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2
展开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
1.2016年IUPAC命名117号元素为Ts(中文名“”,tián),Ts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s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 B.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C.Ts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 D.中子数为176的Ts核素符号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中碳原子杂化类型为sp2
B.12g石墨中含有2NA个六元环
C.SiO2晶体中最小环为6元环
D.CaF2晶体是离子晶体,阴阳离子配位数之比为1:2
3.短周期元素W、X、Y和Z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1。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W
X
Y
Z
A.氢化物沸点:W > Z B.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 > W
C.化合物熔点:Y2X3 < YZ3 D.简单离子的半径:Y < X
4.已知:CO(g)+H2O(g)CO2(g)+H2(g) △H=-41kJ·mol-1。相同温度下,在体积相同的两个恒温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发生反应。相关数据如下:
容器编号
起始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达平衡过程体系的能量变化
CO
H2O
CO2
H2
①
1
4
0
0
放出热量:32.8kJ
②
0
0
1
4
热量变化:Q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容器①中反应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80%
B.容器①中CO的转化率等于容器②中CO2的转化率
C.容器①中CO反应速率等于H2O的反应速率
D.平衡时,两容器中CO2的浓度相等
5.已知25 ℃、101 kPa下,碳、氢气、乙烯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1、285.8 kJ·mol-1、1 411.0 kJ·mol-1、2 800 kJ·mol-1,则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s)+1/2O2(g)===CO(g) ΔH=-393.5 kJ·mol-1
B.2H2(g)+O2(g)===2H2O(g) ΔH=+571.6 kJ·mol-1
C.C2H4(g)+3O2(g)===2CO2(g)+2H2O(g) ΔH=-1 411.0 kJ·mol-1
D.1/2 C6H12O6(s)+3O2(g)===3CO2(g)+3H2O(l) ΔH=-1 400 kJ·mol-1
6.一定温度下反应N2+O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恒容,充入N2
C.恒容,充入He D.恒压,充入He
7.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mA(g)+nB(g) ⇌ pC(g)+qQ(g) (m、n、p、q为任意整数)一定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①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 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 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 ④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⑤反应速率vA∶vB∶vC∶vQ=m∶n∶p∶q ⑥单位时间内m mol A断键的同时有p mol C也断键
A.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⑥
8.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加入催化剂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B.由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C.500 ℃时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D.将混合气体中的氨液化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9.某化学研究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mA(g)+nB(g) pC(g)的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图象如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由图1可知,T1
B.由图2可知,该反应m+n
C.图3中,表示反应速率v正>v逆的是点3
D.图4中,若m+n=p,则a曲线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10.在300 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表:
温度/℃
25
80
230
平衡常数
5×104
2
1.9×10-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生成Ni(CO)4(g)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B.在25 ℃时,反应Ni(CO)4(g)⇌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2×10-5
C.在80 ℃时,测得某时刻,Ni(CO)4、CO浓度均为0.5 mol·L-1,则此时v正>v逆
D.在80 ℃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 mol,则Ni(CO)4的平衡浓度为2 mol·L-1
二、填空题
11.按要求完成下空:
(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1/2O2(g)⇌SO3(g) ΔH=-98.32 kJ·mol-1,在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______(填字母)。
a.=196.64 kJ b.=98.32 kJ c.<196.64 kJ d.>196.64 kJ
(2)FeS2焙烧产生的SO2可用于制硫酸。其中SO2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H2SO4中阴离子中心原子杂化类型为__________杂化。
(3)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①上图是N2(g)和H2(g)反应生成1 mol NH3(g)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2和H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2NH3(l)+H2O(l)+CO2(g) ⇌(NH4)2CO3(aq) ΔH1
反应Ⅱ:NH3(l)+H2O(l)+CO2(g)⇌NH4HCO3(aq) ΔH2
