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1.下列气体的主要成分不是甲烷的是
A. 沼气 B. 天然气 C. 焦炉气 D. 坑道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焦炉气含量最多的是氢气(55%~60%),其次是甲烷(23%~27%),另外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等;
D.坑道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故选C。
2.氟利昂—12是甲烷的氯、氟卤代物,结构式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它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B. 它是平面分子
C. 它只有一种结构 D. 它有4种同分异构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甲烷的结构可知,四个氢原子的空间位置只有一种,则氟利昂-12只有一种结构,故A错误;
B.甲烷是正四面体型结构,则氟利昂-12为四面体结构,故B错误;
C.由甲烷的结构可知,四个氢原子的空间位置只有一种,则氟利昂-12只有一种结构,故C正确;
D.从结构式可知,该化合物是甲烷的取代产物,由于甲烷是正四面体型结构,所以该化合物也是四面体,因此结构只有一种,没有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电子排布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可表示单核10电子粒子基态时电子排布
B. 此图错误,违背了泡利原理
C. 表示基态N原子的价电子排布
D. 表示处于激发态的B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符合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表示单核10电子粒子基态时电子排布,故A正确;
B. 根据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则违背了洪特规则,故B错误;
C. N原子的价电子数为5,其价电子排布图为:,故C错误;
D. 表示处于基态的B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故D错误。
故选A。
4.一定条件下,下列化合物分别跟液溴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取代,所得一溴代物有二种同分异构体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苯中苯环上有三种一溴代物,故A错误;
B.间二甲苯中苯环上有三种一溴代物,故B错误;
C.邻二甲苯中苯环上有两种一溴代物,故C正确;
D.对二甲苯中苯环上只有一种一溴代物,故D错误。
故选C。
5.下列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错误的是
A. 2AlCl3(熔融) 2Al+3Cl2↑ B. 2NaCl(熔融) 2Na+Cl2↑
C. Fe2O3+3CO 2Fe+3CO2 D. 2HgO 2Hg+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冶炼金属铝是电解熔融状态的氧化铝,可以添加冰晶石以降低氧化铝的熔点,故A错误;
B.冶炼金属钠是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钠,故B正确;
C.冶炼金属铁是利用CO的还原性进行冶炼,故C正确;
D.氧化汞不稳定,受热分解,即使用热分解法冶炼Hg,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金属冶炼的方法
6.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醇、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这种试剂是
A. NaOH溶液 B. Na2CO3溶液
C. 石蕊试液 D. Cu(OH)2悬浊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与乙醇、葡萄糖溶液不反应,与乙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不能鉴别,故A错误;
B.葡萄糖溶液、乙醇与碳酸钠溶液均不反应,不分层,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B错误;
C. 石蕊只能检验乙酸溶液,乙酸使石蕊变红,故C错误;
D.乙醇和Cu(OH)2不反应,乙酸与Cu(OH)2发生中和反应而使Cu(OH)2溶解,葡萄糖含有醛基,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发生反应,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能用新制Cu(OH)2悬浊液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7.“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在用CH3C≡CH合成CH2===C(CH3)COOCH3的过程中,欲使原子利用率达到最高,还需要的其他反应物是( )
A. CO和CH3OH B. CO2和H2O
C. H2和CO2 D. CH3OH和H2
【答案】A
【解析】
丙炔的分子式为C3H4,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分子式为C5H8O2,所以根据原子守恒可知,选项A正确。答案选A。
8.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 核内质子数为117、中子数为174的核素Ts可表示为:174117Ts
B. COCl2的结构式为:
C. 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D. H2O2的电子式为:H+[ ]2-H+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核内质子数为117、中子数为174的核素Ts可表示为:291117Ts,故A错误;
B. COCl2是由一个羰基和两个Cl原子组成的,所以结构式为:,故B正确;
C. 是甲烷的球棍模型,故C错误;
D. H2O2的电子式为:HH,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电子式的书写注意事项:(1)阴离子和复杂阳离子要加括号,并注明所带电荷数,简单阳离子用元素符号加所带电荷表示。(2)要注意化学键中原子直接相邻的事实。(3)不能漏写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
9.下列各能层中包含f 能级的是
A. L B. N C. M D. K
【答案】B
【解析】
【详解】A. L能层是第二能层,含有2个能级,分别是2s、2p能级,故A不符合题意;
B.N能层是第四能层,含有4个能级,分别是4s、4p、4d、4f能级,故B符合题意;
C.M能层是第三能层,含有3个能级,分别是3s、3p、3d能级,故C 不符合题意;
D. K能层是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1s能级,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若某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4d15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原子中共有36个电子 B. 该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
