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试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调将无法恢复
B. 外界环境和体内代谢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对内环境稳态没有影响
D.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波动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后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得以恢复,A错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使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外界环境和体内代谢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C错误。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不会引起疾病,D错误。
2.下列关于兴奋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导致机体产生兴奋的刺激只能来自于外界环境
B.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都与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
C. 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刺激的强度
D.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经过综合分析后使兴奋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作出应答反应。
【详解】导致机体产生兴奋的刺激既可以来自于外界环境,也可以来自于体内,A错误。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有关,B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与刺激强度无关,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量,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D错误。
【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
3.某同学因感染流感病毒导致发热,在体温上升期体内相关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此时机体体温调节的途径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 人体骨骼肌会出现“寒战”现象,这有利于散发热量
C. 该时期人体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D. 发热期间人体会上调体温调定点,该过程发生在大脑皮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感染病毒后,机体体温调节点上调,经下丘脑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促进物质氧化分解,产热增加,同时骨骼肌等器官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详解】感染流感病毒导致发热有通过神经调节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加,也有甲状腺激素增多的体液调节的过程,A正确。人体骨骼肌会出现“寒战”现象,是产热增加,B错误。体温上升期间,产热大于散热,C错误。发热期间人体会上调体温调定点,该过程发生在下丘脑,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D错误。
4.下图表示一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糖的主要去向是合成糖原和转化为脂肪等物质,储存能量
B. 进食1小时内,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 进食2小时后,人体内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D.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参与血糖调节,两者起拮抗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血糖范围是80~120mg/dl。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具体作用: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血糖的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供给能量,A错误。进食1小时内,因为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进食2小时后,人体内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肌糖原是不能再水解为葡萄糖,C错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在血糖调节过程起着拮抗作用,D正确。
【点睛】胰岛素是唯一一个降低血糖的激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5.图是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免疫应答的某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代表浆细胞,可增殖并分泌特定抗体
B. b代表抗体,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C. C代表抗原,来源于H7N9禽流感病毒
D. 抗原、抗体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代表的是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体液免疫的一部分,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后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详解】图中b是抗体,由a浆细胞产生,浆细胞不具备增殖能力,A错误。b代表抗体,具有特异性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正确。 图中的c是来自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抗原,C正确。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
6.下图表示人体内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不属于传染病
B. 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总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C. HIV攻击对象是T细胞,对体液免疫能力没有影响
D.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死亡率极高。
【详解】艾滋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一年内随着艾滋病病毒增多,T细胞数量随之上升,并不总是负相关关系,B错误。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在体液免疫中起到呈递抗原,并分泌淋巴因子的作用,HIV攻击对象是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会下降,C错误。从图中看出,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使病毒数量明显下降,D正确。
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其产量
B. 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籽番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植物激素的作用,在生产中可以适当应用,提高产量或者利于储存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与植物激素的作用一致,但又具有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详解】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的作用,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其产量,A正确。脱落酸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休眠的作用,B正确。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和乙烯一样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C正确。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若想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获得无籽番茄,应该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雌蕊的柱头上,使之作用在子房上,因此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不能得到无籽番茄,D错误。