反应Ⅲ:(NH4)2CO3(aq)+H2O(l)+CO2(g)⇌2NH4HCO3(aq) ΔH3
则a:ΔH3与ΔH1、ΔH2之间的关系是ΔH3=____________。b:若反应Ⅰ、反应Ⅱ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反应Ⅲ的平衡常数K3=______________(用K1、K2表示)。
(4)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3+(蓝紫色)、Cr(OH)4−(绿色)、Cr2O72−(橙红色)、CrO42−(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CrO42−和Cr2O72−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
①离子方程式表示Na2CrO4溶液中的转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溶液酸性增大,CrO42−的平衡转化率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升高温度,溶液中CrO4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该反应的ΔH__________0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2.698 K时,向V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H2(g)和2 mol I2(g),发生反应:H2(g)+I2(g)⇌2HI(g) ΔH=-26.5 kJ·mol-1,测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V=____________;反应从开始到平衡时,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HI)=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可以说明反应2HI(g) ⇌H2(g)+I2(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2n mol HI
B.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C.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3)当反应H2(g)+I2(g) ⇌2HI(g)达到平衡状态时,_____(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___。
(4)恒容下,某时刻加入HI(g),HI(g)的转化率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5)压缩体积,平衡向________移动(填“正反应”、“逆反应”、“不”),气体颜色_______(填“变深”、“变浅”、不变”)
1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
(1)下图是反应CO(g)+2H2(g)⇌CH3OH(g)在不同温度下CO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T1和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大小关系是K1________(填“>”、“<”或“=”)K2。在T1温度下,往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2 mol H2,经测得CO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 。
②若容器容积不变,下列措施可增加CO转化率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将CH3OH(g)从体系中分离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d.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2)在容积为1 L的恒容容器中,分别研究在230 ℃、250 ℃和270 ℃三种温度下合成甲醇的规律。如图是上述三种温度下H2和CO的起始组成比(起始时CO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与CO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则曲线z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_℃;该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__。曲线上a、b、c点对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K3,则K1、K2、K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三、综合题
14.第四周期中的18种元素具有重要的用途,在现代工业中备受青睐。
(1)铬是一种硬而脆、抗腐蚀性强的金属,常用于电镀和制造特种钢。基态 Cr 原子中,电子占据最高能层的符号为______,该能层上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________,价电子排布式为 ____________。
(2)第四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总趋势是逐渐增大的,30Zn与31Ga 的第一电离能是否符合这一规律?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如果前一问填“是”,此问可以不答)。
(3)镓与第ⅤA 族元素可形成多种新型人工半导体材料,砷化镓(GaAs)就是其中一种,其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白色球代表 As 原子)。在 GaAs 晶体中,每个 Ga 原子与________个 As 原子相连,与同一个 Ga 原子相连的As原子构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
(4)铜单质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方式如下图,已知铜晶胞参数为apm,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请回答:
①晶体中铜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堆积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堆积。
②铜原子半径r=_________pm;铜晶体密度的计算式为 ______________ g/cm3(注:铜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64)。
③Cu 与 N 按3:1形成的某种化合物,该化合物能与稀盐酸剧烈反应,生成一种白色沉淀和一种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 第七周期的0族元素是118号元素,所以 Ts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故A正确;B. 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所以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故B正确;C. 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Ts在同族元素中处在最下方,所以Ts非金属性最弱,故C正确;D. 中子数为176的Ts核素的质量数是176+117=293,该核素符号是,故D不正确。故选D。
