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解析版)01
    《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解析版)02
    《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解析版)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综合训练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一、其他
    1.《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答案】围绕“变与不变”的问题展开。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首先找到苏子与客的对话的内容,“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关于江水,苏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虚者如披,而年莫消长也”,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莫消长也”。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作者再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苏子与客的对话是围绕“变与不变”这一问题展开。
    2.《登泰山记》中作者是沿怎样的路线登山的?
    【答案】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写作思路的能力。
    先找到作者游踪的句子,从中提取出作者登山路线上的主要地点,然后依次列出即可。“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由此可见,作者是沿着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这样的路线登山的。
    3.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赤壁赋》
    【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旷达乐观。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能力。
    全文以“乐—悲—乐”形成了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第一段先通过对月夜泛舟的秀美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超然之乐,接着感情为之一变,第二、三段以箫声呜咽烘托悲伤的气氛,由历史人物的兴亡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具体为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四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抒发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情怀,最终由悲转乐。《前赤壁赋》的抒情脉络从喜转悲入乐,委婉有致,条脉分明。
    4.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第3段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作者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这说明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第4段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作者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段情感的能力。分析文段的情感必须结合文段的内容,本题有明确的要求,即“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那么分析、作答时则要有所侧重。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点睛】
    分析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要先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把握写作的背景。然后通过作者强调的事情的细节、内心的描写、景物的描写等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进而概括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5.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一站,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诗文,也使黄州名扬天下,因此,有人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你是怎么看的呢?
    【答案】我同意这种说法。“苏东坡成全了黄州”是因为苏轼发现了黄州的美,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让黄州名扬天下,从而提高了黄州的美学等级。“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是指苏轼进入黄州以后,人生观、人生历程发生了变化,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应依据文本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和考生相应的知识积累作出合宜的探索和推究。考生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观点,根据观点答题。本题答题要辩证分析,一是“苏东坡成全了黄州”,二是“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古城黄州,因东坡而闻名天下。正是由于苏轼发现了黄州的美,通过诗词传递给读者,人们得以认识黄州,让黄州名扬天下,让很多人慕名而来。而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光。在这里,他的心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直至旷达。促成他发生凤凰涅槃的,正是黄州,一个地处蛮荒之地默默无名的小地方。在黄州,苏东坡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让自己的心灵脱胎换骨,走向伟大之境。
    6.《登泰山记》中说“少杂树,多松”,又说“无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少杂树,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总体情况;而“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回答“《登泰山记》中说‘少杂树,多松 ’,又说‘无树’。是否矛盾?为什么?”;然后快速读文本,找到与题干内容相关的部分,疏通文意并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将问题放置在整个语段的语境中分析。文中原话为“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说明“少杂数,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情况,而 “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范围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7.《赤壁赋》《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景与情关系的处理上两文各具特色。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赤壁赋》:直接抒情

    《登泰山记》;间接抒情、融情入景、景中含情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此题考查形式较特别,将《赤壁赋》与《登泰山记》两文中写景与抒情关系处理上的不同特色进行比较。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两篇文章的内容,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然后总结景和情之间的关系。作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两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特色。
    《赤壁赋》中,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情随景生);作者描写了箫声的哀怨,借伟人不留痕迹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情随景变),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移情于理)。
    《登泰山记》中,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等,间接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
