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生物】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第1页
    【生物】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第2页
    【生物】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变酸的酒表面有一层膜、泡菜坛表面长的一层膜、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们分别是
    A. 醋酸菌、乳酸菌、毛霉菌丝 B. 醋酸菌、毛霉菌、毛霉菌丝
    C. 醋酸菌、酵母菌、毛霉菌 D. 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成醋酸;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发酵液的营养丰富,其表面往往含有适量的氧气,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成膜酵母生长繁殖会在泡菜坛液面的形成一层白膜;腐乳表面的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型。
    【详解】①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能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变酸的酒表面的一层菌膜,主要与醋酸菌有关;②泡菜坛液面的一层白膜,主要是成膜酵母繁殖的结果;③腐乳表面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常见现象的解释,明确不同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现象,正确的解释传统发酵技术中出现的现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 关于泡菜发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泡菜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亚硝酸盐有致癌性,摄入过多对身体会造成伤害
    B. 煮沸泡菜盐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和杀灭盐水中的其他杂菌
    C. 制作泡菜利用的菌种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D. 泡菜腌制时间过长,食盐用量过低,温度过高,都容易造成细菌大量滋生,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解:A、泡菜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亚硝酸盐有致癌性,摄入过多对身体会造成伤害,A正确;
    B、煮沸泡菜盐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和杀灭盐水中的其他杂菌,B正确;
    C、制作泡菜利用的菌种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C正确;
    D、泡菜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考点:制作泡莱.

    3.在制果酒、果醋、泡菜、腐乳时,所用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分别是
    A. 兼性厌氧型、需氧型、厌氧型、需氧型
    B. 厌氧型、厌氧型、厌氧型、需氧型
    C. 兼性厌氧型、需氧型、需氧型、厌氧型
    D. 厌氧型、兼性厌氧型、需氧型、厌氧型
    【答案】A
    【解析】
    果酒、果醋、泡菜和腐乳的制作,所选用的菌种依次为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和毛霉,其中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醋酸菌为需氧型微生物,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毛霉是需氧型微生物。综上分析,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果酒、果醋、泡菜和腐乳的制作。

    4. 下列有关毛霉在腐乳制作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将多糖分解成葡萄糖 ②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③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④将核酸分解成核苷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毛霉不能将多糖分解成葡萄糖,①错误;②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②正确;③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③正确;④毛霉不能将核酸分解成核苷酸,④错误。
    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5.在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中,不用的试剂是( )
    A.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B.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C. 双缩脲试剂 D. 氯化镉和氯化钡溶液
    【答案】C
    【解析】
    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过程中需要配制的溶液有:对氨基苯磺酸溶液、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亚硝酸钠溶液、提取剂(氯化镉和氯化钡)、氢氧化铝乳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故选C。
    【考点定位】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
    【名师点睛】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 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6.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必须密封的原因是
    A. 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掉 B. 防止水分过分蒸发
    C. 防止氧气进入坛内抑制发酵 D. 防止坛内蔬菜萎蔫
    【答案】C
    【解析】
    【分析】
    乳酸菌是厌氧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有氧时,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因此制作泡菜、酸菜时,所用菜坛子必须密封,目的是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防止其氧气进入抑制乳酸菌发酵。
    【详解】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泡菜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泡菜制作的原理,掌握乳酸菌的异化类型,能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解释菜坛子必须密封的原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 下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无氧条件下
    B. 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
    C. 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D. 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过程1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发生,故A错误。过程1是在细胞质基质中,3应是在线粒体中,故B错误。过程1到3需要的温度基本相同,但4需要的温度较高,故C错误。过程3和4都需要氧气的参与,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识图能力。

    8.下列有关腐乳制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只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②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④决定腐乳特殊口味的是卤汤⑤加盐可以析出豆腐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⑥卤汤中酒的含最应控制在30%左右,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制作腐乳时,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产生的脂肪酶能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①错误;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所以需要加盐析出豆腐中的水分,②⑤正确;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③正确;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④正确;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12%左右,⑥错误,故选B。
    考点:腐乳的制作
    【名师点睛】(1)传统的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
    (2)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若酒的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若酒的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污染;
    (4)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9. 下列就“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经高压蒸汽灭菌的培养基所倒平板和接种后培养时的平板均要倒置
    B. 同一稀释度下至少要涂布三个平板并且要培养到菌落数稳定时计数
    C. 在稀释度足够高时,所形成的单个菌落中所有细胞的遗传信息必定相同
    D.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没有被杂菌污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经高压蒸汽灭菌的培养基所倒平板和接种后培养时的平板均要倒置,以防止杂菌污染,A项正确;同一稀释度下至少要涂布三个平板并且要培养到菌落数稳定时计数,并求其平均数,B项正确;细菌乙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不能确保遗传物质平均分配,所以在稀释度足够高时,所形成的单个菌落中所有细胞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C项错误;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没有被杂菌污染,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0.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 )
    A. CO2和N2 B. 葡萄糖和NH3
    C. CO2和尿素 D. 葡萄糖和尿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识记能力。
    【详解】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说明可以利用尿素中的氮元素,但尿素中含的C少,故这类微生物常常需要葡萄糖作为它们的碳源,选D。
    【点睛】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类)微生物特殊的营养要求或对某些特殊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能选择性区分这种(类)微生物的培养基。例如,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可用于筛选纤维素降解菌;无氮培养基只能供有固氮能力的菌生长,是固氮菌的选择性培养基。

