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试题
展开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过多使尿量减少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
C.病毒可寄生在人体内环境中并进行增殖
D.在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3.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Na+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实例,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会明显下降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C.人体处在寒冷环境中,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以下
D.给正常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红细胞吸水增加
5、4名受试者分别饮用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 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 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6.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是 ( )
A.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
B.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C.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D.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7.炎热的夏天,农民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血液中的物质含量发生了变化,与劳动前相比较,有关血液中下列物质含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含量升高 B.抗利尿激素含量下降
C.胰岛素含量下降 D.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
8. 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 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9.雪后初霁,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他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发现手比未放雪之前要热乎一点,对此现象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握雪后,手部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
B.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
C.此过程中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D.整个过程中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10.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C.饮水不足时此细胞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D.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或血糖平衡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11.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
B.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内环境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
12. 如图中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相关细胞,两者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如果a表示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b,将导致血糖含量上升
B.如果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神经细胞,此时b会兴奋或抑制
C.如果a表示抗原分子,b可能是效应B细胞或记忆B细胞
D.如果a表示促胰液素,b可能是小肠粘膜细胞,此时胰液分泌增加
13.如图是一个“神经一肌肉”接点(类似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某种抗体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Na离子内流
B.④向肌细胞质侧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可以增大突触后膜的面积
C.③处为组织液
D.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14.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15.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16.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8(mol/L)
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D.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各类生命活动
B.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C.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在适当时期处理苹果植株可提高产量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18.下列关于“探索ɑ﹣萘乙酸(NAA)促进葡萄插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预实验缩小NAA浓度的探索范围
B.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各组处理时间应相同
C.插条生理状态、NAA的浓度均为无关变量
D.统计单位时间内插条的生根条数并得出实验结论
19.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模型中的各种特征是各生物种群都应具有的数量特征
B.直接影响沙漠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只有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进而影响种群数量,该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20.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査,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笫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2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21.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l~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该种群 ( )
A.数量表现为“J”型增长 B.第5年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D.第4~5年间种内斗争最激烈
22.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3.田鼠是一种群居的植食性鼠类,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害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上下一定范围内波动
B.田鼠与其天敌猫头鹰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总是同步的
C.由于田鼠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时结果往往偏大
D.即使食物十分充足,内蒙古草原上田鼠的种群数量也呈“S”型增长
24.下列实践活动,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的是(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②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 ③向森林喷洒农药来防治蝗灾 ④禁止捕蛇来防治田间的鼠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25、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26.如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27.如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甲、乙、丙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图中的箭头只能表示物质的传递,不能表示能量的流动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8.福建柏是一种优良的园林绿化乔木,也是建筑、家具的良好用材。科研人员对某地的福建柏天然林与人工林进行群落丰富度的研究,选取不同面积的样方(20m×20m、2m×2m、1m×Im)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宜选用20m×20m的样方
B.调整人工林能量流动关系的主要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灌木层
C.天然林中的福建柏物种丰富度约为100株/hm2
D.人工林中适当引入当地树种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9.有关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硝化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B.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在种群的空间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现象
C.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0.有关下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
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丁占有三个营养级
C.若该图表示生物群落,则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31、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
C.如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③通过该营养结构获得的能量大于①所同化能量的1/25
D.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一定会减少
32.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 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b的粪便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属于b
B.参与丁过程的主要是真菌和细菌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值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33、根据研究,某生物同化量中有98%用于呼吸消耗,仅有2%用于生长和繁殖,那么它可能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 )
A.98% B.32% C.0.5% D.10%~20%
34.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稻田生态系统中( )
A.水稻害虫的密度将下降 B.营养级数增多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可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35.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36.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 ③某营养级中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37.下列有关新型农业生态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
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家畜和蚯蚓
38.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不包含在其所同化的能量中的
3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甲乙表示捕食关系,其中乙捕食甲
B.在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在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
4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当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也会发生锐减
C.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这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
第Ⅱ卷
二、填空题(共50分)
41.(10分)如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信息分子A代表 ,“骨胳肌战栗”的原因是骨胳肌细胞产生了兴奋,此时骨胳肌细胞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状态为 .
(2)在水平衡的调节中,信息分子B是 ,合成信息分子B的部位是 ,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 升高.
(3)体内信息分子C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信息分子D增多,则信息分子C最可能是 激素,由 合成和分泌的。
(4)信息分子E代表 ,在其刺激下,B细胞将增殖分化形成 .
42.(9分)进食可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
(1)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 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图中结构1~4 是细胞膜上的 (结构).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 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血糖浓度变化相当. 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 。
(3)现有甲、乙两个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 2 的抗体(此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 的抗体.
①患者的抗体由 细胞产生,这两种糖尿病都属于 病.
