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

    【生物】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第1页
    【生物】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第2页
    【生物】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第3页
    还剩3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卷
    1.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水分渗出,导致组织液增多,而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所以B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组织水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 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A. 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 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 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 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正确理解内环境不同成分间的转化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淋巴回流受阻,使细胞间隙液(组织液)单向渗入淋巴管内受阻,造成细胞间隙积聚液体,进而引起下肢肿胀,A正确;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不会影响细胞接受氨基酸,也不会影响细胞对脂肪进行分解,B、C错误;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Na+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内,因此细胞外液Na+浓度是细胞内液的12倍不会造成下肢肿胀,D错误。
    【点睛】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①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③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④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⑤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3. 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多
    B. ②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不会引起③pH 发生大幅度
    C. 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 变化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 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其pH 会维持相对恒定
    【答案】A
    【解析】
    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更多,A正确;②中的氧气到达④中,首先要穿过②的细胞膜1层,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的细胞膜2层进入组织间隙,最后穿过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共穿过4层膜,B错误;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C错误;肌肉缺氧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使pH变化不大,D错误;答案是A。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
    4.关于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 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 ⑥表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需要消化系统的参与;②表示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需要呼吸系统的参与;③表示排出其他代谢废物,需要泌尿、循环等系统参与;④表示氧气、营养等物质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等排出细胞;⑥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所以ABC都是正确的,D中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组成,不是血液。血液中含有的血细胞等不属于液体环境。
    考点:本题结合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过程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作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实现文字与图解之间的转换的能力。
    5.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
    B. 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
    C.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D.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答案】B
    【解析】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血浆中的物质,A错误;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B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C错误;组织细胞代谢废物先经过组织液,再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甲,D错误。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内环境的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中的物质组成成分等方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成分之间的物质相互交换关系,判断出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同时要明确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对于其他的各种成分及其含量,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
    6. 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 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组织液
    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血细胞。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发生改变,故A正确;营养不良会引起组织水肿,故B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C错;机体出现的水泡,其中的成分是组织液,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7.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再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要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8.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滴注因能将药物迅速送到全身而疗效显著.下列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与内环境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
    A. ①②③① B. ②①③② C. ③①②③ D. ②③①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
    【详解】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故选B。
    9.下图是人体组织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X为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B. Z为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的间隙中
    C. 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只包括X和淋巴液
    D. 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Z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X为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A项正确;Z为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B项正确;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X(血浆)、Z(组织液)和淋巴液,C项错误;组织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Z(组织液),所以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Z进行物质交换,D项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组织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
    10.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 ②③⑦ B. ①②③⑦
    C. ①②③⑦⑧ D. ①②③⑥⑦⑧
    【答案】A
    【解析】
    16.A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只有②、③、⑦符合题意,故选A项。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
    B. 因肾功能衰竭已出现尿毒症的患者,其内环境稳态会失调
    C. 人体体温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错误;因肾功能衰竭已出现尿毒症的患者,其体内积累了大量的代谢废物,因此内环境稳态会失调,B正确;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正确;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而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所以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稳态的内涵、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意义、体温调节过程,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12.高温环境中劳动,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时,内环境渗透压会如何变化?应对措施是什么(  )
    A. 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 B. 渗透压升高;大量补充清水
    C. 渗透压降低;补充生理盐水 D. 渗透压不变;补充葡萄糖溶液恢复体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解:根据题干的信息“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说明水分大量流失,并且体内的渗透压升高才感觉口渴难耐,在丢失水分的同时也会丢失盐分,所以应该补充淡盐水.
