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
高二12月月考试题
第Ⅰ卷
1. 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 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
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C错误;
内环境中,血浆中的的蛋白质含量最高,D正确。
2.下列关于人体缩手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兴奋从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的传递是单向的
B. 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经胞吞进入效应器
C. 扎指血时大脑皮层可抑制缩手反射弧的活动
D. 看到仙人掌后缩手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兴奋由感受器产生,沿传入神经单向传向神经中枢,A项正确;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与效应器表面的受体结合,使之兴奋或抑制,B项错误;扎指血时大脑皮层可控制脊髓,抑制缩手反射弧的活动,C项正确;看到仙人掌后缩手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项正确。
3. 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 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胞体形成突触;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并在作用完成后很快被分解。
4.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 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 关闭突触后膜的Na+ 离子通道
C.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 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C
【解析】
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流动性没有消失,故A错误;突触后膜仍能产生兴奋,故钠离子通道没有关闭,B错误;中毒后,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仍然留在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结合,那么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故C正确;有机磷农药没有作用于突触前膜,故D错误。
5.下列关于越野滑雪比赛时运动员的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血浆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降低
B. 比赛中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升高
C. 寒冷刺激引起下丘脑产生兴奋并分泌相关激素
D. 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中内分泌系统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答案】A
【解析】
【详解】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后,由下丘脑细胞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故血浆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升高,A错误;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感受刺激后,合成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B正确;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引起下丘脑产生兴奋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C正确;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等,D正确。 故选A。
6. 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均与下丘脑相关
B. 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C. 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
D. 人体通过注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抗利尿激素是有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A正确。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含量会增加,胰岛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分泌会减少,B正确。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C正确。人体通过注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只是被动的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D。
7.以下哪种成分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A. 抗原 B. 溶菌酶
C. 抗体 D. 淋巴因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由效应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而抗原属于外源物质,是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故选A。
8.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 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淋巴细胞指B细胞和T细胞,A错误;
B、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的范畴,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故选A。
9.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C. 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 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A、HIV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A错误;
B、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都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B正确;
C、HIV主要攻击T细胞,通过细胞免疫可以将HIV从T细胞中释放出来,最终需要经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其结合被吞噬细胞消灭,C错误;
D、HIV属于非细胞生物,无细胞结构,所以没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D错误。
故选B。
10.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提到的心脏病是免疫系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例如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故选D项。A项是在器官移植中由于细胞免疫引起的排异反应。B项涉及的是过敏反应,C项是免疫缺陷病。
11. 选取某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乙、丙切去顶芽,丁保留顶芽。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和4
B. 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表现为直立生长
C. 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D. 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现象不变的是甲和丙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最先发育成侧枝的是侧芽1,因为无顶芽即生长素的来源断了,A错误。乙组枝条向光弯曲生长,因为单侧光刺激导致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B错误。单侧光刺激对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所以乙直立生长,C错误。甲、乙均无尖端,所以生长素的分布与单侧光刺激无关,因而照光和不照光对其实验结果无影响,D正确。故选:D。
1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 B. 生长素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
C. 去掉顶芽可以促进侧芽生长 D.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A正确;
B、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植物生长,B错误;
C、去掉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侧芽生长,C正确;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正确。
故选B。
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诱导扦插的枝条生根时,可用细胞分裂素溶液进行处理
B.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酱,可得到无籽番茄
C. 用脱落酸处理马铃暮块茎,可促进其生芽
D. 用赤霉素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诱导扦插的枝条生根时,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进行处理,A错误;
B、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酱,可得到无籽番茄,B正确;
C、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用赤霉素处理马铃暮块茎,可促进其生芽,C错误;
D、用乙烯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错误。
故选D。
1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B.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C.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D. 同“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A正确;
B、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B正确;
C、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侧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而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C正确;
D、同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D错误。
故选D。
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是起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
B.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表面或内部的受体
C. 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D. 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调节具有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激素是起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A项正确;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表面或内部的受体,B项正确;各种植物激素综合作用,使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C项正确;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并不都具有两重性,如乙烯、脱落酸对于生长只具有抑制作用,D项错误。
1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 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B正确;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侧芽,C错;生长素浓度过高时,能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植物的生长,D正确。故选:C。
17.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长素对茎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茎对应的曲线错误,A错误;
B、生长素对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根对应的曲线错误,B错误;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与曲线相符,C正确;
D、生长素对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根对应的曲线错误,D错误.
