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 (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含答案)
展开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
《记叙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谢谢你允我回报
①探视之后,我离开重症监护室,走出医院,走到附近的商厦——我想给他买块表。
②在专柜前选中一款机械表:银色表盘、金属表链。我确定他喜欢,别问为什么,他没说过,但我就是知道。价位适中,不算昂贵,否则他会心疼钱;也不算便宜,否则我会心疼给的不够好。这样的选择,可以让我和他都心安。付款后,让营业员将表链拆掉两个扣。我知道他手腕的尺寸,也知道他喜欢将手表略宽松地环在腕上,可以不时轻轻晃晃。包装盒精美宽大,我将它抱在胸前,走回医院。
③这是他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的第三天,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家人都在做最坏的打算,但我却坚信他会醒过来。我只想他醒来时对他说:“爸,给,你要的手表。”
④没错,这块腕表,是他入院前要过的。一次吃晚饭时,他半开玩笑说:“闺女,看我这表该换换了!年头太长,越来越不准了,每天都会差个两分钟。”我不假思索,当即应允:“买。”过了一会儿才笑着反问:“干吗又让我买?”他呵呵地笑:“最近你不是刚赚了稿费嘛,还不好好孝敬孝敬你爸?”入口的米饭喷了一桌子,我哈哈大笑:“爸,你也太有心计了!”
⑤是的,爸爸有心计,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我的软肋在哪儿,一戳就中。我的软肋连我妈都知道,她常说:“欠你爸的,迟早是要还的。”
⑥没错,我欠他的。在我成长的那么多年,仅是物质的亏欠便不计其数。
⑦读初二时,小城里富裕人家的姑娘流行骑那种彩色变速车。班里有了第一辆,我眼热不已。回来一说,我妈眼睛瞪得老大:“那么贵,咱可买不起!”他半天不语,然后静静看向我又失落又不甘的眼神,只说了一个字:“买。”然后真就买了。为此,全家人集体节衣缩食两个月。工作之余一向喜欢种花养草的他,还去一家修理厂打了两个月短工。
⑧这并不是特殊事例,而是常态。在我成长的年代,生活并不丰裕,但他总是倾其所有宠我爱我。
⑨所以,早到了该还的时候了。
⑩他也拿捏住了这一点,于是这些年,我和他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闺女,这手机按键不大好用了。”
“换。”
“闺女,今天上街看到一种电动车又轻便又好看。”
“买。”
“闺女,对门你李伯伯的儿子给他买了个按摩椅,看着挺好的。”
“买。”
我妈总嫌他向闺女要这要那,而我明白,从前他的给,现在他的要,其实都是对我的好——他知道,如果不给我宠爱他的机会,我此生怎会安心?所以,他只管笑呵呵地要,我只管翻着白眼给,从来没有多余环节。
还记得他第一次跟我要的,是一顶“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买到的毛呢礼帽”。当时,我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商场,好不容易才寻到他想要的那一款,付账,将礼帽小心装好。我松了口气,然后想象他戴上这顶礼帽的模样,想象他欣喜得犹如一个孩子得到心爱玩具的眼神,我突然被一种庞大的幸福感击中了。
这种幸福感从不曾有,又无法言语,是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代替的。而这种幸福感,他早早就知道了吧?在那些年,他绞尽脑汁又倾尽一切宠爱我的时候,曾经一一享受过吧?所以,他要把这种幸福传递到我手中,让我一遍遍感受和重温。
我只想说,他做父亲的智慧超过很多人。我见过太多父母为子女含辛茹苦倾尽一切,却舍不得让孩子分担分毫;我见过太多父母把一生的苦难尝尽,却舍不得分享子女人生的甘甜,拒绝子女的付出……可是我,从来都不认可这种做法。在适当的时候索取回报,这正是他的智慧,也是他给予我的额外的恩赐。
只是这一次,手表还没来得及买,他就被查出食道癌,手术后当晚因肺部感染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那晚,我在监护室外空寂的走廊中坐了很久,把刚买回的新腕表放在耳边,听指针“嗒嗒”的声音,像心跳……
他是在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第六天醒过来的。医生都说是奇迹。
我并不这样想。
回到普通病房后,我拿出腕表递到他眼前:“爸,给,你要的手表。”他抬起左手手臂,示意我帮他戴上。戴好后,他轻轻晃晃,咧开嘴笑了。我看着他,76岁的勇敢的他,勇敢地醒过来,让我还可以继续偿还我的所欠,回报他的付出。
压制了许久的眼泪,突然而至。
(取材于海宁的同名文章)
(1)请简要概括文章所写的事例。
(2)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最后一段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题目“谢谢你允我回报”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跷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文章在描述父亲的形象时,用了哪种手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碎 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写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抛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怄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本文讲述了生活中带来温暖的几件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第⑤段中,老师看了看落到讲台上纸团的内容,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体现了老师怎样的特点?
