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组织液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属于外界环境,C错误;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的核糖体上,D错误。
故选A。
2.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挥汗如雨
B. 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出现中暑
C. 人在紧张状态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 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挥汗如雨,目的是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错误;
B、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引起“中暑”,这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正确;
C、人在紧张状态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目的是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
D、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这是正常免疫调节的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B。
3.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4.在人体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都存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B. 都有垂体分泌的激素参与
C. 都有下丘脑的参与 D. 都存在反馈调节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都存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A正确;
B、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酶有垂体分泌的激素参与,B错误;
C、下丘脑不仅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水盐平衡中枢,故二者都有下丘脑的参与,C正确;
D、反馈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状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5. 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
A. 肌肉 B.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C. 腺体 D.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由于反射后引起肌肉收缩,没有激素分泌,所以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故选B。
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两种
B. 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 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D.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以有T细胞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B错误;
C、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发生免疫反应,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
D、由分析可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以有T细胞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7.观察下列两个关于生长素作用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B. 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C. 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F点以下
D. 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EF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图中生长素对Ⅰ、Ⅲ、Ⅳ处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A错误;
BC、Ⅰ处生长比Ⅱ处快,所以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F点以下,B错误、C正确;
D、Ⅳ处的生长速度大于Ⅲ处的生长速度,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和脱落酸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种子萌发
B. 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拮抗作用,调节细胞分裂
C. 赤霉素和生长素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果实发育
D. 乙烯可由植物体各个部位合成,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A、赤霉素和脱落酸拮抗作用,前者促进种子萌发,后者抑制种子萌发,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拮抗作用,前者促进细胞分裂,后者抑制细胞分裂,B正确;
C、赤霉素和生长素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果实生长发育,C正确;
D、乙烯可由植物体各个部位合成,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A。
9.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性别比例
B. 为持续获得最大的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
C. 草原中,群落只存在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
D. 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逐渐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年龄结构,A错误;鱼群的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的最快,所以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B正确;草原中,群落既存在水平结构也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地衣等低等生物没有消失,只是不占优势,D错误。
10.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B. 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常用样方法计数
C. 调查运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种群时,常用标志重捕法
D.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样方面积及随机取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A正确;
B、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不能样方法计数,B错误;
C、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运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不同的植物需要选择适宜的样方面积来进行统计,D正确。
故选B。
1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置的变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为解决逐个计数的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 为保证计数准确,每次取样都必须稀释
C. 为保证酵母菌繁殖所需的氧气,培养容器必须敞开
D. 为保证酵母菌正常生长,每隔一段时间需换一次培养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为解决逐个计数的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
B、酵母菌数量太多时才需要稀释,B错误;
C、培养容器敞开会污染酵母菌培养液,导致计数不准确,C错误;
D、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更换培养液,D错误。
故选A。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之间
B. 孔雀开屏属于物理信息
C.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
D. 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能能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也可以从高营养级传到低营养级,D错误;
D、由分析可知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D。
13.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 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 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 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 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答案】A
【解析】
考查能量流动的知识。A,羊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同化的能量,因此羊同化的能量为n-36%n=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n。CD,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确定。
14.下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a
B. a、b、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C. C1→C2→C3可表示一条食物链
D. d是营腐生生活的原核生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a是生产者,属于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担负着把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到生物群落的功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A正确;
B、a、d、c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其中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错误;
C、由分析可知,C1、C2、C3都是消费者,故不能表示食物链,食物链必须由生产者开始,C错误;
D、d表示分解者,除了表示营腐生生活的原核生物外,还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 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D错误。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16.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 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活动会增强
C. 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D. ③渗回①的量小于渗入②的量
【答案】ACD
【解析】
【详解】A、由体液之间的关系可知,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错误;
B、①表示血浆,其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即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活动增强,分泌较多的抗利尿激素,B正确;
C、③为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故③渗回①的量大于渗入②的量,D错误。
故选ACD。
17.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 空腹饥饿→人体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升
D. 单侧光照→背光侧生长素合成增加→向光弯曲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病毒感染后,由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和沉淀,进一步被吞噬细胞吞噬,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A错误;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B正确;
C、空腹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刺激胰岛A细胞,使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了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水平有所上升,C正确;
D、单侧光下,植物茎部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生长作用强,故植物表现为向光生长,D错误。
故选BC。
18.以下存在负反馈调节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数量影响消费者数量
B. 血糖浓度的变化对胰岛素分泌量的影响
C. 污染导致鱼类死亡会加重河流的污染
D.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对下丘脑分泌的影响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由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能量由生产者提供,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数量影响消费者数量,A正确;
B、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够降血糖,血糖降低后又对胰岛产生刺激,从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B正确;
C、污染导致鱼类死亡后,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的活动使得溶氧下降,会使得更多的鱼类死亡,从而会加重河流的污染,这是正反馈调节的例子,不属于反馈维稳的实例,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会对下丘脑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稳定,D正确。
故选ABD。
19.下图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第十年的种群数量为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
B. 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
C. 第10年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 种群增长速率与食物、天敌的数量、种群密度等有关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第10年的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为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的一半,A错误;
B、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20年,此时达到了环境容纳量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B错误;
C、第10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种群增长速率与食物、天敌的数量、种群密度等有关,因为这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个体生存的因素,D正确。
故选ABC.