    11.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能分离微生物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B. 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C. 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D. 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方法:显微镜直接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稀释涂布平板法既能分离微生物也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A错误;接种划线可以将菌体分散,最后得到单个菌体细胞,经过培养可以得到单个菌落,B正确;尿素分解菌的氮源是尿素,其他不能利用尿素的菌就不能生长,所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可以选择尿素分解菌,尿素分解菌可以将尿素分解为氨,可以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正确;维生素是乳酸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在体内又不能合成,因此要在培养乳酸菌的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D正确。
    【点睛】微生物常考的考点有微生物的实验室操作、微生物的分离,这部分内容知识点比较多,要归类整理好,熟练记忆,防止混淆。

    12.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灭菌是指彻底杀灭微生物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能力。消毒仅指杀死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下列哪些事物适用于消毒处理
    ①皮肤 ②饮用水 ③牛奶 ④注射器 ⑤培养皿 ⑥接种环 ⑦培养基⑧果汁 ⑨酱油 ⑩手术刀
    A. ①②③⑧⑨ B. ④⑤⑥⑦⑩
    C. ①②③④⑤⑥⑧ D. 以上全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及无菌操作的要求,旨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与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消毒指用比较温和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适用于那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③牛奶、⑧果汁、⑨酱油,这样可以使其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对要求不是很严格的①皮肤、②饮用水也用消毒的方法处理;而对于严格要求的④注射器、⑤培养皿、⑥接种环、⑦培养基、⑩手术刀等必须进行灭菌处理。所以,①②③⑧⑨应该用消毒的方法处理,故选A。
    【点睛】消毒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致病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和物体内部的微生物。灭菌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无菌,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

    13. 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B. 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
    C. 在第二区域内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菌液
    D. 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答案】C
    【解析】
    在平板划线操作中,用接种环取菌种前的第一步灼烧,其目的是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A项正确;以后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后残留的菌种,B项正确;从第二次划线开始,每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C项错误;划线结束后,仍需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D项正确。
    【考点定位】平板划线操作

    14. 在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利用上述选择培养基依次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 )
    A. 乳酸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
    B. 分解尿素的细菌、大肠杆菌、放线菌
    C. 分解尿素的细菌、霉菌、放线菌
    D. 固氮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
    【答案】C
    【解析】
    在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分解尿素的细菌可以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但不会抑制霉菌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但不会抑制放线菌生长。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

    15.1克土样被稀释倍数为106,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为80,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体积为0.1mL,则每千克样品中的活菌数约为
    A. 8×108 B. 8×109 C. 8×1010 D. 8×101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叙述可知,1千克样品中活菌数为80个/0.1ml*106*1000=8*1011,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6. 在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常常加入水溶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主要为细菌提供氮源
    B. 刚果红染液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C. 刚果红可在倒平板时加入,加入前需要将刚果红溶液灭菌
    D. 纤维素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可溶性纤维素衍生物,在鉴别纤维素分解茵的培养基中作为碳源,A错误;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分解纤维素的菌可以分解纤维素,从而使红色消失产生透明,B正确;刚果红可在倒平板时加入,加入前需要将刚果红溶液灭菌,C正确;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D正确。
    考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与鉴别

    17. 关于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并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该溶液
    B. 实验温度为无关变量,要在相同的适宜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
    C. 用玻璃棒搅拌加酶的果泥 ,搅拌时间可以不相同
    D. 调节pH,使各组中的pH相同而且处于适宜状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果胶酶量为自变量,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控制,果胶酶溶液量、实验温度、搅拌时间、PH、为无关变量,需要等量适宜控制,ABD正确,C错。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力。