(3)选文第⑥段“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请找出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
(4)结合选文,试分析题目“碎暖”的好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行车之歌
苏 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已成为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一九八〇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1)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2)文章第⑤段中“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4)文章最后三段写了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与主题有何联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钟表店的女孩
不敢相信,这么多这么多的钟表店,居然都麇集在同一个城市里。它是瑞士以西的工业大城市日内瓦。走在街上,随意浏览,这里那里,都是钟,都是表。许多钟表制造商都在工厂里兼设门市部。
终于看中橱窗内一只秀里秀气的“音乐闹钟”。针面是圆的,镶嵌在黑底绘了鲜丽花儿的木质外壳里,古色古香。
店面很大,稀稀落落的顾客站在各个不同的柜台前,仔细寻觅心目中的猎物。
前来招呼我的,是一名浓眉大眼的女子。她小心翼翼地从橱里捧出了我所要的那个音乐闹钟,说:“您眼光好,挑中这个,是新货,设计刚完成不久,几周前才从制作部送到门市部来卖的。”
她指着木质外壳上的小花细草,微笑着说:“您瞧,绘得多生动!它不但是闹钟,而且,是富于艺术美的摆设品呢!”
我拿在手上,左看右看,越看越爱。决定买下了,嘱她取个新的给我,她耸耸肩,说“暂时缺货,只有一个。”
我把闹钟放在掌心里,转来转去地检查。木壳上的漆,黑得发亮,那花那草,线条细致,没有任何脱漆的迹象,我放心了。接着,我把小闹钟凑到耳边来,听一听,便听出毛病来了:这钟,寂然无声,我摇了摇,再听,还是无声。把钟拿在手上,我问她:“这钟,是不是坏了?”
女孩脸上一直浮着的丝丝笑意蓦地凝结成点点寒霜。冷冷地,她说:“坏?不要紧,如果你认为它坏了,放回去,不要买。”
我愣住了,为她的无礼与无理而发愣。上一分钟明明还是谈笑风生的呀,怎么没给任何的警告的信号,便把整张脸翻了过来呢?
见我木立不动,她竟然提高了声音,咄咄逼人地说:“把钟放回去呀!又没有人逼你买!”
我的气一下子全涌了上来,我也把声量大大地提高了:“你这人,实在不可理喻!瑞士人的礼貌和瑞士出产的钟表,原本都是举世闻名的,然而,现在,你却以高傲无礼的态度,为此作了反证!”
我们的声音,惊动了店里其他的人。她还未开口反击,便有一名打着领带的男士快速调解,他一方面把她支开,一方面温文尔雅地向我致歉:“对不起,对不起,让我来为您服务吧!”
我把事情的原委和他说了,他立刻微笑着为我解释道:“这钟,不是坏的,你之所以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上链式的钟,不是自动式的。自动式的闹钟,纯粹是实用的商品,然而,你手上的这个闹钟,除了实用的价值以外,还能当作艺术品来摆设,所以,我们为它配了经久耐用的手转发条。”
这解释,合情合理。
然而,想起了刚才那一幕,我还是忍不住抱怨道:“你的同事干吗不好好向我解释,干吗要大嚷大叫呢?”
眼前的这位男士,突然压低了嗓子,对我说道:“她不是普通的店员,她是本店最好的钟表制作匠,很为自己的产品而骄傲。刚才你当面说她的产品是坏的,她当然受不了啦!”顿了顿,又说,“这种情形,就好像是当着厨师的面批评他的菜难以入口,对着裁缝说他缝的衣服蹩脚难看!她一时接受不了,才出言顶撞的,真对不起!”
啊,是一场误会!
旅行回来,我把这个古典雅致的钟搁在书房的头上。每每看到了它,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起了一张带着寒霜,有着怒气的脸,然而,我觉得:这是一张美丽的脸。
觉得她美,是因为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一份狂热的执着,不容他人亵渎的自豪与尊严。
(作者:尤今,有删改)
(1)“我”在买闹钟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波澜?
(2)文章是如何表现钟表店女孩的性格特点的?
(3)“许多钟表制造商都在工厂里兼设门市部”,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从两个角度加以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雪山窃贼
毕淑敏
①女孩子的胃比男孩子的要小,所以,她们正餐时吃得很少,但经常要吃零食。
②西藏能供给女孩子打牙祭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我们每天馋得思来想去,只好“精神会餐”。有一天,果平对我们说:“喂!想不想吃烤羊肉啊?”
