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南方民居墙体厚 B. 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 南方民居房檐宽 D. 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
【答案】C
【解析】我国民居特点是,北方寒冷,民居墙体厚,A错。南方多雨,民居屋顶坡度大,B错。南方民居房檐宽,C正确,选C。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差,多临水而建,D错。
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据此回答下题。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A. 稠密的水系 B. 黏重的土壤
C. 便利的交通 D. 平坦的地形
【答案】A
【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是不同地区之间人们交往的阻隔,但进入农业社会之后,船的出现使稠密水系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且灌溉条件好,该因素变成了有利因素。黏重的土壤适中对区域发展不利,便利的交通、平坦的地形适中有利于区域发展。
3.精准农业是指以“3S”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为基础,面向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获取病虫害信息,实施作物施肥和整合数据资料,用到的主要技术分别是
A. GPS RS GIS B. RS GPS GIS
C. RS GIS DSS D. GIS GPS DSS
【答案】B
【解析】
【详解】获取病虫害信息要用到RS技术,精准实施作物施肥要用到GPS进行定位、引导,整合数据资料则要用到GIS技术。故选B。
4.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山东省青岛市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区域都具有一定的边界,但有些边界非常明确,也有些边界是模糊的,一般行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而自然区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由此判断,①行政区和⑤山东省青岛市边界是明确的,而②自然带、③热量带和④干湿地区的边界是模糊的,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人类的饮食习惯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5. 川菜主要以麻辣口味为主,而鲁菜则主要以咸甜为主,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原因是
A. 气候差异 B. 地形差异
C. 植被差异 D. 土壤差异
6. 饮食习惯的差异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A. 区域有一定的形状 B.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C. 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 D. 区域具有层次性
【答案】5. A 6. C
【解析】此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
【5题详解】
由于四川地处四川盆地,水汽难以散失,气候湿热,人们饮食习惯主要以麻辣口味为主;山东地处我国北方,温差较大,人们饮食习惯主要以咸甜口味为主。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原因是气候差异。故选A。
【6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川菜主要以麻辣口味为主,而鲁菜则主要以咸甜为主,气候差异是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原因,区域环境差异造成饮食习惯差异,故饮食习惯的差异体现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故选C。
7.关于区域的边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B. 区域的边界都是自然形成的
C. 行政区的边界是一个过度带
D.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限是一个过渡带
【答案】D
【解析】区域之间有明确的分界,也有不明确的分界,如行政区和暖温带,A错;区域的边界有人为划分的,如朝鲜和韩国之间“38”线,B错;行政区的边界没有过渡带,C错;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限属于自然分界,是一个过渡带,D对;故选D。
8.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如果灌溉不当,土壤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现的荒漠化现象称为
A. 土地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 石质荒漠化 D. 次生盐渍化
【答案】D
【解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如果灌溉不当,土壤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现的荒漠化现象称为次生盐渍化,故D正确。土地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故A、B、C错误。
9.破坏植被的后果在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主要表现分别是
A. 土壤盐渍化和水源枯竭 B. 沙尘暴和水污染
C. 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D. 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气候变干旱
【答案】C
【解析】土壤盐渍化主要是不合量的灌溉造成的,在湿润地区水源一般不会枯竭,A错误;植被破坏与水污染关系不大,B错误;植被破坏后,干旱地区土壤退化,土地荒漠化,湿润地区降雨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C正确;湿润地区气候变干旱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C。
10.热带雨林除被称为“地球之肺”外,还被称为“绿色水库”,其主要原因是
A. 增加湿度 B. 涵养水源
C. 保持水土 D. 调节气候
【答案】B
【解析】绿色水库主要是指热带雨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作用,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1.下列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
A. 封沙育草 B. 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 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D. 设置沙障工程
【答案】D
【解析】ABC属于生物措施,D属于工程措施。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2.目前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是
A. 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 B. 刚果盆地雨林
C. 印尼群岛雨林 D.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雨林
【答案】A
【解析】目前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是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A对。刚果盆地雨林面积居世界第二位,B错。印尼群岛雨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雨林面积较小,C、D错。
1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农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①②③④对,D对。A、B、C错。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4. 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
A.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B. 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 提供木材、供应林产
15. 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
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 ②降低噪声、减轻污染
③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④划分车道、隔离交通
⑤提神醒脑、减少事故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14. C 15.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环境效益,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一般,只要掌握不同的植被的环境效益差异即可正确作答。
【14题详解】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8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阻挡风沙,减轻自然灾害。故选C。
【15题详解】
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放氧除尘、吸毒杀菌、降低噪声、减轻污染、划分车道、隔离交通、提神醒脑、减少事故的作用,但是不会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故选A。