20.近些年,中国北方地区经常受雾霾天气的笼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中的颗粒物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 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雾霾可能降低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答案】ACD
【解析】
【详解】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但自我调节能力并未丧失,B错误;
C、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角度分析,雾霾可能降低光照强度,导致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C正确;
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ACD。
三、简答题
21.下图表示人体内部分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表示饭后半小时的血糖浓度,可以通过图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用数字表示)两个途径进行调节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2)寒冷刺激下,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___________,使得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同时下丘脑还可通过途径⑥使皮肤毛细血管___________,以减少散热。
(3)若A表示吃的食物过咸,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器兴奋,通过下丘脑→_____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表示)过程,使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作用结果是使尿量。
【答案】 (1). ①⑦④ (2). ⑨④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 垂体 (5). 收缩 (6). 下丘脑渗透压 (7). ②⑤ (8).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减少
【解析】
【详解】(1)若A表示饭后半小时的血糖浓度,此时由于食物的消耗吸收,血糖浓度上升,会刺激胰岛B细胞(图中⑨),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也可以刺激下丘脑的血糖平衡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得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下降,即图中的⑨④和①⑦④两个途径进行调节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2)寒冷刺激下,引起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刺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得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同时下丘脑还可通过途径⑥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
(3)若A表示吃的食物过咸,则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之兴奋,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会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即通过下丘脑→②⑤过程,使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得尿量减少,即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22.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当气味分子扩散到我们的鼻端黏膜处的嗅觉受体细胞处时,气味分子可以粘附于细胞膜上特殊的气味受体上,进而让人形成特殊的嗅觉。下图为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图及其末端的放大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中A结构为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兴奋在B结构处传导是单向的,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a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将发生_____次偏转,兴奋以_________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最后在______________产生嗅觉。
(3)少量的气味分子与气味受体蛋白结合,激活Ca2+/Na+离子通道,Ca2+/Na+大量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内流的Ca2+进而激活C1-离子通道,C1--大量外流,使膜内外电位差放大,从而形成____________,此时细胞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4)不同种嗅觉受体细胞拥有不同种类型的气味受体,其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感受器 (2).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 2 (4). 电信号(局部电流) (5).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6). 动作电位 (7). 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8).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析】
【详解】(1)图中A结构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兴奋在B突触处传导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若在a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电流计的两极不同时兴奋,故电流计指针将发生2次偏转,兴奋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最后在大脑皮层嗅觉中枢产生嗅觉。
(3)少量的气味分子与气味受体蛋白结合,激活Ca2+/Na+离子通道,Ca2+/Na+大量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内流的Ca2+进而激活C1-离子通道,C1-大量外流,使膜内外电位差放大,从而形成动作电位,此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4)不同种嗅觉受体细胞拥有不同种类型的气味受体,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3.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为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为___________免疫,物质Ⅱ为______________。
(2)细胞B、C、D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__________。
(3)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_______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图甲中____________细胞(填编号)等。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_免疫。
【答案】 (1). 体液 (2). 抗体 (3). D (4). B、C (5). (特异性)识别 (6). 信息交流 (7). A (8). 效应T细胞 (9). 细胞免疫
【解析】
【详解】(1)由图示中抗体的形态突破,可知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物质Ⅱ为抗体。
(2)细胞B、C、D依次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其中的浆细胞没有分裂能力,故其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D,即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即B和C。
(3)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为抗原,能与T细胞外具有特异识别作用的受体发生的结合,进而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图甲中吞噬细胞,即图中的A。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从而能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24.为了研究IAA和ACC(IAA为生长素;ACC是乙烯的前体,在植物体内可以转变成乙烯)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课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能说明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的是_________。
(3)促进插条生根的IAA适宜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μmol·L-1。
(4)当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继续对IAA浓度与乙烯产量及下胚轴切段伸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①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升高会______________乙烯的产生,进而______________生长素促进切段伸长的作用。
②乙烯产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实验组的切段长度增加了50%。
【答案】 (1). 探究不同浓度的IAA和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影响 (2). ACC (3). 10~100 (4). (拟南芥下胚轴)插条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生长素 (5). 促进 (6). 抑制 (7). 0或0.05
【解析】
【详解】(1)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IAA和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影响。
(2)由实验结果能可看出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的是ACC,而实验结果并未显示IAA对生根的两重性表现。
(3)实验结果显示IAA在10~100 μmol·L-1范围内促进插条生根的效果最好。
(4)由于(拟南芥下胚轴)插条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生长素,故实验结果中当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
(5)科学家继续对IAA浓度与乙烯产量及下胚轴切段伸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①根据实验结果中两条曲线分析,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升高会促进乙烯的产生,进而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伸长的作用。
②图中显示,实验组的切段长度增加了50%时,对应乙烯产量为0和0.05两个值。
25.下表是对某河流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分析回答:
A
B
C
D
E
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A
870.7
0.8
141.2
209.8
102kJ·m-2·a-1
(1)该生态系统中位于能量金字塔最底层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填字母)。
(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普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
(3)C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贮存在有机物中。
(4)下左图图解为该河流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请将A~E填在相应的空白方框内。由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因此能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
(5)若该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并得到净化。请在下图相应位置绘制曲线表示该河流中溶解氧的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约11.3% (3). 生物的呼吸作用 (4). 自我调节能力 (5).
【解析】
【详解】(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最多,位于能量金字塔最底层的营养级是生产者,即B。
(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5.9/141.2×100%= 11.3% .
(3)C同化的能量去向有: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
(4)下左图图解为该河流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 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能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二氧化碳库之间是双向的,其余是单向的,且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量都可以流向分解者,所以A~E在图中的位置如下图:
(5)当该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时,可用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使得河流净化,即意味着河流中的溶解氧含量经历着一个下降又上升,最后趋稳的过程,故下图中该河流中溶解氧的变化趋势为:
2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图表格),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请分析回答:
注:
试管号
I
II
III
IV
培养液体积(m1)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1)本实验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取样时,直接从静置的试管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用血球计数板制片时,应先将______________盖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稍待片刻,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_______________的中央,进行观察计数。
(4)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试管Ⅰ,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在“先于”、“后于”或“同时”中选择)试管Ⅱ开始下降。
(5)血球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璃制品,样品滴在计数室内。计数室由25个中格、每个中格由16个小格、总共400个小格组成,每个计数室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有酵母菌44个,其中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____________个。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需要 (2).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3). 摇匀培养液后取样 (4).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5). 盖玻片 (6). 载物台 (7). 等于 (8). 先于 (9). 2×106(2000000) (10). 计数两条相邻边和夹角上的酵母菌 (11). 探究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溶解氧等)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因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故本实验不需要再单独设置对照实验。
(2)为了试验数据接近真实,取样时,要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并且随着酵母菌数目的增多,到培养后期为了便于观察计数通常需要对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3)由分析可知:用血球计数板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稍待片刻,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的通光孔的中央,进行观察计数。
(4)由于试管Ⅲ和试管Ⅰ内的培养液体积相等而且其他培养条件也一致,故种群的K相等,只不过由于接种量的不同试管Ⅰ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到达K值,同理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到达K值,随着营养的消耗殆尽,首先开始下降。
(5)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有酵母菌44个,其中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有4个,染上色的菌体意味着是死的菌体,计算时首先把死的个体去掉,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44-4)/80×400×104=2×106个。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两条相邻边和夹角上的酵母菌,即按照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来进行。
(6)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有代谢废物、pH、温度、溶解氧等,据此可以展开探究,如可以展开营养物质的溶氧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组织液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属于外界环境,C错误;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的核糖体上,D错误。
故选A。
2.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挥汗如雨
B. 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出现中暑
C. 人在紧张状态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 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挥汗如雨,目的是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错误;
B、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引起“中暑”,这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正确;
C、人在紧张状态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目的是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
D、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这是正常免疫调节的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B。
3.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4.在人体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都存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B. 都有垂体分泌的激素参与
C. 都有下丘脑的参与 D. 都存在反馈调节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都存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A正确;
B、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酶有垂体分泌的激素参与,B错误;
C、下丘脑不仅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水盐平衡中枢,故二者都有下丘脑的参与,C正确;
D、反馈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状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5. 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
A. 肌肉 B.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C. 腺体 D.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由于反射后引起肌肉收缩,没有激素分泌,所以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故选B。
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两种
B. 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 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D.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以有T细胞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B错误;
C、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发生免疫反应,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
D、由分析可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以有T细胞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7.观察下列两个关于生长素作用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B. 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C. 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F点以下
D. 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EF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图中生长素对Ⅰ、Ⅲ、Ⅳ处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A错误;
BC、Ⅰ处生长比Ⅱ处快,所以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F点以下,B错误、C正确;