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还用问?当然想吃啦。”连我也跟着一块儿喊,虽然我不吃羊肉,但我喜欢凑热闹。
④果平说:“那我们先筹集原料。”大家就分头活动,很快就搞到了孜然、辣椒面和盐。但烤羊肉最主要的材料——羊肉,还在羊身上长着呢。
⑤大家很着急,果平如此这般地把她的计划说了一遍,我们就只好耐心地等待一个日子。
⑥西藏的羊群经过了一个夏秋的游牧放养,冬初的时候最肥了,要是不杀,经过一个冬天的折磨,到了来年春天,就骨瘦如柴了。在第一场暴风雪来临之前,炊事班长带领人,在操场上把预备整个冬季吃的羊都杀完了。然后,把羊堆积起来,拎来水桶往剥了皮的羊肚子里灌水。这样经过一个严寒的夜晚,水就结成巨大的冰坨,羊像琥珀中的昆虫一般,保存得很新鲜。
⑦羊肉暴露在室外,一年只有这么一个晚上。天一亮,班长就会把冻好的羊搬进库房。再想偷出羊肉,比登天还难。
⑧那天,我们每个女孩子手里都捏了一把手术刀,静静地躲在屋里,盼望黑夜降临。半夜时分,我们身穿皮大衣,偷偷地溜出房门。
⑨我们手持利刃,纷纷持刀而上。手术刀倒是很锋利,但它太小了,好像一片银色的柳树叶,面对着骨骼完整的冻羊,简直是杀牛用鸡刀,实在力不从心;再加上羊身上结满了冰,好像披了水晶盔甲,又硬又滑,刀尖儿根本插不进去。
⑩大伙儿忙活了半天,没有一点儿战果。果平不慌不忙地说:“别着急,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扳住羊身子,另一个人用刀切羊腿上的肉,那儿的肉最好吃了。”
调整部署果然奏效,我们割了几块羊腿肉,得胜回朝。牙齿冻得直打架,但心里得意极了。
到了屋里,把羊肉摊在桌子上的玻璃板上,切成樱桃大的块,蘸着作料腌好,这才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还没有烤羊肉的铁签子哪!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果平一拍脑门说:“把每个人的毛衣针拿出来。”
我们用酒精棉球给毛衣针消了毒,然后,串上羊肉块,撒上辣椒面,开始在炉子上烤。
那一瞬间,屋子里很静很静,听得见屋外狂风的呼啸,听得见羊油滴落在火焰上的吱吱声。袅袅的热气在女孩子们的头顶蒸腾着,有一种家的气氛在我们心中涌动。
那一夜,我们房间的灯很晚才熄灭。
第二天一大早,炊事班长吃惊地说:“我的羊腿被谁挖去了几大块肉?雪山上出了窃贼,看来还是个老手,把羊身上最好的肉割走了。”
我们面面相觑,谁也不作声。
炊事班长又说:“其实,我巴不得大家多吃些肉呢,吃了肉身体好;只是这种冻了冰的肉,没有高压锅,谁能把它炖熟?可别吃坏了肚子。”女孩子们得意地交换了个眼色,大家还是不说话。
让炊事班长永远蒙在鼓里吧!他绝对想不到这些柔弱的女孩子,吃起烤羊肉来,个个像绿林好汉呢!
(选自《新一代》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我们”想吃烤羊肉的原因是什么?
(2)你觉得文中的炊事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为什么要写灌水冻肉这一细节。
(4)本文以“雪山窃贼”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母爱在《新华字典》里
周脉明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做梦都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工具书——《新华字典》。虽然那时《新华字典》的定价只有(1)1元钱,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天文数字。我家当时五口人中,父亲常年患胃病,经常疼得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哥哥和我上小学,弟弟当时只有6岁。
字典对我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在读书或者写作业时,每当遇到生字生词等“拦路虎”,都要向同学借字典。如果碰到同学正在使用字典,就得耐心等待;如果遇到不愿意借字典的同学,他就会给我一副不屑的冷脸,甚至是鄙夷的眼神,然后淡淡地说道:“我爸妈说了,不让我借给别人用。你回家向你妈要钱,你也买一本呀……”
二年级暑假的一天上午,我在家写作业,可是碰到了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于是就去一位好朋友家借字典。可是我那位好朋友不在家,只有他那上五年级的姐姐在家。当她听我说明来意以后,把嘴一噘:“你用坏了咋办?你向你妈要钱去买呗,咱村供销社里的字典多得是……”
我噙着眼泪扭头就跑了,不是跑回家,而是跑向村西面山脚下的麦田。因为妈妈正在那里和社员们一起割麦子。
不一会儿,我便跑到麦田里,只见一群强壮有力的男社员正在前面割麦子,一群女社员正在捆麦子、捡拾丢在田间的麦穗。我来到女社员这边,寻了几眼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便大声喊道:“妈——妈——”
这时候,邻居四婶认出了我,对我说:“你妈在前面跟着男劳动力割麦子呢!”
我来到前面割麦子的男劳动力人群中,只见一个个戴着草帽的男劳动力,手拿锃光瓦亮的镰刀,弯着腰,排成“人”字形在割麦子。只见中间一位“男劳动力”的后背被汗水浸透了。“他”一只手往前一探,往回一收,手里便抓住了一束麦秆,一只手拿镰刀贴着地面往回用力一拽,“唰唰唰……”转眼间,身后的麦捆子便错落有致地铺成一行。
还是看不到妈妈的身影,我便又喊了起来:“妈——”
“妈在这里呢!咋不在家写作业啊?”这时候,男劳动力中间传来妈妈的声音。啊!我刚才看到的中间那个割麦子的“男劳动力”原来是妈妈!
只见妈妈本来瘦削的脸被晒得红里发黑,流着汗珠,鬓角的几缕头发被汗水浸湿了贴在脸上,胸前的衣襟湿了半截,正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心里顿时觉得涩涩的,没想到妈妈割麦子这么辛苦。为了多挣点工分,她竟然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干轻巧的捆麦子、捡麦穗的活儿,而是干男劳动力割麦子的重体力活儿。
“妈……我要钱……买……字典。”我本意不想提买字典的事,可是口中却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
“这……”妈妈犹豫了一下,便从兜里掏出几张皱皱巴巴的毛票,数了数递给我,说:“这是我准备回家买盐的钱,那就不买了,你先拿去买字典吧。”说着,妈妈就把钱塞给了我。
我拿着妈妈给的钱,心情沉重地来到供销社。刚想买字典时,忽然看到父亲正在赊盐,我便替父亲把钱交上了。父亲惊讶地问我:“你哪儿来的钱?”
