知识要点,通过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神经递质可以被分泌到组织液中、血浆蛋白分布于血浆中、氨基酸可以通过血浆的运输,因此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体内细胞代谢需要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其活动也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
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体温稳定前机体产热仍然小于散热,稳定后产热等于散热,C错误.
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错误.
【点睛】内环境是体内细胞和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外界环境和细胞代谢都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体温下降则产热小于散热,体温升高则产热大于散热,体温稳定则产热等于散热;环境温度低时散热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水平时存在负反馈调节,低于正常水平时,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甲状腺,促进分泌。
8. 有关人体膝跳反射与“憋尿”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两种行为的反射弧都包括五个基本结构组成部分
B. 相应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C. 两种活动的过程中都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
D. 两种活动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也都受大脑皮层控制
【答案】D
【解析】
反射弧都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A项正确;反射活动需要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发生,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C项正确;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憋尿行为的中枢在大脑皮层,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弧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9.选择30只生理状况大致相同的健康成年小白鼠,测定小白鼠单位时间耗氧量的平均值,以代表鼠的物质代谢强度,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做如下处理:
由此推测:是甲状腺激素增强了小白鼠的物质代谢能力。为证明这一推论,要增加下列哪项操作作为对照
A. 切除甲状腺,注射生理盐水
B. 既不切除甲状腺,也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C. 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5天开始,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 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5天开始,注射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实验主要考查生物实验应遵循的原则,意在通过激素调节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根据题表分析:使用的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是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予以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乙组中看出,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从第5天开始进行,为了排除用来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对小鼠生长的影响,所以在第5天开始,用只注射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组,选C。
【点睛】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具体题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甲状腺激素的有无,因变量为小白鼠的代谢情况,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使用的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是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予以排除.
10.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 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 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B”,使毛细血管收缩
D. 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手缩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识记能力及识图和理解能力。
【详解】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胰岛和肾上腺素的激素分泌活动,以稳定血糖,A正确。
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所以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B正确。
寒冷刺激温度感受器,通过反射弧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C正确,
人的手被针刺时,发生缩手反射,途径为“外界刺激→A→神经系统→B→肌肉”,D错误。
【点睛】识记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激素分泌的调节和反射的过程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11.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 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 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f效应B细胞(浆细胞)、细胞g记忆B细胞;③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④是抗体,能运用抗原特异性结合;⑤是细胞免疫,⑥是体液免疫。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b、c、d、e、g,B错误;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b(T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缺失,C正确;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为细胞免疫过程,而过敏反应为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特异性免疫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及各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特点。
12.某黑暗环境中一植株如图甲,横放一段时间后根、茎的生长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主根生长相对较快说明该处具有顶端优势
B. 图乙中植株根的生长情况可反映生长素的两重性
C. 图甲→图乙能反映植株的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点
D. 图乙可推测根和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以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为例,考查对生长素作用特点的理解和利用知识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主根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侧根运输,侧根处生长素浓度大,生长受到抑制,主根生长相对较快,表现为顶端优势,A正确.
图乙中植株根的近地侧生长素高,生长受到抑制,背地测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根向地弯曲反映出生长素的两重性,B正确.
图甲→图乙能反映植株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点,C错误.
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抑制生长,而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促进生长,所以根和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D正确.
【点睛】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存在顶端优势;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浓度和器官种类有关。
13.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下列应用正确的是
A. 赤霉素能够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从而降低酿酒成本
B. 赤霉素能够促进植株增高,所以给玉米和大豆幼苗喷施赤霉素能够增产
C. 赤霉素能够抑制种子萌发,所以储存的干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相对较高
D. 赤霉素能够促进果实成熟,在水果挂果后可以施用赤霉素提前收获水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赤霉素可以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产生人们需要的α-淀粉酶,A正确。
喷施赤霉素只能促进植株长高,不能促进结实,因此不能提高玉米、大豆的产量,B错误。
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储存的干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相对较低,C错误。
赤霉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不能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
【点睛】赤霉素形成于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和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关于作物产量,要注意收获的是植物的什么器官。
14. 假设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四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f>d=e>b=g>c B. f>a=b=d=e>g>c
C. c>a=f>d=e>b=g D. c>f=d>a=b>e=g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不会向背光侧移动,而胚芽鞘尖端则会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各背光侧移动,所以上面的四个图中a、b、c、d、e、f、g空白琼脂块中的含生长素量为:a=b=1/2,c=0(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上端运输,所以中没有生长素),d=" e" =1/2,f>1/2,g﹤1/2,
所以它们的关系为:f>a=b=d=e>g>c。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图形分析能力。
15.下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t1~t2表示环境阻力增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
B. 图1和图2中的b~e均可表示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 种群数量的K值出现在图1的t2时期,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出现在图2的b时期
D. 图2的d~e时期表示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种群数量变化,考查增长率、增长速率、种群数量和λ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图形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属于能力层次的考查。
【详解】t1~t2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零,种群数量增长,A错误.
