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新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新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素含有镁元素 B. 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 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 D. 胰岛素含有碳元素
【答案】C
【解析】
镁元素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缺镁会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叶片变黄,故A项正确。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成分,之所以它能运输氧气,就是因为血红蛋白富含亚铁离子,易与氧结合,故B对。C错:糖类只含C、H、O三种元素,脱氧核糖是五碳糖。D对:胰岛素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四种元素。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属基础题。
2. 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B. 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C. 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D. 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
【答案】A
【解析】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一个共同点:第一阶段都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故A项错。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H],2个阶段产生的[H]都参与第三阶段与氧的结合,而第二和第三阶段均在线粒体中进行,故B对。对于C项,各位应记住一些特例,比如在讲化能合成作用时,就讲到了硝化细菌能利用氨气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D项也对,因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为其暗反应阶段提供[H]和ATP,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化能合成作用等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熟练,属基础题。
3. 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 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 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 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本题B项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故活化能是一定的,而酶的作用本质是降低活化能,温度降低只是使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减弱。其它三项均正确,因为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在高温下空间结构易被破坏而失活,最适温度是酶活性最强的温度,但不是保存酶的最适合温度,一般是适当的低温保存。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知识,学生对活化能的概念理解方面易出错,属基础题。
4. 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 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D. 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答案】C
【解析】
本题C项出现知识性错误体现在: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被动运输,不需要耗能,只有主动运输才会耗能。A项中DNA的复制需要消耗能量用于断开氢键来解开螺旋,B项中提到的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能量ATP和还原剂[H],要记住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D项考查呼吸作用的场所,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能产生少量ATP。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ATP的产生和利用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中档题
5. 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B. 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参与
C. 有丝分裂中期,发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 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答案】B
【解析】
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均位于细胞中央一个平面上,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故形象地把该平面称为赤道板,故赤道板不是结构,故A项错。DNA复制第一步是解旋,需要解旋酶和能量,故B对。C错:注意与减数分裂区分开,联会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D错: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间期,大约占90%~95%。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这一重要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掌握是否熟练,属基础题。
6. 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白细胞和红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来的
B. 基因突变可使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
C. 同一个体的小肠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所含基因不同
D. 同一个体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比叶肉细胞的强
【答案】C
【解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个体的所有体细胞来自于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故均含有相同的全套基因,因此C项错误。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故A对。B项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在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D正确: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分化程度低)比成熟的细胞分化能力强。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这一热点概念,意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辨析,属基础题。
7.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 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 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答案】D
【解析】
植物激素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茎尖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可对同一细胞起作用。D项错: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属基础题。
8. 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
B. 加入少许CaC03能避免叶绿素被破坏
C. 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D. 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C项错误有2点,一是提取色素应该用无水乙醇,二是叶绿体中含有胡萝卜素,还含有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它选项正确。加入少许CaC03 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菠菜叶富含叶绿素,可作为实验材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教材重要实验——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
9. 在温度、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消毒后有生活力的小麦种子一直浸没在无菌水中,会使种子死亡。下列对种子死亡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A. 缺乏胚芽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B. 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C. 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释放
D. 呼吸作用的产物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答案】D
【解析】
小麦是单子叶植物,其种子含有胚和胚乳,胚乳可为胚芽生长提供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种子在萌发长出嫩叶后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用于细胞生命活动,大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可见ABC三项均不合理。抓住题目中的“一直浸没”这一信息,联想到种子长期无氧呼吸会产生较多酒精,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应用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属基础题。
10.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 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 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 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答案】D
【解析】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A正确;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B正确;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C正确;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根据酶的专一性,纤维素酶不能降解细菌细胞壁,D错误。
【考点定位】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要熟练掌握酶的相关知识点:
1、理解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牢记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11.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提到的心脏病是免疫系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例如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故选D项。A项是在器官移植中由于细胞免疫引起的排异反应。B项涉及的是过敏反应,C项是免疫缺陷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这一知识点,属基础题。
