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DNA连接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某DNA片段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B. 将限制酶切开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
C. 连接两条DNA链上碱基之间的氢键
D. 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连接起来,而不能将双链DNA片段平末端之间进行连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某DNA片段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是DNA聚合酶的功能,A项错误;将限制酶切开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是DNA连接酶的作用,B项正确;连接两条DNA链上碱基之间的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催化,C项错误;有的DNA连接酶(如T4DNA连接酶)既可以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连接起来,又可以将双链DNA片段平末端之间进行连接,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连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若要利用某目的基因(见图甲)和P1噬菌体载体(见图乙)构建重组DNA(见图丙),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是BglⅡ(A↓GATCT)、EcoRⅠ(G↓AATTC)和Sau3AⅠ(↓GATC)。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用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
B. 用BglⅡ和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
C. 用BglⅡ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
D. 用EcoRⅠ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
【答案】D
【解析】
用EcoR 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用DNA连接酶连接时可能会发生反向连接,故A项错误;用BglⅡ和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会产生两种DNA片段,一种含有目的基因,一种不含目的基因(该片段相当于只用EcoRⅠ切割),故B项错误;用BglⅡ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也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可能会发生反向连接,故C项错误;只有用EcoRⅠ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才能产生不同的黏性末端,防止发生反向连接,这样目的基因插入运载体后,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肯定与图丙相同,故D项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看准切割后目的基因插入的方向,只有用EcoRⅠ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构建的重组DNA中RNA聚合酶在插入的目的基因上的移动方向才一定与图丙相同。
3.下列关于cDNA文库及其建立过程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cDNA文库包含了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
B. 需从特定组织或细胞中提取DNA或RNA
C. 利用mRNA的反转录合成互补DNA片段
D. 合成的互补DNA片段需要连接在载体上
【答案】B
【解析】
建立cDNA文库需从特定组织或细胞中提取RNA,利用mRNA的反转录合成互补DNA片段,合成的互补DNA片段需要连接在载体上,导入受体菌群中保存。由于特定组织或细胞中只有部分基因转录生成mRNA,所以cDNA文库只包含了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
4.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图示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获得目的基因时,有四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
B. 质粒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切割
C.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切割后获得的黏性末端相同
D. 质粒中的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出目的基因已经表达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于限制酶Ⅱ能识别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限制酶Ⅰ不能识别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要将目的基因从该DNA链中提取出来,需要在目的基因左右切开,所以要用限制酶Ⅱ;质粒不能用限制酶Ⅱ,如果用该酶的话,质粒就会有两个切口。
【详解】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将目的基因左右切开切割,又由于DNA是双链,故需要有四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A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质粒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切割,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二者产生的粘性末端相同,都是,C正确;
D、质粒中的标记基因的作用是用来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D错误。
故选D。
5.有关PCR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B. 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转录
C. 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D. PCR扩增中不需要解旋酶解开双链DNA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其原理是DNA双链复制,故A项正确,B项错误;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C项正确;PCR扩增中首先要使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不需要解旋酶解开双链DNA,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在DNA的粗提取实验过程中,对DNA提取量影响较小的是
A. 使鸡血细胞在蒸馏水中充分破裂,释放出DNA等核物质
B. 搅拌时要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动
C. 在析出DNA黏稠物时,要缓缓加入蒸馏水,直至黏稠物不再增多
D. 要用冷酒精沉淀DNA,甚至可将混合液再放入冰箱中冷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DNA的粗提取实验过程中,为了确保DNA提取量,从选材到各步骤的操作均非常重要。选材的标准:DNA含量高,并且材料易得.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不采用哺乳动物的血液。由于DNA在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低,因此可向DNA溶解液中缓缓加入蒸馏水,且到粘稠物不再增加为止。实验中多次利用玻璃棒,并且需要沿一个方向缓慢搅拌,目的是防止将丝状的DNA搅碎。
【详解】在DNA从细胞中释放的操作中,首先加蒸馏水使鸡血细胞吸水涨破,然后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目的是加速细胞的破裂,这有利于DNA的充分释放,A错误;搅拌时要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将丝状的DNA搅碎,不利于DNA絮状物的挑出,但不影响DNA的提取量,B正确;在析出DNA粘稠物时,要缓缓加入蒸馏水,且到粘稠物不再增加,如果加蒸馏水过快,会导致DNA的再溶解,从而影响DNA的提取量,C错误;DNA在95%的冷酒精中凝集效果最佳,D错误。
【点睛】熟悉DNA粗提取实验的实验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工程定向改造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
B. 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造蛋白质结构
C. 蛋白质工程能产生出自然界中不曾存在过的新型蛋白质分子
D. 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目前,蛋白质工程成功的例子不多,因为蛋白质的功能必须依赖于正确的高级结构,而科学家对大多数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的了解还很不够,要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需要的蛋白质还需要艰辛的探索。
【详解】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A正确;
B、蛋白质工程是通过改造基因来实现对蛋白质分子的改造的,B错误;
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出自然界中不曾存在过的新型蛋白质分子,C正确;
D、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要求考生识记蛋白质工程的概念,明确蛋白质工程是通过改造基因来实现对蛋白质的定向改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 下图是利用三倍体香蕉的茎尖培养脱毒香蕉植株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过程中发生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 ①阶段需要生长素而③阶段仅需要细胞分裂素
C. ①阶段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分化速度快
D. X阶段的细胞高度液泡化,排列疏松而无规则
【答案】D
【解析】
①~③过程中发生了有丝分裂,但没有发生减数分裂, A错误;①、③阶段都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只是两种激素的比例不同,B错误;①阶段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还未分化,C错误;X是经过①脱分化过程形成的愈伤组织,其细胞高度液泡化,排列疏松而无规则,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组织培养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①表示脱分化过程,形成的X是愈伤组织;②表示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整个过程中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没有发生减数分裂。
9.下列技术或方法与原理相符的是
A. 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全能性
B. 植物组织培养和制备单克隆抗体——细胞增殖
C.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酶的高效性
D. 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A项错误;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是细胞增殖,B项错误;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的原理是酶的专一性,C项错误;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工程
10.下图表示利用棉花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遗传改良的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需在适宜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混合物处理
B. ②过程能定向诱导原生质体产生优良性状的突变
C. ③过程中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
D. ④过程需用适宜配比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处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示信息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突变体的利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①过程是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需在适宜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A正确;②过程是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基因突变,由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需要经过筛选才可能获得优良性状的突变,B错误;③过程是脱分化,就是让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的细胞的过程,C正确;④过程是再分化,需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处理,D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梳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明辨图中数字所示的生理过程,并与突变体的利用建立联系。