图1中种群数量增长,t1时增长速率最大,t2时增长速率为零,数量达到稳定,符合“S”型增长;图2中的b~o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o~eλ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长,不是“S”型增长,B错误.
结合B项分析,种群数量的K值出现在图1的t2时期;图2中a~c 种群数量一直下降,所以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出现在c时期,C错误.
图2的d~e时期增长率稳定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正确.
【点睛】S型和J型曲线都是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λ的大于1,则增长率大于零;S型增长达到K值时λ等于零,增长率也等于零;J型增长时λ是定值,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增大。
1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 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 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计数室值为M个,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 M×105个
D. 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答案】C
【解析】
培养液应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故A错误;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故B错误;C项所叙的计算结果是×10M=2.5M×105,故C正确;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故D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
17.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 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 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浮游动物取食浮游藻类,该种鱼的幼体也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A对。由题意可知,幼鱼和成年鱼食性不同,B对。生物生活在池塘的不同层面,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对。同种的幼鱼和成鱼,不能构成群落,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高山植被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这种植被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时,野兔的标记使其更容易被天敌发现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可以变化
D. 绵阳仙海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高山植被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这种植被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布,A错误.
野兔的标记使其更容易被天敌发现,使得被重捕的机会减少,造成调查结果偏大,B正确.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处于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
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是同一个群落在不同的水域生物分布的差异,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点睛】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一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生物分层分布的现象,不同的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分布;标志重捕法中的调查值=初捕数×重捕数÷重捕标记数。
19.图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A、B、C、D和无机环境
B. C1的同化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不一定是微生物
D. 在食物链中C1为第一营养级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详解】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A是生产者,它的同化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A即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是分解者,可能是微生物或者某些腐生动物,C.正确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 不是食物链,C1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生物,D错误.
【点睛】据图分析,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再根据A→C,确定A属于生产者,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则B应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二氧化碳.
20.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呼吸作用有能量散失使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
B. 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40%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 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4kJ
D. 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有1500kJ
【答案】C
【解析】
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能量,A正确;昆虫的同化量为520-220=300kJ,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占比例为120÷300×100%=40%,B正确;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是300×20%=60kJ,C错误;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最小值是300÷20%=1500kJ,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能量流动过程中几个能量关系: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每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未被利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21.下图为人体内反射弧示意图及其中部分结构的放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属于反射弧中的 ___,图乙为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联系:____。
(2)在一个神经元内,兴奋以 ___的形式传导。若刺激A点,其膜外电位变为___ ,形成原因是____。(选填:A.K+内流 B. K+外流 C.Na+内流 D. Na+外流)
(3)结构②中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 ___,依赖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____。兴奋在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换是 ___。
(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只能是____(用图中数字“③、⑤”和箭头表示),其原因是____。
【答案】 (1). 传出神经 (2). 突触 (3). 神经冲动(或电信号) (4). 负电位 (5). C (6). 胞吐 (7). 流动性 (8). 化学信号→电信号 (9). ⑤→③ (10).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详解】(1)根据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特点可知,图甲中A是传出神经元的一部分,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联系是突触,所以图乙是突触。
(2)在同一个神经元内,兴奋以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神经纤维上的刺激,刺激部位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膜外电位变有正电位变为负电位,选C。
(3)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分泌神经递质,胞吐时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所以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从突触前膜传递到后膜,即⑤→③。
【点睛】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包括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须通过突触结构;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2.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中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________结构。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鹰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麻雀和蝗虫的种间关系为____,若麻雀所获得的能量3/4来自牧草,1/4来自蝗虫,则麻雀每增长10g,至少需要消耗牧草____g。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示以外还需补充___ 。
(3)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减少,主要原因是____。
(4)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特点是:___ 。
【答案】 (1). 水平 (2). 能量的输入(或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3). 三、四 (4). 捕食和竞争 (5). 100 (6). 分解者(或微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无机环境) (7). 能量更多的以较长的食物链流向鹰,鹰获得的能量减少 (8).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群落和生态系统,涉及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相关计算等,考查了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计算能力。
【详解】(1)生态系统中不同区域的生物分布差异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牧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鹰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分析图可知属于第三、四营养级。
(2)麻雀捕食蝗虫,又都以牧草为食,所以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麻雀每增长10g至少需要从上一个营养级(牧草和蝗虫)获得10÷20%=50g食物,其中3/4即37.5g来自牧草,1/4即12.5g来自蝗虫,而蝗虫则至少从牧草获取12.5÷20% =62.5g,所以至少需要消耗牧草37.5+62.5=100g。
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示以外还需补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3)出现蝗灾时,牧草被蝗虫大量捕食,能量更多的沿着较长的食物链流向鹰,食物链越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损伤的就越多,所以鹰获得的就越少,数量将减少。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点睛】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从低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算时,至少按10%计算,最多按20%计算,而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计算时,则相反;最高营养级占据多个营养级时,从短的食物链获取的食物越多,越有利于数量的增长。