②两个患者中,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是 ,其原因是
.
43.(7分) 图甲是横放的洋葱根尖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根尖上三个部位的细胞结构;图乙表示一段时间后根尖的生长状况;图丙则为生长素浓度与生长状况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尖中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图甲中细胞 所示的部位,然后转运至细胞 所示的部位(填图中字母)。
(2)在细胞C所代表的部位,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 运输。
(3)D、E两侧生长素的浓度分别对应于图丙中的 点。
(4)为了探究图乙中D侧生长速度快于E侧主要是原因一: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的;还是原因二:细胞数目的增多引起的,可将此处制成临时装片进行对比观察。若两侧细胞的大小 ,则弯曲生长主要是由于原因二;
若 ,则弯曲生长主要是由于原因 。
44.(10分)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利于防治有害动物和合理利用、保护野生资源。请依据下图中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图甲的自我调节模型中的调节机制为 ;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有效的灭鼠策略是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降低其 。
(2)图乙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种群未来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其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
(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J”型增长,此时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 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4)野生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多于华南虎,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有较大的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当大熊猫看到本地的翠绿冷箭竹明显减少时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5.(14分) 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图二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 。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 。该演替类型为 。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 ,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 。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 。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 ,(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 。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10 ABBBB CBDCD 11-20 DBDDC ABCBB 21-30 CDBBD BBDDC
31-40 CCCCB BCBDC
41.(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神经递质 内正外负
(2)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 细胞外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3)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
(4)淋巴因子 浆细胞 和记忆细胞(2分)
42.(9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摄取、利用和储存 受体 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2)高 (3)①浆 自身免疫
②乙 乙体内有结构 3 的抗体,胰岛素分泌不足;乙体内无结构 2 的抗体,注射的胰岛素能与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浓度(2分)
43. (7分,每空1分)
(1)A B (2)非极性 (3)a、b (4) 基本相同 D侧细胞明显大于E侧细胞 一
44.(10分)(1)负反馈 环境容纳量
(2)I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3) λ 增加 (种间)竞争
(4)所处的营养级低,属于第二营养级(或获得的能量较多)(2分) 信息传递
45.(14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2)样方法 速度和方向 次生演替
(3)① 含碳有机物 CO2 光合作用
② 7/9 (2分) 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 (2分)
③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分)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过多使尿量减少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
C.病毒可寄生在人体内环境中并进行增殖
D.在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3.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Na+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实例,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会明显下降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C.人体处在寒冷环境中,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以下
D.给正常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红细胞吸水增加
5、4名受试者分别饮用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 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 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6.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是 ( )
A.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
B.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C.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D.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7.炎热的夏天,农民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血液中的物质含量发生了变化,与劳动前相比较,有关血液中下列物质含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含量升高 B.抗利尿激素含量下降
C.胰岛素含量下降 D.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
8. 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 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9.雪后初霁,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他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发现手比未放雪之前要热乎一点,对此现象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握雪后,手部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
B.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
C.此过程中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D.整个过程中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10.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C.饮水不足时此细胞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D.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或血糖平衡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11.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
B.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内环境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
12. 如图中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相关细胞,两者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如果a表示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b,将导致血糖含量上升
B.如果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神经细胞,此时b会兴奋或抑制
C.如果a表示抗原分子,b可能是效应B细胞或记忆B细胞
D.如果a表示促胰液素,b可能是小肠粘膜细胞,此时胰液分泌增加
13.如图是一个“神经一肌肉”接点(类似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某种抗体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Na离子内流
B.④向肌细胞质侧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可以增大突触后膜的面积
C.③处为组织液
D.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14.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15.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16.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8(mol/L)
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D.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各类生命活动
B.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C.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在适当时期处理苹果植株可提高产量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18.下列关于“探索ɑ﹣萘乙酸(NAA)促进葡萄插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预实验缩小NAA浓度的探索范围
B.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各组处理时间应相同
C.插条生理状态、NAA的浓度均为无关变量
D.统计单位时间内插条的生根条数并得出实验结论
19.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模型中的各种特征是各生物种群都应具有的数量特征
B.直接影响沙漠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只有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进而影响种群数量,该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20.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査,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笫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2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21.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l~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该种群 ( )
A.数量表现为“J”型增长 B.第5年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D.第4~5年间种内斗争最激烈
22.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3.田鼠是一种群居的植食性鼠类,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害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上下一定范围内波动
