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贵州省从江县第一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
贵州省从江县第一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1.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子数相同的是
A. 2 L一氧化碳和2 L 二氧化碳
B. 9 g水和标准状况下11.2 L二氧化碳
C. 标准状况下1 mol氧气和22.4 L水
D. 0.2 mol 氢气和4.48 L氯化氢气体
【答案】B
【解析】
物质的分子数相同即分子的物质的量相同;A错,不知道是不是在相同条件下的比较;B正确;C错,标准状况下水为冰水混合物;D错,未指明气体体积是在标准状况下;
2.已知某强氧化剂中的R元素被Na2SO3还原到较低价态。如果还原2.4×10-3mol至较低价态,需要60 mL 0.1 mol·L-1的Na2SO3溶液。那么,R元素被还原成的价态是
A. -1 B. 0 C. +1 D. +2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中的R的化合价从+5还原(降低)至+x价,亚硫酸钠中的S元素的化合价从+4升高到+6,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守恒、化合价升降相同的原理,有2.4×10-3(5-x)=610-3(6-4),解得x=0,故答案B正确;
本题答案为B。
【点睛】氧化还原中,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的量和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所以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和还原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相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硫和漂白粉都具有漂白作用,它们都能使溴水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硫都具有漂白作用,它们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C.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作用,它们都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色再褪色
D. 盐酸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所以盐酸也有漂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A、二氧化硫与溴水、KMnO4溶液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 Na2O2具有强氧化性;
C.两种气体同时通入生成硫酸和盐酸;
D.盐酸不具有漂白性。
【详解】A项、二氧化硫与溴水、KMnO4溶液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体现其还原性,只有使品红褪色体现其漂白性,故A错误;
B项、二氧化硫与品红化合生成无色物质, Na2O2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故B准确;
C项、氯气不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但不会褪色,故C错误;
D项、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中性、酸性条件下酚酞为无色,盐酸不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漂白性,把握漂白原理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的关键。
4.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液体中,能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是
A. 冷的自来水 B. 加热至沸的蒸馏水
C. 氢氧化钠溶液 D. 浓氨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因FeCl3在冷水中水解程度较小,不能形成胶体,故A错误;
B.因FeCl3溶液与沸水发生水解反应,水电离出来的OH-离子与Fe3+结合形成氢氧化铁胶体粒子,故B正确;
C.因FeCl3溶液与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故C错误;
D.因FeCl3溶液与NaOH浓氨水生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B。
5.下列关于过滤和蒸发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过滤是从液体中分离出难溶物质的实验方法
B. 蒸发是减少溶剂,让溶质析出的实验方法
C. 过滤和蒸发实验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
D. 加热蒸发可以使溶液浓缩或溶质结晶析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A.过滤是用过滤器,把难溶的物质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实验方法,故A正确;
B.蒸发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剂不断挥发而析出溶质(晶体)的过程,故B正确;
C.在过滤和蒸发的实验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仪器是玻璃棒,故C错误;
D.加热蒸发溶剂,可以使溶液浓缩或溶质结晶析出,故D正确;
本题答案为C。
6.t℃时CuSO4的溶解度是Sg,其饱和溶液密度为d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1。向足量饱和溶液中加入mg无水CuSO4或蒸发掉ng水后恢复t℃,均能获得Wg胆矾晶体,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c=mol·L-1 B. S=g
C. m=g D. W=g
【答案】C
【解析】
【详解】A.考查c、d、S的代数关系.t℃时CuSO4的溶解度是S g,设100g水与Sg CuSO4可形成饱和溶液,则所得饱和溶液质量=(100+S)g,溶质硫酸铜物质的量=mol,而所得饱和溶液的体积=×10-3L,故物质的量浓度C==mol/L ,故A错误;
B. 考查S、W、n的代数关系.饱和溶液蒸发掉ng水恢复到t℃时,获得Wg CuSO4•5H2O晶体,逆向思维即再加入(蒸发掉的)n g水时,Wg胆矾晶体就可恰好溶解恢复到原饱和溶液,即n g水与Wg CuSO4•5H2O可形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W×g,溶液的质量=(n+W)g,此时硫酸铜的溶解度S= 100g=g;故B错误;
C.考查S、m、n的代数关系.加入m g无水CuSO4或蒸发掉n g水后恢复到t℃,均能获得W g胆矾晶体,说明n g水中溶解m g无水CuSO4恰好成饱和溶液,此时硫酸铜溶解度S=g,则m=g;故C正确;
D. 考查W、S、m的代数关系,加入mg的无水CuSO4与饱和溶液中的水反应而使饱和溶液因水减少而析出晶体,Wg硫酸铜晶体中所含结晶水质量=Wg×、所含硫酸铜的质量=Wg×,而其中(W××100%-m)g硫酸铜完全溶解于Wg×水恰好成为饱和溶液,则:=,则析出晶体质量W=g;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C。
7.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的实验中,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 定容时加水加多了,用滴管吸出溶液至刻度线
B. 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 没有洗涤溶解NaCl固体的烧杯和玻璃棒
D. 称量NaCl固体时砝码上有杂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定容时加水加多了,溶液体积偏大,导致浓度偏低,虽用滴管吸出溶液至刻度线,浓度也和原来一样,故A错误;
B.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溶液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B错误;
C.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溶质的质量减少,浓度偏低,故C错误;
D.称量NaCl固体时砝码上有杂质,导致称量氯化钠偏多,浓度偏大,故D正确;
本题答案为D。
【点睛】根据c=n/V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对溶液的体积的影响,判断对所配溶液浓度的影响。
8.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同一横行元素性质基本相同
B. 同一横行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
C. 同一纵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 同一纵行元素电子层数自上而下依次递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元素的性质不同,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故B正确;
C.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元素电子层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C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元素电子层数自上而下依次递增,故D正确;
本题答案为A。
9.A、B、C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已知A、B、C原子序数之和为37。下列关于A、B、C三种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B和C位于第四周期 B. 元素A的原子序数为7