23.在“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一探究性学习课题中,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进行如下子课题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同种植物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带芽枝条若干,均分为A、B、C、D、E五组;
②将五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溶液中,处理1天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 。
实验结果:
(1)该子课题实验的名称可以是_____________。
(2)将实验缺少的步骤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
(3)B组和_______组对照可以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特点。
(4)为得到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接下来的实验思路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 观察五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 (3). A组和E组 (4). 在生长素类似物浓度10-7~10-4之间设计更细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解析】
【分析】
以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实验研究为例,考查实验课题、变量控制、结果分析和实验设计等,以考查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属于能力层次的考查。
【详解】(1)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吲哚丁酸有无和浓度,实验检测的是生根数目,所以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情况。实验课题是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所以该实验的的名称可以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一段时间后应该是检测实验结果,所以实验缺少的步骤: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
(3)A组为对照组,E组生根数目少于对照组,说明吲哚丁酸抑制了E组插条的生根。B组生根数目多于A组,说明是促进作用,所以A组和E组对照可以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特点。
(4)从实验结果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7~10-4之间,为得到最适浓度, 应在10-7~10-4之间设计更小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浓度梯度的系列实验。
【点睛】对照实验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而实验题目的表述应包含自变量、因变量和实验的性质(探究或验证);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应该把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1.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B. 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
C.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新性状不一定遗传给子代
D.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方向是不确定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基因突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以考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系统掌握知识的情况,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A正确.
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就是遗传信息的改变,B错误.
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而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产生的新性状不能遗传给子代,C正确.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可以产生多种新的等位基因,方向是不确定的,D正确.
【点睛】基因突变随机性是指它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个体的任何部位;遗传信息就是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但不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2.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体的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 ②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④体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
A. 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染色体变异,涉及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和特点,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以考查通过比较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
【详解】男性体细胞中的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性染色体形态不同,①错误。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是受精卵发育成的,只能是单倍体;单倍体是配子发育来的,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②正确 。
一个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③正确。
体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④正确。
所以选D。
【点睛】含有同型性染色体的二倍体个体中两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相同;含有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两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完全相同;单倍体是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亲本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的一半。
3.苯丙酮尿症(PKU)是人体内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酶①)导致的苯丙酮酸积累,进而对婴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影响而出现智力低下。某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下图是PKU的发病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KU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这种不利突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父母正常而子代患PKU是两亲代致病基因发生基因重组的结果
C. PKU婴儿时期禁食含苯丙氨酸的食物可保证身体和智力正常发育
D. 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人群中某正常人结婚,其子代患病概率为1/202
【答案】D
【解析】
PKU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父母正常而子代患PKU,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说明两亲本都是该病的携带者,是性状分离现象,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苯丙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是身体和智力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C错误;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则a基因频率为1/10,则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频率为99/100,基因型Aa的频率为2x1/100x99/100,故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Aa/(AA+Aa)=2/101,所以基因型Aa的个体与人群中某正常人结婚的子代患病概率为1/4x2/101=1/202。
考点: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人类遗传病与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1.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具有多害少利的特点,能为生物进化提供选择的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父母正常而子代患病,说明两亲本都是该病的携带者,是性状分离现象。3.根据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先计算出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Aa/(AA+Aa)=2/101,然后再进一步计算发病率。
4.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②过程中逐代自交,那么自交代数越多纯合植株的比例越高
B. 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同,④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 ②⑤⑥过程中需要进行筛选,筛选不会改变任何一个基因的频率
D. 经过①和⑦过程培育的品种和甲、乙品种基因型不同,但是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育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及读图、识图能力。
【详解】由图可知,过程②属于杂交育种,逐代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植株的比例,A正确。
③④表示单倍体过程,③得到是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结种子,所以④过程处理的是幼苗,B错误。
育种过程②⑤⑥中通过筛选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性状,因此会改变基因频率,C错误。
⑦属于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为四倍体,和二倍体不是同一个物种,D错误。
【点睛】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时,单倍体往往不能产生种子,秋水仙素处理幼苗;选择会改变基因频率;杂交产生不育子代,说明亲代之间有生殖隔离,不是一个物种。
5.SOD是一种抗氧化酶,它能将转化成,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下图为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一种方式。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可以用动物病毒作为运载体
B. 从该农作物新品种的细胞中检测出了SOD基因,说明该基因工程成功了
C. 新品种的获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能将抗逆性状遗传给子代
D. 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所用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详解】病毒的寄生具有专一性,所以过程①不能用动物病毒作为运载体,A错误.