D、Ⅳ处的生长速度大于Ⅲ处的生长速度,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和脱落酸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种子萌发
B. 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拮抗作用,调节细胞分裂
C. 赤霉素和生长素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果实发育
D. 乙烯可由植物体各个部位合成,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A、赤霉素和脱落酸拮抗作用,前者促进种子萌发,后者抑制种子萌发,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拮抗作用,前者促进细胞分裂,后者抑制细胞分裂,B正确;
C、赤霉素和生长素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果实生长发育,C正确;
D、乙烯可由植物体各个部位合成,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A。
9.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性别比例
B. 为持续获得最大的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
C. 草原中,群落只存在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
D. 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逐渐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年龄结构,A错误;鱼群的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的最快,所以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B正确;草原中,群落既存在水平结构也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地衣等低等生物没有消失,只是不占优势,D错误。
10.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B. 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常用样方法计数
C. 调查运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种群时,常用标志重捕法
D.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样方面积及随机取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A正确;
B、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不能样方法计数,B错误;
C、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运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不同的植物需要选择适宜的样方面积来进行统计,D正确。
故选B。
1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置的变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为解决逐个计数的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 为保证计数准确,每次取样都必须稀释
C. 为保证酵母菌繁殖所需的氧气,培养容器必须敞开
D. 为保证酵母菌正常生长,每隔一段时间需换一次培养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为解决逐个计数的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
B、酵母菌数量太多时才需要稀释,B错误;
C、培养容器敞开会污染酵母菌培养液,导致计数不准确,C错误;
D、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更换培养液,D错误。
故选A。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之间
B. 孔雀开屏属于物理信息
C.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
D. 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能能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也可以从高营养级传到低营养级,D错误;
D、由分析可知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D。
13.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 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 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 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 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答案】A
【解析】
考查能量流动的知识。A,羊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同化的能量,因此羊同化的能量为n-36%n=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n。CD,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确定。
14.下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a
B. a、b、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C. C1→C2→C3可表示一条食物链
D. d是营腐生生活的原核生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a是生产者,属于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担负着把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到生物群落的功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A正确;
B、a、d、c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其中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错误;
C、由分析可知,C1、C2、C3都是消费者,故不能表示食物链,食物链必须由生产者开始,C错误;
D、d表示分解者,除了表示营腐生生活的原核生物外,还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 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D错误。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16.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 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活动会增强
C. 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D. ③渗回①的量小于渗入②的量
【答案】ACD
【解析】
【详解】A、由体液之间的关系可知,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错误;
B、①表示血浆,其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即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活动增强,分泌较多的抗利尿激素,B正确;
C、③为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故③渗回①的量大于渗入②的量,D错误。
故选ACD。
17.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 空腹饥饿→人体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升
D. 单侧光照→背光侧生长素合成增加→向光弯曲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病毒感染后,由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和沉淀,进一步被吞噬细胞吞噬,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A错误;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B正确;
C、空腹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刺激胰岛A细胞,使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了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水平有所上升,C正确;
D、单侧光下,植物茎部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生长作用强,故植物表现为向光生长,D错误。
故选BC。
18.以下存在负反馈调节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数量影响消费者数量
B. 血糖浓度的变化对胰岛素分泌量的影响
C. 污染导致鱼类死亡会加重河流的污染
D.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对下丘脑分泌的影响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由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能量由生产者提供,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数量影响消费者数量,A正确;
B、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够降血糖,血糖降低后又对胰岛产生刺激,从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B正确;
C、污染导致鱼类死亡后,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的活动使得溶氧下降,会使得更多的鱼类死亡,从而会加重河流的污染,这是正反馈调节的例子,不属于反馈维稳的实例,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会对下丘脑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稳定,D正确。
故选ABD。
19.下图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第十年的种群数量为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
B. 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
C. 第10年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 种群增长速率与食物、天敌的数量、种群密度等有关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第10年的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为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的一半,A错误;
B、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20年,此时达到了环境容纳量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B错误;
C、第10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种群增长速率与食物、天敌的数量、种群密度等有关,因为这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个体生存的因素,D正确。
故选ABC.