【点睛】生长素处理获得的无籽果实不改变植物的遗传物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无籽果实是使染色体加倍,改变了植物的遗传物质。
8.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选择实验材料,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影响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材料最好选择多年生的植物枝条
B. 预实验的NAA浓度设置范围应较大
C. 正式实验时空白对照的设置是必需的
D. 实验时应去除枝条上的芽控制无关变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影响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生长素浓度为自变量,应该设置一系列的NAA浓度梯度。
【详解】选择的材料应该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A错误。确定设计浓度梯度时,先设计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B正确。经过预实验的摸索后,正式试验时可以不用设置空白对照组,C错误。实验时可以不去除枝条上的芽,但各组所用的枝条上的芽的数量、生长状况等必须相同,D错误。
【点睛】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9.图表示某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演替属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 在d阶段的群落中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 c灌木阶段的生物多样性高于b草本植物阶段
D. a阶段的物种由于竞争失败,逐渐将全部被淘汰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详解】弃耕的农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且保留有植物种子,在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任何一个群落中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错误。c灌木阶段比b草本植物阶段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C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只是一个优势种代替另一个优势种,原有群落中的物种不一定消失,D错误。
10.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对某河流进行取样检测,每毫升河水含7×1O2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为种群数量特征之一
B. 某种群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数20,死亡数10,该种群这一年的出生率为10%
C. 选择在某种鱼的种群数量为2/K时进行捕捞,能使该鱼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D. 单一作物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人为施肥、灌溉、控制虫害等,该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对某河流进行取样检测,每毫升河水含7×1O2个大肠杆菌,这代表了种群数量特征的种群密度,A正确。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因此某种群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数20,死亡数10,该种群这一年的出生率为=20÷110=2/11,B错误。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该选择在某种鱼的种群数量为K/2以上时进行捕捞,捕捞后使种群数量处于K/2,能使该鱼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C错误。单一作物农田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因此需要人为施肥、灌溉、控制虫害等,D错误。
11.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某种群的最大数量
②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度最快,达到K值后则保持不变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因素,在t2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种群数量小于K/2时环境条件充裕,不存在个体间的生存斗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曲线是在自然条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的种群增长曲线,是“S”型增长曲线。曲线上的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
【详解】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①正确。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后会保持相对稳定,会在K值上下进行波动,若环境条件改变,K值也会改变,②错误。在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若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因素,则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③正确。种群数量小于K/2时虽然环境条件相对比较充裕,但仍有一定的环境阻力,个体间仍存在着一定的生存斗争,④错误。综合分析后可知B正确,A、C、D错误。
1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 外来物种的引入可能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
C. 红树林防风消浪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外来物种入侵由于资源充足,没有天敌,有可能危及当地生物的生存,可能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B正确。红树林防风消浪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D正确。
1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査植株上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铺法
B. 使用样方法调查,样方面积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
C. 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个体的迁入迁出和出生死亡会影响结果
D. 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査,带标记的个体易被天敌发现会导致结果偏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广的动物,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一些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详解】植株上的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窄,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使用样方法调查,样方面积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植物的种类确定样方大小,B正确。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期间,不应该有个体的迁入迁出、出生死亡等情况,因为它们会影响调查结果,C正确。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査时,带标记的个体易被天敌发现被天敌吃掉,则会导致结果偏大,D正确。