C. 该原子最外层共有3个电子 D. 该原子M能层共有8个电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某原子在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外围电子排布为4d15s2,应为39号Y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五周期ⅢB族,第N层的电子排布为4s24p64d1;
A. 该原子是39号元素Y元素,即该原子含有39个电子,故A错误;
B. 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5s2,即该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故B正确;
C.该原子最外层共有2个电子,故C错误;
D. 该元素原子M能层共有18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11. 新版人民币的发行引发了人们对有关人民币中化学知识关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制造人民币所用的棉花、优质针叶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 用于人民币票面文字等处的油墨中所含有的Fe3O4是一种磁性物质
C. 防伪荧光油墨由颜料与树脂连接料等制成,其中树脂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 某种验钞笔中含有碘酒溶液,遇假钞呈现蓝色,其中遇碘变蓝的是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棉花、优质针叶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A正确;B.Fe3O4是磁性物质,有磁性,故B正确;C.树脂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正确;D.葡萄糖遇碘不变蓝,故D错误;故选D。
考点:考查物质的性质
12.常温下测得浓度为0.1mol•L﹣1的下列三种溶液的pH:下列法正确的是( )
溶质
NaHCO3
Na2CO3
NaCN
pH
9.7
11.6
11.1
A. 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Na2CO3>NaCN>NaHCO3
B. 相同条件下的酸性:H2CO3<HCN
C. 三种溶液中均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D. 向0.2 mol•L﹣1NaHC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1NaOH溶液:c(CO32﹣)>c(HCO3﹣)>c(OH﹣)>c(H+)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HCO3、Na2CO3、NaCN三种盐,都是强电解质,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分别为:NaHCO3=Na++HCO3-,HCO3- ⇌H++CO32- (非常微弱),Na2CO3=2Na++CO32-,NaCN═Na++CN-,从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可以看出,当浓度相同时,Na2CO3 电离出的阳离子Na+浓度大,考虑水解产生的阳离子,NaHCO3溶液的pHNaCN溶液中c(H+),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Na2CO3>NaHCO3>NaCN,故A错误;
B.NaHCO3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为:HCO3-+H2O⇌H2CO3+OH-,Na2CO3的水解离子方程式分两步,第一步为:CO32-+H2O ⇌HCO3-+OH-(以第一步为主),第二步为:HCO3-+H2O⇌H2CO3+OH-,NaCN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为:CN-+H2O⇌HCN+OH-,盐类水解的规律是:越弱越水解,即酸越弱,其盐中的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浓度均为0.1mol•L-1的NaHCO3、Na2CO3、NaCN三种盐溶液pH:pH(Na2CO3)>pH(NaCN)>pH(NaHCO3),说明酸性:H2CO3>HCN,故B错误;
C.三种盐溶液的pH均大于7,三种盐都属于强碱弱酸盐,都存在水解平衡,它们的盐溶液,都有水,水也是弱电解质,说明存在电离平衡,故C正确;
D.向0.2 mol•L-1NaHC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1 NaOH溶液得到等浓度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碳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溶液显碱性,离子浓度大小为:c(HCO3-)>c(CO32-)>c(OH-)>c(H+),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水解的盐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大小的定性分析要遵循三个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
13.常温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稀释pH=10 的氨水,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B. pH均为5 的HCl和NH4Cl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 Na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中,c(Na+)+c(H+)=c(OH﹣)+c(CH3COO-)
D. 分别中和pH与体积均相同的硫酸和醋酸,硫酸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A.稀释氨水能促进一水合氨电离,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则氢离子浓度增大,故A错误;
B.盐酸抑制水电离,氯化铵促进水电离,所以两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同,故B错误;
C. 根据电荷守恒得c(Na+)+c(H+)═c(OH-)+c(CH3COO-),故C正确;
D.等体积等pH的醋酸和硫酸,醋酸的物质的量大于硫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所以分别中和pH与体积均相同的硫酸和醋酸,醋酸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多,故D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向0.1mol/L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c(H+)/c(CH3COOH)减小
B. 将CH3COONa溶液从20℃升温至30℃,溶液中c(CH3COO-)/c(CH3COOH)·c(OH-)增大
C. 向盐酸中加入氨水至中性,溶液中c(NH4+)/c(Cl-)>1