    18.如图是围绕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进行的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温度和洗衣粉是否加酶
    B. 本实验研究的因变量可能是污渍残留量
    C. 两类洗衣粉的最佳使用温度都为t1
    D. 温度超过t2后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可能失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和洗衣粉种类,A项正确;本实验是围绕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进行的研究,所以因变量可能是污渍残留量,B项正确;从图示可知普通洗衣粉的最佳使用温度为t2,而加酶洗衣粉的最佳使用温度为t1,故C项错误;温度超过t2后,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不再改变,说明温度超过t2后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可能失活,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加酶洗衣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9. 下列关于普通洗衣粉与加酶洗衣粉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A. 普通洗衣粉中含磷,会污染环境
    B. 表面活性剂只存在于普通洗衣粉中,会产生泡沫,可以将油脂分子分散开
    C. 水软化剂只存在于普通洗衣粉中,可以分散污垢
    D. 加酶洗衣粉是将酶直接添加到洗衣粉中
    【答案】A
    【解析】
    普通洗衣粉中含磷,会污染环境,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A正确;表面活性剂不只存在于普通洗衣粉中,加酶洗衣粉中也含有表面活性剂,B错误;水软化剂存在于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中,可以分散污垢,C错误;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化学物质将酶包裹,使其与洗涤剂隔离,D错误。
    【考点定位】加酶洗衣粉

    20. 下列有关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操作目的及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A. 干酵母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需置于蒸馏水中活化
    B. 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需要小火或间断加热,以防海藻酸钠焦糊
    C. 若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时凝胶珠呈白色,固定的细胞数目过少
    D. 凝胶珠在CaCl2溶液中浸泡时间的长短,不影响发酵效果
    【答案】D
    【解析】
    干酵母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需置于蒸馏水中活化,A正确;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需要小火或间断加热,以防海藻酸钠焦糊,B正确;若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时凝胶珠呈白色,固定的细胞数目过少,C正确;凝胶珠在CaCl2溶液中浸泡时间的长短,影响发酵效果,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酵母细胞固定化技术。

    21. 有加酵洗衣粉使用注意事项叙述正确的是
    ①蛋白质类织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来洗涤
    ②加酶洗衣粉使用的水温一般在50℃以下
    ③加酶洗衣粉不宜存放太久,加酶洗衣粉有保质期
    ④碱性蛋白酶洗衣粉会分解人体皮肤表面蛋白质,而使人患有过敏性皮质、湿疹等,因此,应避免与这类洗衣粉长时间地接触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①蛋白质类织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来洗涤,洗衣粉中含有蛋白酶,会破坏衣服,正确;②加酶洗衣粉使用的水温一般在50℃以下正确,因为酶的最适温度是温水;③加酶洗衣粉不宜存放太久,加酶洗衣粉有保质期正确,存放过久的酶会丧失活性;④碱性蛋白酶洗衣粉会分解人体皮肤表面蛋白质,而使人患有过敏性皮质、湿疹等,因此,应避免与这类洗衣粉长时间地接触正确。所以选D。
    【考点定位】加酶洗衣粉

    22.下列关于“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配制CaCl2 溶液时,需要边小火加热边搅拌
    B. 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自来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
    C. 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将影响凝胶珠的性状
    D. 将海藻酸钠溶液滴加到CaCl2 溶液时,凝胶珠成形后应即刻取出
    【答案】C
    【解析】
    配制CaCl2 溶液时,称取无水CaCl2 0.83g,放入20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的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即可,A错误;活化酵母时,将适量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成糊状,放置1h左右,B错误;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高,将很难形成凝胶珠,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所包埋的酵母细胞的数量少,即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将影响凝胶珠的性状,C正确;将海藻酸钠溶液滴加到CaCl2 溶液时,凝胶珠成形后需在CaCl2 溶液浸泡30min左右,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熟记并理解酵母细胞固定化的过程以及异常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备凝胶珠时,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
    B. 固定化酵母细胞分解葡萄糖速度要比游离酵母细胞快
    C. 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D. 微生物平板培养需倒置平板,目的是防止冷凝水珠污染培养基
    【答案】B
    【解析】
    制备凝胶珠时,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A正确;由于反应物不容易与固定化酵母细胞中的细胞接触,因此固定化酵母细胞分解葡萄糖速度要比游离酵母细胞慢,B错误;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C正确;微生物平板培养需倒置平板,目的是防止冷凝水珠污染培养基,D正确。