1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基本工具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连接酶与限制酶作用的化学键相同
B. 限制酶可以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进行切割
C. 运载体质粒的复制和表达也遵循中心法则
D. E.coliDNA连接酶来自大肠杆菌,只能连接黏性末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基因的载体三种,限制酶具有特异性,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进行切割,限制酶切割得到的有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详解】DNA连接酶与限制酶都作用在磷酸二酯键上,A正确。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RNA,限制酶切割的是DNA,B错误。质粒是一种小型环状DNA分子,其复制和表达的过程也遵循中心法则,C正确。E. coliDNA连接酶是从大肠杆菌中分离获得的,它只能连接黏性末端,D正确。
【点睛】DNA连接酶根据酶的来源不同,可分为E·coliDNA连接酶(来自于大肠杆菌)和T4DNA连接酶(来自于T4噬菌体,属于病毒)两类。前者只能连接黏性末端,后者既能连接黏性末端,也能连接平末端。
15.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操作程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
B.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技术
C. 从cDNA文库中获取的DNA来源于mRNA的反转录
D. PCR技术建立在对扩增的目的基因序列完全巳知的基础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四个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详解】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A错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应用的是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B错误。cDNA文库建立的过程是指某生物某一发育时期所转录的mRNA 全部经反转录形成的cDNA 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后储存在受体菌群中,C正确。
利用PCR技术扩增的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D错误。
16.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为正常基因
B. 原核生物的基因不能用于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
C. 利用DNA探针可以检测饮用水中是否含有某种病毒
D. 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乙肝疫苗的目的基因来自肝脏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在实际应用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基因工程可以得到抗虫、抗逆、抗病等植物,可以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转基因动物做器官移植的供体,可以生产基因工程药物和进行基因治疗。
【详解】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是把缺陷基因诱变为正常基因,A错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DNA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都以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原核生物的基因可以用于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如抗虫棉用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B错误。利用DNA探针根据DNA分子杂交的原理可以检测饮用水中是否含有某种病毒,C正确。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乙肝疫苗的目的基因来自乙肝病毒的核酸,D错误。
17.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山羊的受精卵中,培育出羊乳腺生物反应器,使羊乳汁中含有血清白蛋白。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转基因羊中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只存在于乳腺细胞中
B. 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羊的受精卵中
C. 血清白蛋白基因需要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进行重组
D. 羊细胞中能合成人的血清白蛋白利用了遗传密码在不同物种的通用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乳腺生物反应器:将药物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最终培育的转基因动物进入泌乳期后,可以通过分泌的乳汁生产所需要的药物。
【详解】本过程是把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山羊的受精卵中,因此在山羊的各个细胞中都含有血清白蛋白基因,A错误。当把目的基因导入动物受精卵时,应用显微注射法,B正确。若想血清白蛋白基因在乳腺中表达,则应将血清白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进行重组,C正确。不同的物种共用一套密码子,羊细胞中能合成人的血清白蛋白利用了遗传密码在不同物种的通用性,D正确。
【点睛】1.动物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只能用受精卵。
2. 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存在于山羊的各个体细胞中,但只在乳腺细胞中表达,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18.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选材及其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选择愈伤组织细胞进行诱变是因为它分裂能力强,易于诱发基因突变
B. 选择花粉粒细胞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因为它分化程度低,易于获取与培养
C. 选择卵母细胞进行核移植是因为它体积大易操作,含有促进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D. 选择早期胚胎或幼龄动物组织细胞进行细胞培养是因为它分裂能力强,易于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生物工程中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花粉粒细胞中的精子遗传物质减半,可用于单倍体育种,细胞核移植选用体细胞的细胞核和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进行操作。
【详解】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时,愈伤组织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强的特点,因此选择愈伤组织细胞进行诱变,易于诱发基因突变,A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一般选择植物的体细胞而不选用植物的花粉粒细胞,B错误。细胞核移植时选择卵母细胞是因为卵母细胞体积大易操作,含有促进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C正确。在动物细胞培养时选择早期胚胎或幼龄动物组织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它们分裂能力强,易于培养,D正确。
19.下列有关细胞工程技术原理及目的的叙述,错误的是
技术名称
原理
目的
①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流动性及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获得杂种植物