B.田鼠与其天敌猫头鹰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总是同步的
C.由于田鼠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时结果往往偏大
D.即使食物十分充足,内蒙古草原上田鼠的种群数量也呈“S”型增长
24.下列实践活动,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的是(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②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 ③向森林喷洒农药来防治蝗灾 ④禁止捕蛇来防治田间的鼠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25、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26.如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27.如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甲、乙、丙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图中的箭头只能表示物质的传递,不能表示能量的流动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8.福建柏是一种优良的园林绿化乔木,也是建筑、家具的良好用材。科研人员对某地的福建柏天然林与人工林进行群落丰富度的研究,选取不同面积的样方(20m×20m、2m×2m、1m×Im)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宜选用20m×20m的样方
B.调整人工林能量流动关系的主要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灌木层
C.天然林中的福建柏物种丰富度约为100株/hm2
D.人工林中适当引入当地树种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9.有关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硝化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B.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在种群的空间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现象
C.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0.有关下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
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丁占有三个营养级
C.若该图表示生物群落,则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31、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
C.如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③通过该营养结构获得的能量大于①所同化能量的1/25
D.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一定会减少
32.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 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b的粪便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属于b
B.参与丁过程的主要是真菌和细菌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值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33、根据研究,某生物同化量中有98%用于呼吸消耗,仅有2%用于生长和繁殖,那么它可能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 )
A.98% B.32% C.0.5% D.10%~20%
34.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稻田生态系统中( )
A.水稻害虫的密度将下降 B.营养级数增多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可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35.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36.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 ③某营养级中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37.下列有关新型农业生态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
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家畜和蚯蚓
38.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不包含在其所同化的能量中的
3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甲乙表示捕食关系,其中乙捕食甲
B.在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在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
4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当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也会发生锐减
C.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这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
第Ⅱ卷
二、填空题(共50分)
41.(10分)如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信息分子A代表 ,“骨胳肌战栗”的原因是骨胳肌细胞产生了兴奋,此时骨胳肌细胞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状态为 .
(2)在水平衡的调节中,信息分子B是 ,合成信息分子B的部位是 ,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 升高.
(3)体内信息分子C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信息分子D增多,则信息分子C最可能是 激素,由 合成和分泌的。
(4)信息分子E代表 ,在其刺激下,B细胞将增殖分化形成 .
42.(9分)进食可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
(1)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 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图中结构1~4 是细胞膜上的 (结构).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 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给大鼠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血糖浓度变化相当. 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 。
(3)现有甲、乙两个糖尿病患者,甲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 2 的抗体(此抗体还可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乙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 的抗体.
①患者的抗体由 细胞产生,这两种糖尿病都属于 病.
②两个患者中,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是 ,其原因是
.
43.(7分) 图甲是横放的洋葱根尖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根尖上三个部位的细胞结构;图乙表示一段时间后根尖的生长状况;图丙则为生长素浓度与生长状况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尖中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图甲中细胞 所示的部位,然后转运至细胞 所示的部位(填图中字母)。
(2)在细胞C所代表的部位,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 运输。
(3)D、E两侧生长素的浓度分别对应于图丙中的 点。
(4)为了探究图乙中D侧生长速度快于E侧主要是原因一: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的;还是原因二:细胞数目的增多引起的,可将此处制成临时装片进行对比观察。若两侧细胞的大小 ,则弯曲生长主要是由于原因二;
若 ,则弯曲生长主要是由于原因 。
44.(10分)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利于防治有害动物和合理利用、保护野生资源。请依据下图中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图甲的自我调节模型中的调节机制为 ;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有效的灭鼠策略是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降低其 。
(2)图乙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种群未来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其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
(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J”型增长,此时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 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4)野生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多于华南虎,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有较大的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当大熊猫看到本地的翠绿冷箭竹明显减少时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5.(14分) 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图二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 。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 。该演替类型为 。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 ,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 。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 。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 ,(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 。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10 ABBBB CBDCD 11-20 DBDDC ABCBB 21-30 CDBBD BBDDC
31-40 CCCCB BCBDC
41.(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神经递质 内正外负
(2)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 细胞外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3)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
(4)淋巴因子 浆细胞 和记忆细胞(2分)
42.(9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摄取、利用和储存 受体 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2)高 (3)①浆 自身免疫
②乙 乙体内有结构 3 的抗体,胰岛素分泌不足;乙体内无结构 2 的抗体,注射的胰岛素能与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浓度(2分)
43. (7分,每空1分)
(1)A B (2)非极性 (3)a、b (4) 基本相同 D侧细胞明显大于E侧细胞 一
44.(10分)(1)负反馈 环境容纳量
(2)I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3) λ 增加 (种间)竞争
(4)所处的营养级低,属于第二营养级(或获得的能量较多)(2分) 信息传递
45.(14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2)样方法 速度和方向 次生演替
(3)① 含碳有机物 CO2 光合作用
② 7/9 (2分) 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 (2分)
③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