2.D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中C原子有4个σ键,无孤电子对,价层电子对数为4,则杂化类型为sp3,故A错误;
B、石墨中一个C原子被三个六元环占有,一个六元环占有的C原子个数为6×1/3=2,12g石墨中含有C的物质的量为12g÷12g/mol=1mol,C原子个数为NA,因此含有的六元环的个数为0.5NA,故B错误;
C、SiO2晶体中最小环为12元环,故C错误;
D、根据CaF2的晶胞,Ca2+的配位数为8,F-的配位数为4,因此阴阳离子配位数之比为4:8=1:2,故D正确,答案选D;
【点睛】
杂化类型是经常出现的一类题型,一般根据杂化轨道数等于价层电子对数=σ键+孤电子对数进行判断。
3.AD
【解析】
由图表可知,W为N元素、X为O元素、Y为Al元素、Z为Cl元素;A.NH3分子间有氢键,其沸点比HCl高,故A错误;B.Al(OH)3显两性,N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NO3、HNO2均显酸性,故B错误;C.Al2O3是离子晶体,高熔点,而AlCl3是分子晶体,熔点低,故C错误;D.Al3+和O2-离子结构相同,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故D正确;答案为D。
4.C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反应热可得反应的CO为32.8kJ÷41 kJ•mol‾1=0.8mol,所以CO的转化率为80%,正确;B、B、容器①②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根据容器①计算平衡常数,由A计算可知,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8mol,则: CO(g)+H2O(g)⇌CO2(g)+H2(g)
开始(mol) 1 4 0 0
变化(mol) 0.8 0.8 0.8 0.8
平衡(mol) 0.2 3.2 0.8 0.8
故平衡常数k=0.8×0.8÷(0.2×3.2)=1,故容器②中的平衡常数为1,设容器②中CO2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amol,则: CO2(g)+H2(g)⇌CO(g)+H2O(g)
开始(mol) 1 4 0 0
变化(mol): a a a a
平衡(mol): 1-a 4-a a a
所以a×a÷[(1-a)×(4-a)]=1,解得a=0.8,CO2的转化率=0.8mol÷1mol×100%=80%,正确;C、由A中计算可知容器①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为0.8mol,由B中计算可知容器②中CO2的物质的量为1mol- 0.8mol=0.2mol,容器的体积相同,平衡时,两容器中CO2的浓度不相等,错误;D、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容器①中CO反应速率等于H2O的反应速率,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计算。
5.D
【解析】
【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详解】
A、碳燃烧应生成CO2,A错误;
B、根据燃烧热的概念可知H2O应为液态,氢气燃烧放热,ΔH<0,B错误;
C、根据燃烧热的概念可知H2O应为液态,C错误;
D、C6H12O6(s)的燃烧热为2 800 kJ·mol-1,则0.5 mol C6H12O6(s)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热为1 400 kJ,D正确。
答案选D。
6.C
【解析】
试题分析:A.缩小体积,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B.恒容,充入N2,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C.恒容,充入He,体系压强增大,但参加反应的物质浓度不变,活化分子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均不变,反应速率不变;D.恒压,充入He,容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均减小,活化分子浓度减少,反应速率减慢。故选C。
考点: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的适用范围。
7.C
【解析】
①如果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则体系的压强始终不变,所以不能根据压强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能据此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③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④当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正确;⑤根据方程式,任何时候都存在反应速率v(A)∶v(B)∶v(C)∶v(Q)=m∶n∶p∶q,不能据此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⑥单位时间内m mol A断键反应等效于pmol C形成,同时pmol C也断键反应,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正确;故选C。
8.D
【解析】
【详解】
A.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故A错误;B. 由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气体的体积减小颜色变深,平衡没有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错误;C.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温度越低,NH3的产率越高,采取500,主要考虑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速率问题,故C错误;D.将混合气体中的氨液化,相当于减小了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合成氨反应,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故D正确
9.C
【解析】
A. 由图1可知,T2时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短,所以T1p,故B错误;C. 图3中,温度一定,点3达到平衡的过程中B减少,V正>V逆,故C正确;D. 图4中,若m+n=p,加压平衡不移动,则a曲线可能为加压,故D错误。故选C。
点睛:在分析本题图1和图4一类涉及影响反应速率条件的图像时,注意把握图像的关键内容—斜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对应的是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的条件。
10.C
【解析】
试题解析:A、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平衡常数降低,说明反应向逆反应反响进行,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故说法正确;B、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应是上述反应平衡常数的倒数,即1/5×104=2×10-5,故说法正确;C、此时的浓度商为0.5/0.54=8>2,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即v正
考点:考查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等知识。