我撒了个谎:“是妈妈让我买盐的钱。”
中午,妈妈回家,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这件事,看了看我,摸着我的脑袋没有说话,眼睛却湿润了。
几天后的中午,母亲割完麦子回家吃饭时,带着一脸的疲惫,把一本崭新的《新华字典》递到我的手中:“孩子,这回有了这个哑巴老师,咱以后学习就不怕了。妈妈相信你的学习会更好……”这时,只见妈妈的身体晃了晃,差点栽倒,父亲忙把她扶到床上躺下了。
原来,爸爸每天都要给妈妈冲一碗鸡蛋水,以增强妈妈的体力,不然她是不能在麦田里和男劳动力一起干活的。妈妈坚持几天没有喝鸡蛋水,用积攒下的鸡蛋换了钱,给我买了这本《新华字典》。
我捧着崭新的《新华字典》,流下眼泪,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本学习工具书。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8年08期)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
(2)品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他”一只手往前一探,往回一收,手里便抓住了一束麦秆,一只手拿镰刀贴着地面往回用力一拽,“唰唰唰……”转眼间,身后的麦捆子便错落有致地铺成一行。
(3)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1)“这……”妈妈犹豫了一下,便从兜里掏出几张皱皱巴巴的毛票,数了数递给我,说:“这是我准备回家买盐的钱,那就不买了,你先拿去买字典吧。”
(2)中午,妈妈回家,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这件事,看了看我,摸着我的脑袋没有说话,眼睛却湿润了。
(4)试分析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1)文章中画横线的语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2)文章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予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谈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的人生感悟。
(3)本文作者记叙了爷爷的经历及和爷爷在一起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爷爷怎样的思想感情?
(4)爷爷临终前偷偷地把几坨金子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奶奶妈妈
胡豆周
早晨,到小区面店里要了碗面条,正埋头吸溜,一句脆生生的童声敲击着我的耳膜:“奶奶妈妈,我要吃小馄饨!”
我好奇,从面碗里抬起头,侧身去看。一个剪了个童花头的小姑娘,也就三岁多的模样,白白净净的,坐在一位大嫂的腿上,在吃大嫂喂到嘴边的面条。大嫂五十开外的年纪,瘦瘦弱弱的身形,她怜爱地望着小女孩,“好好好,再给你下馄饨。”
“大嫂,这是你家孙——女?”我忍不住想打听,但问得有些迟疑,怕唐突了。
“比亲孙女还亲呢!”大嫂微笑着不吭声,而一旁的几个食客却几乎异口同声,语气中是满满的赞叹,“她妈妈在,也带不了这么好!”
什么意思?女孩这么小,妈妈就不在了?我有些吃惊,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
小馄饨来了,冒着热气,烫。大嫂站起身,拉着小姑娘到外面喂去了。
面店里的人似乎对这小姑娘的事特别感兴趣,也特别了解,连不停招呼客人的老板娘也停下手中的活计,给我介绍情况。
原来,小姑娘叫君君。她爸爸是河南人,就在这面店的旁边租了个车库,做点小生意。在君君一周岁时,她妈妈给她过了人生中第一个生日。过完生日后不几天,她妈妈就把衣服整理打包全带走了,把君君丢给了她爸爸。
而这位大嫂呢,姓杨,就住在前面一排楼房里。前几年退了休,闲暇时喜欢在这一排小店里串串门。她是个热心人,谁家有困难,她都伸援手,帮一把。杨大嫂看不过焦头烂额的君君爸爸,更看不过嗷嗷待哺的君君,于是从喂奶、把尿开始,逐渐地把君君的喂养、洗刷等一揽子事全包了,成了自己的“亲孙女”。
门外,君君吃完了馄饨跟隔壁的小姐姐玩去了,杨大嫂拿着空碗又走回店里。
我跟杨大嫂抱歉地说,想问她个俗问题。
“是不是想问我,图什么?”大嫂说,这个问题有不少人问。她反问我,“就是带个亲孙女,你能图什么?图她给你养老送终?”大嫂哈哈一笑,说,“带君君确实辛苦,但也有快乐,比如她长高长胖了,会唱儿歌了,会叫人了,比如她忽然稚声稚气地冒出一句大人话,都让我们很开心。她现在成了我们家的开心果。这就是给我们的回报。”
听了杨大嫂朴实的话语,大家发出了会心的笑。
杨大嫂说,自从君君妈妈离开以后,君君对“妈妈”这个称呼很敏感,有人逗她说妈妈不要她了,这么小的人儿就吧嗒吧嗒地默默掉眼泪。大嫂知道了孩子心头的痛点,就有意回避“妈妈”这两个字。可是“妈妈”无处不在,没法回避——动画片里有,儿歌里有,一起玩闹的小朋友嘴里有……于是,杨大嫂决定告诉君君,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有妈妈的,而且妈妈也很爱她的。为了给出“证据”,杨大嫂找来君君妈妈在时给君君买的袖套(君君长得快,她妈妈买的衣服都小了,只有袖套勉强可以用),帮君君戴上。第二天,君君见人就指着手臂上的袖套,稚声稚气地说“妈妈买的”,意思是她有妈妈,妈妈也喜欢她的。听得大家直抹眼泪。后来有一天,君君告诉邻居奶奶,“我也有妈妈。”问在哪里?她用小手指着杨大嫂,大叫——“奶奶妈妈!”
“君君知道妈妈待她最好,所以她觉得谁好谁就是妈妈。”杨大嫂说,“君君除了叫我奶奶妈妈外,还叫我女儿‘阿姨妈妈’,有几次还叫我爱人‘爷爷妈妈’呢。”
“奶奶妈妈,我冒汗了!”君君满头冒着热气,冲进了面店。杨大嫂赶紧从口袋里拿出一块早就准备好的白色手帕,衬在了君君的背上,“赶紧回家换衣服,不然要感冒了!”
