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展开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1.5分 共48分)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2.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A.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 宜扬积极救世情怀 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3.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 B.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 “历史都是思想史” 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4.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C.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5.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这说明A.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 B. 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C. 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 D. 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6.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7.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的政治,在他看来,实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实现“正名”,则须在“政”“刑”之外借助“德”“礼”。据此推断,孔子倡导“仁”“礼”学说的主要目的是A. 恢复周代政治制度 B. 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C. 实现德治政治理想 D. 变革周代的社会秩序8.人类自古便喜欢仰望天空。每逢日食,现代人不分阵营,不论信仰,纷纷驻足观看这宇宙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9.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C. 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 D. 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10.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年代年数乞休次数年平均次数洪武3500正统2940.14成化231034.48嘉靖4548710.82隆庆67612.67万历4889318.60 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C.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D.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11.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亳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 宜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12.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 专制集权的巩固 B. 封建经济的衰退 C. 理学思想的影响 D. 审美意识的觉醒13.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这段文字体现的朱熹的主张是A. 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B.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C.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14.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 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 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 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15.明中叶以来,“弃儒从商”日渐成风,以至时人有“士好言利”之讥,而“学者以治生为本”一类观点也多见于明儒论著之中。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 B. 商业发展影响价值观念C. 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 D.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16.下表是史书关于儒家学者的籍贯分布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齐鲁地区其他地区籍贯不明者《史记·儒林列传》71.79%17.95%10.26%《汉书·儒林传》45.60%46.11%8.29%《后汉书·儒林列传》36.36%63.64% A. 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 B. 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C. 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D. 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17.孔子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意味着孔子认为A. 臣应该以死事君 B. 君臣之间是平等的C. 臣对君有相对的义务 D. 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8.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历时150多年,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而得名,齐统治者广纳各地文 学游说之士,学士云集。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A. 齐鲁大地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发展C. 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 D. 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19.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南宋时,书院兴起,推动理学出现。这反映出两宋时期A. 以史为鉴开始成为潮流 B. 重文风气推动文化繁荣C. 科举制取得了重大突破 D.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20.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A. 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 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 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 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21.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22.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A. 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 B. 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C. 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 D. 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23.马迁在《史记》中把孔子写入“世家”(记载诸侯事迹),而把韩非子写入“列传”(记载大臣与其他人物生平)。其背景是A. 孔子出身诸侯 B. 韩非子思想在当时被统治者抛弃C. 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 D. 韩非子出生晚于孔子24.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近代前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 “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D.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25.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是在于:( )A. 世界本源之争 B. 理的内涵之争 C. 求理途径之争 D. 理气关系之争26.《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27.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等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A. 商品经济没有发展 B. 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发展得不够充分C. 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 市民阶层尚未形成2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A. 发展生产,百姓归心 B. 从严治吏,消除贪腐C.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D. 礼法并用,风清气正29.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的数量。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朝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数量2人5人21人710人7098人 A. 政府治国严谨 B. 世风需要改进 C. 妇女地位很高 D. 理学摧残人性30.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 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B. 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C. 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D. 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31.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 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3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甲骨文及周代的金文中画人坐形,则席地,乃殷、周同俗。兵器戈、矛、弓、矢、刀等,甲骨文与周代金文无殊。殷、周同用贝为货币,“贝”字常见于甲骨文及周代金文中。这表明A. 商周的风俗完全一致 B. 甲骨文是古老的成熟文字C. 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 D. 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 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3题20分;34题18分;35题14分;共52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弄则乱。一则安,异别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期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议,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思想界发展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自战国到西汉实行的文化政策。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秦汉时期文化政策的实质并加以评价。 34.阅读下列材料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3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参考答案1---32 DABBC DCCBD DCAAB BCBBB ABCDC BBDDD CC33、【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学术自由到文化专制。(4分)(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梵书坑儒,以法为师;汉:罴黜百家,独尊儒术。(6分)①实质:文化专制;②评价:有利于实现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促进了统治思想的发展(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得以发展);也有利于教育的进步;最终确立了外儒内法的传统政治思想。(10分)34、【答案】(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2)进步之处: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2分)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6分)(3)认识:儒家思想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4分)35、【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8分)(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沦探讨不足。(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