故选C。
18.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 一块水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
B. 一块池塘中的全部鱼
C.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块水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属于群落层次,A错误;
B、一块池塘中的全部鱼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层次,B错误;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层次,C错误;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属于种群层次,D正确。
故选D。
19. 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 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 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C.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 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答案】D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同时生活着的个体数量,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出生率,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是种群密度,B错误;C、杂草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为种群密度,D正确。
20.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洲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提是
A.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 种群的年龄结构
C. 种群的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因此幼年个体的幼年个体数量多,成年和老年个体数量较少,故该地鹿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年龄组成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故选B。
21.在自然环境中,一个种群不能长期以“J”型曲线方式增长的原因是
A. 处在生育期的个体足够多 B. 存在天敌或竞争者
C. 每个季节都有充足的食物 D. 栖息地面积足够大
【答案】B
【解析】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在实验室内的理想条件下可以实现;自然状态下当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的最初阶段可能呈“J”型增长。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根据分析解答本题。
【详解】A、处在生育期的个体足够多,种群数量增长快,可以J型曲线增长,A错误;
B、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没有疾病的理想条件下形成的,B项存在天敌或竞争者,不能长期以“J”型曲线方式增长,B正确;
CD、该两个选项都是条件适宜的情况,可以J型曲线增长,CD错误。
故选B。
22.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通过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题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均匀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各种灌木构成了群落中的一个种群
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互利共生
D.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群落中各种灌木构成了多个种群,A错误;
B、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分布的变化,不属于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B错误;
C、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的所需的空间较大,主要是相互斗争的结果,C错误;
D、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D正确。
故选D。
23. 在一个朽木的空洞中,底部常有积水,洞中生活有细菌、原生动物、苔藓、蚊子和蜘蛛等。这些生物共同组成一个
A. 种群 B. 群落
C. 食物网 D. 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种群是生活在某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群落是生活在某一区域的全部生物,而生态系统是指某一区域,既包括所有的生物,也包括它们生活的环境,故题干中的“这些生物”应指一个群落。选B。
24.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答案】D
【解析】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并不一定是均匀的,它受水分,地形,盐碱程度,等影响,所以答案D。
25.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
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
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度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
26.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 小鱼吃的小虾 B. 泥巴中的藻类
C. 吃小鱼的大鱼 D. 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B
【解析】
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B正确。
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是10%~20%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而不是接收的全部太阳能,A错误;
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B正确;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的,C正确;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D正确;
故选A。
28.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
B. 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
C.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D. 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程①表示碳元素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返回到大气中,过程②表示碳元素以CO2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但参与过程②的只有生产者,A错误;
B、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
D、过程③表示化学燃料的燃烧,短时间内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可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打破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的发生,所以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
29.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B. 不同生物群落之间
C. 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捕食关系,是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A错误;
B、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是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B错误;
C、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C错误;
D、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包括所有物质循环环节,D正确;
故选D。
30.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
A. 食物链中具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B. 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C.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 有大量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食物网中具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包括分解者和无机环境,A错误;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B错误;
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C正确;
D、有大量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但不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C。
3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pH稳态的维持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共同参与
B. 体温的动态平衡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
C. 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D. 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趋于相等
【答案】D
【解析】
pH稳态的维持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共同参与,A项正确;体温的动态平衡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B项正确;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项正确;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存在差值,依赖于主动运输维持,D项错误。
32.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表示反射弧中的结构,①、②表示刺激位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将兴奋向神经(反射)中枢传递
B. 在神经肌肉接点处和C处均存在突触