(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正埋头吸溜,一句脆生生的童声敲击着我的耳膜。
(2)我跟杨大嫂抱歉地说,想问她个俗问题。
(3)文中开头写听到孩子喊“奶奶妈妈”时,“我”感到好奇。此时“我”感到好奇的原因是什么?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出来。
(4)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 ,暗线是 。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回不去的老屋
邵玉田
父亲走的时候,老家的屋里还有母亲。冬去春来,炊烟升腾,一样有浓浓的期盼。
有一天,母亲也走了,陪伴老屋的只剩下门前一棵树,连屋后那些生生不息的竹子,也悄然无影了。我想象中,树,会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而历经沧桑的老屋,只能是孤独、凄苦、木然的样子。因为原来的那个老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怀念老家!我怀念老屋!如今,我蜗居在距离老屋几十公里的城市,每当站到与四邻隔绝的住宅阳台,看着飞过的鸟,就想着,那些鸟儿啊!是否可以把我如绸似绢的心语带去老家的老屋?
二十多年过去了,物异人非,而老家的老屋,那棵树和竹子,所有的一切,还历历在目,那是无法抹去的记忆。那些在梦中常常担心消失的景物,一旦真真切切地重现在我的眼前,就会生出一种悲喜交集的复杂的心绪。
老屋在里下河的一个小镇。说是老屋,也只才三十来年,之前的老屋在镇的后边,那是新中国成立前祖父以一辈子的血汗钱购来的旧宅,门前有个厕所。立约前,说好总价含厕所在内。未曾想,之后的契约上却写成了厕所在外,不识字的祖父被人玩弄了,这事让他悔恨了一辈子。慈祥的祖父与孙儿们唯一严肃的话题就是:人不可以没有文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老宅拆迁,父母亲把房子建到了镇边。远离了喧嚣,反多了一份静谧与和谐。父亲把它看成是他这一代人创家立业的标志。从建房设计,到庭院的安排,每一个细节无不浸润着他的心血。门前有树,屋后有竹,这大概就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有树才能荫及他人,做人应学竹林七贤”的理念和情感所致吧!
只要是回到老屋,见不着父亲,就能料到肯定是在那些树和竹子旁边。父亲退休后,多数的时光是在与它们耳鬓厮磨,与树和竹的浓情自然深厚。他看着树和竹子招来了鸟,看着孩子们在树下争抢那些果子,看着我们子女过年过节聚拢在老屋,总是不由地抬头看那棵枝丫清晰的树,或者是那茂盛的竹子,是那样的深情,那样的目光如注,久久不离。
一棵树上的枝丫分了出去,在约定成俗的一天又收拢在老屋,父母亲高兴得像过年。六七家子,拖儿带女,一下子老屋多了二十多口人,忙吃忙喝不算,光是晚上住宿打个地铺就要好多处,老屋铺天盖地被塞得满满的,最后父亲母亲只有把他俩安排在小厨房的锅灶旁。
一天忙下来,听着老屋传出一阵阵的欢声笑语,老人的心就醉了,在微醺中慢慢地开始鼾声如雷……而老屋这边依然是久久不愿入睡,大家谈着笑着,闻着身下稻草铺的幽香,享受暖和的老屋,度过一个个无眠之夜。
有时候,子女们忙,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到老屋了。又是那风动的树,摇曳的竹影,向两位老人发出了信息,提醒他们该进城了。于是,俩人就收起老屋檐下的菜干,摘下树上的果子,挖出屋前屋后鲜嫩的蔬菜,搭上班车,到城里各家各户“串联”了。
然而,每一次的串联都是短暂的,仅一两天的时间。那样的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回,无论子女们如何再三地央求,希望他们在城里多待些日子,他们总是笑着说:“你们一个个的都看到了就行了。”其实不说大家心里也很明白,他们的心里放不下老屋,老屋前后的绿色在缠绕着老人的情感。老屋,才是他们心灵唯一的驿站。
如今,老屋早已易主。父亲去了,母亲固执地要孤单一人在那里坚守,说是一定要等父亲过了三年,我怕她到时间不肯离开,硬是让她忍痛割爱,搬进城和子女团聚。
岁月在流逝,每一次回到故里总有些不舍。
老屋周围,树下,小小的竹林,处处有我往日的印迹,有我美好而温暖的回忆……
(选自“散文网”2018年2月)
(1)作者说老屋“有我美好而温暖的回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记录的回忆。
(2)结合文章,说说你对“一棵树上的枝丫分了出去,在约定成俗的一天又收拢在老屋,父母亲高兴得像过年”的理解。
(3)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请简析本文题目的妙处。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爸爸重病住院,“我”给他买表;想起从前向爸爸要各种东西的场景;爸爸向“我”索要东西,“我”总是爽快地买给他;爸爸奇迹般醒来。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章开篇写爸爸重病住院、“我”给他买表。接着第⑧段较为概括地明确了“我欠他的”“是常态”“他总是倾其所有宠我爱我”;第⑦段则是“买彩色变速车”的具体事例。所以,可以概括为“想起从前向爸爸要各种东西的场景”。⑨~段叙述的是爸爸向“我”索要东西,“我”总是很快地买给他。第~段所涉及的事件,可通过第段的内容“他是在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第六天醒过来的。医生都说是奇迹”,概括为“爸爸奇迹般醒来”。
(2)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爸爸对“我”的宠爱,下文写“我”对爸爸的报恩之举。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段落的作用一般有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照应全文、开门见山、点题、升华中心等;回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来作答。本文第①~⑧段有两个核心信息:一是父亲在重症监护室,一是过去父亲“倾其所有宠我爱我”。第⑨段,则是“我”的心声,引出下文“我”给父亲买表,以及父亲奇迹般地醒来,所以是承上启下的段落。
(3)对父亲在重症监护室内的担忧;对父亲醒过来的高兴;对还能向父亲尽孝的欣慰。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这类题型要求学生对全文有准确的把握和感知,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及观点。本文通过写父亲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自己给父亲买表、回忆往事、父亲醒来等内容,既写出了对父亲能否醒来的担忧,又体现了父亲醒来后自己的开心。压抑了许久的眼泪,就是压抑了许久的情感,在父亲醒来后,终于得到宣泄。
(4)幼时,父亲对“我”宠爱无比,为“我”付出了很多;父亲年老之时,仍以索要东西让“我”尽孝,为“我”提供了报恩机会,所有这些都体现父爱的伟大;而“我”能有机会回报父亲,也全都依赖父亲。在适当的时候索取回报,这正是父亲的智慧,也是父亲给予“我”的额外恩赐。所以要谢谢父亲“允我回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把握。题目“谢谢你允我回报”,从“我”的角度,来表达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这其中有对父亲从重症监护室醒来的庆幸,更多的是“谢谢”,以此来凸显文章的中心思想。
参考答案:
(1)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考查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本文一共写了四件事。以时间顺序,中间有一部分插叙。第②段“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是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的事;第③段“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是回忆年轻时帮人炸石头;第⑥段“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是回家后父亲挑粪浇地;⑦⑧段是父亲知道“我”高血压和高血脂,要摘苦柚给“我”。