D. 向AgCl、AgB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中c(Cl-)/c(Br-)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加水稀释促进CH3COOH 的电离,n(H+)增大,n(CH3COOH)减小,则溶液中c(H+)/c(CH3COOH)增大,故A错误;
B. 升温促进醋酸根离子水解,醋酸根的水解平衡常数Kh=[c(CH3COOH)·c(OH-)]/ c(CH3COO-)增大,溶液中c(CH3COO-)/c(CH3COOH)·c(OH-)应减小,故B错误;
C. 向盐酸中加入氨水至中性,溶液中电荷守恒为:c(H+)+c(NH4+)=c(Cl-)+c(OH-),溶液显中性,则c(H+)=c(OH-),所以c(NH4+)=c(Cl-),即溶液中c(NH4+)/c(Cl-)=1,故C错误;
D. 向AgCl、AgB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中==,温度不变AgCl、AgBr的溶度积不变,则溶液中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5.现有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①; ②;
③; ④。
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A. 电负性:④>③>②>① B. 原子半径:④>③>②>①
C. 第一电离能:④>③>②>① D. 最高正化合价: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四种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可知,①1s22s22p63s23p4是S元素、②1s22s22p63s23p3是P元素、③1s22s22p3是N元素、④1s22s22p5是F元素;
A. 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所以电负性P<S,N<F,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减小,所以电负性P<N,N元素非金属性比S元素强,故电负性P<S<N<F,即②<①<③<④,故A错误;
B.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所以原子半径P>S,N>F,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P>S>N>F,即②>①>③>④,故B错误;
C. 同周期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故第一电离能N<F,但P元素原子3p能级容纳3个电子,为半充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所以第一电离能S<P,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减小,所以第一电离能N>P,所以第一电离能S<P<N<F,即④>③>②>①,故C正确;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一般等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所以最高正化合价:①>②=③,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同周期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降低,注意全满、半满稳定状态;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一般等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
16.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价电子数为5,并且是同族中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关于该元素的判断错误的是
A. 电子排布式为 B. 该元素为V
C. 该元素为VA族元素 D. 该元素位于d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价电子数为5,说明最外层电子数和价电子数不相等,该元素是同族中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所以该元素是第四周期元素,价电子排布式为3d34s2,即为23号元素V,基态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在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VB族,位于d区,故C错误;
故选C。
17.电负性差值为零时,可形成( )
A. 配位键 B. 非极性共价键
C. 金属键 D. 离子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电负性的差别越小,形成的共价键的极性就越小。
【详解】当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相应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所形成的一般为离子键;当小于1.7时,一般为共价键,电负性的差值越小,共价键的极性越小,电负性差值为零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故选B。
18.下列关于同一种原子中的基态和激发态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 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C. 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过程中吸收能量
D. 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答案】C
【解析】
【分析】
A、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B、基态时的能量低,稳定;
C、基态转化为激发态是由低能量状态转成高能量状态;
D、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需要吸收能量,从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辐射光子,放出能量。
【详解】A.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故A错误;
B. 基态时的能量低、稳定,激发态时能量高、不稳定,故B错误;
C. 基态转化为激发态是由低能量状态转成高能量状态,转化过程中要吸收能量,故C正确;
D. 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需要吸收能量,从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辐射光子,放出能量。电子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会产生原子发射光谱,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吸收光子,获得能量,产生吸收光谱,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构造原理,解题关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掌握构造原理.难点:D,注意对光谱产生的过程和能量变化的关系的理解。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b,则a>10b
B. 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 = 1.0×10-13mol/L,则此溶液一定呈酸性