11.以下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甲和乙分别表示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组分别是AA和BB。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 图中①过程通常用胰蛋白酶作用,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
B. 过程②常使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
C. 经过②和③过程形成的c细胞的染色体组一定为AABB
D. 该技术流程的目的是获得杂种细胞,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答案】B
【解析】
图中①过程通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作用,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A错误;过程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常使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B正确;经过②和③过程形成的c细胞的染色体组不一定为AABB,也有可能为AAAA或BBBB,C错误;该技术流程的目的是获得杂种植物,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D错误。
12.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为保证培养的动物细胞处于无菌、无毒的环境,需加入一定的维生素
B. 动物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箱中培养,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C. 培养液中有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
D. 细胞体外培养的适宜温度一般与动物的体温接近
【答案】A
【解析】
为保证培养的动物细胞处于无菌、无毒的环境,需加入一定的抗生素,A错误;动物细胞培养应在含5% CO2的恒温箱中培养, CO2的作用维持培养液的PH,B正确;动物培养液中需要有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C正确;细胞体外培养的适宜温度一般与动物的体温接近,D正确。
13. 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PEG是促细胞融合剂,可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
B. 用原生质体制备人工种子,要防止细胞破裂
C. 骨髓瘤细胞经免疫处理,可直接获得单克隆抗体
D. 核移植克隆的动物,其线粒体DNA来自供卵母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PEG是促细胞融合剂,但是不能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植物细胞需要先去除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才能融合,A错误;制备人工种子,需要用完整植物细胞,借助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实现,不需用原生质体,B错误;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骨髓瘤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
D、核移植克隆的动物,需要供核一方和供质一方(一般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细胞的细胞质),其线粒体DNA来自供卵母体,D正确。
考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人工种子的制备;细胞融合的概念及方法
14.某研究者利用细胞工程制备抗A的单克隆抗体。先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白兔(X、Y和Z),每只小白兔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白兔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制备B淋巴细胞时,免疫小白兔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 000以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抗原A注入小白兔体内的目的是获得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
B. 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第五次免疫后的Y小白兔
C. 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必需使用灭活的病毒进行促融
D. 融合细胞需经两次筛选才可获得只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答案】C
【解析】
制备抗A的单克隆抗体,必须先获得能产生抗A的B淋巴细胞,则需要将抗原A注入小白兔体内从而获得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A正确。由于第五次免疫后Y小白兔的血清抗体的效价最高,因此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B正确。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可以采用物理法(离心、电激)、化学法(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进行促融,C错误。融合细胞需经两次筛选才可获得只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第一次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用选择培养基),第二次是进一步筛选出能产生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
【点睛】学生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理解不清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15.细胞工程中,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是成功的关键。下列选择合理的是
A. 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培养有利于获得大量细胞
B. 选择早期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
C. 选择植物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一定能获得优质的突变体
D. 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抗毒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一般不再分裂,因此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培养不利于获得大量细胞,A错误;胚胎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全能性较高,因此选择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B正确;选择植物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可获得优质的突变体,C错误;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抗毒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D错误。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细胞工程的操作水平、对象、条件及手段
【名师点睛】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2、动物核移植包括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其中胚胎细胞核移植的难度较低,成功率较高。
16.精子内的顶体由溶酶体特化而来。精卵识别后,顶体膜与精子细胞膜融合,释放溶酶体酶使卵子外层形成孔洞,以利于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顶体内储存的溶酶体酶是在精子的溶酶体中合成的
B. 精子游向卵子所需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 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受精作用、ATP的形成途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顶体内储存的溶酶体酶是在精子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的,A错误;精子游向卵子所需的能量直接由ATP提供,动物细胞中产生ATP的部位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B正确;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则主要来自母方,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ATP的形成途径等相关知识,并与细胞呼吸建立联系,据此分析各选项。
17.下列关于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相遇后,释放顶体酶穿过透明带进入放射冠
B. 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
C. 精子与卵细胞膜相互融合,精子入卵
D. 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受精过程: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带(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
【详解】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相遇后,首先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溶解卵丘细胞间的物质,精子穿过放射冠进入透明带, A错误;透明带反应和卵黄膜封闭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其中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B正确; 精子与卵细胞膜相互融合,精子入卵,C正确; 精子进入卵黄膜后,卵子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同时形成雌雄原核,D正确。故选A。
18.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子的过程,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表示染色体组)。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
B. 细胞Ⅲ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
C. Ⅱ、Ⅲ和Ⅳ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培育转基因动物应选择细胞Ⅳ作为受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可知,图中细胞Ⅰ为卵原细胞,细胞Ⅱ为经过复制的初级卵母细胞,细胞Ⅲ可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细胞Ⅳ是经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受精卵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据此解题。
【详解】A、据图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需要促性腺激素处理,A正确;
B、图中看出次级卵母细胞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成熟的卵细胞,从而形成受精卵,B正确;
C、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而Ⅳ是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C错误;
D、动物基因工程中,利用动物的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因为该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过程和早期胚胎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考生要能够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化,难度适中。
19.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如图所示,a、b、c表示现代工程技术,①、②、③表示其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是核移植技术,①反映了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B. 若c是胚胎分割技术,③中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一定相同
C. ①②③中作为受体的动物品种是珍稀的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