从该农作物新品种的细胞中检测出具有活性的SOD才能说明该基因工程成功了,B错误.
新品种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抗逆性状可通过基因的传递遗传给子代,C正确.
运载体通常有质粒、动植物病毒互和噬菌体,不是工具酶,D错误.
【点睛】运载体是工具但不是酶;基因工程属于基因重组,是可遗传变异。
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中适应环境的变异的不断保存和积累
B.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
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进化,涉及生物进化和基因频率的关系、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等,考查把握知识要点,系统掌握生物进化知识的能力。
【详解】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错误.
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B正确.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必要条件,C错误.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点睛】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肯定有生殖隔离,但不一定有地理隔离。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和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体内细胞代谢活动也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 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
D. 当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时机体可通过反馈调节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涉及内环境的成分和稳态、体温调节和激素分泌的调节,考查理解和把握知识要点,通过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神经递质可以被分泌到组织液中、血浆蛋白分布于血浆中、氨基酸可以通过血浆的运输,因此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体内细胞代谢需要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其活动也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
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体温稳定前机体产热仍然小于散热,稳定后产热等于散热,C错误.
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错误.
【点睛】内环境是体内细胞和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外界环境和细胞代谢都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体温下降则产热小于散热,体温升高则产热大于散热,体温稳定则产热等于散热;环境温度低时散热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水平时存在负反馈调节,低于正常水平时,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甲状腺,促进分泌。
8. 有关人体膝跳反射与“憋尿”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两种行为的反射弧都包括五个基本结构组成部分
B. 相应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C. 两种活动的过程中都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
D. 两种活动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也都受大脑皮层控制
【答案】D
【解析】
反射弧都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A项正确;反射活动需要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发生,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C项正确;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憋尿行为的中枢在大脑皮层,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弧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9.选择30只生理状况大致相同的健康成年小白鼠,测定小白鼠单位时间耗氧量的平均值,以代表鼠的物质代谢强度,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做如下处理:
由此推测:是甲状腺激素增强了小白鼠的物质代谢能力。为证明这一推论,要增加下列哪项操作作为对照
A. 切除甲状腺,注射生理盐水
B. 既不切除甲状腺,也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C. 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5天开始,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 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5天开始,注射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实验主要考查生物实验应遵循的原则,意在通过激素调节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根据题表分析:使用的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是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予以排除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乙组中看出,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从第5天开始进行,为了排除用来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对小鼠生长的影响,所以在第5天开始,用只注射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组,选C。
【点睛】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具体题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甲状腺激素的有无,因变量为小白鼠的代谢情况,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使用的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是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予以排除.