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读图回答下题。
16.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 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
C. 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
D. 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的作用。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强,故为降水提供了近50%左右的水汽来源,A正确;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强,降水丰富,故B错误;热带雨林水循环的水汽只有50%作用来自海洋,C错误。雨林是巨大的储水库,强大的涵养水源和蒸腾作用等,促进了水循环,D错误。
最近中美之间的贸易竞争愈发激烈,美国总是挑高端制造业对中国下手,而在中国拟对美国征关税的商品清单里,粮食作物反倒占了大头。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7. 近些年来中国耕地日益减少,主要原因是
①生态退耕 ②工业化与城镇化
③农民弃耕 ④交通建设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18. 中国农产品的产量每年都在提高,但大豆仍需大量进口的主要原因是
A. 国产大豆品质差 B. 国产大豆价格高
C. 国产大豆产量低 D. 百姓生活质量提高,需求量增大
【答案】17. B 18.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农业生产概况和农业生产的问题出现的原因。
【17题详解】
结合中国的国情,近年来中国的耕地日益减少主要是受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影响造成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抛荒弃耕;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地区实施了生态退耕,长江流域的退耕还林保持水土,长江下游地区的退田还湖,东北地区的退耕还湿,西北地区的退耕还草等都会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减小。所以本题B选项符合题意。
【18题详解】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高产高效,因此国产大豆的品质不可能差,产量也不会低,价格也会逐渐降低,排除ABC;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大量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国内的大豆不足以满足老百姓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大豆仍需大量进口的现象,所以本题D正确。
19.下列陆地资源中,既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又属于能源的是
A. 生物资源 B. 水资源
C. 石油、天然气资源 D. 铁矿资源
【答案】C
【解析】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不属于能源,A项错误;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不属于能源,B项错误;石油、天然气资源属于能源,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故C项正确;铁矿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但不属于能源,D项错误。
20.下列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有错的是
A. 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量也多
B.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C. 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D.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答案】A
【解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大部分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不足,A项错误;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B项正确;我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C项正确;由于我国将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水资源也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D项正确。故选D。
21.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最大的地区是
A. 西南地区 B. 华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西北地区
【答案】A
【解析】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在地势落差大,降水量多河流径流量大的地方;我国水能蕴藏量最大是西南地区,包括雅鲁藏布江谷地、三江并流地区等;其次是中南和西北;华南、东北较少。选A正确。
下图为“山西省某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 铝土矿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石灰石
23. 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A. 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 B. 提高能源的附加价值
C. 缓解了水资源不足的压力 D. 促进第三产业合理发展
24. 山西省利用煤炭发电的目的不包括
A. 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 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 增加经济产值 D. 减轻山西省的环境污染
【答案】22. A 23. B 24. D
【解析】
【22题详解】
山西省发展炼铝业,除了有丰富廉价的火电外,还有铝土矿,所以A正确。
【23题详解】
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煤炭附加价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对环境质量、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
【24题详解】
坑口电站是指在煤炭基地附近建火电站,故能把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输出,利于缓解铁路的压力,延长了产业链,利于增加经济效益,但火电站建设环境污染严重,故将使当地的环境污染加重。
25. 山西省建设能源基地的措施有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④大量运进石油、天然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山西省的能源基地建设的限制条件即能源的外运不足,故加强铁路建设和加强深加工和转化为电力输出为主要的措施,而黄河下游流量小,且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下游为地上河,故航运价值低。
26.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①资源丰富 ②农业基础好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④市场需求量大 ⑤开采条件好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山西省能源基地的优势在于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所以C正确。
27.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
A. 水资源综合开发 B. 林产品的综合利用
C. 大力发展畜牧业 D. 优先发展高能耗工业
【答案】A
【解析】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水资源的综合开发。
28.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A. 三峡水库 B. 海南岛红树林
C. 长湿水稻田 D.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
【答案】D
【解析】据湿地的概念,判定三峡水库、海南岛红树林、长湿水稻田都是湿地,而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是湿地。
29. 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②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
③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组合选项可采取排除法,湿地不能消纳“一切”污染物,②错误;吸收紫外线是臭氧的功能,湿地不具有该环境功能,③错误。
30.长江三角洲的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东北平原只能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
A. 光照条件不同 B. 热量条件不同
C. 水分条件不同 D. 土壤条件不同
【答案】B