    故选: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3.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儿童患佝偻病
    C. 细胞代谢紊乱 D. 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稳态遭到破坏,只能会使酶促反应速率减慢;稳态遭到破坏后,不一定会引起儿童患佝偻病或成年人患肌无力病,但稳态遭到破坏,必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4.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免疫活性物质无关
    C. 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不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D.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A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免疫调节与免疫活性物质有关,B项错误;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C项错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并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 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大量饮水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导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A错误;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正确;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点睛】梳理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调节机制、血浆pH的调节过程及其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的知识,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B. 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中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
    C.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水盐平衡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A错误;一般而言,Na+和K+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可见,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中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B正确;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血浆pH的调节过程及其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并与物质跨膜运输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
    17.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为酶促反应提供所需的物质与条件,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进行调节,C正确;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血浆pH的调节过程及其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理解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
    18.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
    A. 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 一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C
    【解析】
    题目是外界环境,这里的C呼吸加快是由于没有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促进了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是人体细胞产生的,不属于外界环境。所以C选项正确。
    19.如图是血液流经某一组织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A是胰岛细胞,饭后一小时,b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高于a处
    B. 若A是肺泡细胞,呼吸急促时,b处氧气的含童高于a处
    C. 若A是肝脏细胞,饥饿时,b处葡萄糖的含量高于a处
    D. 若A是骨骼肌细胞,剧烈运动时,b处乳酸的含量高于a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详解】饭后一小时由于血糖升高,A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但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随血液从a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b处胰岛素高于a处,但胰高血糖素还低于a处,A错误;呼吸急促时,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浆,所以b处氧气的含量高于a处,所以当血浆从b处流出肺泡细胞间隙时,氧气浓度高于a处,B正确;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C正确;剧烈运动时A处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不断进入血浆,所以b处乳酸的含量高于a处,D正确。
    【点睛】注意:A选项是在饭后一小时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分析如题中所示;如果是饭后5小时,则人体此时是处于饥蛾状态,此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分析正好相反了。
    20.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 抗原与抗体结合 B.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
    C. 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D.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过程
    【答案】A
    【解析】
    内环境指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的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抗原与抗体结合主要是在血浆中进行,A正确;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B错;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消化道内,C错;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过程是在甲状腺细胞内,D错。故本题选A。
    21.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不同
    B. 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细胞内K+的外流有关
    C. 溶酶体能合成水解酶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D. 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经血液运输而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产物是乳酸,A错误;静息电位膜外是正电位,形成主要与细胞内K+的外流有关,B正确;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神经递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发挥作用,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
    22.下列关于人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人脑表层的大脑皮层具有感知外部世界,形成感觉的功能
    B. 人脑表层的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
    C. 大脑皮层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D.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高级功能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详解】人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有躯体感觉中枢,具有感知外部世界,形成感觉的功能,A正确;人脑表层的大脑皮层通过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间接控制四肢反射,B错误;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C正确;学习和记忆是人脑高级功能之一,D正确。
    23.有关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长度
    B. 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决定了神经递质释放的位置
    C. 神经递质只作用于神经细胞,使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
    D. 神经递质能在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间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突触的数量,A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因此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决定了神经递质作用的位置,B错误;肌肉或腺体可以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因此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C错误;神经递质能在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间传递信息,D正确。
    24.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C. 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
    B、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低级中枢的活动要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所以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D正确.
    故选:C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的过程.
    25.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A静息状态时,是神经细胞内的钾离子外流,呈现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时会加大神经元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会增大;C中神经递质通过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不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D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借助突触完成的。
    26. 与下图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图一①②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①表示传入神经
    B. 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 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 图二中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答案】B
    【解析】
    图一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图一②是突触,其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B正确;图二①突触小泡中的递质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C错误;图二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弧的组成及兴奋在突触的传递
    【名师点睛】1.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27.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Ac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
    B. Ach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穿过了两层膜
    C.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D. Ach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由图可知,Ach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不需要穿过膜结构,B错误;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属于细胞分泌物,而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参与分泌物的形成,C正确;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蛋白质组成,D正确。
    【点睛】关键点:只需将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看做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进行分析即可。
    28.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答案】B
    【解析】
    反射活动是在反射弧的参与下,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整个过程离不开反射弧,AD正确。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稍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且之间需要神经递质帮助完成传递,B错误,D正确。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有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9.某人因一次意外不幸使得他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③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④血糖调节受到影响