10.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 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 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B”,使毛细血管收缩
D. 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手缩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识记能力及识图和理解能力。
【详解】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胰岛和肾上腺素的激素分泌活动,以稳定血糖,A正确。
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所以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B正确。
寒冷刺激温度感受器,通过反射弧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C正确,
人的手被针刺时,发生缩手反射,途径为“外界刺激→A→神经系统→B→肌肉”,D错误。
【点睛】识记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激素分泌的调节和反射的过程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11.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 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 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f效应B细胞(浆细胞)、细胞g记忆B细胞;③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④是抗体,能运用抗原特异性结合;⑤是细胞免疫,⑥是体液免疫。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b、c、d、e、g,B错误;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b(T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缺失,C正确;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为细胞免疫过程,而过敏反应为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特异性免疫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及各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特点。
12.某黑暗环境中一植株如图甲,横放一段时间后根、茎的生长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主根生长相对较快说明该处具有顶端优势
B. 图乙中植株根的生长情况可反映生长素的两重性
C. 图甲→图乙能反映植株的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点
D. 图乙可推测根和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以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为例,考查对生长素作用特点的理解和利用知识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主根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侧根运输,侧根处生长素浓度大,生长受到抑制,主根生长相对较快,表现为顶端优势,A正确.
图乙中植株根的近地侧生长素高,生长受到抑制,背地测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根向地弯曲反映出生长素的两重性,B正确.
图甲→图乙能反映植株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点,C错误.
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抑制生长,而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促进生长,所以根和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D正确.
【点睛】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存在顶端优势;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浓度和器官种类有关。
13.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下列应用正确的是
A. 赤霉素能够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从而降低酿酒成本
B. 赤霉素能够促进植株增高,所以给玉米和大豆幼苗喷施赤霉素能够增产
C. 赤霉素能够抑制种子萌发,所以储存的干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相对较高
D. 赤霉素能够促进果实成熟,在水果挂果后可以施用赤霉素提前收获水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赤霉素可以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产生人们需要的α-淀粉酶,A正确。
喷施赤霉素只能促进植株长高,不能促进结实,因此不能提高玉米、大豆的产量,B错误。
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储存的干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相对较低,C错误。
赤霉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不能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
【点睛】赤霉素形成于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和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关于作物产量,要注意收获的是植物的什么器官。
14. 假设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四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f>d=e>b=g>c B. f>a=b=d=e>g>c
C. c>a=f>d=e>b=g D. c>f=d>a=b>e=g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不会向背光侧移动,而胚芽鞘尖端则会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各背光侧移动,所以上面的四个图中a、b、c、d、e、f、g空白琼脂块中的含生长素量为:a=b=1/2,c=0(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上端运输,所以中没有生长素),d=" e" =1/2,f>1/2,g﹤1/2,
所以它们的关系为:f>a=b=d=e>g>c。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图形分析能力。
15.下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t1~t2表示环境阻力增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
B. 图1和图2中的b~e均可表示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 种群数量的K值出现在图1的t2时期,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出现在图2的b时期
D. 图2的d~e时期表示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种群数量变化,考查增长率、增长速率、种群数量和λ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图形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属于能力层次的考查。
【详解】t1~t2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零,种群数量增长,A错误.
图1中种群数量增长,t1时增长速率最大,t2时增长速率为零,数量达到稳定,符合“S”型增长;图2中的b~o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o~eλ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长,不是“S”型增长,B错误.
结合B项分析,种群数量的K值出现在图1的t2时期;图2中a~c 种群数量一直下降,所以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出现在c时期,C错误.
图2的d~e时期增长率稳定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正确.
【点睛】S型和J型曲线都是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λ的大于1,则增长率大于零;S型增长达到K值时λ等于零,增长率也等于零;J型增长时λ是定值,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增大。
1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 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 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计数室值为M个,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 M×105个
D. 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答案】C
【解析】
培养液应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故A错误;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故B错误;C项所叙的计算结果是×10M=2.5M×105,故C正确;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故D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
17.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 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 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浮游动物取食浮游藻类,该种鱼的幼体也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A对。由题意可知,幼鱼和成年鱼食性不同,B对。生物生活在池塘的不同层面,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对。同种的幼鱼和成鱼,不能构成群落,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高山植被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这种植被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时,野兔的标记使其更容易被天敌发现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可以变化
D. 绵阳仙海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高山植被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这种植被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布,A错误.
野兔的标记使其更容易被天敌发现,使得被重捕的机会减少,造成调查结果偏大,B正确.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处于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
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是同一个群落在不同的水域生物分布的差异,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点睛】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一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生物分层分布的现象,不同的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分布;标志重捕法中的调查值=初捕数×重捕数÷重捕标记数。
19.图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A、B、C、D和无机环境
B. C1的同化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不一定是微生物
D. 在食物链中C1为第一营养级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详解】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A是生产者,它的同化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A即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是分解者,可能是微生物或者某些腐生动物,C.正确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 不是食物链,C1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生物,D错误.
【点睛】据图分析,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再根据A→C,确定A属于生产者,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则B应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二氧化碳.