D. 若b是体外受精技术,则②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若a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则①反应了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错误;胚胎分割技术所得个体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表现型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表现型还受环境的影响,B错误;①②③中作为供体的动物品种是珍惜的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而受体只要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即可,不需要是珍惜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C错误;若b是体外受精技术,则②为试管动物,这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核移植技术、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 胚胎干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的培养液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成分不同之处是不含有动物血清
B. ②过程采用酶处理的方式将内细胞团细胞分散开
C. ③过程培养基中需加入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成纤维细胞,以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
D. 早期胚胎继续发育会在外层形成滋养层细胞,最终这部分细胞发育为成体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过程的培养液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成分都含有动物血清,A错误。②过程采用胰酶或胶原酶消化桑葚胚或内细胞团,B正确。③过程培养是将胚胎干细胞接种到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进行培养,C错误。最终发育成成体的应该是内细胞团,D错误。
考点:本题综合考察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学生对动物细胞培养胚胎培养过程及相关条件的理解。
21.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髄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诱导分化成胰岛样细胞,再导入该患者体内。放射性兔疫分析结果表明诱导的胰岛样细胞团可以正常分泌胰岛素,患者的血糖恢复正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培养骨髄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通常需加入血清
B. 在体外连续培养时,利用胃蛋白酶将接触抑制的骨髄间充质干细胞分开
C. 在功能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D. 治疗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中通常要加入动物血清,A正确;在体外连续培养时,应该利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梅将接触抑制的骨髄间充质干细胞分开,但是不能用胃蛋白酶,B错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是万能干细胞,且其全能性受到了细胞质的限制,因此其没有发育的全能性,C错误;由于导入的是胰岛样细胞,与血型无关,治疗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不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
22.梅花鹿属于单胎动物,季节性发情,育种工作者希望通过胚胎工程技术对优良品种进行扩大繁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供体母鹿注射促激素可使其一次排出多个卵子
B. 培养早期胚胎的培养液中含有维生素、激素等多种能源物质
C. 当受体数量有限时,可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以获得更多的后代
D. 梅花鹿的胚胎形成后一直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可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A、给供体母鹿注射促激素可使其一次排出多个卵子,A正确;
B、维生素、激素都不是能源物质,B错误;
C、梅花鹿属于单胎动物,因此当受体数量有限时,无法通过胚胎分割技术以获得更多的后代,C错误;
D、梅花鹿的胚胎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而是处于游离状态,这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D错误。
故选A。
23.关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运用重组DNA技术可以将致病菌或病毒改造成威力巨大的生物武器
B. 转基因植物进入自然界后不会与野生物种杂交进而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C. 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D. 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马上停止实验,并销毁重组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有关生物安全问题,反对者的观点是:转基因植物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的风险和威胁。他们的理由:①转基因植物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或杂草;②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③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与细菌或病毒杂交,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④可能使杂草成为有抗除草剂基因的“超级杂草”,据此答题。
【详解】A、转基因技术如果被用于军事,制造出生物武器,那将是对人类社会极大的毁灭,A正确;
B、转基因生物有可能会在近缘物种之间通过花粉杂交,造成基因库的污染,B错误;
C、人类在推广转基因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C正确;
D、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马上停止实验,并销毁重组生物,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分析,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24.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 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D. 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特点:1.荒漠化;2.草原退化;3.生物多样性;4.水土流失。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西部大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故选D。
25.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是( )
A. 多获取农产品 B.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C. 使粮食增产 D. 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慌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功能综合农业生产体系,B正确,A、C、D均错误。
26.小流域治理已经从开始时的单纯造林和减水、减沙等工程,逐渐转移到生态经济型模式上,目标是( )
A. 建立节约型生态系统,获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B. 建立原始和现代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C. 建立稳定、高效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D. 建立农村小流域综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小流域治理模式是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以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的,其目标是建立稳定、持久、高效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7.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农业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B. 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较低
C. 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D.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A、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B错误;
C、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C正确;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是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D正确。
故选B。
28.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13世纪时曾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土地沙化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 地震引起地壳运动
C. 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长期干旱,造成沙漠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掠夺性的开发,造成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详解】高原成荒山秃岭,土地沙化,其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开发,超过环境的承载力,破坏了生态平衡。
故选C。
29.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A. 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 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
C. 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D. 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以及造纸厂、酒厂的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应本着城市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本着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等基本原理,对城市进行城市绿化、污水净化、废弃物处理、合理布局等措施。
【详解】A、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A正确;
B、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以减少污染的产出,B正确;
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在浮床上种植特殊的水生、半水生植物以吸收水中的化学元素,C正确;
D、严禁汽车上路及造纸厂、酒厂生产,一方面会严重阻滞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达到“断绝污染源头”的目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主要考查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相关内容,对于城市环境的治理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来考虑,即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30.根据下图说明我国现有的生产模式违反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 整体性原理 B. 协调与平衡原理
C.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 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该生产模式是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物质,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污染物的积累是由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途径发生了障碍,故生产模式没有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实例,能够区分清楚不同的实例所遵循的生态学原理,并能分析曲线图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非选择题
31.请回答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转基因植物的相关问题:
(1)培育转基因植物过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____,并且可以通过复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表达和发挥作用。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可利用DNA连接酶连接被限制酶切开的_____键。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部分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____、复制原点等。
(3)组成基因表达载体的单体是____。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是___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完成后才能驱动目的基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 填过程)合成mRNA。
(4)用两种限制酶XbaⅠ和SacⅠ(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若利用该片段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应选用的Ti质粒是如图中的____。
【答案】(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1分) 稳定存在 (2)磷酸二酯 标记基因
(3)脱氧核苷酸 RNA聚合酶 转录 (4)甲
【解析】
(1)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复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表达和发挥作用。(2)DNA连接酶连接限制酶打开的磷酸二酯键,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部分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复制原点等。(3)组成基因表达载体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完成后才能驱动目的基因通过转录合成mRNA。(4)用两种限制酶XbaⅠ和SacⅠ(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要确保质粒上也有这两种酶的切点,选A。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
【名师点睛】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1)根据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切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①应选择切点位于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如图甲可选择PstⅠ。
②不能选择切点位于目的基因内部的限制酶,如图甲不能选择SmaⅠ。
③为避免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和随意连接,也可使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如图甲也可选择用PstⅠ和EcoRⅠ两种限制酶(但要确保质粒上也有这两种酶的切点)。
(2)根据质粒的特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①所选限制酶要与切割目的基因的限制酶相一致,以确保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②质粒作为载体必须具备标记基因等,所以所选择的限制酶尽量不要破坏这些结构,如图乙中限制酶SmaⅠ会破坏标记基因;如果所选酶的切点不止一个,则切割重组后可能会丢失某些片段,若丢失的片段含复制起点区,则切割重组后的片段进入受体细胞后不能自主复制。
32.回答下列关于现代生物科技的问题:
(1)动物细胞培养时为了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常用_________处理剪碎的组织块,并用培养液将细胞稀释制成_________。
(2)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通入5%的CO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通常要在培养液中添加____。
(3)动物细胞核移植时普遍使用的去核方法是_________;常选用处于____-(时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主要是因为卵细胞大,易操作,含有促进表达的相关物质。
【答案】 (1). 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 (2). 细胞悬液 (3). 维持培养基的pH (4). 抗生素 (5). 显微操作去核法 (6). MⅡ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7). 细胞全能性
【解析】
试题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无菌、无毒的环境;②营养;③温度和pH;④气体环境:95%空气+5%CO2。
(1)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可以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并用培养液将细胞稀释制成细胞悬液。
(2)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通入5%的CO2,其目的是为了维持培养基的pH;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3)动物细胞核移植时常用显微操作去核法去除细胞核,并选用处于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主要是因为卵细胞大,易操作,且含有促进细胞全能性表达的相关物质。
【点睛】卵母细胞作为核移植技术的受体细胞的优点的归纳是本题的关键。
3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研究工作中,特别是新发展起来的杂交瘤技术,为制备单克隆抗体开辟了新途径。研究表明DNA合成有两条途径:“S途径”和“D途径”,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有“S途径”和“D途径”;骨髓瘤细胞只有“D途径”;HAT培养液中氨基喋呤可以阻断DNA合成的“D途径”。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阶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技术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础。
(2)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的优越性是_________。
(3)杂交瘤细胞既具备骨髓瘤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又具备淋巴细胞的_______的特点。
(4)图示用HAT培养液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融合的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HAT培养液中不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液中不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动物细胞融合 (2). 动物细胞培养 (3).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4). 在体外大量增殖(无限增殖) (5). 分泌特异性抗体 (6). 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 (7). 其DNA合成途径被氨基喋呤阻断而不能进行DNA复制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两次筛选的方法及目的:
项目
第一次筛选
第二次筛选
筛选原因
诱导融合后得到多种杂交细胞,另外还有未融合的细胞
由于小鼠在生活中还受到其他抗原的刺激,所以经选择性培养获得的杂交瘤细胞中有能产生其他抗体的细胞
筛选方法
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细胞融合后形成的细胞(“BB”细胞、“瘤瘤”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B瘤”细胞)才能生长
用多孔培养皿培养,在每个孔只有一个杂交瘤细胞的情况下开始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得到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筛选目的
得到杂交瘤细胞
得到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1)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为:将能够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种细胞,然后将其在体外或体内条件下大规模培养,获得大量特异性抗体。因此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是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
(2)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3)杂交瘤细胞是骨髓瘤细胞和淋巴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具备两种细胞的特点,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4)HAT选择培养基含有次黄嘌呤、氨基喋呤和胸腺嘧啶,其中氨基喋呤可阻断DNA合成的主要途径。主要途径阻断后,依靠应急途径,即在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TK(胸苷激酶)的作用下,利用胸腺嘧啶和次黄嘌呤合成DNA,缺少其中一种,DNA合成都不能发生。用于杂交的骨髓瘤细胞不含TK和HGPRT,故单个或融合骨髓瘤细胞将在HAT培养液中死亡。B淋巴细胞虽然有HGPRT和TK,但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难以长期存活和增殖传代。因此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在HAT培养液中生长繁殖。综上所述,图示用HAT培养液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融合的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HAT培养液中不生长的原因是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液中不生长的原因是其DNA合成途径被氨基喋呤阻断而不能进行DNA复制。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4.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如今试管婴儿已发展到第三代。
(1)第一代试管婴儿是将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完成受精,待受精卵发育到早期胚胎,再移入子宫继续发育产生的新个体。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
(2)第二代试管婴儿是指通过显微操作系统将单个精子直接注射到卵子中,使其受精的技术。
①该技术解决因男性因素导致的不育问题,如精子无顶体或顶体功能异常等。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中的__________将发育成顶体。受精阶段,顶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胚胎移植时,受体应处于适合的生理状况,因此可利用激素对受体进行_______处理。此外,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_______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3)第三代在人工助孕与显微操作的基础上,胚胎着床前进行基因诊断,使不孕不育夫妇不仅能喜得贵子,而且能优生优育。基因检测的原理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来检测是否有遗传病。
【答案】 (1). 雌、雄原核的融合 (2). 高尔基体 (3). 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 (4). 同期发情 (5). 免疫排斥 (6). DNA分子杂交
【解析】
【分析】
1、受精阶段主要包括: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进入卵黄膜,原核形成和配子结合。
2、精细胞的变形:细胞核→精子头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头部的顶体;中心体→精子的尾;线粒体→线粒体鞘(尾的基部);细胞内其他物质→原生质滴(最后脱落)。
3、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
(1)供体与受体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2)胚胎在早期母体中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3)子宫不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4)胚胎遗传性状不受受体任何影响。
【详解】(1)卵细胞是否受精的标志是在卵黄膜和透明带间隙是否看到两个极体,受精成功的标志是雌雄原核的融合。
(2)①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将发育成顶体;受精阶段,顶体的作用是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
②胚胎移植时,受体应处于适合的生理状况,此时可利用促性腺激素对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此外,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3)基因检测的原理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来检测是否有遗传病。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DNA连接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某DNA片段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B. 将限制酶切开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