    ⑤水盐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通过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作用于相应的腺体,调节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腺的功能。另外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血糖的调节有关。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分平衡;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中渗透压的变化;言语功能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因此①②③④⑤正确,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0.下图表示神经元的轴突与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突触联系的另一种形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图体现的是突触联系,由②③④构成
    B. 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需消耗能量并依赖于②的选择透过性
    C. ③内的液体为组织液,构成了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内环境
    D. ①中的物质释放并使④兴奋时,兴奋处的外表面为负电位
    【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三者共同组成突触,A正确;①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其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该过程利用了膜的流动性,B错误;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构成了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内环境,C正确;突触后膜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D正确。
    31. 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
    D.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答案】A
    【解析】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A项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项正确;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C项正确;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D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内激素和酶。
    【名师点睛】熟记常见激素的化学本质和激素调节的特点、酶催化作用的机理和酶的特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 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C.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 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答案】D
    【解析】
    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如能分泌促胰液素,A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可从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还可将代谢废物排出到内环境,故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B正确;由于水的吸收属于自由扩散,靠浓度差维持,故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C正确;由于蛋白质为生物大分子,故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胞吐的方式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小肠上皮细胞外侧为消化道,内侧为组织液,故可从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还可将代谢废物排出到内环境,所以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由于水的吸收属于自由扩散,靠浓度差维持,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细胞内液浓度降低,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还可分泌激素,如能分泌促胰液素。
    33.在正常情况下,进餐后血糖浓度会相应升高.在此过程中(  )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
    B. 大脑皮层中血糖调节中枢兴奋抑制糖原合成
    C. 胰岛素的作用强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D.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小肠黏膜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岛素的作用: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进餐后血糖浓度相应升高后,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A错误;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中,B错误;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所以进餐后血糖浓度相应升高后,胰岛素的作用强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使血糖浓度降低,C正确;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小肠黏膜细胞,D错误。
    【点睛】熟悉血糖调节过程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基础,图解如下:

    34.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B. 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C. 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A正确;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纤维的支配,B错误;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正确;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35.蝌蚪发育成青蛙与甲状腺激素密切相关,如果垂体被完全破坏,蝌蚪就不能正常发育为青蛙,原因是(  )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垂体不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不能运输到靶器官
    D. 下丘脑不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AB
    【解析】
    如果垂体被完全破坏,垂体不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因此蝌蚪就不能正常发育为青蛙,A错误、B正确;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不受影响,C错误;甲状腺激素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促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
    36.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B.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
    C. 激素由体液专门运输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D.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只受到下丘脑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对机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A项错误;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B项正确;激素由体液运输,专门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C项错误;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控制,D项错误。
    37.雪后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他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发现手比未放雪之前要热乎一些,有关此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此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
    B. 整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C. 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
    D. 握雪后,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使其产生冷觉
    【答案】D
    【解析】
    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同时立毛肌收缩,A正确;此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进而增加产热量,BC正确;握雪后,手部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战栗,使体内产热增多,而产生冷觉的是大脑皮层,D错误。
    38.下列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A. 垂体 B. 睾丸 C. 汗腺 D. 甲状腺
    【答案】C
    【解析】
    垂体会分泌促激素和生长激素,属于内分泌腺,A正确。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属于内分泌腺,B正确。汗腺是一种哺乳类的皮肤腺,能够分泌汗液,其不属于内分泌腺,C错误。甲状腺会分泌甲状腺激素,属于内分泌腺,D正确。
    39.下图是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示意图,其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答案】D
    【解析】
    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该过程只发生在肝脏细胞中,不发生在肌肉细胞中,A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而促进①、③过程会使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升高血糖浓度,而促进④过程会使血糖浓度降低,C错误;胰岛素是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会使血糖浓度降低,D正确。
    考点:血糖平衡调节
    40. 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A. 生长激素、胰岛素
    B.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
    C. 胰岛素、性激素
    D. 性激素、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激素的化学本质包括三种:蛋白质(多肽类):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这类激素易被消化酶分解而破坏,一般采用注射法补充,不宜口服;固醇类: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这类激素口服后可以被吸收;氨基酸衍生物类: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口服后也可以被吸收。所以本题可通过“饲喂法”
    补充的是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激素的化学本质。
    4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A. T细胞和浆细胞都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B. 接种疫苗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C. 抗体可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与病原体结合
    D. B细胞和T细胞都是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
    【答案】C
    【解析】
    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和浆细胞产生的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正确;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外,即抗体不能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C错误;B细胞和T细胞都是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D正确。
    42.如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不正确的叙述是

    A. 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 图中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C. 二次免疫时,③只能由②增殖分化而来
    D. ⑤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答案】C
    【解析】
    由题图知,①是淋巴因子,⑤是抗体,二者同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图中淋巴B细胞,淋巴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具有增殖、分化功能,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③是浆细胞,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可以来源于记忆细胞,即图中④,也可以来源于淋巴B细胞,即图中②,C错误;抗体有时可能将将自身物质作为抗原进行攻击,引起自身免疫疾病,D正确。
    43.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体侵犯的最重要的保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 清除自身癌变的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 呼吸道中的溶菌酶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 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浆细胞不全来自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要求考生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明确人体免疫的三道屏障,掌握二次免疫过程及其特点。