②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获得植物个体或细胞产品
③
动物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获得大量细胞或细胞产品
④
动物细胞核移植
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获得克隆动物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核移植属于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不同的技术手段原理和目的不同。
【详解】植物体细胞杂交包括原生质体融合和植物组织培养两部分,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及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目的是为了打破种间生殖隔离,获得杂种植物,①说法正确。植物组织培养利用了细胞全能性的原理,目的是获得植物个体或细胞产品,②说法正确。动物细胞培养利用了细胞增殖的原理,动物细胞培养可以得到大量细胞或细胞产品,③说法正确。动物细胞核移植利用的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④说法错误,因此D正确,A、B、C错误。
【点睛】植物组织培养最终可以到完整植株,而动物细胞的培养最终不能培养到一个动物个体。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但动物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20.下图表示抗人体胃癌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能与抗人体胃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
B. 常用灭活的病毒进行人工诱导细胞融合获得乙
C. 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的丙均能产生目标抗体
D. 可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抗胃癌单克隆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是将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结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经过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并经单一抗体检测后,培养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即可得单克隆抗体。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化学法(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生物法)和物理法。
【详解】用甲注射小鼠,目的是产生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甲则为抗原,A正确。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方法是用灭活的病毒进行诱导,B正确。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乙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丙,但丙中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所需要的特异性抗体,因此还要进行二次筛选,C错误。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的腹腔内进行增殖,这样可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抗胃癌单克隆抗体,D正确。
【点睛】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有两次筛选:第一次是从融合细胞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是从杂交瘤细胞中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21.下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的信息分子A、B、C释放之后都会进入血浆
B. 与调节方式乙相比,甲的作用时间短、范围广、反应快
C. 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信息分子C和抗原的共同作用
D.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
【答案】CD
【解析】
【分析】
甲是体温调节中的神经调节的过程,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乙是水平衡调节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信息分子B是抗利尿激素,丙是体液免疫过程,信息分子C是淋巴因子。
【详解】甲图中信号分子A神经递质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中,不进入血液,B. C释放之后都会进人血浆,A错误。甲是神经调节,乙是体液调节,甲与乙相比较,甲的作用时间短、范围准确、局限、反应快,B错误。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在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促进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
22.如下图1所示,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 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作用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只用图1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B.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a
C.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a具有最小值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图2中曲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ab段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增强,b点促进作用最大,是最适生长素浓度,bc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减弱,c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素浓度大于c点时,出现抑制生长的现象。
【详解】图1实验缺少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的空白对照,无法排除琼脂块的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A正确。根据图2可知在最适浓度两侧,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因此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时,可能形成相同的α,B正确。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对胚芽鞘是抑制作用,胚芽鞘向右弯曲程度小甚至接近于不弯曲,但不会向左侧弯曲,C错误。从图2 可知,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最大程度,α具有最小值,D正确。
23.下图表示某人工生态系统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蝇蛆、蚯蚓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可促进系统中物质循环
B. 该生态系统由于饲养猪、鸡延长了食物链,最终使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C. 使用农家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增加大气中CO2浓度,利于葡萄和蔬菜增产
D. 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AC
【解析】
【分析】