    24.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准备一组烧杯,分别盛有不同温度的水
    B. 将苹果泥和果胶酶混合后放在不同温度的烧杯中恒温水浴处理
    C. 不同温度梯度之间可相互对照
    D. 温度过高时,果胶酶会变性失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将装有苹果泥和果胶酶的试管在恒温水浴中分别保温,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相关知识。

    25.下图甲和乙表示凝胶色谱法的有关实验操作,图丙为某同学的分离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图甲装置透析的目的是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
    B. 图乙装置上端洗脱瓶中是需分离的蛋白质样液
    C. 图丙曲线说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乙
    D. 凝胶色谱法可以对蛋白质分离纯化,但不能进行纯度鉴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透析袋是为了去除分子量较小的杂质,A错误;洗脱瓶装有磷酸缓冲液,B错误;图丙曲线说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是乙,最小的是甲,C错误;凝胶色谱法可以对蛋白质分离纯化,但不能进行纯度鉴定,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6. 下列关于蛋白质提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离与纯化蛋白质之前首先要用适当的方法使蛋白质释放出来
    B. 提取时要依据蛋白质的不同特性选择不同的溶剂
    C. 蛋白质的粗提取物离心可除去一些小分子杂质
    D. 蛋白质的粗制品可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离纯化蛋白质之前要先让细胞中的蛋白质释放出来,故A正确;提取蛋白质时,要根据蛋白质的不同特性选用不同的溶剂,故B正确;对蛋白质的粗提取物离心可以除去一些固体杂质,故C错误;蛋白质的粗制品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提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关于凝胶色谱柱的装填,除哪项外均为正确解释(  )
    A. 交联葡聚糖凝胶(SephadexG75)“G”表示凝胶的交联程度、膨胀程度及分离范围,75表示凝胶得水值
    B. 色谱柱内不能有气泡存在,一旦发现有气泡,必须重装
    C. 用300mL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充分洗涤平衡凝胶12h
    D. 凝胶用自来水充分溶胀后,配成凝胶悬浮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详解】交联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75)“G”表示凝胶的交联程度,膨胀程度及分离范围,75表示凝胶得水值,即每克凝胶膨胀时吸水7.5克,A正确;色谱柱内不能有气泡,因为气泡会扰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故一旦发现气泡,必须重装,B正确;装填完后,需用300 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pH=7.0)充分洗涤平衡凝胶12小时,使凝胶装填紧密,C正确;在配制凝胶悬浮液时,凝胶应用蒸馏水充分溶胀,D错误。
    【点睛】对色谱柱装填的方法及蛋白质分离方法的记忆和综合应用是解题关键。

    28. 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通常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是因为( )
    ①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
    ②柑橘、柠檬芳香油易溶于水
    ③会使芳香油的有效成分水解
    ④所需实验装置复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水蒸气蒸馏法会使芳香油的有效成分水解,所以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通常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常使用萃取法,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 提取玫瑰精油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乳浊液经分液漏斗分离后得到的玫瑰液中不含水
    B. 加入氯化钠的目的是避免玫瑰油的挥发
    C. 无水硫酸钠具有吸水的功能
    D. 玫瑰精油的提取常采用水气蒸馏法,玫瑰和清水质量比为1: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提取玫瑰精油时,乳浊液经分液漏斗分离后得到的玫瑰液中仍含有少量的水,A错误;加入氯化钠的目的是分离油层,B错误;无水硫酸钠具有吸水的功能,可除去玫瑰精油中的水分,C正确;玫瑰精油的提取常采用水气蒸馏法,玫瑰花瓣和清水质量比为1:4,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玫瑰精油的提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0. 下列实验流程中,错误的是( )
    A. 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
    B. 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C. 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萃取→浓缩→过滤→橘皮油
    D.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橘皮精油的提取过程是: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的相关操作。

    31.下列关于提取胡萝卜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选溶剂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易与水溶解
    B. 明火加热
    C. 萃取前要将胡萝卜粉碎、干燥
    D. 新鲜的胡萝卜含有大量水分,干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越好
    【答案】C
    【解析】
    胡萝卜素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而水溶性有机溶剂会将材料中的水分一同萃取出来而不易分离;有机溶剂是易燃物,且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应避免明火加热;干燥温度过高会破坏胡萝卜素的结构,因此并不是温度越高越好;由于萃取时材料的颗粒大小、紧密程度和含水量等都会影响萃取的效果,因此萃取前需要将胡萝卜粉碎、干燥处理。