C. 25℃时,将pH=4的盐酸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7
D. 25℃时,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液的pH=7,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1:10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醋酸是弱酸,只有少部分电离,加水稀释促进电离,当稀释10倍后H+浓度减少小于10倍,应为bc(H+)=c(OH-),故B正确;
C.c点时,A-的水解平衡常数Kh=[c(OH-)·c(HA)]/c(A-),升高温度Kh增大,则减小,故C错误;
D.a→b是酸过量和b→c 是碱过量,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起抑制作用,可水解的盐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b点是弱酸弱碱盐水解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所以a→c 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2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的编号代表对应的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属于ds区的元素是________(填编号)。
(2)表中元素①的6个原子与元素③的6个原子形成的某种环状物结构简式为________。
(3)某元素的特征电子排布式为nsnnpn+1,该元素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
(4)某些不同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上表中元素⑤与元素②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性质。请写出元素②的氢氧化物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出⑨的外围电子排布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⑩ (2). (3). 5 (4). Be(OH)2+2NaOH=Na2BeO2+2H2O (5).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分析判断得到①是H元素,②Be元素,③是C元素,④是Mg元素,⑤是Al元素,⑥是S元素,⑦是Cl元素,⑧是Ca元素,⑨是Fe元素,⑩是铜元素,再根据题目中问题逐步分析解答。
【详解】(1) ds区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的ⅠB、ⅡB两族元素,表中ds区的元素是⑩元素,即29号铜元素;
故答案为:⑩;
(2) 表中元素①的6个原子与元素③的6个原子形成的某种环状物,即6个H原子和6个C原子形成环状有机物为苯,它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3) 由电子排布式nsnnpn+1可知n=2,即2s22p3,该元素为:N元素,该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5;
故答案为:5;
(4) 元素⑤为铝,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元素②为铍,元素⑤与元素②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性质,故氢氧化铍也具有两性,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Be(OH)2+2NaOH=Na2BeO2+2H2O;故答案为:Be(OH)2+2NaOH=Na2BeO2+2H2O ;
(5)元素⑨为铁,铁的原子序数为26,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它的外围电子排布图为:;
故答案为:。
【点睛】元素周期表中,对角线上的两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锂与镁、铍与铝、硼与硅的相似性。
22.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T
单质能与水剧烈反应,所得溶液呈弱酸性
X
L层p电子数比s电子数多2个
Y
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
Z
L层有三个未成对电子
(1)写出元素X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
(2)写出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分别与HCl、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Z的电子排布式_____、铬原子的简化的电子排布式______。
(4)元素T与氯元素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填字母代号)。
A.气态氢化物的挥发性和稳定性
B.单质分子中的键能
C.两元素的电负性
D.含氧酸的酸性
E.氢化物中X—H键的键长(X代表T和Cl两种元素)
F.两单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5)探寻物质的性质差异性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T、X、Y、Z四种元素的单质中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单质的是___(填元素符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Al2O3+6H+=2Al3++3H2O (3). Al2O3+2OH-=2AlO2-+H2O (4). 1s22s22p3 (5). [Ar]3d54s1 (6). F (7). CE (8). Al (9). 具有金属性
【解析】
【分析】
在短周期元素中,单质能与水剧烈反应,所得溶液呈弱酸性,则T为F元素,X的L层p电子数比s电子数多2个,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4,则X为O元素,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离子为Al 3+,则Y为Al元素,Z的L层有三个未成对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3,则Z为N元素,再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分析解答。
【详解】(1)由上述分析得到X是O元素,所以O2-的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2)由分析可知,Y是Al元素,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即Al2O3,分别与HCl、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
故答案为: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3)由分析知,Z是N元素,Z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铬原子为24号元素,它位于第四周期VIB族,它的简化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1;