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等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该生态系统内,葡萄、蔬菜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通过食物链把能量传给人、猪等生物,同时为了提高能量和物质利用率,猪粪进沼气池,沼渣、沼液喂养蚯蚓、蝇蛆,作为肥料施农田等,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详解】蝇蛆、蚯蚓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效地促进了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A正确。该生态系统由于饲养猪、鸡延长了食物链,虽然在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但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最终使人获得的能量增多,B错误。使用农家肥,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为植物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效率,利于葡萄和蔬菜增产,C正确。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D错误。
【点睛】易错警示:1.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生态农业中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不是循环利用。
2.生态农业提高的是能量利用率,不是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24.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某药物蛋白的部分过程,其中PstⅠ、SmaⅠ、EcoRⅠ、ApaⅠ为四 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到EcoRⅠ、PstⅠ两种限制酶
B. 若用图中四种限制酶同时切割质粒,可以产生四个DNA片段
C. 表达载体中除图示标注的结构外还应有启动子和终止子等调控因子
D. 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题图是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过程,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中含有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复制原点等五部分结构。
【详解】根据图示,获得该目的基因需要EcoRⅠ、PstⅠ两种限制酶切割,质粒也需要与之对应的限制酶切割,A正确。图中质粒上有四种限制酶切点,若用图中四种限制酶同时切割质粒,从图中可以看出可以产生四个DNA片段,B正确。图示的基因表达载体标注了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除此外还应有启动子和终止子等调控因子,C正确。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与标记基因对应的抗生素,即卡那霉素,而不是加入标记基因,D错误。
【点睛】目的基因和质粒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同的黏性末端,便于连接。获取目的基因时,限制酶不能破坏目的基因。
25.下图是利用四倍体兰花的叶片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③均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激素
B. 过程①为脱分化,过程②为再分化,均需要给予光照
C. 可利用过程②获得的胚状体外包人工种皮来制备人工种子
D. 用此兰花的花药离体培养所得的单倍体植株理论上是可育的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图中①是脱分化的过程,②和③都是再分化的过程。
【详解】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都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激素,A正确。过程①为脱分化,此过程不需要光照,过程②为再分化,该过程需要光照,B错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利用过程②获得的胚状体外包人工种皮来制备人工种子,C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兰花是四倍体植物,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后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由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理论上是可育的,D正确。
【点睛】1. 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主要是培养出愈伤组织,一旦被光照以后会促进组织分化,无法形成愈伤组织,因此脱分化避光。2.单倍体是否可育与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有关。
26.某同学在一次户外运动中,脚掌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下图1为相关反射弧 结构示意图,A、B为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M、N为反射弧上两位点;图2是图1中A处的局 部放大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同学在产生痛的感觉之前就发生了抬脚反射,此反射的发生依赖于位于__________的低级中枢。
(2)若对M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若刺激图1中N点,则M点__________(能、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__________(填字母)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
(3)图2中的结构①表示__________,神经递质被大量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__________。
(4)由于伤口过深,医生为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具有中和__________的作用,进行紧急 预防或治疗。注射前通常要进行皮试,以提防__________的发生。
【答案】 (1). 脊髓 (2). 由正变负 (3). 不能 (4). AB (5). 突触小泡 (6). 胞吐 (7). 破伤风(类)毒素 (8). 过敏反应
【解析】
【分析】
图1是反射弧的结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图2 是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结构。
【详解】(1)该同学在产生痛的感觉之前就发生了抬脚反射,此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
(2)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外是正电荷,受刺激后膜外变成负电荷,因此对M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在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前膜)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突触后膜),图1中AB为突触,图中N点在传出神经上,M点在传入神经上,因此若刺激图1中N点,则M点不能发生这种变化。
(3)图2中的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神经递质通过细胞膜胞吐出细胞进入突触间隙。
(4)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具有抗破伤风的特异性抗体,可以与破伤风(类)毒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前通常要进行皮试,以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点睛】1.非条件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等低级中枢内,条件反射的中枢是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2.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在突触后膜上。
27.下图是男性体内睾丸酮(雄性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长期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健康, 对吸毒者和健康人进行相关激素检测,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组别
GnRH
(IU/L)
LH
(IU/L)