C. 元素B最外层有5个电子 D. 元素C位于第三周期ⅤA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若位于短周期或元素周期表的左侧时,设A的原子序数为x,结合位置可知,B的原子序数为x+7,C的原子序数为x+9,A、B、C原子序数之和为37,则x+x+7+x+9=37,解得x=7,则A为N,B为Si,C为S; 若位于长周期时,设A的原子序数为x,结合位置可知,B的原子序数为x+17,C的原子序数为x+19,A、B、C原子序数之和为37,则x+x+17+x+19=37,解得x= 1/3不符合题意。故A为N,B为Si,C为S。
【详解】A、元素B为Si,C为S,位于第三周期,故A错误;B、元素A为N,原子序数为7,故B正确;C、元素B为Si,最外层有4个电子,故C错误;D、元素C为S,第三周期ⅥA族,故D错误;故选B。
10.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把贝壳制成生石灰;
②在海水中加入生石灰,过滤,洗涤沉淀物;
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
④在氯化氢热气流中加热晶体;
⑤电解上述所得盐(熔融条件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向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可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
B. 上述变化过程中包括了分解、化合、复分解三种反应类型
C. 步骤⑤也可以采用电解该盐水溶液的方法
D. 为节省原料、减少污染,在提取镁的工业流程中使用了物质循环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如果沉淀没有洗涤干净,沾附溶液中含Ca2+,滴加Na2CO3溶液可进行检验,正确;由贝壳制成生石灰为分解反应,CaO与H2O的反应为化合反应,Ca(OH)2与MgCl2、Mg(OH)2与HCl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正确;C、电解MgCl2溶液生成Mg(OH)2、Cl2、H2,无法得到金属Mg,错误;D、提取镁的工业流程中Cl2循环使用,可节省原料、减少污染,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和工艺流程。
11.比较归纳是化学学习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以下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①C→CO2;②CH4→CO2;③CO→CO2,比较归纳正确的是
A. 三种转化关系中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B. 三种转化关系中所有的生成物在常温下都是气体
C. 三种物质都只能跟氧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
D. 三种物质都能在点燃条件下转化为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①C→CO2属于碳在氧气中燃烧或者与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②CH4→CO2属于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常温下水为液态;
③CO→CO2属于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或者与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详解:A.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与二氧化碳,不是化合反应,A错误;
B.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常温下水为液态,B错误;
C.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能够生成二氧化碳,C错误;
D.碳、一氧化碳、甲烷都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D正确;
答案选D。
12.利用反应6NO2+8NH3=7N2+12H2O构成电池的方法,既能实现有效消除氮氧化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化学能,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流从右侧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左侧电极
B. 为使电池持续放电,离子交换膜需选用阴离子交换膜
C. 电极A极反应式为:2NH3-6e-=N2+6H+
D. 当有4.48LNO2(标准状况) 被处理时,转移电子为0.8mol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反应6NO2+8NH3═7N2+12H2O中NO2为氧化剂,NH3为还原剂,所以A为负极,B为正极,NH3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NO2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 B为正极,A为负极,电子由负极经过负载流向正极,由于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的运动方向,所以电流从右侧的正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左侧负极,正确; B.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为使电池持续放电,离子交换膜需选用阴离子交换膜,防止二氧化氮与碱发生反应生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导致原电池不能正常工作,正确; C.电解质溶液呈碱性,则负极电极方程式为2NH3-6e-+60H-=N2+3H2O,故选项C错误; D.当有4.48L NO2(标准状况)即0.2mol 被处理时,转移电子为0.2mol×(4-0)=0.8mol,故选项D正确.
考点: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知识。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煤的干馏和石油分馏都是物理变化
B. 石油主要是由多种烃组成的混合物
C. 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是混合物
D. 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石油分馏都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石油主要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组成的混合物,故B正确;
C.石油分馏得到的各种馏分是沸点在一定范围内的混合物,汽油是一种馏分,也是混合物,故C正确;
D.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故D正确;
本题答案为A。
【点睛】煤的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发生分解,生成焦炭(或半焦)、煤焦油、粗苯、煤气等产物的过程,煤的干馏是属于化学变化。石油分馏是指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4.下列各糖能发生水解,且属于还原性糖的是
A. 葡萄糖 B. 蔗糖 C. 麦芽糖 D. 纤维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 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是单糖,不水解,A错误;
B. 蔗糖是二糖能发生水解,但不是还原性糖,B错误;
C. 麦芽糖是二糖能发生水解,属于还原性糖,C正确;
D. 纤维素是多糖,能水解,但不是还原性糖,D错误。
答案选C。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原子光谱是所有元素的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之一
B. “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
C. 玻尔理论不但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
D. 原子中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像火车一样高速运转着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光谱是一个系统,元素是按波长区分,没有氮光谱、碳光谱等,故选项A错误;
B.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波粒二象性,用波粒二象性和概率波处理微观问题就是量子化,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量子化特点,故选项B正确;
C.波尔理论具有局限性,只是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不能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故选项C错误;
D.电子没有固定的轨道,在一定范围内高速运动,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的多少,故选项D错误。
因此合理选项是B。
16.下列各组微粒,没有按照半径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
A. Cl、Na、F、K B. F、Cl、Na、K
C. Ca2+、K+、Cl-、S2- D. Na+、K+、Cl-、Br-
【答案】A
【解析】
F位于第二周期,Cl、Na位于第三周期且Na排在Cl的前面,K位于第四周期,故四者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