20.近些年,中国北方地区经常受雾霾天气的笼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中的颗粒物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 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雾霾可能降低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答案】ACD
【解析】
【详解】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但自我调节能力并未丧失,B错误;
C、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角度分析,雾霾可能降低光照强度,导致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C正确;
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ACD。
三、简答题
21.下图表示人体内部分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表示饭后半小时的血糖浓度,可以通过图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用数字表示)两个途径进行调节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2)寒冷刺激下,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___________,使得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同时下丘脑还可通过途径⑥使皮肤毛细血管___________,以减少散热。
(3)若A表示吃的食物过咸,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器兴奋,通过下丘脑→_____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表示)过程,使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作用结果是使尿量。
【答案】 (1). ①⑦④ (2). ⑨④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 垂体 (5). 收缩 (6). 下丘脑渗透压 (7). ②⑤ (8).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减少
【解析】
【详解】(1)若A表示饭后半小时的血糖浓度,此时由于食物的消耗吸收,血糖浓度上升,会刺激胰岛B细胞(图中⑨),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也可以刺激下丘脑的血糖平衡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得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下降,即图中的⑨④和①⑦④两个途径进行调节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2)寒冷刺激下,引起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刺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得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同时下丘脑还可通过途径⑥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
(3)若A表示吃的食物过咸,则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之兴奋,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会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即通过下丘脑→②⑤过程,使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得尿量减少,即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22.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当气味分子扩散到我们的鼻端黏膜处的嗅觉受体细胞处时,气味分子可以粘附于细胞膜上特殊的气味受体上,进而让人形成特殊的嗅觉。下图为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图及其末端的放大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中A结构为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兴奋在B结构处传导是单向的,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a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将发生_____次偏转,兴奋以_________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最后在______________产生嗅觉。
(3)少量的气味分子与气味受体蛋白结合,激活Ca2+/Na+离子通道,Ca2+/Na+大量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内流的Ca2+进而激活C1-离子通道,C1--大量外流,使膜内外电位差放大,从而形成____________,此时细胞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4)不同种嗅觉受体细胞拥有不同种类型的气味受体,其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感受器 (2).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 2 (4). 电信号(局部电流) (5).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6). 动作电位 (7). 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8).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析】
【详解】(1)图中A结构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兴奋在B突触处传导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若在a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电流计的两极不同时兴奋,故电流计指针将发生2次偏转,兴奋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最后在大脑皮层嗅觉中枢产生嗅觉。
(3)少量的气味分子与气味受体蛋白结合,激活Ca2+/Na+离子通道,Ca2+/Na+大量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内流的Ca2+进而激活C1-离子通道,C1-大量外流,使膜内外电位差放大,从而形成动作电位,此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4)不同种嗅觉受体细胞拥有不同种类型的气味受体,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3.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为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为___________免疫,物质Ⅱ为______________。
(2)细胞B、C、D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__________。
(3)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_______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图甲中____________细胞(填编号)等。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_免疫。
【答案】 (1). 体液 (2). 抗体 (3). D (4). B、C (5). (特异性)识别 (6). 信息交流 (7). A (8). 效应T细胞 (9). 细胞免疫
【解析】
【详解】(1)由图示中抗体的形态突破,可知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物质Ⅱ为抗体。
(2)细胞B、C、D依次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其中的浆细胞没有分裂能力,故其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D,即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即B和C。
(3)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为抗原,能与T细胞外具有特异识别作用的受体发生的结合,进而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图甲中吞噬细胞,即图中的A。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从而能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24.为了研究IAA和ACC(IAA为生长素;ACC是乙烯的前体,在植物体内可以转变成乙烯)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课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能说明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的是_________。