故答案为:1s22s22p3, [Ar]3d54s1;
(4) 元素T即F元素与氯元素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是F元素,可根据得电子能力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
A.气态氢化物的挥发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无关,故A错误;
B.单质分子的键能与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无关,故B错误;
C.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F的电负性大于Cl,故C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律,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但是F元素无正价,所以不能形成含氧酸,故D错误;
E. 氢化物中X-H键的键长越长,键能越小,说明氢化物越不稳定,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非金属性越弱,故E正确;
F.两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只能说明活泼性,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两者都是以化合态的形态存在,故无法判断得失电子能力,故F错误;
故答案为:CE;
(5)四种元素中分别是F、O、Al、N,其中F、O、N是非金属元素,Al是金属元素,所以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单质的是Al;
故答案为:Al,具有金属性。
【点睛】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23.以海水为原料可以提取金属镁,下图是某工厂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主要步骤。讨论以下相关问题
(1)在海水提镁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对镁离子的富集,有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甲的观点:直接往海水中加入沉淀剂。
学生乙的观点:高温加热蒸发海水后,再加入沉淀剂。
学生丙的观点:利用晒盐后的苦卤水,再加入沉淀剂。
通过分析比较你认为学生_____的观点正确(填学生序号)。
(2)为了使镁离子沉淀下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资源获得沉淀剂,加入的试剂①是______(填化学式)。写出由贝壳制取试剂①的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Mg(OH)2沉淀的方法是_________(填标号字母)
A.蒸馏 B.分液 C.过滤 D.萃取
(4)加入的试剂②是________(填化学式)。工业过程中常常将蒸发结晶后的氯化镁水合物晶体再置于HCl气流中加热获得无水MgCl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由无水MgCl2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丙 (2). Ca(OH)2 (3). CaCO3 CaO +CO2 ↑;CaO+H2O=Ca(OH)2 (4). C (5). HCl (6). 抑制水解,得到纯净的无水氯化镁 (7). MgCl2(熔融) Mg+Cl2 ↑
【解析】
【分析】
首先向混合物中加入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分离沉淀和滤液,再将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蒸发结晶后,电解熔融的氯化镁,进而得到金属镁,根据物质的制备和提纯的流程分析解答。
【详解】(1)学生甲与其他观点相比,海水中镁离子浓度小,使用的沉淀剂的量较大,且不利于收集氢氧化镁,因此学生甲的观点不正确,原因是:海水中镁离子浓度小,沉淀剂的用量大,不利于镁离子的沉淀;学生乙与其他观点相比,高温蒸发海水,消耗的能源多,成本太高,因此学生乙的观点不正确,原因是:能源消耗大,海水的综合利用低,成本高;学生丙与学生乙相比,利用晒盐后的苦卤,节约能源,成本低;与学生甲相比镁离子浓度高,有利于镁元素的富集;因此学生丙的观点正确,因为:镁离子富集浓度高,成本低;
故答案为:丙;
(2) 因碳酸钙高温分解得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方程式为:CaCO3 CaO +CO2 ↑, CaO+H2O=Ca(OH)2;
故答案为:Ca(OH)2,CaCO3 CaO +CO2 ↑;CaO+H2O= Ca(OH)2;
(3)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应使用过滤操作;
故答案为:C;
(4) 要使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则需要加入盐酸反应,即试剂②是盐酸,由于Mg2+会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镁,故工业过程中常常将蒸发结晶后的氯化镁水合物晶体再置于HCl气流中加热获得无水MgCl2,从而抑制Mg2+的水解;
故答案为:HCl,抑制水解,得到纯净的无水氯化镁;
(5)利用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获得金属镁;MgCl2(熔融) Mg+Cl2 ↑
故答案为:MgCl2(熔融) Mg+Cl2 ↑。
【点睛】化工生产应用问题,可以从物质转化、化学反应、方法的优劣等来分析问题,怎样评价不同方法的优劣从而选择出最佳方法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24.I.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完成相关实验问题讨论。
【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
【实验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
【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
根据分析回答:(1)三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最不合理的是____(选填“甲”或“乙”或“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a.按所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①中先加入3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mL冰醋酸;
b.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c.在试管②中加入适量的饱和Na2CO3溶液;
d.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
e.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2)试管①中加入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管②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可否用NaOH溶液代替Na2CO3溶液?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_______________。