    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正确;清除自身癌变的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B错误;呼吸道中的溶菌酶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浆细胞不全来自记忆细胞,还可以来自B细胞,D正确。
    4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直接变为效应T细胞
    B.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经过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产生抗体
    C. 过敏反应是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可产生抗体,B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C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内涵等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45. 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发生过敏反应的人,之前必定接受过同种过敏原的刺激
    B. 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慢
    C. 室内粉尘、青霉素、宠物的皮屑都可以成为过敏原
    D. 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由此可推知,发生过敏反应的人,之前必定接受过同种过敏原的刺激,A项正确;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失,B项错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室内粉尘、青霉素、宠物的皮屑都可以成为过敏原,C项正确;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6. 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 )
    A.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 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 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
    【答案】A
    【解析】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免疫;其余三项的疫苗、抗体均与抗原抗体的特异识别有关,属于特异性免疫。
    47. 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直接参与消灭抗原细胞或病原体。这两大类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机理是
    A. 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的吞噬行为
    B. 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C. 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之间的融合作用
    D. B细胞抗体或T细胞淋巴因子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B
    【解析】
    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无吞噬行为,对其有吞噬行为的是吞噬细胞;A错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均具有特异性,原因在于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不同,即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结合后刺激B、T淋巴细胞分化;B正确。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结合;C错误。抗体能源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但淋巴因子不能与抗原分子发生结合,不符合题意;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知识。
    4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
    B. 注射“甲流”疫苗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手段
    C. 当结核杆菌再次入侵人体时,浆细胞可识别结核杆菌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 效应T细胞直接吞噬病毒,进行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
    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使其细胞周期变短,A项正确;注射“甲流”疫苗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手段,B项错误;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不能识别结核杆菌,C项错误;效应T细胞与病毒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该靶细胞裂解死亡,进行细胞免疫,D项错误。
    49.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若某人接受器官移植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B、C、D、F均能增殖分化
    B. 移植的器官在受体内主要通过⑩发生排斥反应
    C. 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并特异性识别抗原
    D. 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为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答案】A
    【解析】
    图示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A~G分别代表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其中细胞B、C、D、F均能增殖分化,A正确。移植的器官在受体内会发生免疫排斥现象,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即⑨发生排斥反应,B错误。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并识别抗原,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⑨和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者两种方式,均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50.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短期保护的T细胞带有“战士”的蛋白分子标记;长期保护的T细胞则有“记忆细胞”的蛋白分子标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
    B. T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
    C. 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D. 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答案】A
    【解析】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后与抗体结合。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也不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51.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 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 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分解均失去活性,避免活动的持续,A正确;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一些神经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B正确;、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不经过血液的运输,C错误;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特点
    【名师点睛】酶、激素、递质三者的区别
    (1)从概念上看:动物激素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进入血液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而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化学信息物质,通过与神经细胞的树突膜或胞体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导致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
    (2)从本质上看: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而激素的种类有:蛋白质类(生长激素、胰岛素)、多肽类(抗利尿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激素等)、氨基酸衍生物类(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固醇类(性激素、孕激素)。递质成分复杂,既有大分子,又有小分子,具体种类有多少至今没有完全搞清。
    (3)从来源上看: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内分泌腺的分泌物;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
    (4)从作用、功能上看:酶是生物的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极易受温度、酸碱度的影响。激素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一般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对细胞起调节作用。一种激素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它的作用广泛而多样,有时还能影响某种酶的合成及其活性。递质只与兴奋传导有关。激素和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即分解,酶可以反复多次利用。
    (5)从产生上看:只要是活细胞就可以产生酶,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可以产生酶,而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产生激素。产生递质的细胞也能产生酶,除下丘脑外神经细胞不能产生激素。
    52.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

    A. 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 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D. 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答案】B
    【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因此图中A、B、C依次是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故选C。
    5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B. 神经调节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C. 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D. 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A
    【解析】
    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激素),A项正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广泛,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局限,B项错误;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项错误;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体液调节,D项错误。
    54.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④表示抗利尿激素
    B. 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C.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 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过程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3、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
    解:A、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
    B、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②③不是同一生理过程,B错误
    C、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③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体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即④减少,C错误;
    D、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55. 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考查体温调节知识。登上南极“冰盖之巅”处于寒冷环境,则皮肤血管收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下降,为了抵御寒冷,人体耗氧量会增加。
    56. 如图表示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 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⑦过程调节
    C. 如果感受器、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为图中的内分泌腺
    D. 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课直接支配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
    考点:激素调节
    点评:识记下丘脑调节腺体的类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7.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  )
    A. 激素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调节 D. 免疫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详解】组织胺属于化学物质,不属于激素,因此A错误,B正确;根据题干中信息,此种调节方式未涉及到神经系统,也未涉及到免疫系统,因此,C、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组织胺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激素调节,因为组织胺不是激素。
