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展开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10月月考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道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孔子论政,以仁为主,而某思想家承其教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该思想家应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荀子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4.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认为“冷了想穿衣,饿了想吃饭”、“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在天性的作用下,人会违法乱纪。他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该思想家可能是
A.荀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5.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B.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6.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7.《文心雕龙·论说》:“战国争雄,辩士云涌。”又《史记·李斯列传》云:“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材料所描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急剧变革的发生 B.私学教育的不断扩大
C.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8.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们和诸侯都要服从于天子。若天子无道:则上天会降灾于他。这一思想属于
A.“三纲五常”学说 B.“春秋大一统”主张
C.“天人感应”学说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9.朱熹说:“(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该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你认为他的“理”应该是指
A.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 B.社会道德和人的品行
C.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 D.做人必须坚持的原则
10.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
11.唐甄在《潜书》中写到:“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紊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以下表述与其观点相似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2.汉武帝先后以十一年之久,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土、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这些举措
A.消除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B.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树立了黄老学说的权威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3.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辞官养亲。这说明宋代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家庭伦理取代政治伦理
C.儒家主导三教融合 D.意识形态渗透官僚政治
14.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开始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
15.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
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④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7.明后期,王阳明说过:“古之四民异业而同道。”李贽表示:“商贾何可鄙之有?”黄宗羲则主张“工商皆本”。这表明
A.商业发展直接冲击儒学正统 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C.明末儒学观点逐渐趋于一致 D.现实刺激儒者思想因时调整
18.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大量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这说明古代中国人掌握天文知识的目的是
A.神化统治阶级 B.战胜自然灾害
C.服务于祭祀活动 D.服务小农经济
19.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20.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探究 D.重实验
21.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商代文字
字数最长的商代金文 商代印章 商代玉璋上的朱书文字
以上考古文物说明,商代
A.文字书写载体多种多样 B.甲骨是最佳文字书写材料
C.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D.迷信鬼神的思想非常严重
22.“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的描述
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诗歌
23.下图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画,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A.工笔重彩,追求绚丽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24.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
A.王羲之 B.张旭
C.柳公权 D.颜真卿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道大题,满分52分。)
25.(26分)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境遇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8分)
26.(26分)文字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1)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A | D | B | A | B | D | A | C | A | D | D | D |
题号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答案 | D | D | C | C | D | D | C | A | A | C | C | B |
- (1)孔子主张“仁”。被冷落。因为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被汉武帝采纳,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为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12分)
(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强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6分)
(3)原因:儒学适应时代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家的“仁”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仁政”以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8分)
26.(1)共同特点: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6分)
意图: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6分)
(2)影响: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8分)
(3)趋势:传播权利分化下移。(2分)
因素:技术变革;政治发展;法制进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