12. 甲(ATGG)是一段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 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 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 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答案】D
【解析】
甲是DNA,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乙是转录产物RNA,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由磷酸、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构成四种核糖核苷酸。但由于题目中甲乙都只涉及3种碱基,故共含6种核苷酸。丙是ATP,由腺嘌呤、核糖、3个磷酸集团组成,故上述三者都含有糖。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乙水解的产物应该为核糖核苷酸,不是ATP。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核酸的有关知识,综合性强,属中档难度题。
1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 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 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答案】D
【解析】
病毒按寄主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T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故B项错误。病毒按所含核酸分:DNA病毒和RNA病毒,即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T2噬菌体是DNA病毒,DNA不含硫元素,因此A、C两项错。病毒是严格寄生的生物,利用寄主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增殖,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病毒的有关知识,考查知识点较多,属易错题。
14.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自养生物
B. 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 大肠杆菌遗传信息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D. 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将CO2和H2O合成为糖类,因此是自养生物,A正确;蓝藻为原核生物,虽然无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细胞核,C错误;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CO2和H2O,CO2和H2O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D正确。
【点睛】疑难辨析——自养生物与生产者
自养生物是指将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无机物CO2等合成为有机物的生物,包括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等,以及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15.(2017•海南卷)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熟知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过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6. 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MN血型和Rh血型是其中的两种。MN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l对等位基因M、N控制,M血型的基因型为MM,N血型的基因型为NN,MN血型的基因型为MN; Rh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另l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RR和Rr表现为Rh阳性,rr表现为Rh阴性: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若某对夫妇中,丈夫和妻子的血型均为MN型-Rh阳性,且已生出1个血型为MN型-Rh阴性的儿子,则再生1个血型为MN型-Rh阳性女儿的概率是
A. 3/8 B. 3/16 C. 1/8 D. 1/16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这对夫妇基因型分别为MNR、MNR,生出一个MNrr的儿子,采用隐形突破法,由儿子的rr可逆推出双亲都为MNRr。接着就是正推型问题:夫妇MNRr×MNRr→MNR 的女儿,采用分支法,双亲MN ×MN →2/4 MN, 双亲 Rr× Rr→3/4R_,而再生女儿的概念是1/2,所以再生1个血型为MN型-Rh阳性女儿的概率是2/4×3/4×1/2=3/16.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自由定律的应用,涉及逆推型和正推型题型的解法,意在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属能力要求高的难题。
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糖原 B. 抗体
C. 胰岛素 D. 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详解】A、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中,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
B、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而血清和组织液属于人体的内环境,B错误;
C、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氨基酸属于营养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 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C. 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D.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A、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因此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A正确;
B、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B正确;
C、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错误;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C。
19.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 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 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 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答案】B
【解析】
K+主要位于细胞内液,Na+主要位于细胞外液,所以B项表述错误,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低。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主要原因是K+外流,使神经元膜外电势增高;动作电位则是膜外Na+内流,使膜内电势升高,变为外负内正,所以A、C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无机盐离子的有关功能,属基础题。
20. 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 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答案】D
【解析】
细胞外液包括淋巴、组织液、血浆。组织液可直接进入淋巴、血浆,淋巴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先进入血浆,之后才能进入组织液。血浆可以进入组织液不能直接进入淋巴。所以ABC项表述都正确。D项错: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淋巴中含量很少。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外液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
21. 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 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 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 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故A、D表述错误。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应属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也只有特异性免疫中才会产生。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属基础题。
2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叙述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
23. 关于糖分解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甜菜里的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B. 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
C. 发芽小麦种子中的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
D. 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蔗糖、乳糖、麦芽糖都是二糖。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麦芽糖水解的产物全部为葡萄糖。纤维素是多糖,经含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糖类的知识,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
24.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 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 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 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阶段群落结构比灌木阶段复杂,所以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所以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详解】从放入捕食者后蝌蚪的存活率可知,甲、丙两种蝌蚪随捕食者种类增加,存活率下降,而乙蝌蚪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不符合题意;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不符合题意;从池塘1的结果可知,三种蝌蚪竞争的结果是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不符合题意;因为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数量减少,与乙的竞争减弱,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D符合题意。
故选D。
26.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 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B.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泄物,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不断地输入又被输出,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还有一部分储存在自身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这部分的能量又可以流给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7.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