    借助注释口译课文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5)倚( )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6)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属(_______)客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 羽化(________) 溯(_______)流光 渺渺兮予怀(_______) 倚(_______)歌而和之 舞(_______)幽壑之潜蛟 泣(_______)孤舟之嫠妇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开头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为“泛舟”,时间为“七月既望”,地点为“赤壁之下”,人物为“苏子与客”。
    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几句先写景,后写事,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
    C.“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远而近。
    D.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0.下列对文中画双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干支之一。可用于纪年、纪月、纪日。文中为纪年。
    B.既望,过了望日(农历每月十五为望)后的第一天,即农历每月十六日。
    C.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此处即为此义。
    D.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凌万顷之茫然。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5)客有吹洞箫者。
    (6)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答案】
    8. 劝请 往 指飞升成仙 逆流而上 内心,心里 循、依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
    9.C
    10.C
    11.(1)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2)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移动。
    (3)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4)浩浩然仿佛要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
    (5)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6)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解析】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加点的词放入原句中,通过联系文中语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内容推断。
    “举酒属客”的意思是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其中“属”,译为“劝请,劝人饮酒”。
    “纵一苇之所如”的意思是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其中“如”,译为“往”。
    “羽化而登仙”的意思是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其中“羽化”,译为“飞升成仙”。
    “击空明兮溯流光”的意思是。其中“溯”,动词,译为“逆流而上”。
    “渺渺兮予怀”的意思是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其中“怀”,译为“内心,心里”。
    “倚歌而和之”的意思是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其中“倚”,译为“循、依”。
    “舞幽壑之潜蛟”的意思是(箫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其中“舞”,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的意思是(箫声)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其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落泪”。
    9.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项,“由远而近”不正确,应为“由近而远”。
    故选C。
    10.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古今异义混淆,此处的“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不是指节气。
    故选C。
    11.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游”,游览。
    第二句关键点:“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移动;“出”,升起;“徘徊”,移动。
    第三句关键点:“凌”,越过;“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茫茫的江面;“万顷”,形容江面宽广;“茫然”,江面上迷茫一片。
    第四句关键点:“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驭;“而”,转折连词,却。
    第五句关键点:“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位吹洞箫的客人;“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第六句关键点:“其”,那;“如”,像;“余音袅袅”,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不绝如缕”,如同连续不断的细丝。
    【点睛】
    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借助注释口译课文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1)”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 )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1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愀然(_____) 危坐(_____) 山川相缪(_____) 下(_____)江陵 顺流而东(_____)也 酾酒(_____) 骤得(_____) 遗响(_____) 盈虚(_____) 造物者(_____) 无尽藏(_____)也 共适(_____) 枕藉(_____) 既白(_____)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用主人之问而逼出客人之答,自然而合乎情理。
    B.第3段为客语,因此不能反映作者本人对人生短促、功业虚无的感叹。
    C.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D.第5段,用简短的叙事作为全篇的结尾。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不免开怀畅饮。
    1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为其然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而又何羡乎!

    【答案】
    12. 容色改变的样子 端坐 同“缭”,盘绕、围绕 攻占 东下 斟酒
    一下子,很轻易的
    余音,指箫声
    圆缺
    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
    宝藏,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
    享有
    枕着垫着 天明

    13.B
    14.(1)(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2)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他)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4)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酒杯互相劝饮。
    (5)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
    (6)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7)又羡慕什么呢!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答题空1】愀:严肃或不愉快;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形容容色改变,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的样子【答题空2】危:端正。【答题空3】缪:同“缭”,盘绕、围绕。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答题空4】下:名词作动词,攻下,攻占【答题空5】东:名词作动词,东下。【答题空6】酾:斟酒,滤酒。【答题空7】骤得:一下子,很轻易。知不可乎骤得:知道不会一下子轻易的得到。【答题空8】遗响:余音,指箫声。遗,剩下的。“遗响”就是指笛声的余音。关于这个字的意境,可参考成语“余音绕梁”。整句的意思是:把心情寄托于笛声之中,让它在悲凉的秋风中飘飞回荡。【答题空9】盈虚:盈满或虚空,特指月之圆缺。【答题空10】特指创造万物的神。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答题空11】藏:宝藏。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答题空12】适:享有。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答题空13】藉:衬垫。枕藉:凌乱枕着垫着。【答题空14】既:已经;白:天亮。句意为: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泛白(天亮)。