11.c V形 sp3 N2(g)+3H2(g)⇌2NH3(g) ΔH=-92 kJ·mol-1 2ΔH2-ΔH1 K22/K1 2CrO42-+2H+Cr2O72-+H2O 增大 小于
【解析】
【详解】
(1)假设2molSO2和1molO2全部参与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98.32kJ=196.64kJ,因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因此达到平衡放出的热量小于196.64kJ,故c正确;
(2)SO2中心原子S有2个σ键,孤电子对数为(6-2×2)/2=1,价层电子对数为3,空间构型为V形;阴离子为SO42-,S有4个σ,无孤电子对,因此S的杂化类型为sp3;
(3)①根据图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H=2×(254-300)kJ·mol-1=-92kJ·mol-1;
②a:根据反应III的方程式,2×II-I:△H3=2△H2-△H1;
b: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推出K1=c[(NH4)2CO3]/c(CO2),K2=c(NH4HCO3)/c(CO2),K3=c2(NH4HCO3)/{c(CO2)×c[(NH4)2CO3]},得出K3=K22/K1;
(4)①CrO42-在溶液中存在:2CrO42-+2H+Cr2O72-+H2O;
②根据①酸性增大,c(H+)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CrO42-的转化率增大;
③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升高温度,CrO42-的转化率降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即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H<0。
12.2 0.316mol·L-1·s-1 A 放出 41.87 kJ 不变 不 变深
【解析】
【详解】
(1)开始时,通入H2的物质的量为2mol,根据图象,H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则V=2L;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v(HI)=1.58mol/L÷5s=0.316mol/(L·s);
(2)A、生成H2,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生成HI,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与生成HI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A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且温度一定,因此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B不符合题意;
C、组分都是气体,气体总质量不变,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即摩尔质量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C不符合题意;
D、容积定值,气体质量不变,因此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
(3)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放热,放出的热量为(1-0.21)mol/L×2L×26.5kJ/mol=41.87kJ;
(4)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恒容时,加入HI,与原平衡构成等效平衡,即HI的转化率不变;
(5)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不变,压缩体积,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容器的体积缩小,组分浓度变大,气体颜色变深。
13.> 12 b 270 4 K1=K2
【解析】
【详解】
(1)①根据图象,T2温度下,先达到平衡,说明T2>T1,温度越高,CO的转化率降低,说明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平衡逆反应进行,因此K1>K2;CO(g)+2H2(g)⇌CH3OH(g)
起始: 1 2 0
消耗: 0.75 1.5 0.75
平衡: 0.25 0.5 0.75 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K=c(CH3OH)/[c2(H2)×c(CO)],代入数值,得出K=12;
②a、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进行,CO的转化率降低,故a不符合题意;
b、从体系中分离CH3OH,降低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CO的转化率升高,故b符合题意;
c、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CO转化率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恒容状态下,充入非反应气体,组分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相同起始组成比时,温度越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CO的转化率降低,故z曲线代表的是270℃;CO(g)+2H2(g)⇌CH3OH(g)
起始: 1 1.5 0
消耗: 0.5 1 0.5
平衡: 0.5 0.5 0.5 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K=c(CH3OH)/[c2(H2)×c(CO)],代入数值,得出K=4;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即K1=K2,x的温度比z的温度低,即K3>K1=K2。
14.N 16 3d54s1 否 Zn的4s能级上有2个电子,处于全满状态,较稳定 4 正四面体 12 面心立方最密 Cu3N+4HCl=3CuCl+NH4Cl
【解析】
【详解】
(1)基态Cr原子排布式为1s21s22p63s23p64d54s1,离核越远,能量越高,即基态Cr原子中,电子占据能量最高的能层为N;该能层有s、p、d、f能级,含有原子轨道数分别为1、3、5、7,共有16个原子轨道;Cr属于过渡元素,价电子包括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d能级,即Cr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
(2)Zn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2,4s能级上有2个电子,处于全满,较稳定,Ga的价电子排布式为4s24p1,因此它们的第一电离能不符合这一规律;
(3)根据晶胞结构,As位于顶点和面心,Ga位于由四个As原子形成四面体的体心,因此每个Ga原子与4个As原子相连,与同一个Ga原子相连的As原子构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4)①铜原子晶体类型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其配位数为12;
②面对角线的距离是铜原子半径的4倍,r(Cu)=pm;晶胞中铜原子个数为8×1/8+6×1/2=4,晶胞的质量为4×64/NAg,晶胞的体积为(a×10-10)3cm3,根据密度的定义,得出晶胞的密度为g/cm3;