C. 连接两条DNA链上碱基之间的氢键
D. 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连接起来,而不能将双链DNA片段平末端之间进行连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某DNA片段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是DNA聚合酶的功能,A项错误;将限制酶切开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是DNA连接酶的作用,B项正确;连接两条DNA链上碱基之间的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催化,C项错误;有的DNA连接酶(如T4DNA连接酶)既可以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连接起来,又可以将双链DNA片段平末端之间进行连接,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连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若要利用某目的基因(见图甲)和P1噬菌体载体(见图乙)构建重组DNA(见图丙),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是BglⅡ(A↓GATCT)、EcoRⅠ(G↓AATTC)和Sau3AⅠ(↓GATC)。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用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
B. 用BglⅡ和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
C. 用BglⅡ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
D. 用EcoRⅠ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
【答案】D
【解析】
用EcoR 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用DNA连接酶连接时可能会发生反向连接,故A项错误;用BglⅡ和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会产生两种DNA片段,一种含有目的基因,一种不含目的基因(该片段相当于只用EcoRⅠ切割),故B项错误;用BglⅡ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也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可能会发生反向连接,故C项错误;只有用EcoRⅠ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才能产生不同的黏性末端,防止发生反向连接,这样目的基因插入运载体后,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肯定与图丙相同,故D项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看准切割后目的基因插入的方向,只有用EcoRⅠ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构建的重组DNA中RNA聚合酶在插入的目的基因上的移动方向才一定与图丙相同。
3.下列关于cDNA文库及其建立过程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cDNA文库包含了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
B. 需从特定组织或细胞中提取DNA或RNA
C. 利用mRNA的反转录合成互补DNA片段
D. 合成的互补DNA片段需要连接在载体上
【答案】B
【解析】
建立cDNA文库需从特定组织或细胞中提取RNA,利用mRNA的反转录合成互补DNA片段,合成的互补DNA片段需要连接在载体上,导入受体菌群中保存。由于特定组织或细胞中只有部分基因转录生成mRNA,所以cDNA文库只包含了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
4.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图示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获得目的基因时,有四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
B. 质粒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切割
C.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切割后获得的黏性末端相同
D. 质粒中的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出目的基因已经表达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于限制酶Ⅱ能识别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限制酶Ⅰ不能识别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要将目的基因从该DNA链中提取出来,需要在目的基因左右切开,所以要用限制酶Ⅱ;质粒不能用限制酶Ⅱ,如果用该酶的话,质粒就会有两个切口。
【详解】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将目的基因左右切开切割,又由于DNA是双链,故需要有四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A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质粒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Ⅱ切割,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二者产生的粘性末端相同,都是,C正确;
D、质粒中的标记基因的作用是用来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D错误。
故选D。
5.有关PCR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B. 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转录
C. 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D. PCR扩增中不需要解旋酶解开双链DNA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其原理是DNA双链复制,故A项正确,B项错误;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C项正确;PCR扩增中首先要使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不需要解旋酶解开双链DNA,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在DNA的粗提取实验过程中,对DNA提取量影响较小的是
A. 使鸡血细胞在蒸馏水中充分破裂,释放出DNA等核物质
B. 搅拌时要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动
C. 在析出DNA黏稠物时,要缓缓加入蒸馏水,直至黏稠物不再增多
D. 要用冷酒精沉淀DNA,甚至可将混合液再放入冰箱中冷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DNA的粗提取实验过程中,为了确保DNA提取量,从选材到各步骤的操作均非常重要。选材的标准:DNA含量高,并且材料易得.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不采用哺乳动物的血液。由于DNA在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低,因此可向DNA溶解液中缓缓加入蒸馏水,且到粘稠物不再增加为止。实验中多次利用玻璃棒,并且需要沿一个方向缓慢搅拌,目的是防止将丝状的DNA搅碎。
【详解】在DNA从细胞中释放的操作中,首先加蒸馏水使鸡血细胞吸水涨破,然后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目的是加速细胞的破裂,这有利于DNA的充分释放,A错误;搅拌时要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将丝状的DNA搅碎,不利于DNA絮状物的挑出,但不影响DNA的提取量,B正确;在析出DNA粘稠物时,要缓缓加入蒸馏水,且到粘稠物不再增加,如果加蒸馏水过快,会导致DNA的再溶解,从而影响DNA的提取量,C错误;DNA在95%的冷酒精中凝集效果最佳,D错误。
【点睛】熟悉DNA粗提取实验的实验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工程定向改造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
B. 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造蛋白质结构
C. 蛋白质工程能产生出自然界中不曾存在过的新型蛋白质分子
D. 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目前,蛋白质工程成功的例子不多,因为蛋白质的功能必须依赖于正确的高级结构,而科学家对大多数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的了解还很不够,要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需要的蛋白质还需要艰辛的探索。
【详解】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A正确;
B、蛋白质工程是通过改造基因来实现对蛋白质分子的改造的,B错误;
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出自然界中不曾存在过的新型蛋白质分子,C正确;
D、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要求考生识记蛋白质工程的概念,明确蛋白质工程是通过改造基因来实现对蛋白质的定向改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 下图是利用三倍体香蕉的茎尖培养脱毒香蕉植株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过程中发生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 ①阶段需要生长素而③阶段仅需要细胞分裂素
C. ①阶段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分化速度快
D. X阶段的细胞高度液泡化,排列疏松而无规则
【答案】D
【解析】
①~③过程中发生了有丝分裂,但没有发生减数分裂, A错误;①、③阶段都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只是两种激素的比例不同,B错误;①阶段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还未分化,C错误;X是经过①脱分化过程形成的愈伤组织,其细胞高度液泡化,排列疏松而无规则,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组织培养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①表示脱分化过程,形成的X是愈伤组织;②表示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整个过程中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没有发生减数分裂。
9.下列技术或方法与原理相符的是
A. 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全能性
B. 植物组织培养和制备单克隆抗体——细胞增殖
C.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酶的高效性
D. 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人参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A项错误;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是细胞增殖,B项错误;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壁的原理是酶的专一性,C项错误;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工程
10.下图表示利用棉花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遗传改良的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需在适宜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混合物处理
B. ②过程能定向诱导原生质体产生优良性状的突变
C. ③过程中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
D. ④过程需用适宜配比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处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示信息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突变体的利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①过程是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需在适宜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A正确;②过程是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基因突变,由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需要经过筛选才可能获得优良性状的突变,B错误;③过程是脱分化,就是让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的细胞的过程,C正确;④过程是再分化,需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处理,D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梳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明辨图中数字所示的生理过程,并与突变体的利用建立联系。