FSH
(IU/L)
睾丸酮
(IU/L)
吸毒者
6.48
1.45
2.87
4.09
健康人
4.95
4.66
6.6
6.69
(1)睾丸酮是在睾丸细胞的__________(填细胞器)处合成,其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
(2)据图表分析,吸毒者体内GnRH含量偏高,其原因是吸毒者体内__________含量偏低,对下丘脑的_________作用减弱,进而导致GnRH分泌增加,此过程体现了睾丸酮分泌的_________调节机制。
(3)据表中数据分析,吸毒者睾丸酮分泌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或_________受损;为了进一步査明病因,可将吸毒者体内LH和FSH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若一段时间后,吸毒者的睾丸酮含量达到正常值,说明是_________受损。
【答案】 (1). 内质网 (2). 自由扩散 (3). 睾丸酮 (4). 抑制 (5). 反馈 (6). 垂体 (7). 睾丸 (8). 垂体
【解析】
【分析】
题中图解表示了下丘脑、垂体、睾丸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过程,通过题中的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吸毒者体内的GnRH含量高于健康人,而LH、FSH和睾丸酮的含量均低于健康人。
【详解】(1)睾丸酮是雄性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固醇,固醇属于脂质,脂质类激素是在内质网上合成的。固醇是小分子脂质类物质,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2)图中的d过程表示睾丸酮的负反馈调节的过程,睾丸酮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表格数据中吸毒者体内GnRH含量偏高,根据调节过程,其原因是吸毒者体内睾丸酮含量偏低,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进而导致GnRH分泌增加,此过程体现了睾丸酮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3)从表中数据可知,吸毒者体内的GnRH含量高于健康人,而LH、FSH和睾丸酮的含量均低于健康人,是因为图中的bcd过程在吸毒者体内会减弱,说明吸食毒品可能使垂体受损,导致促性腺激素减少,进而使睾丸酮分泌量减少,或者睾丸受损,睾丸酮分泌减少。若想说明是因为垂体受损导致的睾丸酮减少,可将吸毒者体内LH和FSH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若一段时间后,吸毒者的睾丸酮含量达到正常值则可说明问题。
【点睛】做本题关键是弄清下丘脑、垂体和睾丸之间的关系,然后推断出表格中激素变化的原因,图中a、b是分级调节的过程,d是反馈调节,正常机体体液中的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维持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
28.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其生长状况受紫外线B波段(UV - B)辐射的影响。研究小组同学欲探究UV-B辐射量对小球藻生长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Ⅰ.取6个培养皿,编号为A0~A5,分别加入①。
Ⅱ.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②的紫外灯下给予照射,放人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Ⅲ.—段时间后,取出培养皿,分别吸取1ml样液,加9ml蒸馏水,固定后观察计数,结果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
培养皿编号
UV-B辐射剂量(J/m2)
小球藻数量(104个)
A0
0
20
A1
0.2
27
A2
0.8
26
A3
1.6
14
A4
2.2
10
A5
3.0
6
(1)补充实验步骤Ⅰ.①______________;Ⅱ.②______________。
(2)对某样液进行检测,计数室的5个中格(如图所示)中共有小球藻50个, 则上述lmL样品中约有小球藻______________个。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某同学制片时先滴加样液,再盖上盖玻片,镜检计 数.则所得数据比实际数据______________(填“偏大” “偏小” )。
(4)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某同学按照正确方式制片后,立即镜检计数,则视野中会出现__________现象。
(5)显微镱下小球藻比酵母菌容易观察和计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
(6)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等量小球藻培养液 (2). 不同的UV-B辐射量 (3). 2.5×107 (4). 偏大 (5). 小球藻分层分布,影响计数(有些小球藻观察清晰,有些模糊) (6). 小球藻有色素,呈现绿色 (7). 在一定范围内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UV-B辐射量对小球藻生长影响,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自变量是UV-B辐射量,因变量是小球藻的数量。表格中辐射量为0的A组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辐射量的增加,小球藻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详解】(1)Ⅰ.由表数据可知,自变量是不同的辐射量,因变量是小球藻数量,因此需要用不同的UV-B辐射量去照射小球藻,观察小球藻的数量,因此需要在六个在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小球藻。
Ⅱ.当6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小球藻后,要设置自变量,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不同的UV-B辐射量的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即分别置于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2)图中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格共80个小格共有小球藻50个,且题中1mL小球藻样品加9mL蒸馏水进行了稀释,根据公式:细胞个数/ml=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则1mL样品中约有菌体50×5×104×10=2.5×107个。
(3)血球计数板使用时应先盖盖玻片,然后滴加样液进行渗入,若先滴加样液,再盖上盖玻片,则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其未能严密的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体积增大,镜检计数,则会使所得数据比实际数据偏大。
(4)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再使用显微镜计数,不能立即镜检,否则会出现小球藻分层分布,影响计数(有些小球藻观察清晰,有些模糊)现象。
(5)小球藻是真核细胞构成的植物,内含叶绿体,有色素,使小球藻呈现绿色,因此显微镱下小球藻比酵母菌容易观察和计数。
(6)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点睛】利用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小球藻进行直接计数.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本题中的计数室的规格是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29.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D表示丙中4个不同的生物种群,其生物总量的比值如图所示。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统计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分析回答:
生物类群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分解者
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kJ)
140.0
16.1
0.9
221.7
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3.2
0.5
192.6
(1)图中丁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A生物的下一营养级生物为_________(填字母),A~D的数量通过_________调节机制维持相对稳定。