③该化合物化学式为Cu3N,组成离子化合物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即离子化合物为铵盐,该铵盐为NH4Cl,沉淀中含有Cu元素,因此有Cu3N+HCl→NH4Cl+X根据H原子守恒HCl系数为4,X中应含有3个Cu和3个Cl,即X为CuCl,方程式为 Cu3N+4HCl=3CuCl+NH4Cl。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
1.2016年IUPAC命名117号元素为Ts(中文名“”,tián),Ts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s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 B.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C.Ts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 D.中子数为176的Ts核素符号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中碳原子杂化类型为sp2
B.12g石墨中含有2NA个六元环
C.SiO2晶体中最小环为6元环
D.CaF2晶体是离子晶体,阴阳离子配位数之比为1:2
3.短周期元素W、X、Y和Z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1。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W
X
Y
Z
A.氢化物沸点:W > Z B.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 > W
C.化合物熔点:Y2X3 < YZ3 D.简单离子的半径:Y < X
4.已知:CO(g)+H2O(g)CO2(g)+H2(g) △H=-41kJ·mol-1。相同温度下,在体积相同的两个恒温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发生反应。相关数据如下:
容器编号
起始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达平衡过程体系的能量变化
CO
H2O
CO2
H2
①
1
4
0
0
放出热量:32.8kJ
②
0
0
1
4
热量变化:Q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容器①中反应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80%
B.容器①中CO的转化率等于容器②中CO2的转化率
C.容器①中CO反应速率等于H2O的反应速率
D.平衡时,两容器中CO2的浓度相等
5.已知25 ℃、101 kPa下,碳、氢气、乙烯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1、285.8 kJ·mol-1、1 411.0 kJ·mol-1、2 800 kJ·mol-1,则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s)+1/2O2(g)===CO(g) ΔH=-393.5 kJ·mol-1
B.2H2(g)+O2(g)===2H2O(g) ΔH=+571.6 kJ·mol-1
C.C2H4(g)+3O2(g)===2CO2(g)+2H2O(g) ΔH=-1 411.0 kJ·mol-1
D.1/2 C6H12O6(s)+3O2(g)===3CO2(g)+3H2O(l) ΔH=-1 400 kJ·mol-1
6.一定温度下反应N2+O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恒容,充入N2
C.恒容,充入He D.恒压,充入He
7.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mA(g)+nB(g) ⇌ pC(g)+qQ(g) (m、n、p、q为任意整数)一定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①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 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 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 ④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⑤反应速率vA∶vB∶vC∶vQ=m∶n∶p∶q ⑥单位时间内m mol A断键的同时有p mol C也断键
A.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⑥
8.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加入催化剂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B.由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C.500 ℃时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D.将混合气体中的氨液化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9.某化学研究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mA(g)+nB(g) pC(g)的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图象如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由图1可知,T1
D.图4中,若m+n=p,则a曲线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10.在300 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表:
温度/℃
25
80
230
平衡常数
5×104
2
1.9×10-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生成Ni(CO)4(g)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B.在25 ℃时,反应Ni(CO)4(g)⇌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2×10-5
C.在80 ℃时,测得某时刻,Ni(CO)4、CO浓度均为0.5 mol·L-1,则此时v正>v逆
D.在80 ℃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 mol,则Ni(CO)4的平衡浓度为2 mol·L-1
二、填空题
11.按要求完成下空:
(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1/2O2(g)⇌SO3(g) ΔH=-98.32 kJ·mol-1,在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______(填字母)。
a.=196.64 kJ b.=98.32 kJ c.<196.64 kJ d.>196.64 kJ
(2)FeS2焙烧产生的SO2可用于制硫酸。其中SO2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H2SO4中阴离子中心原子杂化类型为__________杂化。
(3)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①上图是N2(g)和H2(g)反应生成1 mol NH3(g)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2和H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2NH3(l)+H2O(l)+CO2(g) ⇌(NH4)2CO3(aq) ΔH1
反应Ⅱ:NH3(l)+H2O(l)+CO2(g)⇌NH4HCO3(aq) ΔH2