A. tRNA种类不同 B. mRNA碱基序列不同
C. 核糖体成分不同 D. 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和肽链的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DNA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不同从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详解】A、由题意可知,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tRNA的种类相同,A错误;
B、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由mRNA上的碱基序列决定的,所以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的两种蛋白质原因参与形成这两种蛋白质是mRNA的碱基序列不同,B正确;
C、核糖体成分相同,都是蛋白质和RNA,C错误;
D、在所有生物中,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相同,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分化、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综合应用,分析时从转录和翻译过程去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便于理解和掌握。
28.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介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A. 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 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 组尖端不能
C. 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生长素不能
D. 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生长素不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可知c组尖端和d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c组和d组的区别是d组胚芽鞘是倒置的。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据图中的实验处理结果,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9.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 F2中红花植株基因型有2种
C.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比红花植株的多
D. 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即红花:白花比例接近9:7;又由于“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该杂交相当于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由此可以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并且A_B_表现为红花,其余全部表现为白花。
【详解】由分析可知,白花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_bb、aaB_、aabb,即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有5种,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A错误;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得到的F1(AaBb)自交,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错误;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有5种,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只有4种, C正确;由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比例确定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确定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型,再结合选项准确判断。
30.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A.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意“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可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G、g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题意“子一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且双亲的表现型不同”可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GXg和XgY;再结合题意“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使”,可进一步推测:G基因纯合时致死。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题
31.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并可推测,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2)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________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湿度(或答相对湿度)(2分)温度相同的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增加(2分)
(2)四(2分)该实验组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由此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并可推测,增加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2)比较实验组二、三、四可知,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1℃左右,而第四组的25℃还远低于最适温度,所以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的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分析,该实验涉及“温度”和“相对湿度”两个自变量,所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一定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例如该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一、二温度相同,可以用来研究相对湿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而实验组二、三、四的相对湿度相同,可以用来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 A、B 和 C 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B 和 C 两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 C 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________,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__________。
(3)怀孕母亲缺碘时,C 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 A 和 B 的分泌量_________,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______________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 (2). 甲状腺激素 (3). 增加 (4). 升高(增强) (5). 增加 (6). 脑
【解析】
【分析】
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分析,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则机体的产热量增加,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会增强。
(3)碘是组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则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C)分泌量会下降,通过 (负)反馈调节机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和促甲状腺激素(B)的合成和分泌增加,结果甲状腺增生(大脖子病),胎儿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尤其脑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激素的名称,明确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33. 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⑴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 。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
⑵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 。
【答案】⑴一 F2中高茎:矮茎=3:1 4 5 ⑵27:21:9:7
【解析】
⑴根据F2中,高茎:矮茎=(162+126):(54+42)=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受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花基因型为AB;白花的基因型为Abb、aaB、aabb。根据纯合白花和纯合白花杂交出现紫花(AB),可知亲本纯合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故F1的基因型为AaBbDd,因此F2的矮茎紫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四种基因型,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5种基因型。⑵F1的基因型是AaBbDd,A和B一起考虑,D和d基因单独考虑分别求出相应的表现型比例,然后相乘即可。即AaBb自交,后代紫花(AB):白花(Abb、aaB、aabb)=9:7,Dd自交,后代高茎:矮茎=3:1,因此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27:21:9:7。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 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答案】(1)样方 标志重捕(每空1分,共2分)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分) (3)恢复力(2分) (4)垂直(2分)
【解析】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通常用样方法,而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通常用标志重捕法。 (2)丰富度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而不是某一物种的数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营养结构越复杂,则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即遭到破坏后恢复原貌越难。(4)群落结构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对光等资源的利用能力,同时也降低了种群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属基础题。