    58.如图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属于效应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⑥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a、b、c、d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①正确;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均能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使产热量增加,②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③错误;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所示的抗利尿激素,④正确;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⑤错误;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属于效应器,⑥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59.如图细胞Ⅰ、Ⅱ和物质E,F的关系可能是

    细胞Ⅰ
    细胞Ⅱ
    物质E
    物质F
    A
    下丘脑细胞
    垂体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受体
    B
    效应T细胞
    病原体
    抗体
    抗原
    C
    甲状腺细胞
    垂体细胞
    甲状腺激素
    受体
    D
    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神经递质
    受体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图示分析的能力。
    下丘脑细胞释放的应该是促甲状腺释放激素;效应T细胞应与靶细胞结合;神经递质只能单向传递,即从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所以只有C正确。
    60. 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 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C. 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 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完成h过程
    【答案】B
    【解析】
    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A正确;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a→b”,使手缩回,B错误;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正确;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完成h过程,即甲状腺激素影响下丘脑的分泌,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6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的尖端部位可感受光的刺激;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由于极性运输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详解】若要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可将胚芽鞘尖端切下,置于空白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该琼脂块切成小块,置于去尖端胚芽鞘一侧,发现胚芽鞘对侧弯曲,则说明琼脂块中确实存有能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且来自于尖端,故D正确。
    【点睛】熟悉生长素发现历程中温特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2. 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 尖端、尖端、尖端
    B. 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 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 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答案】B
    【解析】
    胚芽鞘的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部的一段,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63. 生长素发现史中,科学家温特做了燕麦胚芽鞘实验,该实验证明了( )
    A. 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答案】B
    【解析】
    A、这是一个实验现象,A错误;B、温特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空白琼脂块上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B正确;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这个结论是1946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进行化学分析才得出的结论,C错误;D、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名师点睛】温特实验:用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将未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的弯曲及生长问题没有影响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来自胚芽鞘尖端,即这种刺激应为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但不能证明是什么物质.
    6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 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①中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
    ②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不生长;
    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
    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
    ⑤尖端以下部位被锡箔遮住对胚芽鞘生长无影响,即弯向光源生长;
    ⑥透明帽不能遮光,而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
    解:A、图中①⑥光在顶端,不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直立生长;④尖端是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遮住将直立生长,A正确;
    B、③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弯向光源生长,因此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B正确;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③④进行对照,④⑥具有两个变量,C错误;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D正确.
    故选:C.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65.如图为研究生长素(IAA)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初始时,琼脂块①〜⑥中不含IAA,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琼脂块①②中都有IAA,①>②
    B. 琼脂块③④中都有IAA,③≈④
    C. 琼脂块⑤⑥中都有IAA,⑤≈⑥
    D. 琼脂块③④中含有的IAA分别与⑤⑥中的相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能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移动,但由于胚芽鞘尖端中间有不透水的云母片隔着,使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一侧移动,因此①≈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因此没有尖端存在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因此③≈④。由于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因此⑤和⑥中均不含生长素。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运输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66.匈牙利学者拜尔(A.Paal)在1914~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对侧弯曲生长(如图)。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

    A. 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物
    B. 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 “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应
    D. 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验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详解】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会弯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能,但不能说明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也不能说明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综上分析,C正确,A、B、D 均错误。
    【点睛】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理解与生长素的发现有关的实验过程、结果及其实验结论的形成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67.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 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象
    C. 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 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甲图中突触的结构组成可知,①的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c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甲图中③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甲图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象,B正确;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不会有感觉,C错误;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D正确。
    【点睛】关键点: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依据——由于题图中反射弧没有神经节,所以可以根据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判断或者根据效应器可以是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判断。
    68. 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 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和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的相关知识。从图可知,a是效应器, 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Ⅰ是突触后膜,Ⅱ是突触前膜,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在离体的情况下,兴奋在神经元中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由感觉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时间延搁,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由电信号,在突触中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在突触前膜上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所以A选项正确。
    69.如图是关于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实验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实验③探究的是植物的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还是尖端下面一段
    B. 实验④中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
    C. 实验⑤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物质)可以透过琼脂块
    D. 实验①②③都能验证单侧光照射引起尖端产生的刺激(物质)发生横向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考查,结合题图梳理植物向光性实验及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实验③的自变量是锡箔小帽的位置不同,该实验是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A正确;实验④中的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B正确;实验⑤的处理方法是在胚芽鞘尖端和胚芽鞘下部之间插入琼脂块,给以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该实验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物质)可以透过琼脂块,运输到下部,引起尖端下部生长,C正确;实验①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位置,不是单侧光照,因此不能验证植物向光性原因,D错误。
    【点睛】关键:分析本题中各组实验关键要抓住每组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而确定探究的目的,得出实验结论。
    70.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71.如图表示激素调节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如果激素是胰岛素,则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细胞是_____;如果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则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细胞是_____.