(2)⑦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①〜⑦中代表同一生理过程的是 _________。
(3)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由绿色植 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遗体、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___中的能量。
(4)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_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 (1). 分解者 (2). B、C (3). 负反馈 (4). 有机物 (5). ②③④ (6). 11.5% (7). 草食动物(A)的粪便 (8). 大于 (9). 抵抗力
【解析】
【分析】
根据碳循环的特点,可以确定甲是二氧化碳库,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A~D是各级消费者,A表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图中①是光合作用,② ③ ④ 是呼吸作用,表格中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这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详解】(1)丁在图中既有来自于乙的箭头,也有来自于丙的箭头,则丁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从图中可以看出, A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而B和C同化的能量差不多,应该处于同一营养级,即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动物,则A生物的下一营养级生物为B、C,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的数量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相对稳定。
(2)⑦过程中碳的传递发生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其形式是含碳有机物。①〜⑦中②③④都代表呼吸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是呼吸作用)。
(3)据图分析,A表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和C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动物。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根据表中数据,表中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即为同化量,则 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6.1/140.0×100%=11.5%。由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A)的粪便中的能量。
(4)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数量增多,因此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复杂,因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点睛】1.碳循环中成分的确定: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生产者和二氧化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有多个箭头指向的为二氧化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另一则为生产者,除了二氧化碳库就是分解者收获箭头最多。
2.呼吸消耗的能量属于同化量。3.粪能不属于产生粪便这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30.某兴趣小组开展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首先通过图1 所示的方法取得胚芽鞘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然后分别转入不同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 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 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测得结果见图2。请分析回答:
(1)切段浸泡在蒸溜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晌。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___________中,以得到5种不同浓度的A溶液。
(2)实验中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___________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___________。
(3)据图2数据可知,本实验中__________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__________(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l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__________。
(4)图2中,浓度为0.l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___________(填“舍弃”、“修改”或“如实填写” )。
【答案】 (1). 切段中内源激素 (2). 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3). 氧气 (4). 接触均匀 (5). 1 (6). 有 (7). 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8). 如实填写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考查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A的浓度, 因变量是切断的平均长度。胚芽鞘中本身要有一定量的生长素,会对实验有影响,要排除。生长素类似物A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
【详解】(1)实验材料中的内源激素为无关变量,为了达到单一变量的目的,要把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目的是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因为对照组加入了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为保证单一变量,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
(2)实验中振荡培养一方面可以为切段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另一方面可以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均匀。
(3)根据图2数据,生长素类似物A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生长素类似物A浓度为1 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较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与浓度为l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4)图2中,浓度为0.l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如实填写,不能舍弃,可以重复实验进行检验找出原因。
【点睛】实验要遵循对照的原则,自变量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实验中要排除影响单一变量的一切干扰。数据比较时一定要与对照组相比较才能说明问题得到结论,找清对照组很关键。
31.下图为利用物种A(2N =36)和B(2N =40)的细胞进行有关技术操作的简化流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原生质体A、B分别来源于植物A和植物B的体细胞,则过程①常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融合的原生质体C形成杂种细胞需要再生出细胞壁,该过程与细胞中___________(细胞器)的活动密切相关。