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素含有镁元素 B. 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 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 D. 胰岛素含有碳元素
【答案】C
【解析】
镁元素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缺镁会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叶片变黄,故A项正确。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成分,之所以它能运输氧气,就是因为血红蛋白富含亚铁离子,易与氧结合,故B对。C错:糖类只含C、H、O三种元素,脱氧核糖是五碳糖。D对:胰岛素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四种元素。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属基础题。
2. 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B. 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C. 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D. 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
【答案】A
【解析】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一个共同点:第一阶段都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故A项错。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H],2个阶段产生的[H]都参与第三阶段与氧的结合,而第二和第三阶段均在线粒体中进行,故B对。对于C项,各位应记住一些特例,比如在讲化能合成作用时,就讲到了硝化细菌能利用氨气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D项也对,因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为其暗反应阶段提供[H]和ATP,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化能合成作用等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熟练,属基础题。
3. 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 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 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 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本题B项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故活化能是一定的,而酶的作用本质是降低活化能,温度降低只是使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减弱。其它三项均正确,因为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在高温下空间结构易被破坏而失活,最适温度是酶活性最强的温度,但不是保存酶的最适合温度,一般是适当的低温保存。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知识,学生对活化能的概念理解方面易出错,属基础题。
4. 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 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D. 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答案】C
【解析】
本题C项出现知识性错误体现在: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被动运输,不需要耗能,只有主动运输才会耗能。A项中DNA的复制需要消耗能量用于断开氢键来解开螺旋,B项中提到的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能量ATP和还原剂[H],要记住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D项考查呼吸作用的场所,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能产生少量ATP。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ATP的产生和利用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中档题
5. 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B. 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参与
C. 有丝分裂中期,发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 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答案】B
【解析】
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均位于细胞中央一个平面上,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故形象地把该平面称为赤道板,故赤道板不是结构,故A项错。DNA复制第一步是解旋,需要解旋酶和能量,故B对。C错:注意与减数分裂区分开,联会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D错: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间期,大约占90%~95%。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这一重要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掌握是否熟练,属基础题。
6. 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白细胞和红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来的
B. 基因突变可使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
C. 同一个体的小肠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所含基因不同
D. 同一个体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比叶肉细胞的强
【答案】C
【解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个体的所有体细胞来自于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故均含有相同的全套基因,因此C项错误。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故A对。B项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在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D正确: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分化程度低)比成熟的细胞分化能力强。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这一热点概念,意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辨析,属基础题。
7.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 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 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答案】D
【解析】
植物激素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茎尖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可对同一细胞起作用。D项错: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属基础题。
8. 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
B. 加入少许CaC03能避免叶绿素被破坏
C. 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D. 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C项错误有2点,一是提取色素应该用无水乙醇,二是叶绿体中含有胡萝卜素,还含有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它选项正确。加入少许CaC03 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菠菜叶富含叶绿素,可作为实验材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教材重要实验——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
9. 在温度、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消毒后有生活力的小麦种子一直浸没在无菌水中,会使种子死亡。下列对种子死亡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A. 缺乏胚芽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B. 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C. 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释放
D. 呼吸作用的产物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答案】D
【解析】
小麦是单子叶植物,其种子含有胚和胚乳,胚乳可为胚芽生长提供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种子在萌发长出嫩叶后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用于细胞生命活动,大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可见ABC三项均不合理。抓住题目中的“一直浸没”这一信息,联想到种子长期无氧呼吸会产生较多酒精,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应用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属基础题。
10.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 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 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 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答案】D
【解析】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A正确;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B正确;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C正确;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根据酶的专一性,纤维素酶不能降解细菌细胞壁,D错误。
【考点定位】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要熟练掌握酶的相关知识点:
1、理解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牢记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11.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提到的心脏病是免疫系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例如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故选D项。A项是在器官移植中由于细胞免疫引起的排异反应。B项涉及的是过敏反应,C项是免疫缺陷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这一知识点,属基础题。
12. 甲(ATGG)是一段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 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 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 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答案】D