20.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呼吸作用有能量散失使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
B. 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40%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 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4kJ
D. 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有1500kJ
【答案】C
【解析】
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能量,A正确;昆虫的同化量为520-220=300kJ,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占比例为120÷300×100%=40%,B正确;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是300×20%=60kJ,C错误;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最小值是300÷20%=1500kJ,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能量流动过程中几个能量关系: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每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未被利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21.下图为人体内反射弧示意图及其中部分结构的放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属于反射弧中的 ___,图乙为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联系:____。
(2)在一个神经元内,兴奋以 ___的形式传导。若刺激A点,其膜外电位变为___ ,形成原因是____。(选填:A.K+内流 B. K+外流 C.Na+内流 D. Na+外流)
(3)结构②中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 ___,依赖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____。兴奋在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换是 ___。
(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只能是____(用图中数字“③、⑤”和箭头表示),其原因是____。
【答案】 (1). 传出神经 (2). 突触 (3). 神经冲动(或电信号) (4). 负电位 (5). C (6). 胞吐 (7). 流动性 (8). 化学信号→电信号 (9). ⑤→③ (10).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详解】(1)根据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特点可知,图甲中A是传出神经元的一部分,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联系是突触,所以图乙是突触。
(2)在同一个神经元内,兴奋以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神经纤维上的刺激,刺激部位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膜外电位变有正电位变为负电位,选C。
(3)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分泌神经递质,胞吐时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所以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从突触前膜传递到后膜,即⑤→③。
【点睛】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包括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须通过突触结构;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2.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中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________结构。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鹰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麻雀和蝗虫的种间关系为____,若麻雀所获得的能量3/4来自牧草,1/4来自蝗虫,则麻雀每增长10g,至少需要消耗牧草____g。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示以外还需补充___ 。
(3)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减少,主要原因是____。
(4)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特点是:___ 。
【答案】 (1). 水平 (2). 能量的输入(或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3). 三、四 (4). 捕食和竞争 (5). 100 (6). 分解者(或微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无机环境) (7). 能量更多的以较长的食物链流向鹰,鹰获得的能量减少 (8).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群落和生态系统,涉及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相关计算等,考查了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计算能力。
【详解】(1)生态系统中不同区域的生物分布差异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牧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鹰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分析图可知属于第三、四营养级。
(2)麻雀捕食蝗虫,又都以牧草为食,所以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麻雀每增长10g至少需要从上一个营养级(牧草和蝗虫)获得10÷20%=50g食物,其中3/4即37.5g来自牧草,1/4即12.5g来自蝗虫,而蝗虫则至少从牧草获取12.5÷20% =62.5g,所以至少需要消耗牧草37.5+62.5=100g。
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示以外还需补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3)出现蝗灾时,牧草被蝗虫大量捕食,能量更多的沿着较长的食物链流向鹰,食物链越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损伤的就越多,所以鹰获得的就越少,数量将减少。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点睛】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从低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算时,至少按10%计算,最多按20%计算,而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计算时,则相反;最高营养级占据多个营养级时,从短的食物链获取的食物越多,越有利于数量的增长。
23.在“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一探究性学习课题中,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进行如下子课题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同种植物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带芽枝条若干,均分为A、B、C、D、E五组;
②将五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溶液中,处理1天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 。
实验结果:
(1)该子课题实验的名称可以是_____________。
(2)将实验缺少的步骤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
(3)B组和_______组对照可以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特点。
(4)为得到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接下来的实验思路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 观察五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 (3). A组和E组 (4). 在生长素类似物浓度10-7~10-4之间设计更细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解析】
【分析】
以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实验研究为例,考查实验课题、变量控制、结果分析和实验设计等,以考查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属于能力层次的考查。
【详解】(1)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吲哚丁酸有无和浓度,实验检测的是生根数目,所以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情况。实验课题是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所以该实验的的名称可以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一段时间后应该是检测实验结果,所以实验缺少的步骤: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
(3)A组为对照组,E组生根数目少于对照组,说明吲哚丁酸抑制了E组插条的生根。B组生根数目多于A组,说明是促进作用,所以A组和E组对照可以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特点。
(4)从实验结果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7~10-4之间,为得到最适浓度, 应在10-7~10-4之间设计更小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浓度梯度的系列实验。
【点睛】对照实验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而实验题目的表述应包含自变量、因变量和实验的性质(探究或验证);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应该把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