    (2)激素分泌后是弥散在内环境中的,但激素释放到内环境后仅作用于靶细胞,原因是_____.
    (3)如果胰岛素与A结合,则酶激活的细胞代谢是促进肝糖原_____.如果胰高血糖素与A结合,则酶激活的细胞代谢是促进肝糖原_____.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是_____.
    (4)糖尿病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试根据上述过程阐释两种可能的糖尿病的发病机理:_____.
    【答案】(1)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
    (2)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3)合成 分解 相互拮抗(拮抗作用)
    (4)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明不足导致血糖升高;激素受体与一带素的识别或结合存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
    【解析】
    试题分析:(1)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2)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所以激素分泌后是弥散在内环境后仅作用于靶细胞。(3)如果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合成糖原,当胰岛素与A(受体)结合,则酶激活的细胞代谢是促进肝糖原合成。如果胰高血糖素与A结合,则酶激活的细胞代谢是促进肝糖原分解。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拮抗(拮抗作用)。(4)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明不足导致血糖升高;激素受体与一带素的识别或结合存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这两种情况都会发生糖尿病。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2.如图是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其中幽门黏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促进其分泌胃酸。请分析回答:

    (1)幽门黏膜G细胞分泌物发挥作用具有微量和高效、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①→②→胃黏膜壁细胞”(途径1)促进胃酸分泌过程中,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
    (3)通过“③→④→⑤→胃黏膜壁细胞”(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是______调节。
    【答案】 (1). 通过体液运输 (2).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 神经递质 (5). 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幽门黏膜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其发挥作用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
    (2) 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借助突触来完成,此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神经元和胃粘膜壁细胞之间形成的结构类似突触,因此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
    (3) 通过“③→④→⑤→胃粘膜壁细胞”促进胃酸分泌的过程,既有神经细胞参与的神经调节,又有胃泌素参与的激素调节。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以题意呈现的“胃泌素的分泌部位及其作用”等信息和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解题的切入点,围绕“激素调节的特点、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73.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a、b、c表示细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__免疫,图中b在人体内由______________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
    (3)当抗原经过④⑤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
    (4)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的试验研究。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请据此回答: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________,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
    【答案】 (1). 体液 (2). B细胞或记忆 (3). a、c、d (4). 数量多、速度快 (快速大量) (5).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核糖体等细胞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特别是体液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图示显示:抗原通过①过程刺激B细胞,使[a]激活的B细胞增殖、分化,通过②过程产生[b]浆细胞、同时通过③过程产生[c]记忆细胞,浆细胞通过⑥过程分泌[d]抗体;抗原还可通过④过程刺激[c]记忆细胞,使[c]记忆细胞通过⑤过程增殖分化为[b]浆细胞。可见,该特异性免疫属于体液免疫,图中的[b]浆细胞在人体内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 图中所示能够识别抗原的是[a]激活的B细胞、[c]记忆细胞、[d]抗体。
    (3)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经过④⑤⑥过程发挥作用,此为二次免疫应答,与初次免疫相比,其产生[d]抗体的主要特点是数量多、速度快。
    (4)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究其原因是: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细胞器,HIV病毒入侵后,没有其增殖的条件。
    【点睛】围绕“体液免疫过程、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结构”等相关知识,从题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准确定位图中各字母所示的细胞名称以及数字所示的生理过程,以此作为解题的突破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