11.以下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甲和乙分别表示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组分别是AA和BB。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 图中①过程通常用胰蛋白酶作用,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
B. 过程②常使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
C. 经过②和③过程形成的c细胞的染色体组一定为AABB
D. 该技术流程的目的是获得杂种细胞,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答案】B
【解析】
图中①过程通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作用,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A错误;过程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常使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B正确;经过②和③过程形成的c细胞的染色体组不一定为AABB,也有可能为AAAA或BBBB,C错误;该技术流程的目的是获得杂种植物,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D错误。
12.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为保证培养的动物细胞处于无菌、无毒的环境,需加入一定的维生素
B. 动物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箱中培养,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C. 培养液中有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
D. 细胞体外培养的适宜温度一般与动物的体温接近
【答案】A
【解析】
为保证培养的动物细胞处于无菌、无毒的环境,需加入一定的抗生素,A错误;动物细胞培养应在含5% CO2的恒温箱中培养, CO2的作用维持培养液的PH,B正确;动物培养液中需要有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C正确;细胞体外培养的适宜温度一般与动物的体温接近,D正确。
13. 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PEG是促细胞融合剂,可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
B. 用原生质体制备人工种子,要防止细胞破裂
C. 骨髓瘤细胞经免疫处理,可直接获得单克隆抗体
D. 核移植克隆的动物,其线粒体DNA来自供卵母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PEG是促细胞融合剂,但是不能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植物细胞需要先去除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才能融合,A错误;制备人工种子,需要用完整植物细胞,借助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实现,不需用原生质体,B错误;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骨髓瘤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
D、核移植克隆的动物,需要供核一方和供质一方(一般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细胞的细胞质),其线粒体DNA来自供卵母体,D正确。
考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人工种子的制备;细胞融合的概念及方法
14.某研究者利用细胞工程制备抗A的单克隆抗体。先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白兔(X、Y和Z),每只小白兔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白兔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制备B淋巴细胞时,免疫小白兔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 000以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抗原A注入小白兔体内的目的是获得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
B. 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第五次免疫后的Y小白兔
C. 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必需使用灭活的病毒进行促融
D. 融合细胞需经两次筛选才可获得只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答案】C
【解析】
制备抗A的单克隆抗体,必须先获得能产生抗A的B淋巴细胞,则需要将抗原A注入小白兔体内从而获得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A正确。由于第五次免疫后Y小白兔的血清抗体的效价最高,因此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B正确。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可以采用物理法(离心、电激)、化学法(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进行促融,C错误。融合细胞需经两次筛选才可获得只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第一次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用选择培养基),第二次是进一步筛选出能产生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
【点睛】学生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理解不清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15.细胞工程中,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是成功的关键。下列选择合理的是
A. 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培养有利于获得大量细胞
B. 选择早期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
C. 选择植物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一定能获得优质的突变体
D. 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抗毒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一般不再分裂,因此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培养不利于获得大量细胞,A错误;胚胎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全能性较高,因此选择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B正确;选择植物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可获得优质的突变体,C错误;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抗毒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D错误。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细胞工程的操作水平、对象、条件及手段
【名师点睛】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2、动物核移植包括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其中胚胎细胞核移植的难度较低,成功率较高。
16.精子内的顶体由溶酶体特化而来。精卵识别后,顶体膜与精子细胞膜融合,释放溶酶体酶使卵子外层形成孔洞,以利于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顶体内储存的溶酶体酶是在精子的溶酶体中合成的
B. 精子游向卵子所需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 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受精作用、ATP的形成途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顶体内储存的溶酶体酶是在精子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的,A错误;精子游向卵子所需的能量直接由ATP提供,动物细胞中产生ATP的部位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B正确;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则主要来自母方,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ATP的形成途径等相关知识,并与细胞呼吸建立联系,据此分析各选项。
17.下列关于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相遇后,释放顶体酶穿过透明带进入放射冠
B. 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
C. 精子与卵细胞膜相互融合,精子入卵
D. 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受精过程: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带(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
【详解】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相遇后,首先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溶解卵丘细胞间的物质,精子穿过放射冠进入透明带, A错误;透明带反应和卵黄膜封闭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其中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B正确; 精子与卵细胞膜相互融合,精子入卵,C正确; 精子进入卵黄膜后,卵子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同时形成雌雄原核,D正确。故选A。
18.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子的过程,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表示染色体组)。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
B. 细胞Ⅲ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
C. Ⅱ、Ⅲ和Ⅳ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培育转基因动物应选择细胞Ⅳ作为受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可知,图中细胞Ⅰ为卵原细胞,细胞Ⅱ为经过复制的初级卵母细胞,细胞Ⅲ可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细胞Ⅳ是经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受精卵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据此解题。
【详解】A、据图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需要促性腺激素处理,A正确;
B、图中看出次级卵母细胞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成熟的卵细胞,从而形成受精卵,B正确;
C、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而Ⅳ是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C错误;
D、动物基因工程中,利用动物的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因为该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过程和早期胚胎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考生要能够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化,难度适中。
19.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如图所示,a、b、c表示现代工程技术,①、②、③表示其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是核移植技术,①反映了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B. 若c是胚胎分割技术,③中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一定相同
C. ①②③中作为受体的动物品种是珍稀的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