【解析】
甲是DNA,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乙是转录产物RNA,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由磷酸、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构成四种核糖核苷酸。但由于题目中甲乙都只涉及3种碱基,故共含6种核苷酸。丙是ATP,由腺嘌呤、核糖、3个磷酸集团组成,故上述三者都含有糖。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乙水解的产物应该为核糖核苷酸,不是ATP。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核酸的有关知识,综合性强,属中档难度题。
1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 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 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答案】D
【解析】
病毒按寄主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T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故B项错误。病毒按所含核酸分:DNA病毒和RNA病毒,即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T2噬菌体是DNA病毒,DNA不含硫元素,因此A、C两项错。病毒是严格寄生的生物,利用寄主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增殖,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病毒的有关知识,考查知识点较多,属易错题。
14.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自养生物
B. 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 大肠杆菌遗传信息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D. 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将CO2和H2O合成为糖类,因此是自养生物,A正确;蓝藻为原核生物,虽然无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细胞核,C错误;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CO2和H2O,CO2和H2O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D正确。
【点睛】疑难辨析——自养生物与生产者
自养生物是指将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无机物CO2等合成为有机物的生物,包括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等,以及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15.(2017•海南卷)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熟知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过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6. 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MN血型和Rh血型是其中的两种。MN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l对等位基因M、N控制,M血型的基因型为MM,N血型的基因型为NN,MN血型的基因型为MN; Rh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另l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RR和Rr表现为Rh阳性,rr表现为Rh阴性: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若某对夫妇中,丈夫和妻子的血型均为MN型-Rh阳性,且已生出1个血型为MN型-Rh阴性的儿子,则再生1个血型为MN型-Rh阳性女儿的概率是
A. 3/8 B. 3/16 C. 1/8 D. 1/16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这对夫妇基因型分别为MNR、MNR,生出一个MNrr的儿子,采用隐形突破法,由儿子的rr可逆推出双亲都为MNRr。接着就是正推型问题:夫妇MNRr×MNRr→MNR 的女儿,采用分支法,双亲MN ×MN →2/4 MN, 双亲 Rr× Rr→3/4R_,而再生女儿的概念是1/2,所以再生1个血型为MN型-Rh阳性女儿的概率是2/4×3/4×1/2=3/16.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自由定律的应用,涉及逆推型和正推型题型的解法,意在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属能力要求高的难题。
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糖原 B. 抗体
C. 胰岛素 D. 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详解】A、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中,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
B、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而血清和组织液属于人体的内环境,B错误;
C、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氨基酸属于营养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 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C. 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D.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A、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因此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A正确;
B、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B正确;
C、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错误;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C。
19.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 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 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 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答案】B
【解析】
K+主要位于细胞内液,Na+主要位于细胞外液,所以B项表述错误,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低。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主要原因是K+外流,使神经元膜外电势增高;动作电位则是膜外Na+内流,使膜内电势升高,变为外负内正,所以A、C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无机盐离子的有关功能,属基础题。
20. 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 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答案】D
【解析】
细胞外液包括淋巴、组织液、血浆。组织液可直接进入淋巴、血浆,淋巴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先进入血浆,之后才能进入组织液。血浆可以进入组织液不能直接进入淋巴。所以ABC项表述都正确。D项错: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淋巴中含量很少。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外液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
21. 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 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 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 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故A、D表述错误。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应属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也只有特异性免疫中才会产生。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属基础题。
2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叙述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
23. 关于糖分解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甜菜里的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B. 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
C. 发芽小麦种子中的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
D. 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蔗糖、乳糖、麦芽糖都是二糖。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麦芽糖水解的产物全部为葡萄糖。纤维素是多糖,经含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糖类的知识,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
24.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 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 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 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阶段群落结构比灌木阶段复杂,所以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所以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详解】从放入捕食者后蝌蚪的存活率可知,甲、丙两种蝌蚪随捕食者种类增加,存活率下降,而乙蝌蚪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不符合题意;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不符合题意;从池塘1的结果可知,三种蝌蚪竞争的结果是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不符合题意;因为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数量减少,与乙的竞争减弱,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D符合题意。
故选D。
26.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 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B.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泄物,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不断地输入又被输出,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还有一部分储存在自身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这部分的能量又可以流给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7.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
A. tRNA种类不同 B. mRNA碱基序列不同