(2)若原生质体A、B分别来源于植物A和植物B的花粉,则过程②后再应用___________技术把C培养成杂种植株,该植株体细胞中含___________条染色体„
(3)若该过程为制备单克隆抗体,A为小鼠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则经融合和筛选后的C细胞名称为 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4)若此图表示克隆动物的培育过程,过程①②涉及的细胞工程技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聚乙二醇(或PEG) (2). 高尔基体(或高尔基体、线粒体) (3). 植物组织培养 (4). 38 (5). 杂交廇 (6). 无限增殖,且能产生特定抗体 (7). 核移植 (8). 动物细胞培养
【解析】
【分析】
图中表示细胞融合的过程,若是植物细胞融合用到的诱导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动物细胞融合除了物理法、化学法,还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详解】(1)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的试剂是聚乙二醇(或PEG),属于化学诱导法。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在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的过程,高尔基体(或高尔基体、线粒体)活动密切。
(2)杂种细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杂种植株,因为融合的原生质体A、B分别来源于植物A和植物B的花粉,花粉中的精子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为题中给出物种A(2N =36)和B(2N =40),因此该植株体细胞中含38条染色体。
(3)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是让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
(4)克隆动物培育过程应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而图中①②涉及的细胞工程技术分别是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点睛】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包括原生质体融合和组织培养两个阶段,原理是细胞膜流动性和细胞全能性,获得的杂种植株具有两种植株的遗传物质,染色组数和染色体数是原有两种植物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组数之和。
32.凝乳酶是奶酪生产中的关键,从小牛胃液中分离得到的凝乳酶以其催化能力强而被广泛应用,研究人员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该酶的基因转移到了微生物细胞中。请分析回答:
(1)从小牛体内提取的凝乳酶基因通常需要通过___________技术进行扩增,扩增时一般需要在引物的5′端设计一段___________酶的识别序列,以便构建重组DNA分子,并需要在反应体系中加入___________种引物。
(2)研究者利用4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各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下图所示。酶切破坏了 DNA分子中的___________键,每一次切割会产生_____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酶切后的产物连接时,目的基因上SalⅠ切割产生的末端应与质粒上___________切割产生的末端相连接。连接完成后,该连接点___________(能/不能)被这两种限制酶中的某一种切割。
(3)经研究发现,如果将该凝乳酶的第20位和24位氨基酸变为半胱氨酸,则其催化能力将提高2倍,可通过___________技术对该凝乳酶进行改造。
【答案】 (1). PCR (2). 限制酶 (3). 2 (4). 磷酸二酯键 (5). 2 (6). XhoⅠ (7). 不能 (8). 蛋白质工程
【解析】
【分析】
1.PCR技术是模拟体内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在体外扩增DNA分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是DNA双链复制的原理,该过程需要加入模板DNA(待扩增DNA)、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以及热稳定性DNA聚合酶。
2.图中4种限制酶识别的序列各不相同,NstⅠ与PstⅠ切出的黏性末端相同,SalⅠ与XhoⅠ切出的黏性末端形同。
【详解】(1)对目的基因的扩增用PCR技术,扩增时一般需要在引物的5′端设计一段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以便构建重组DNA分子,PCR扩增过程需要加入2种引物,以便进行复制延伸。
(2)限制酶是在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之间切割,图中的限制酶每一次切割后会得到两个单核苷酸链的黏性末端,会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限制酶SalⅠ与限制酶XhoⅠ 切割后获得的黏性末端相同,因此目的基因上SalⅠ切割产生的末端应与质粒上XhoⅠ切割产生的末端相连接。连接完成后,该连接点形成的序列无法被这两种酶识别,因此不能被这两种限制酶中的某一种切割。
(3)通过蛋白质工程可以改造凝乳酶,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
【点睛】限制酶具有特异性,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序列不同,但有可能切出相同的黏性末端。如图中的限制酶SalⅠ与限制酶XhoⅠ 切割后获得的黏性末端相同。
33.某研究小组欲探究不同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他们在不同地点捕捉了 10只野生工蚁(蚁群中工蚁负责担负觅食、筑巢和照料幼虫等特殊任务)进行实验:把工蚁放入带孔的吸管中央,吸管的两端各放置3g红糖和3g白糖,两端封闭。8只工蚁迅速聚拢向红糖,另有2只开始向白糖移动随即迅速被同伴“召回”向红糖。根据上述现象,请分析回答:
(1)吸管中的10只工蚁___________(“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原因是___________。
(2)实验选择10只工蚁而不是1只工蚁其目的是___________。
(3)A同学认为妈蚁的摄食跟食物的颜色有关,这属于___________信息。B同学认为也可能是两种糖的气味不同导致的,主要是___________信息在发挥作用。
(4)实验中蚂蚁最终都获取了食物,其信息来源有___________。
(5)若要进一步探究A同学和B同学所持的观点,主要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
【答案】 (1). 不能 (2). 没有雄性个体/只有工蚁不能繁殖后代 (3). 避免出现偶然性,增加实验的准确性 (4). 物理 (5). 化学 (6). 生物和无机环境 (7). 用3g白糖和3g无味红色染料染过的白糖重复上述实验。若蚂蚁向染色红糖移动,则 A同学正确;若随机向两侧糖移动,则B同学正确
【解析】
【分析】
1.种群中的个体间要能进行基因交流繁殖后代。
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种。
【详解】(1)种群是指同一地点上全部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一个种群中的个体应该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因此吸管中的10只工蚁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2为了避免因为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实验过程要选择多个个体进行试验。
(3)食物的颜色属于物理信息,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既可来自于生物,也可以来自于环境。
(5)A同学认为是食物的颜色物理信息引起的蚂蚁的行为,B同学认为是食物的气味化学信息引起的蚂蚁的行为,如果想进一步探究A同学和B同学所持的观点,可以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进一步确定,设计思路是用3g白糖和3g无味红色染料染过的白糖重复上述实验。若蚂蚁向染色红糖移动,则 A同学正确;若随机向两侧糖移动,则B同学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较为基础,本题的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来设计,为了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选择材料选择白糖为好,一个染色一个不染色,染色剂不能影响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