(5)写出试管①中乙醇工业制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
a、配制一定比例的浓H2SO4与浓HNO3的混合酸,加入反应器中;
b、向室温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
c、在55~60℃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
d、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
e、将用无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净硝基苯。请填写下列空白:
①制备硝基苯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②配制一定比例的浓H2SO4与浓HNO3的混合酸时,操作的注意事项是:_____。
③步骤d中洗涤、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 (2). 容易引起倒吸 (3). 催化剂 吸水剂 (4). 导气冷凝 (5). 吸收乙醇 除去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其分层析出 (6). 否 (7). CH3COOC2H5+NaOH→CH3COONa+C2H5OH (8). CH2=CH2+H2OC2H5OH (9). 取代反应 (10). 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 (11). 分液漏斗
【解析】
【分析】
根据乙酸乙酯、硝基苯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及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详解】I.(1) 由于生成的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醇和乙酸,而乙醇和乙酸都是和水互溶的,所以直接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容易引起倒吸,故甲同学的装置最不合理;
故答案为:甲,容易引起倒吸;
(2) 浓硫酸除了作吸水剂的作用外还起催化剂的作用;
故答案为:催化剂,吸水剂;
(3)仪器中的长导管起到的是导气冷凝作用;
故答案为:导气冷凝;
(4) 在收集乙酸乙酯的试管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液体分层,这说明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另外还可以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除了起到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外,还有中和乙酸的作用,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所以不能用用NaOH溶液代替Na2CO3溶液,方程式为:CH3COOC2H5+NaOH→CH3COONa+C2H5OH;
故答案为:吸收乙醇 除去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其分层析出,否,CH3COOC2H5+NaOH→CH3COONa+C2H5OH;
(5)工业制取乙醇是用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方程式为:CH2=CH2+ H2OC2H5OH;
故答案为:CH2=CH2+ H2OC2H5OH;
II. ①制备硝基苯是苯和浓硝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50~60℃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
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②浓硫酸与浓硝酸混合放出大量的热,配制混酸操作注意事项是: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
故答案为: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
③硝基苯是油状液体,与水不互溶,分离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采取分液操作,需要用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5.NH4Al(SO4)2是食品加工中最为快捷的食品添加剂,用于焙烤食品;NH4HSO4在分析化学、医药工业中用途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NH4Al(SO4)2可作净水剂,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必要的化学用语和相关文字说明).
(2)相同条件下,0.1mol·L-1的NH4Al(SO4)2溶液中c((NH4+)___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0.1mol·L-1 NH4HSO4中c((NH4+)。
(3)均为0.1mol·L-1的几种电解质溶液的pH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
①其中符合0.1mol·L-1 NH4Al(SO4)2的pH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__,导致pH随温度 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20℃时,0.1mol·L-1的NH4Al(SO4)2中2c(SO42-)-c(NH4+)-3c(Al3+)=______。(写出具体数值)
(4)室温时,向100mL 0.1mol·L-1的NH4HSO4溶液中滴加0.1mol·L-1的NaOH溶液,溶液pH与所加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试分析图中a、b、c、d四个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___点;在b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l3+水解生成的Al(OH)3具有吸附性,即Al3++3H2OAl(OH)3+3H+,Al(OH)3吸附悬浮颗粒使其沉降从而净化水 (2). 小于 (3). I (4). NH4Al(SO4)2水解,溶液呈酸性,升高温度,其水解程度增大,pH减小 (5). (10-3 -10-11 )mol·L-1 (6). a (7). c(Na+)>c(SO42-)>c(NH4+)>c(OH-)=c(H+)
【解析】
【详解】(1) Al3+水解生成的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离子方程式:Al3++3H2OAl(OH)3+3H+,Al(OH)3吸附悬浮颗粒使其沉降从而净化水;
故答案为:Al3+水解生成的Al(OH)3具有吸附性,即Al3++3H2OAl(OH)3+3H+,Al(OH)3吸附悬浮颗粒使其沉降从而净化水;
(2) NH4Al(SO4)2的电离方程式为NH4Al(SO4)2=NH4++Al3++2SO42-,NH4HSO4的电离方程式为NH4HSO4=NH4++H++SO42-,在两溶液中NH4+发生水解,H+抑制NH4+的水解,由于NH4HSO4溶液中c(H+)远大于NH4Al(SO4)2溶液中c(H+),所以0.1mol/LNH4Al(SO4)2溶液中c(N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