C. 刺激②处可以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 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不是反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A、B是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神经中枢,A正确;
B、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神经中枢中有突触,B正确;
C、在突触部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模,单向传递,所以刺激②处不能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D正确。
故选:C。
33. 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 错误的是( )
A. 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 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 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A错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体液-神经调节 ,使体温稳定,B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增加,人体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回落,C正确;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弯曲,D正确。
34. 下图为有关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的生物学意义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甲图中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B. 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C. 乙图中的效应T细胞可与各种瘤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D. 乙图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甲图中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最大的促进作用,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没有b点大,A错误;向光弯曲的生物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但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是十分敏感,起到的促进作用比向光侧大,如果b点是背光侧浓度,向光侧不可能为c点,B正确;乙图中的效应T细胞应该与靶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C错误;靶细胞的裂解应与自身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D错误。故选:B。
3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
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正确。
故选:B。
36.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取样调查法可获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
B. 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
C.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
调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A正确;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是群落中的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是种群中的个体,C错误,D正确。故选:C。
37.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 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 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 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图可知,不同的温度下,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大为400,当个体数量为K/2时,即第5天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恒定不变的,所以当外界温度为33.6℃条件下,种群数量最终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D错误。故选:D。
38.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C.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所以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不断发生变化,B正确。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群落演替,C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都有竞争现象,D错误。故选:D。
39. 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 松毛虫繁殖力强 B. 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一般来说,自然林区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种群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也较强。当发生虫害时,以松毛虫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增加,限制了松毛虫的数量,保护了植物,故很少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松林德营养结构简单,成分单一,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故易发生虫害。故选:C。
40.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命系统平衡或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 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
B. 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 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 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答案】D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C正确;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第Ⅱ卷
41.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__,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___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背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直接促进将小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
【答案】 (1). 传入神经 (2). 外负内正 (3).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 大脑皮层 (5). 神经-体液调节 (6). 抗利尿激素
【解析】
【详解】(1)图示反射弧中,a是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机体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内脏神经支配的背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这一部分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传送作用于心脏导致心率加快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直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
42.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发现F蛋白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为研究F蛋白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问题:
(1)人体血糖高于正常值时,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进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科研人员将糖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四组,每日皮下给药注射1次,连续注射14天,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单独注射胰岛素对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效果____________,降低血糖效果显著的是__________组。
(3)科新人员进一步研究F蛋白的降糖机理,测定上述四组小鼠细胞中翻译出葡萄糖转运蛋白A和B的mRNA含量,得到图2所示结果。由实验结果分析,F蛋白主要影响__________的表达量,血糖浓度能够显著降低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其___________的表达量高。
【答案】 (1). 胰岛B (2). 不显著 (3). F蛋白+胰岛素组 (4). 转运蛋白A (5). 转运蛋白A和转运蛋白B
【解析】
【详解】(1)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当人体血糖高于正常值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进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科研人员将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四组,每日皮下给药注射1次,连续注射14天,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单独注射胰岛素、F蛋白对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效果不显著,降低血糖效果显著的是F蛋白+胰岛素组。
(3)科新人员进一步研究F蛋白的降糖机理,测定上述四组小鼠细胞中翻译出葡萄糖转运蛋白A和B的mRNA含量,得到图2所示结果。由实验结果分析,单独注射胰岛素、胰岛素+F蛋白组中转运蛋白B多,单独注射F蛋白组中转运蛋白A多,所以F蛋白主要影响转运蛋白A的表达量。血糖浓度能够显著降低的是F蛋白和胰岛素组,可推知该组糖尿病模型小鼠其转运蛋白A和转运蛋白B的表达量高。