反应Ⅲ:(NH4)2CO3(aq)+H2O(l)+CO2(g)⇌2NH4HCO3(aq) ΔH3
则a:ΔH3与ΔH1、ΔH2之间的关系是ΔH3=____________。b:若反应Ⅰ、反应Ⅱ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反应Ⅲ的平衡常数K3=______________(用K1、K2表示)。
(4)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3+(蓝紫色)、Cr(OH)4−(绿色)、Cr2O72−(橙红色)、CrO42−(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CrO42−和Cr2O72−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
①离子方程式表示Na2CrO4溶液中的转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溶液酸性增大,CrO42−的平衡转化率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升高温度,溶液中CrO4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该反应的ΔH__________0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2.698 K时,向V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H2(g)和2 mol I2(g),发生反应:H2(g)+I2(g)⇌2HI(g) ΔH=-26.5 kJ·mol-1,测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V=____________;反应从开始到平衡时,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HI)=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可以说明反应2HI(g) ⇌H2(g)+I2(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2n mol HI
B.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C.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3)当反应H2(g)+I2(g) ⇌2HI(g)达到平衡状态时,_____(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___。
(4)恒容下,某时刻加入HI(g),HI(g)的转化率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5)压缩体积,平衡向________移动(填“正反应”、“逆反应”、“不”),气体颜色_______(填“变深”、“变浅”、不变”)
1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
(1)下图是反应CO(g)+2H2(g)⇌CH3OH(g)在不同温度下CO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T1和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大小关系是K1________(填“>”、“<”或“=”)K2。在T1温度下,往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2 mol H2,经测得CO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 。
②若容器容积不变,下列措施可增加CO转化率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将CH3OH(g)从体系中分离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d.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2)在容积为1 L的恒容容器中,分别研究在230 ℃、250 ℃和270 ℃三种温度下合成甲醇的规律。如图是上述三种温度下H2和CO的起始组成比(起始时CO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与CO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则曲线z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_℃;该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__。曲线上a、b、c点对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K3,则K1、K2、K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三、综合题
14.第四周期中的18种元素具有重要的用途,在现代工业中备受青睐。
(1)铬是一种硬而脆、抗腐蚀性强的金属,常用于电镀和制造特种钢。基态 Cr 原子中,电子占据最高能层的符号为______,该能层上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________,价电子排布式为 ____________。
(2)第四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总趋势是逐渐增大的,30Zn与31Ga 的第一电离能是否符合这一规律?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如果前一问填“是”,此问可以不答)。
(3)镓与第ⅤA 族元素可形成多种新型人工半导体材料,砷化镓(GaAs)就是其中一种,其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白色球代表 As 原子)。在 GaAs 晶体中,每个 Ga 原子与________个 As 原子相连,与同一个 Ga 原子相连的As原子构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
(4)铜单质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方式如下图,已知铜晶胞参数为apm,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请回答:
①晶体中铜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堆积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堆积。
②铜原子半径r=_________pm;铜晶体密度的计算式为 ______________ g/cm3(注:铜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64)。
③Cu 与 N 按3:1形成的某种化合物,该化合物能与稀盐酸剧烈反应,生成一种白色沉淀和一种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 第七周期的0族元素是118号元素,所以 Ts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故A正确;B. 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所以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故B正确;C. 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Ts在同族元素中处在最下方,所以Ts非金属性最弱,故C正确;D. 中子数为176的Ts核素的质量数是176+117=293,该核素符号是,故D不正确。故选D。