【解析】作物熟制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分、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热量条件作物熟制的主要因素,≥10℃积温高、无霜期长、生长期长有利于一年多熟。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10℃积温在4500℃以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而东北平原位于中温带,≥10℃积温在3400℃以下,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因此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热量条件不同,选项B符合题意。光照条件对作物熟制影响不大,排除A。两地水分条件差异不是产生作物熟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C。东北平原地区的土壤比长江三角洲更肥沃,排除D。故选B。
3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黑土、红壤广泛分布 B. 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C. 农作物可两年三熟 D. 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解析】黑土、黑垆土广泛分布,有机质含量高,A错误;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且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因此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B正确;气温低农作物可一年一熟,C错误;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D错误。故选B。
32.关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B. 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不足
C.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可满足一年两熟作物的需求
D. 鹿茸、枸杞、貂皮被称为“东北三宝”
【答案】A
【解析】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东北地区的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是一种极为肥沃的土壤;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需求;“东北三宝”是人参、貂皮、鹿茸,故A项正确。
33.东北地区包括的省区是
A. 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北部
B. 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
C. 黑、吉、冀、内蒙古的全部
D.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答案】D
【解析】东北地区包括的省区是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34.2011年7月,珠三角、长三角众多电子工厂落户成都、重庆。据此完成下题。
从东部沿海地区移往西部地区的工厂多属于
A. 资金密集型 B. 技术密集型
C. 劳动密集型 D. 能源密集型
【答案】C
【解析】电子工厂多为组装厂,技术含量低,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故珠三角、长三角众多电子工厂落户成都、重庆,C项正确。
35.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的区位优势是
A. 产业基础好 B. 能源充足
C. 经济腹地大 D. 毗邻港澳
【答案】D
【解析】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可就近引进港澳选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资金;但相比长江三角洲,珠三角产业基础薄弱、经济腹地小;两地能源都不足。选D正确。
下图为我国北部湾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6. 北部湾经济区相对于珠三角经济区的优势条件是
A. 地理位置优越 B. 政府政策支持
C. 自然资源丰富 D. 科技力量雄厚
37. 近年来,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了大量的来自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移。北部湾经济区吸引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入的原因是
A. 廉价的劳动力和地租 B. 传统工业基础雄厚
C. 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D. 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38.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的关键因素是
A. 国际经济背景 B. 对外开放政策
C. 良好的区位条件 D. 侨乡优势
【答案】36. C 37. A 38. B
【解析】
【36题详解】
北部湾经济区相对于珠三角经济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C正确;珠三角地区地理位置更优、科技力量更强,但自然资源短缺,两地发展经济政府都支持,ABD错误。故选C。
【37题详解】
北部湾经济区地缘上更近珠三角经济区,相比珠三角地区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地租,接受珠三角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A正确;北部湾地区传统工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也不发达,交通不如珠三角便利,BCD错误。故选A。
【38题详解】
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先在我国南部沿海实行,珠三角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B正确。故选B。
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回答下列问题。
39. 在阶段I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A. 资金密集型产业 B. 技术密集型产业
C. 劳动密集型产业 D. 资源密集型产业
40.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II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
B. 珠江三角洲已经没有政策优势
C.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这一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D. 经济迅速发展,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答案】39. C 40. D
【解析】
【39题详解】
在阶段Ⅰ中,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C正确。
【40题详解】
1990年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珠江三角洲政策优势已不明显;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逐渐丧失,珠江三角洲地区又一次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故D正确,A、B、C错误。
二、综合题(20分)
41.读“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雨林的全球环境效益。
(2)造成亚马孙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3)1992年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计划和措施。在保护雨林的六项具体措施中哪几项会带来经济效益?
【答案】(1)调节全球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驯化,条件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基因的宝库。
(2)造成亚马孙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3)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是:①设立国际基金会,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②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③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解析】
(1)雨林的环境效益主要从对水、大气及生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考虑。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可以维持全球碳氧平衡,通过水循环,促进全球的水量平衡。同时,热带雨林可以为众多生物提供生活的环境及食物,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造成亚马孙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经济落后,只能破坏雨林,摆脱贫困,甚至是换取食品。直接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主要是在雨林区发展过度的迁移农业,刀耕火种。为增加经济收入,摆脱贫困,进行商业性伐木。在林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会破坏地表植被。开辟大型农牧场,破坏原来的雨林植被等。
(3)在保护雨林的六项具体措施中,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是设立国际基金,补偿雨林分布地区,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在保护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增加经济收入。在雨林地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实现雨林区经济、生态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