43.中型流感内寿表面有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两种重要的糖蛋白。图示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7N9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过程,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请分析回答。
(1)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被__________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最终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__________细胞,后者分泌的_____________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增殖。
(2)过多的H7N9侵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引起人体发热,该过程中人体的产热量_____散热量,新陈代谢增强,耗氧量____________,导致肌肉组织中__________含量增高,病人感觉肌肉酸痛。
(3)据图1可知,H7N9通过_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H7N9释放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进入细胞核进行复制。由图2可知,组装完成的子代病毒在宿主细胞膜表面通过HA与宿主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使病毒与细胞粘连在一起,随后NA能够水解唾液酸切断__________,释放子代病毒,进而侵染其它细胞。
(4)在研发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药物时,下列设计思路合理的是__________。
A.阻止病海血凝素与细胞膜结合 B.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
C.研制新型抗生素等杀菌药物 D.抑制病毒RNA的复制
【答案】 (1). 吞噬细胞 (2). 浆细胞 (3). 抗体 (4). 大于 (5). 增加 (6). 乳酸 (7). 胞吞 (8). RNA (9). 核孔 (10). 唾液酸 (11). 子代H7N9病毒和宿主细胞的联系 (12). BD
【解析】
【详解】(1)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最终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后者分泌的抗体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增殖。
(2)过多的H7N9侵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引起人体发热,说明人体体温升高,该过程中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新陈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由于肌肉组织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含量增高,病人感觉肌肉酸痛。
(3)据图1可知,H7N9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H7N9释放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进行复制。由图2可知,组装完成的子代病毒在宿主细胞膜表面通过HA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结合,使病毒与细胞粘连在一起,随后NA能够水解唾液酸切断子代H7N9病毒和宿主细胞的联系,释放子代病毒,进而侵染其它细胞。
(4)根据以上分析,在研发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药物时,关键是要阻止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的复制或表达,抑制其增殖,也可以抑制NA的水解,防止其在体内的传播,故选BD。
44.生长素合成过程中有ACC合成酶的合成,而这种酶是乙烯合成所必须的,因此,一定条件下生长素的合成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请据图分析回答:
(1)植物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__________作用。由图可见,高浓度生长素条件下,细胞纵向伸长受到抑制可能是__________的结果,体现出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相互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乙烯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因此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调节。
(3)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使株高变矮,原因是紫外光提高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没有促进细胞伸长作用的3-亚甲基氧代吲哚。现提供生长状况相间健壮的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以验证定强度的紫外光可抑制植物生长且此效应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
步骤1:将小麦幼菌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
步骤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此甲组给予适宜的可见光,乙组给予_________。
步骤3:观察测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_。
【答案】 (1). 调节 (2). 乙烯 (3). 拮抗 (4). 正反馈 (5). 紫外线 (6). 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 (7). 植物的株高 (8). 3-亚甲基氧代吲哚的含量 (9). 与甲组相比较,乙组植物更矮,但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更高
【解析】
【详解】(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产生的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由图可见,高浓度生长素条件下,细胞纵向伸长受到抑制可能是乙烯作用的结果,体现出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相互拮抗。
(2)研究发现,乙烯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方向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因此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3) 本实验要验证定强度的紫外光可抑制植物生长且此效应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所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紫外光,甲组给予适宜的可见光,乙组给予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检测指标是植物的株高和3-亚甲基氧代吲哚的含量。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使株高变矮,原因是紫外光提高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没有促进细胞伸长作用的3-亚甲基氧代吲哚,所以预期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是与甲组相比较,乙组植物更矮,但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更高,实验结论是一定强度的紫外光可抑制植物生长且此效应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
45.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生态瓶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
+
+
+
+
B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网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物群落 (2). 竞争 (3). 降低 (4).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光合作用 (5). 降低 (6). 氧气和食物不足 (7).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析】
【详解】(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网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争夺阳光和养料,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2)B瓶没有光照,藻类无法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降低;植物的种群密度降低,为浮游动物提供的氧气和食物不足,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46.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请据图分析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的能量为________。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由图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
(2)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__(填K或K/2)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________。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答案】 (1). N2 (2). 0 (3). N5/N2×100% (4).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和未被利用) (5). K (6). 0 (7).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详解】(1)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N2所示的生产者的同化量。蜣螂是分解者,以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为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所以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的能量为0。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生产者的同化量)×100%=N5/N2 (×100%)。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和未被利用)。
(2)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此时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3)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