(2)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作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文章两次写父亲砸石头的背影:“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两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年轻时健壮的身体和劳动的场景;文中多次写现在的形象:“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这些描写展现了父亲年老枯瘦的形象,与砸石头的背影形成了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3)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题需要联系前后文回答,写到油画,打破了作者的美好记忆,真实的场景和父亲的形象并非那么震撼和高大,从而突出父亲的辛苦和现在的苍老。
(4)不矛盾。“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全文以“背影”为线索,围绕它展开。父亲的背影,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年轻时健壮的背影,令“我”崇拜和依靠;另一个是年老沧桑的背影,让“我”心疼和想要陪伴。总之,在父亲的背影中,包含了作者对父亲无限的爱与牵挂。
参考答案:
(1)学生给“我”温暖的鼓励;女同学给“我”温暖的提醒;班主任温暖地融入“我们”的集体;家长对孩子温暖的期望;朋友母亲温暖的表白;离家出走同学母亲温暖的召唤。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可以明确,从②至⑧段先后叙述了温暖的鼓励、温暖的提醒、温暖地融入、温暖的期望、温暖的表白、温暖的召唤,条理清晰,第②段“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纸条是女生给“我”的鼓励。第③段女生塞给“我”的纸条上写着让“我”改正错字,这是温暖的提醒。第⑤段“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这是温暖地融入。第⑥段父母写的纸条,寄寓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概括为“温暖的期望”。第⑦段写母亲给孩子的表白,可以概括为“温暖的表白”。第⑧段“‘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这是温暖的召唤。
(2)宽容:容忍“我”上课扔纸条、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有教育智慧:没有当面批评“我”,保护了“我”的自尊。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融入同学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富有智慧,没有在课堂上当面批评“我”,这样就保护了“我”的自尊心。当“我”低头读课文时,老师又悄悄放一个纸条在“我”的课桌上,而且纸条上所写的内容也是老师对“我”的理解和容忍,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理解“我”,说明老师很宽容。
(3)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中的照应。“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内容上写了“我”坐于书中间,回忆往事,这样写结构上照应了开头“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4)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暖”是线索,贯穿全文;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题目含义的理解。从内容上看,作者所写的都是一个个短小的温暖故事,是零碎的,所以用“碎暖”作标题。结构上,文章所写的几件事都和“暖”有关,所以“暖”是线索。主题上,这些暖心的故事,都对“我”的生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暖”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答案:
(1)①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②第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③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④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通观全文,根据文中与自行车有关的时间节点,明确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对“自行车”进行回忆的;根据题干要求“满怀深情地回忆……往事”“原因”,明确解答此题还要从文中找到表现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句子。时间点一是“童年”,所述往事集中在第①②段。细读这两段,根据关键信息“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童年多病”进行归纳即可。时间点二是“第一次骑车”,所述往事集中在第③段,根据该段中包含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语句“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归纳即可。时间点三是“一九八〇年我中学毕业前夕”,是作者对长大后的回忆,所忆往事集中在第④⑤段,根据包含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语句“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我必须出发了”归纳即可。时间点四是“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五年以后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与此相关的内容集中在第⑥~⑩段,包含作者对自行车情感的语句“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据此归纳即可。要注意“分点概括”作答的要求。
(2)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细读第⑤段,“我”找到了父母托运来的自行车,它被“周到而细致”地包裹着,“我”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期待,内心是暖的;“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必须出发了”所体现的内心情感也是昂扬向上的,是热的。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这是一个转折句。表面含义:五年后“我”的车被偷,这令人感伤;“我”买了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因此感到欣喜。深层含义: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而这“负担”总有一天会被孩子卸去,所以令人感伤;而孩子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令人欣喜。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题干包含着做题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即从原文中找到画线句,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理解句子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入手。抓住关键词“感伤”“欣喜”,思考:为什么“感伤”?为什么“欣喜”?理解表层含义:根据“五年以后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可知感伤是因为自行车被偷;“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可知欣喜是因为买了流行的新车。理解深层含义:父母以为寄托在自行车里的浓浓的爱会陪伴孩子大半个人生,其实不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爱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这种负担终有一天会被孩子卸下,这对父母来说是“感伤”的;而当孩子卸下负担,面对新生活、新挑战、新人生,心情是轻松的,是“欣喜”的。