    13.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不能反映作者本人对人生短促、功业虚无的感叹”表述错误。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故选B。
    14.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得分点:(1)何为:为何,为什么。然:这样。(2)被动句,困于周郎:被周瑜围困。(3)固:本来。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如今在哪里。(4)况:何况。渔樵: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在江边捕鱼砍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把鱼虾当做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把麋鹿当做朋友。匏樽:酒杯。属:通“嘱”,“相属”的意思,表面上是互相嘱咐,其实就是互相劝酒的意思。(5)须臾:短暂。穷:尽。(6)曾:表示让步语气,“乃、连、尚且、甚至”的意思。(7)宾语前置句,何羡:羡慕什么。
    【点睛】


    借助注释口译课文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1)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循(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3)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4)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汶水西(_______)流 阳谷(_______) 余以(_______)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乘(_______)风雪 越长城之限(_______) 磴(_______) 循(_______)以入 世皆谓之天门云(_______) 负(_______)雪 明烛(_______)天南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17.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
    C.丁来,干支之一,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申日。
    D.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3)崖限当道者
    (4)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答案】
    15. 向西 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在 冒 界限 石阶 顺着 助词,无实义 背 照
    16.C
    17.B
    18.(1)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
    (2)东边的山谷,古代称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
    (3)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4)远望夕阳映照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似的。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实词的能力。
    注意识记实词的用法:
    汶水西流:“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阳谷:“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
    明烛天南:“烛”,名词用作动词,照。
    16.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项,“动静结合的方法”错,这是作者描写雪景所用方法,不是描写途中的艰险的方法。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项,“‘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说法错误。京师,指国都。“京”字单用可以指“京师”,“师”字单用没有京城之义。除此之外,“京师”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或者“朝廷”。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称呼。
    故选B。
    18.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当”,在;“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第二句得分点:“谓之”表判断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所说的……”;“至”,到达;
    第三句得分点:“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限”,名词用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第四句得分点:“居”,停留;“然”,……的样子。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借助注释口译课文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戊申晦( ),五鼓(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日上,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3)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僻( )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晦(___________) 五鼓(___________) 云漫(___________) 正赤如丹(___________) 行宫(___________) 僻(___________)不当道者 少圜(___________) 瀑水(___________)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
    B.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和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动衬静,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第3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逼真如画。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4)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答案】
    19.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更 弥漫 朱砂 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偏僻 瀑布 同“圆”
    20.B
    21.(1)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得像樗蒱一样立着的,是山峦。
    (2)天边云彩上有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变成五彩斑斓。
    (3)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4)这天,看见途中刻写的石碑,是从唐代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早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
    【解析】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加点的词放入原句中,通过联系文中语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内容推断。
    ①“戊申晦”是指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指阴历每月的最末一天。
    ②“五鼓”,即五更,是我国古代流下来的一种夜晚计时制度。把黄昏到拂晓的一夜长度分为五个更次,每个更次相隔两个小时。五更,也叫五夜和五鼓。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的意思是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漫”,动词,弥漫。
    ④“正赤如丹”的意思是红的像朱砂一样。“丹”,朱砂。
    ⑤“行宫”是指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⑥“僻不当道者”的意思是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僻”,偏僻。
    ⑦“少圜”意思是很少有圆形的。“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⑧“无瀑水”的意思是没有瀑布。“瀑水”,瀑布。
    20.