2.D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中C原子有4个σ键,无孤电子对,价层电子对数为4,则杂化类型为sp3,故A错误;
B、石墨中一个C原子被三个六元环占有,一个六元环占有的C原子个数为6×1/3=2,12g石墨中含有C的物质的量为12g÷12g/mol=1mol,C原子个数为NA,因此含有的六元环的个数为0.5NA,故B错误;
C、SiO2晶体中最小环为12元环,故C错误;
D、根据CaF2的晶胞,Ca2+的配位数为8,F-的配位数为4,因此阴阳离子配位数之比为4:8=1:2,故D正确,答案选D;
【点睛】
杂化类型是经常出现的一类题型,一般根据杂化轨道数等于价层电子对数=σ键+孤电子对数进行判断。
3.AD
【解析】
由图表可知,W为N元素、X为O元素、Y为Al元素、Z为Cl元素;A.NH3分子间有氢键,其沸点比HCl高,故A错误;B.Al(OH)3显两性,N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NO3、HNO2均显酸性,故B错误;C.Al2O3是离子晶体,高熔点,而AlCl3是分子晶体,熔点低,故C错误;D.Al3+和O2-离子结构相同,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故D正确;答案为D。
4.C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反应热可得反应的CO为32.8kJ÷41 kJ•mol‾1=0.8mol,所以CO的转化率为80%,正确;B、B、容器①②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根据容器①计算平衡常数,由A计算可知,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8mol,则: CO(g)+H2O(g)⇌CO2(g)+H2(g)
开始(mol) 1 4 0 0
变化(mol) 0.8 0.8 0.8 0.8
平衡(mol) 0.2 3.2 0.8 0.8
故平衡常数k=0.8×0.8÷(0.2×3.2)=1,故容器②中的平衡常数为1,设容器②中CO2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amol,则: CO2(g)+H2(g)⇌CO(g)+H2O(g)
开始(mol) 1 4 0 0
变化(mol): a a a a
平衡(mol): 1-a 4-a a a
所以a×a÷[(1-a)×(4-a)]=1,解得a=0.8,CO2的转化率=0.8mol÷1mol×100%=80%,正确;C、由A中计算可知容器①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为0.8mol,由B中计算可知容器②中CO2的物质的量为1mol- 0.8mol=0.2mol,容器的体积相同,平衡时,两容器中CO2的浓度不相等,错误;D、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容器①中CO反应速率等于H2O的反应速率,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计算。
5.D
【解析】
【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详解】
A、碳燃烧应生成CO2,A错误;
B、根据燃烧热的概念可知H2O应为液态,氢气燃烧放热,ΔH<0,B错误;
C、根据燃烧热的概念可知H2O应为液态,C错误;
D、C6H12O6(s)的燃烧热为2 800 kJ·mol-1,则0.5 mol C6H12O6(s)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热为1 400 kJ,D正确。
答案选D。
6.C
【解析】
试题分析:A.缩小体积,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B.恒容,充入N2,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C.恒容,充入He,体系压强增大,但参加反应的物质浓度不变,活化分子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均不变,反应速率不变;D.恒压,充入He,容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均减小,活化分子浓度减少,反应速率减慢。故选C。
考点: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的适用范围。
7.C
【解析】
①如果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则体系的压强始终不变,所以不能根据压强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能据此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③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④当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正确;⑤根据方程式,任何时候都存在反应速率v(A)∶v(B)∶v(C)∶v(Q)=m∶n∶p∶q,不能据此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⑥单位时间内m mol A断键反应等效于pmol C形成,同时pmol C也断键反应,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正确;故选C。
8.D
【解析】
【详解】
A.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故A错误;B. 由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气体的体积减小颜色变深,平衡没有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错误;C.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温度越低,NH3的产率越高,采取500,主要考虑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速率问题,故C错误;D.将混合气体中的氨液化,相当于减小了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合成氨反应,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故D正确
9.C
【解析】
A. 由图1可知,T2时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短,所以T1
点睛:在分析本题图1和图4一类涉及影响反应速率条件的图像时,注意把握图像的关键内容—斜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对应的是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的条件。
10.C
【解析】
试题解析:A、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平衡常数降低,说明反应向逆反应反响进行,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故说法正确;B、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应是上述反应平衡常数的倒数,即1/5×104=2×10-5,故说法正确;C、此时的浓度商为0.5/0.54=8>2,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即v正
11.c V形 sp3 N2(g)+3H2(g)⇌2NH3(g) ΔH=-92 kJ·mol-1 2ΔH2-ΔH1 K22/K1 2CrO42-+2H+Cr2O72-+H2O 增大 小于
【解析】
【详解】