C. 核糖体成分不同 D. 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和肽链的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DNA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不同从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详解】A、由题意可知,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tRNA的种类相同,A错误;
B、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由mRNA上的碱基序列决定的,所以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的两种蛋白质原因参与形成这两种蛋白质是mRNA的碱基序列不同,B正确;
C、核糖体成分相同,都是蛋白质和RNA,C错误;
D、在所有生物中,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相同,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分化、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综合应用,分析时从转录和翻译过程去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便于理解和掌握。
28.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介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A. 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 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 组尖端不能
C. 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生长素不能
D. 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生长素不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可知c组尖端和d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c组和d组的区别是d组胚芽鞘是倒置的。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据图中的实验处理结果,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9.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 F2中红花植株基因型有2种
C.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比红花植株的多
D. 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即红花:白花比例接近9:7;又由于“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该杂交相当于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由此可以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并且A_B_表现为红花,其余全部表现为白花。
【详解】由分析可知,白花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_bb、aaB_、aabb,即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有5种,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A错误;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得到的F1(AaBb)自交,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错误;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有5种,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只有4种, C正确;由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比例确定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确定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型,再结合选项准确判断。
30.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A.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意“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可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G、g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题意“子一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且双亲的表现型不同”可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GXg和XgY;再结合题意“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使”,可进一步推测:G基因纯合时致死。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题
31.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并可推测,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2)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________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湿度(或答相对湿度)(2分)温度相同的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增加(2分)
(2)四(2分)该实验组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光合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加快,但相对湿度相同时,小麦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由此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并可推测,增加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2)比较实验组二、三、四可知,小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1℃左右,而第四组的25℃还远低于最适温度,所以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四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的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分析,该实验涉及“温度”和“相对湿度”两个自变量,所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一定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例如该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一、二温度相同,可以用来研究相对湿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而实验组二、三、四的相对湿度相同,可以用来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 A、B 和 C 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B 和 C 两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 C 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________,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__________。
(3)怀孕母亲缺碘时,C 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 A 和 B 的分泌量_________,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______________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 (2). 甲状腺激素 (3). 增加 (4). 升高(增强) (5). 增加 (6). 脑
【解析】
【分析】
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分析,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则机体的产热量增加,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会增强。
(3)碘是组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则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C)分泌量会下降,通过 (负)反馈调节机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和促甲状腺激素(B)的合成和分泌增加,结果甲状腺增生(大脖子病),胎儿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尤其脑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激素的名称,明确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33. 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⑴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 。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
⑵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 。
【答案】⑴一 F2中高茎:矮茎=3:1 4 5 ⑵27:21:9:7
【解析】
⑴根据F2中,高茎:矮茎=(162+126):(54+42)=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受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花基因型为AB;白花的基因型为Abb、aaB、aabb。根据纯合白花和纯合白花杂交出现紫花(AB),可知亲本纯合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故F1的基因型为AaBbDd,因此F2的矮茎紫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四种基因型,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5种基因型。⑵F1的基因型是AaBbDd,A和B一起考虑,D和d基因单独考虑分别求出相应的表现型比例,然后相乘即可。即AaBb自交,后代紫花(AB):白花(Abb、aaB、aabb)=9:7,Dd自交,后代高茎:矮茎=3:1,因此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27:21:9:7。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 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答案】(1)样方 标志重捕(每空1分,共2分)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分) (3)恢复力(2分) (4)垂直(2分)
【解析】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通常用样方法,而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通常用标志重捕法。 (2)丰富度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而不是某一物种的数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营养结构越复杂,则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即遭到破坏后恢复原貌越难。(4)群落结构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对光等资源的利用能力,同时也降低了种群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属基础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