    本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B项,“以动衬静”分析有误。文中从“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写到“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着重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从“一线异色”到“须臾成五彩”到“正赤如丹”“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倏忽万变的壮美景象,采用的是以静衬动手法。
    故选B。
    21.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稍”,逐渐;“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几十个白得像樗蒱一样立着的;“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判断句;“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得像樗蒱一样立着的,是山峦”。
    第二句关键点:“极天”,天边;“须臾”,一会儿,不久,“成”,变成,成为。
    第三句关键点:“或”,有的;“得日”,被日光照着;“绛”,深红;“皓”,白色;“驳”,,杂;“偻”,脊背弯曲,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第四句关键点:“是”,这;“观”,看见;“其”,代词,那些;“漫失”,模糊缺失。
    【点睛】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2.《后赤壁赋》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一篇游记,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赤壁赋》写“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此时的高兴心情,一方面也为写自己的梦境做好了铺垫。
    B.《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C.《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的运用,表现出作者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D.《后赤壁赋》最后描述作者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
    23.《赤壁赋》《后赤壁赋》中都有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写,试找出来并仔细阅读,比较两次对夜游景物描写的异同和感受的不同。
    24.仔细阅读《赤壁赋》第四段和《后赤壁赋》第三段及《湖心亭看雪》,试比较思考:其中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
    22.A
    23.异(季节):《赤壁赋》字字秋色,宁静清幽;《后赤壁赋》句句冬景,险峻、冷清、深幽。
    同(描写手法):都用白描,不假辞藻,自然工致。
    24.《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认为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表现旷达乐观情怀。
    《后赤壁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认识到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表现悲、恐之情。
    《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高雅情怀。
    【解析】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表达了自己此时的高兴心情”错误,应为“被贬之际的孤寂之情”。
    故选A。
    23.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文章的内容和感觉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作者夜游景物描写的异同和感受的不同。阅读《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文章,找到文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写,然后仔细阅读,比较两次对夜游景物描写的异同和感受的不同。
    《赤壁赋》分前后两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文章通过同—地点(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饮酒),同—题材(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赤壁秋景宁静、清幽。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赤壁冬景险峻、冷清、深幽。两篇文章均是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诗情画意,境界却不相同。《赤壁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赤壁赋》字字秋色,宁静清幽;《后赤壁赋》句句冬景,险峻、冷、清深幽。两篇散文都用白描手法,不假辞藻,自然工致,但是在苏轼笔下都写得生动、逼真,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综上分析,《赤壁赋》《后赤壁赋》中都有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写时手法相同,都用白描,都不假辞藻,自然工致。景物描写的季节和特点不同,《赤壁赋》字字秋色,宁静清幽;《后赤壁赋》句句冬景,险峻、冷、清深幽。
    24.
    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赤壁赋》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后赤壁赋》第三段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认识到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表现悲、恐之情。
    《湖心亭看雪》,写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文章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点睛】
    古代散文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主旨、结构、手法、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错误选项主要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等方面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错误。
    参考译文:
    后赤壁赋
    这一年农历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乐;于是边走边吟诗唱和。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高达千尺。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崖,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的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紧张,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能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心亭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公子您痴,还有比公子您更痴的人。”

    三、小作文
    25.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有顺境,就有逆境。请你结合《赤壁赋》里揭示的人生道理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听说你的家庭遭受重大变故,很是挂念。不能继续学习,应该很着急。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我们都喜欢苏轼,喜欢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他的《赤壁赋》中对山水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看到了生与死、取与舍、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的辩证统一关系。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暂时的挫折,不会击垮坚强的你,不会绊住你进取的脚步。朋友,愿你振作起来,早日战胜困难,重返校园,我们一起拼搏,再创辉煌!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议论、抒情类的微写作。首先要明确《赤壁赋》里揭示的人生道理。人生固然短暂,但就因为其短暂而宝贵,人应该在有限的时空中人们去追求和创造,才能获得有意义的人生。(2)人生的意义就是心怀一个目标(或曰理想、梦想、希望、愿望……)并为之努力奋斗,通过努力生存地更好些。(3)人不能因挫折就丢弃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要在自己人生处于低谷时求精神解脱。(4)一个人如果遇到挫折,应该用旷达的心态摆脱悲哀情绪。
    然后针对题干中的“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有顺境,就有逆境”这一要求,考生要说一些安慰并鼓励人走出生活困境的话,比如:以苏轼为例,用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鼓励遭遇挫折,身处逆境的人要认真思考生与死、取与舍、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等人生命题,要以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战胜困难。
    写作时,说理要饱含激情,语言要有感染力,尤其是道理一定要说透。注意字数有限制。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62课《登泰山记》同步检测原卷版docx、第162课《登泰山记》同步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小阅读-课外,小阅读-课内,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文言文阅读,句子默写,古代诗歌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当堂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