D. 若b是体外受精技术,则②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若a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则①反应了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错误;胚胎分割技术所得个体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表现型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表现型还受环境的影响,B错误;①②③中作为供体的动物品种是珍惜的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而受体只要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即可,不需要是珍惜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C错误;若b是体外受精技术,则②为试管动物,这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核移植技术、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 胚胎干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的培养液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成分不同之处是不含有动物血清
B. ②过程采用酶处理的方式将内细胞团细胞分散开
C. ③过程培养基中需加入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成纤维细胞,以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
D. 早期胚胎继续发育会在外层形成滋养层细胞,最终这部分细胞发育为成体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过程的培养液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成分都含有动物血清,A错误。②过程采用胰酶或胶原酶消化桑葚胚或内细胞团,B正确。③过程培养是将胚胎干细胞接种到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进行培养,C错误。最终发育成成体的应该是内细胞团,D错误。
考点:本题综合考察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学生对动物细胞培养胚胎培养过程及相关条件的理解。
21.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髄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诱导分化成胰岛样细胞,再导入该患者体内。放射性兔疫分析结果表明诱导的胰岛样细胞团可以正常分泌胰岛素,患者的血糖恢复正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培养骨髄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通常需加入血清
B. 在体外连续培养时,利用胃蛋白酶将接触抑制的骨髄间充质干细胞分开
C. 在功能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D. 治疗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中通常要加入动物血清,A正确;在体外连续培养时,应该利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梅将接触抑制的骨髄间充质干细胞分开,但是不能用胃蛋白酶,B错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是万能干细胞,且其全能性受到了细胞质的限制,因此其没有发育的全能性,C错误;由于导入的是胰岛样细胞,与血型无关,治疗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不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
22.梅花鹿属于单胎动物,季节性发情,育种工作者希望通过胚胎工程技术对优良品种进行扩大繁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供体母鹿注射促激素可使其一次排出多个卵子
B. 培养早期胚胎的培养液中含有维生素、激素等多种能源物质
C. 当受体数量有限时,可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以获得更多的后代
D. 梅花鹿的胚胎形成后一直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可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A、给供体母鹿注射促激素可使其一次排出多个卵子,A正确;
B、维生素、激素都不是能源物质,B错误;
C、梅花鹿属于单胎动物,因此当受体数量有限时,无法通过胚胎分割技术以获得更多的后代,C错误;
D、梅花鹿的胚胎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而是处于游离状态,这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D错误。
故选A。
23.关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运用重组DNA技术可以将致病菌或病毒改造成威力巨大的生物武器
B. 转基因植物进入自然界后不会与野生物种杂交进而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C. 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D. 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马上停止实验,并销毁重组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有关生物安全问题,反对者的观点是:转基因植物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的风险和威胁。他们的理由:①转基因植物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或杂草;②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③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与细菌或病毒杂交,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④可能使杂草成为有抗除草剂基因的“超级杂草”,据此答题。
【详解】A、转基因技术如果被用于军事,制造出生物武器,那将是对人类社会极大的毁灭,A正确;
B、转基因生物有可能会在近缘物种之间通过花粉杂交,造成基因库的污染,B错误;
C、人类在推广转基因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C正确;
D、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马上停止实验,并销毁重组生物,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分析,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
24.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 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D. 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特点:1.荒漠化;2.草原退化;3.生物多样性;4.水土流失。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西部大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故选D。
25.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是( )
A. 多获取农产品 B.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C. 使粮食增产 D. 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慌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功能综合农业生产体系,B正确,A、C、D均错误。
26.小流域治理已经从开始时的单纯造林和减水、减沙等工程,逐渐转移到生态经济型模式上,目标是( )
A. 建立节约型生态系统,获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B. 建立原始和现代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C. 建立稳定、高效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D. 建立农村小流域综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小流域治理模式是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以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的,其目标是建立稳定、持久、高效的复合系统,获得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7.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农业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B. 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较低
C. 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D.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A、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B错误;
C、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C正确;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是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D正确。
故选B。
28.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13世纪时曾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土地沙化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 地震引起地壳运动
C. 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长期干旱,造成沙漠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掠夺性的开发,造成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详解】高原成荒山秃岭,土地沙化,其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开发,超过环境的承载力,破坏了生态平衡。
故选C。
29.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A. 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 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
C. 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D. 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以及造纸厂、酒厂的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应本着城市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本着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等基本原理,对城市进行城市绿化、污水净化、废弃物处理、合理布局等措施。
【详解】A、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A正确;
B、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以减少污染的产出,B正确;
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在浮床上种植特殊的水生、半水生植物以吸收水中的化学元素,C正确;
D、严禁汽车上路及造纸厂、酒厂生产,一方面会严重阻滞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达到“断绝污染源头”的目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主要考查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相关内容,对于城市环境的治理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来考虑,即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30.根据下图说明我国现有的生产模式违反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 整体性原理 B. 协调与平衡原理
C.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 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该生产模式是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物质,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污染物的积累是由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途径发生了障碍,故生产模式没有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实例,能够区分清楚不同的实例所遵循的生态学原理,并能分析曲线图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非选择题
31.请回答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转基因植物的相关问题:
(1)培育转基因植物过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____,并且可以通过复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表达和发挥作用。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可利用DNA连接酶连接被限制酶切开的_____键。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部分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____、复制原点等。
(3)组成基因表达载体的单体是____。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是___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完成后才能驱动目的基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 填过程)合成mRNA。
(4)用两种限制酶XbaⅠ和SacⅠ(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若利用该片段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应选用的Ti质粒是如图中的____。
【答案】(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1分) 稳定存在 (2)磷酸二酯 标记基因
(3)脱氧核苷酸 RNA聚合酶 转录 (4)甲
【解析】
(1)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复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表达和发挥作用。(2)DNA连接酶连接限制酶打开的磷酸二酯键,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部分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复制原点等。(3)组成基因表达载体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完成后才能驱动目的基因通过转录合成mRNA。(4)用两种限制酶XbaⅠ和SacⅠ(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要确保质粒上也有这两种酶的切点,选A。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
【名师点睛】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1)根据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切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①应选择切点位于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如图甲可选择PstⅠ。
②不能选择切点位于目的基因内部的限制酶,如图甲不能选择SmaⅠ。
③为避免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和随意连接,也可使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如图甲也可选择用PstⅠ和EcoRⅠ两种限制酶(但要确保质粒上也有这两种酶的切点)。
(2)根据质粒的特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①所选限制酶要与切割目的基因的限制酶相一致,以确保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②质粒作为载体必须具备标记基因等,所以所选择的限制酶尽量不要破坏这些结构,如图乙中限制酶SmaⅠ会破坏标记基因;如果所选酶的切点不止一个,则切割重组后可能会丢失某些片段,若丢失的片段含复制起点区,则切割重组后的片段进入受体细胞后不能自主复制。
32.回答下列关于现代生物科技的问题:
(1)动物细胞培养时为了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常用_________处理剪碎的组织块,并用培养液将细胞稀释制成_________。
(2)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通入5%的CO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通常要在培养液中添加____。
(3)动物细胞核移植时普遍使用的去核方法是_________;常选用处于____-(时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主要是因为卵细胞大,易操作,含有促进表达的相关物质。
【答案】 (1). 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 (2). 细胞悬液 (3). 维持培养基的pH (4). 抗生素 (5). 显微操作去核法 (6). MⅡ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7). 细胞全能性
【解析】
试题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无菌、无毒的环境;②营养;③温度和pH;④气体环境:95%空气+5%CO2。
(1)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可以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并用培养液将细胞稀释制成细胞悬液。
(2)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通入5%的CO2,其目的是为了维持培养基的pH;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3)动物细胞核移植时常用显微操作去核法去除细胞核,并选用处于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主要是因为卵细胞大,易操作,且含有促进细胞全能性表达的相关物质。
【点睛】卵母细胞作为核移植技术的受体细胞的优点的归纳是本题的关键。
3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研究工作中,特别是新发展起来的杂交瘤技术,为制备单克隆抗体开辟了新途径。研究表明DNA合成有两条途径:“S途径”和“D途径”,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有“S途径”和“D途径”;骨髓瘤细胞只有“D途径”;HAT培养液中氨基喋呤可以阻断DNA合成的“D途径”。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阶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技术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础。
(2)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的优越性是_________。
(3)杂交瘤细胞既具备骨髓瘤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又具备淋巴细胞的_______的特点。
(4)图示用HAT培养液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融合的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HAT培养液中不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液中不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动物细胞融合 (2). 动物细胞培养 (3).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4). 在体外大量增殖(无限增殖) (5). 分泌特异性抗体 (6). 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 (7). 其DNA合成途径被氨基喋呤阻断而不能进行DNA复制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两次筛选的方法及目的:
项目
第一次筛选
第二次筛选
筛选原因
诱导融合后得到多种杂交细胞,另外还有未融合的细胞
由于小鼠在生活中还受到其他抗原的刺激,所以经选择性培养获得的杂交瘤细胞中有能产生其他抗体的细胞
筛选方法
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细胞融合后形成的细胞(“BB”细胞、“瘤瘤”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B瘤”细胞)才能生长
用多孔培养皿培养,在每个孔只有一个杂交瘤细胞的情况下开始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得到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筛选目的
得到杂交瘤细胞
得到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1)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为:将能够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种细胞,然后将其在体外或体内条件下大规模培养,获得大量特异性抗体。因此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是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
(2)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3)杂交瘤细胞是骨髓瘤细胞和淋巴细胞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具备两种细胞的特点,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4)HAT选择培养基含有次黄嘌呤、氨基喋呤和胸腺嘧啶,其中氨基喋呤可阻断DNA合成的主要途径。主要途径阻断后,依靠应急途径,即在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TK(胸苷激酶)的作用下,利用胸腺嘧啶和次黄嘌呤合成DNA,缺少其中一种,DNA合成都不能发生。用于杂交的骨髓瘤细胞不含TK和HGPRT,故单个或融合骨髓瘤细胞将在HAT培养液中死亡。B淋巴细胞虽然有HGPRT和TK,但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难以长期存活和增殖传代。因此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在HAT培养液中生长繁殖。综上所述,图示用HAT培养液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融合的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HAT培养液中不生长的原因是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液中不生长的原因是其DNA合成途径被氨基喋呤阻断而不能进行DNA复制。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4.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如今试管婴儿已发展到第三代。
(1)第一代试管婴儿是将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完成受精,待受精卵发育到早期胚胎,再移入子宫继续发育产生的新个体。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
(2)第二代试管婴儿是指通过显微操作系统将单个精子直接注射到卵子中,使其受精的技术。
①该技术解决因男性因素导致的不育问题,如精子无顶体或顶体功能异常等。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中的__________将发育成顶体。受精阶段,顶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胚胎移植时,受体应处于适合的生理状况,因此可利用激素对受体进行_______处理。此外,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_______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3)第三代在人工助孕与显微操作的基础上,胚胎着床前进行基因诊断,使不孕不育夫妇不仅能喜得贵子,而且能优生优育。基因检测的原理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来检测是否有遗传病。
【答案】 (1). 雌、雄原核的融合 (2). 高尔基体 (3). 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 (4). 同期发情 (5). 免疫排斥 (6). DNA分子杂交
【解析】
【分析】
1、受精阶段主要包括: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进入卵黄膜,原核形成和配子结合。
2、精细胞的变形:细胞核→精子头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头部的顶体;中心体→精子的尾;线粒体→线粒体鞘(尾的基部);细胞内其他物质→原生质滴(最后脱落)。
3、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
(1)供体与受体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2)胚胎在早期母体中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3)子宫不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4)胚胎遗传性状不受受体任何影响。
【详解】(1)卵细胞是否受精的标志是在卵黄膜和透明带间隙是否看到两个极体,受精成功的标志是雌雄原核的融合。
(2)①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将发育成顶体;受精阶段,顶体的作用是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
②胚胎移植时,受体应处于适合的生理状况,此时可利用促性腺激素对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此外,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3)基因检测的原理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来检测是否有遗传病。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