(4)深化主题,用陌生父女的片段结尾,文章内容就由作者个人延伸到他人,体现了一种社会普遍性,深化了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多角度把握文章主旨。首先研读⑧⑨⑩三个段落,明确这三段写了一对陌生父女,父亲骑着老“凤凰”,女孩骑着非常流行的山地车并驾齐驱的片段。然后“结合全文”具体分析这三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对读者的启发和影响等。全文写“我”、父母、自行车为主,结尾却以“我”的视角写到了陌生的父女,即由个人自然延伸到了他人、更多人,从而说明了文章内容的普遍性,从而深化了主题。另外,这三段所描绘的场景对有些读者来说似曾相识,因此易于引发读者的思考。
参考答案:
(1)①“我”想取一只新闹钟,但被告知只有这一个。②“我”认为表有毛病,与女孩儿发生争执。③男店员为“我”解惑,让“我”消除对闹钟和女孩的疑惑。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考查对文本的总体掌握能力,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需要由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认真阅读文章,根据第六、七、十二段的内容,提炼关键语句即可解答。
(2)①在故事发展和矛盾冲突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女孩儿性格。先是自豪地介绍钟表,被误解后又表现出不悦和恼怒。②通过男店员的口,侧面表现女孩的性格。
[解析] 此题考查内容理解。考查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要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她小心翼翼地从橱里捧出了我所要的那个音乐闹钟)、神态描写(女孩脸上一直浮着的丝丝笑意蓦地凝结成点点寒霜)直接表现女孩儿性格。又通过男店员的口,侧面表现女孩的性格。
(3)围绕“为女孩儿钟表制作匠的身份埋下伏笔”回答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写作手法。第一段中的内容在结构上作用多为:做铺垫或埋伏笔。“许多钟表制造商都在工厂里兼设门市部”是为女孩儿钟表制作匠的身份埋下伏笔。
(4)①一个人对工作执着,不容他人亵渎的自豪与尊严,常常能赢得别人的尊重。②人与人的交往,有时候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真相常常是另外的样子。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句子来确定主旨。根据文末的“觉得她美,是因为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一份狂热的执着,不容他人亵渎的自豪与尊严”来分析可得出本文的主旨:一个人对工作执着,不容他人亵渎的自豪与尊严,常常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人与人的交往,有时候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真相常常是另外的样子。
参考答案:
(1)女孩子的胃比男孩子的要小,她们正餐时吃得很少,但经常要吃零食;西藏能供给女孩子打牙祭的东西实在太少了。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想吃烤肉的原因应该在文章的前几段,第①②分别交代了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当时的客观条件,这些恰好是她们决定吃烤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明知是一帮女孩子偷吃了羊肉,却不揭穿,还巧妙地提醒大家不要吃坏了肚子,可见炊事班长是一个非常宽厚、善良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明知是一帮女孩子偷吃了羊肉,却不揭穿,还巧妙地提醒大家不要吃坏了肚子”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是一个非常宽厚、善良的人。
(3)为下文刚开始偷肉无法下手埋下伏笔,形成前后呼应之势。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是作答的关键。第⑥段写灌水冻肉这一细节,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刚开始偷肉无法下手埋下伏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以“雪山窃贼”为题,首先让读者心生疑惑,产生阅读兴趣;同时也巧妙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解析] 考查标题的作用。“雪山窃贼”这个标题,从内容上看: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从结构上讲: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这样分点来答,即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参考答案:
(1)《新华字典》。①向同学借《新华字典》,时常遭到拒绝;②下决心向妈妈要钱买《新华字典》;③临时弃买《新华字典》,把钱给爸爸付盐款;④妈妈用节省下来的钱帮“我”买回一本《新华字典》。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记叙线索和主要情节。线索就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子或事物,通读全文,“《新华字典》”贯穿始终,抓住这一线索,把与“《新华字典》”相关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即可。
(2)运用一系列动词,把母亲割麦子的样子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突出母亲劳动时的艰辛。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品析,这个句子写的是母亲割麦子的情景,用了一系列动词,劳动的艰苦不难想象。抓住这一点分析即可。
(3)(1)心理:这《新华字典》早就该买了。可家中实在太穷,怎么办?这点钱本来是用来买盐的,就先给他去买《新华字典》吧,盐暂时就不买了。(2)心理:这孩子真是太懂事了,我得想办法帮他买本《新华字典》。
[解析] 本题考查心理分析。第一句扣住“犹豫”,去想象母亲是如何犹豫不决的;第二句扣住“湿润”,想象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
(4)母亲特别勤劳,为了多一点儿收入,干着和男人一样的活;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拿出买盐的钱来给孩子买字典,见孩子没买成字典,又从牙缝里省出钱来给孩子买了字典。
[解析] 本题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可从母亲平时的工作、对孩子的态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先概括特点,再分别辅以事例分析。
参考答案:
(1)围绕“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回答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针对这个考点,要结合该段落的位置来分析。就文中画横线的语段而言,单句成段,位置在文章中间,本段前面内容主要是叙述爷爷创业的成功,而本段后面内容重点叙述父亲,写父亲如何败家给爷爷带来伤痛,所以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2)围绕“爷爷给予‘我’的财富指的是精神财富,具体指爷爷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以及爷爷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给‘我’的启示,尤其是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认识”回答即可。
人生感悟:围绕“①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②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③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晚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④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⑤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育、引导;⑥人要善于吸取经验教训,成就梦想”回答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这两问有一个递进关系,先要明确“爷爷给予我的财富”不是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精神财富”的内涵主要从与“我”聊天、咀嚼人生以及临终嘱咐中概括出来,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出具体是怎样的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回答第二个问题谈人生感悟就很方便了。紧扣文中“爷爷给予我的财富”,来谈“精神财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3)围绕“对爷爷做成镇子里最大染坊的敬佩;对爷爷给予‘我’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感激;对爷爷的怀念”回答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情感的揣摩。爷爷的经历对小时候的作者来说,可能只是有趣的故事,但今天来体会,受触动更深。白手起家,吃苦耐劳,这是优良的传统,更是咬紧牙关的坚持,所以值得敬佩;爷爷的经历和临终前的话是无价的财富、永不枯竭的财富,教育指引着作者,所以应该感激;如今爷爷不在了,更值得怀念。
(4)围绕“爷爷从小就爱吃黄豆,黄豆伴随着他的成长,把金子打成黄豆大小的金珠子,形状颜色接近,心理上更愿意接受;因为爷爷喜欢吃黄豆,所以把金子打成黄豆大小的金珠子,颜色还接近,不容易引起别人(尤其是父亲)的注意,可以更安全地保存好财产”回答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爷爷把几坨金子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这很正常,但他为什么在临终前做这件事,而且还是“偷偷地”,通读了全文,就不难理解。对爷爷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好赌的父亲,他让自己失去了大染坊,如果自己去世了,攒下的财产很可能被他挥霍一空。所以爷爷在去世前要把财产保存好,要让孙辈知道但不能让父亲察觉,还不能让别人疑心,这就没有比把金子打成金珠子更好的办法了。
参考答案:
(1)早晨,到小区面店吃饭时,遇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喊一位大嫂“奶奶妈妈”,“我”感到好奇。经了解,原来孩子的妈妈离家出走,这位姓杨的大嫂承担起了照料孩子的重担。她对孩子疼爱有加,被孩子亲切地称为“奶奶妈妈”。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选文内容最常用的方法是交代清楚六要素。本文所叙的时间是:早晨;地点:小区面店;人物:“我”、三岁左右的孩子、大嫂;起因:听到三岁左右的孩子喊大嫂“奶奶妈妈”时,“我”感到好奇;经过:了解其中的缘由;结果:明白了孩子为什么称大嫂为“奶奶妈妈”。
(2)(1)声音清晰,让人震惊。(2)别人可能问过多次了,没有多少新意。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一般是先解释本义,然后再解释语境义。“敲击”一词,说明声音很大,让人很震惊;“抱歉”一词也体现了人物的情感,也是想问“奶奶妈妈”一词的由来,毫无新意。
(3)“我”好奇的原因是奶奶就是奶奶,妈妈就是妈妈,哪有“奶奶妈妈”这样的怪称呼?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原因的能力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描摹。听到“奶奶妈妈”时,“我”为什么“好奇”,写出其原因即为答案。
(4)“奶奶妈妈”的由来 “我”及大家对大嫂的敬佩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线索的判定。所谓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文章始终的,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就是相对来说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就本文而言,全文是围绕“奶奶妈妈”的由来叙述,“我”及大家对大嫂的敬佩之情充溢其中。
参考答案:
(1)①祖父购老屋被骗,告诫儿孙:人不可以没有文化。②父亲重建老屋,植树竹寓深意。③春节齐聚老屋,我们欢声笑语。④父亲离世,母亲被接离老屋,老屋易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老屋美好回忆的概括,因此通读文章,把文中人物与老屋发生的事情概括出来即可。
(2)一棵大树上生出许多条枝干,他们方向不一,但都根植于树干之上。就如同一个家庭,儿女长大后各奔东西,但每逢春节便小鸟归巢般回到家里,聚拢在父母身旁,这个时候是父母最开心的时候。这句话形象地表达出父母盼望儿女回家团聚的深切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表层义和深层义,表层义即句子的字面意思,深层义即作品表达的情感、主旨、道理等。解答时先说表层义再说深层义。回答本题就要了解大树和枝干的深层含义,那就如同一个家庭和每个家人,这一点清楚了,句子的深层含义以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
(3)示例: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母亲进城看儿女前的忙碌准备的情景,表现出父母亲对儿女的浓浓的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句子,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词语的运用、内容的理解等方面进行。此题是从描写的角度来赏析句子,因此要找准描写方法。从本句中“收起”“摘下”“挖出”“搭上”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写出父母亲进城看儿女前的忙碌准备的情景,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4)①“老屋”充当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②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题目的含义及妙处是常考题。“妙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运用了何种修辞、是否充当了线索、是否暗示或点明文章主旨、是否交代了记叙的某要素等等。本文标题“回不去的老屋”中“老屋”点出了本文写作的线索,“回不去”写出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