(3)促进插条生根的IAA适宜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μmol·L-1。
(4)当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继续对IAA浓度与乙烯产量及下胚轴切段伸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①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升高会______________乙烯的产生,进而______________生长素促进切段伸长的作用。
②乙烯产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实验组的切段长度增加了50%。
【答案】 (1). 探究不同浓度的IAA和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影响 (2). ACC (3). 10~100 (4). (拟南芥下胚轴)插条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生长素 (5). 促进 (6). 抑制 (7). 0或0.05
【解析】
【详解】(1)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IAA和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影响。
(2)由实验结果能可看出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的是ACC,而实验结果并未显示IAA对生根的两重性表现。
(3)实验结果显示IAA在10~100 μmol·L-1范围内促进插条生根的效果最好。
(4)由于(拟南芥下胚轴)插条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生长素,故实验结果中当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
(5)科学家继续对IAA浓度与乙烯产量及下胚轴切段伸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①根据实验结果中两条曲线分析,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升高会促进乙烯的产生,进而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伸长的作用。
②图中显示,实验组的切段长度增加了50%时,对应乙烯产量为0和0.05两个值。
25.下表是对某河流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分析回答:
A
B
C
D
E
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A
870.7
0.8
141.2
209.8
102kJ·m-2·a-1
(1)该生态系统中位于能量金字塔最底层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填字母)。
(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普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
(3)C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贮存在有机物中。
(4)下左图图解为该河流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请将A~E填在相应的空白方框内。由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因此能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
(5)若该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并得到净化。请在下图相应位置绘制曲线表示该河流中溶解氧的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约11.3% (3). 生物的呼吸作用 (4). 自我调节能力 (5).
【解析】
【详解】(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最多,位于能量金字塔最底层的营养级是生产者,即B。
(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5.9/141.2×100%= 11.3% .
(3)C同化的能量去向有: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
(4)下左图图解为该河流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 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能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二氧化碳库之间是双向的,其余是单向的,且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量都可以流向分解者,所以A~E在图中的位置如下图:
(5)当该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时,可用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使得河流净化,即意味着河流中的溶解氧含量经历着一个下降又上升,最后趋稳的过程,故下图中该河流中溶解氧的变化趋势为:
2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图表格),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请分析回答:
注:
试管号
I
II
III
IV
培养液体积(m1)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1)本实验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取样时,直接从静置的试管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用血球计数板制片时,应先将______________盖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稍待片刻,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_______________的中央,进行观察计数。
(4)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试管Ⅰ,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在“先于”、“后于”或“同时”中选择)试管Ⅱ开始下降。
(5)血球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璃制品,样品滴在计数室内。计数室由25个中格、每个中格由16个小格、总共400个小格组成,每个计数室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有酵母菌44个,其中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____________个。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需要 (2).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3). 摇匀培养液后取样 (4).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5). 盖玻片 (6). 载物台 (7). 等于 (8). 先于 (9). 2×106(2000000) (10). 计数两条相邻边和夹角上的酵母菌 (11). 探究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溶解氧等)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因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故本实验不需要再单独设置对照实验。
(2)为了试验数据接近真实,取样时,要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并且随着酵母菌数目的增多,到培养后期为了便于观察计数通常需要对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3)由分析可知:用血球计数板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稍待片刻,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的通光孔的中央,进行观察计数。
(4)由于试管Ⅲ和试管Ⅰ内的培养液体积相等而且其他培养条件也一致,故种群的K相等,只不过由于接种量的不同试管Ⅰ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到达K值,同理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到达K值,随着营养的消耗殆尽,首先开始下降。
(5)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有酵母菌44个,其中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有4个,染上色的菌体意味着是死的菌体,计算时首先把死的个体去掉,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44-4)/80×400×104=2×106个。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两条相邻边和夹角上的酵母菌,即按照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来进行。
(6)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有代谢废物、pH、温度、溶解氧等,据此可以展开探究,如可以展开营养物质的溶氧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