(1)假设2molSO2和1molO2全部参与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98.32kJ=196.64kJ,因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因此达到平衡放出的热量小于196.64kJ,故c正确;
(2)SO2中心原子S有2个σ键,孤电子对数为(6-2×2)/2=1,价层电子对数为3,空间构型为V形;阴离子为SO42-,S有4个σ,无孤电子对,因此S的杂化类型为sp3;
(3)①根据图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H=2×(254-300)kJ·mol-1=-92kJ·mol-1;
②a:根据反应III的方程式,2×II-I:△H3=2△H2-△H1;
b: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推出K1=c[(NH4)2CO3]/c(CO2),K2=c(NH4HCO3)/c(CO2),K3=c2(NH4HCO3)/{c(CO2)×c[(NH4)2CO3]},得出K3=K22/K1;
(4)①CrO42-在溶液中存在:2CrO42-+2H+Cr2O72-+H2O;
②根据①酸性增大,c(H+)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CrO42-的转化率增大;
③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升高温度,CrO42-的转化率降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即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H<0。
12.2 0.316mol·L-1·s-1 A 放出 41.87 kJ 不变 不 变深
【解析】
【详解】
(1)开始时,通入H2的物质的量为2mol,根据图象,H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则V=2L;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v(HI)=1.58mol/L÷5s=0.316mol/(L·s);
(2)A、生成H2,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生成HI,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与生成HI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A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且温度一定,因此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B不符合题意;
C、组分都是气体,气体总质量不变,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即摩尔质量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C不符合题意;
D、容积定值,气体质量不变,因此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
(3)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放热,放出的热量为(1-0.21)mol/L×2L×26.5kJ/mol=41.87kJ;
(4)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恒容时,加入HI,与原平衡构成等效平衡,即HI的转化率不变;
(5)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不变,压缩体积,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容器的体积缩小,组分浓度变大,气体颜色变深。
13.> 12 b 270 4 K1=K2
【详解】
(1)①根据图象,T2温度下,先达到平衡,说明T2>T1,温度越高,CO的转化率降低,说明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平衡逆反应进行,因此K1>K2;CO(g)+2H2(g)⇌CH3OH(g)
起始: 1 2 0
消耗: 0.75 1.5 0.75
平衡: 0.25 0.5 0.75 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K=c(CH3OH)/[c2(H2)×c(CO)],代入数值,得出K=12;
②a、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进行,CO的转化率降低,故a不符合题意;
b、从体系中分离CH3OH,降低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CO的转化率升高,故b符合题意;
c、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CO转化率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恒容状态下,充入非反应气体,组分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相同起始组成比时,温度越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CO的转化率降低,故z曲线代表的是270℃;CO(g)+2H2(g)⇌CH3OH(g)
起始: 1 1.5 0
消耗: 0.5 1 0.5
平衡: 0.5 0.5 0.5 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K=c(CH3OH)/[c2(H2)×c(CO)],代入数值,得出K=4;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即K1=K2,x的温度比z的温度低,即K3>K1=K2。
14.N 16 3d54s1 否 Zn的4s能级上有2个电子,处于全满状态,较稳定 4 正四面体 12 面心立方最密 Cu3N+4HCl=3CuCl+NH4Cl
【解析】
【详解】
(1)基态Cr原子排布式为1s21s22p63s23p64d54s1,离核越远,能量越高,即基态Cr原子中,电子占据能量最高的能层为N;该能层有s、p、d、f能级,含有原子轨道数分别为1、3、5、7,共有16个原子轨道;Cr属于过渡元素,价电子包括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d能级,即Cr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
(2)Zn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2,4s能级上有2个电子,处于全满,较稳定,Ga的价电子排布式为4s24p1,因此它们的第一电离能不符合这一规律;
(3)根据晶胞结构,As位于顶点和面心,Ga位于由四个As原子形成四面体的体心,因此每个Ga原子与4个As原子相连,与同一个Ga原子相连的As原子构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4)①铜原子晶体类型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其配位数为12;
②面对角线的距离是铜原子半径的4倍,r(Cu)=pm;晶胞中铜原子个数为8×1/8+6×1/2=4,晶胞的质量为4×64/NAg,晶胞的体积为(a×10-10)3cm3,根据密度的定义,得出晶胞的密度为g/cm3;
③该化合物化学式为Cu3N,组成离子化合物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即离子化合物为铵盐,该铵盐为NH4Cl,沉淀中含有Cu元素,因此有Cu3N+HCl→NH4Cl+X根据H原子守恒HCl系数为4,X中应含有3个Cu和3个Cl,即X为CuCl,方程式为 Cu3N+4HCl=3CuCl+NH4Cl。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