    32.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感是一种高致病性禽类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虽然能引发传染病,但是其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不是生物
    B. 能引发传染病,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C. 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就可以培养
    D. 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衍后代
    【答案】B
    【解析】
    A.禽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它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也能增殖,因此它是生物,A错误;B.病毒无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生长,B正确C错误;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会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衍后代,D错误。
    【考点定位】病毒的结构
    【名师点睛】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与细胞生物不同,其中HIV、SARS、H1N1、高致病流感、禽流感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涉及病毒的结构、细胞内寄生、逆转录、免疫等知识,常以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由于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故不属于生命系统;但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繁殖产生后代,故是生物。

    33.下列各组生物或细胞按照特征进行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
    A. 无核膜:念珠藻、支原体、酵母菌、放线菌
    B. 无DNA:蛙的成熟红细胞、植物导管细胞、烟草花叶病毒、HIV
    C. 有叶绿体:胡萝卜、水绵、颤藻、马尾藻
    D. 能有氧呼吸:酵母菌、硝化细菌、螨虫、菠菜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一些常见生物的类别,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涉及到的生物的类别;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含有核膜,A错误;蛙的成熟红细胞有细胞核,含有DNA,B错误;颤藻属于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C错误;酵母菌、螨虫、菠菜都含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硝化细菌虽然不含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点睛】(1)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2)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3)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34. 阿胶被称为“中药三宝”之一,是利用驴皮为主要原材料熬制而成,因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呈暗红的凝胶状,对于贫血、营养不良等有明显的疗效,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驴胶能用于治疗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是因为驴胶中含有Fe、Zn、Ca等微量元素,并能为人体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
    B. 驴皮熬制出来的驴胶呈凝胶状,说明驴皮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C. 驴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无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D. 驴皮细胞内的某种蛋白质含有n条肽链,由m个氨基酸参与合成,则该蛋白质至少含有m+n个氧原子
    【答案】D
    【解析】
    Ca是大量元素,A错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B错误;无细胞结构(如病毒)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错误;由m个氨基酸参与合成的蛋白质含有n条肽链,所以肽键数为m-n,每个肽键中只有1个氧,n条链肽,每条链至少有一个羧基,既至少有2n个氧,所以蛋白质中氧原子至少含有(m-n)+2n=m+n,D正确.
    【考点定位】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组成细胞 的元素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S、P、K、Ca、Mg等,微量元素包括Fe、Mn、B、Zn、Mo、Cu等;水是组成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细胞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无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氧原子在蛋白质存在于肽键、羧基中.

    35.狼通过捕食兔子获得各种化学元素,那么,狼和兔子体内的各种化学元素 ( )
    A. 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异很大 B. 种类和含量差异都很大
    C. 种类和含量都是大体相同的 D. 种类差异很大,含量大体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不同生物的组成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别较大,这体现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详解】羊通过吃草从草中获得营养物质,羊和草体内的各种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但是含量差别很大,故选A。
    【点睛】对于元素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理解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36. 分析下图多肽的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有5个游离氨基、4个游离羧基
    B. 该多肽中含有5个肽键、4个R基团
    C. 假定一个由n个氨基酸构成的含m条肽链的蛋白质分子,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那么,这个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表达式是na-18(n-m)
    D. 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5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该多肽中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故A错误;该多肽中含有4个肽键,5个R基,故B错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故C正确;由于5个R基中有两个—H,因此该多肽是由4种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7.下列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是由R基的不同引起的
    B. 甜味肽的分子式为C13H16O5N2,则该甜味肽是一种二肽
    C. 某二肽的化学式是C8H14N2O5,水解后得到丙氨酸(R基为﹣CH3)和另一种氨基酸X,则X的化学式应该是C5H9NO4
    D. n个氨基酸共有m(m>n)个氨基,则由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个非环状多肽中氨基的数目为m﹣n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原因,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识记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原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酪氨酸和精氨酸的R基团不同,因此其溶解性不同,A正确;甜味肽的分子式为C13H16O5N2,含有2个N原子,因此只能是二肽,B正确;根据氨基酸的通式可以知道丙氨酸的分子式是C3H7NO2,又因为二肽的化学式是C8H14N2O5,形成该二肽时脱去了一个水分子,则X的化学式是C5H9NO4,C正确; n个氨基酸有m个氨基,说明R基上有m-n个氨基,他们不参与形成肽键,另外肽链的一端还会有一个游离氨基,故由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个非环状多肽中氨基的数目为m-n+1个,D错误。
    【点睛】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条数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38.如图表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基本实验步骤,对该实验基本步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制片,首先应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B. ②表示解离,需要用质量分数8%的盐酸处理烘干后的装片
    C. ③表示用缓水流冲洗,以免影响染色
    D. ④表示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标本先后进行染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教材实验基本步骤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基本实验步骤是: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2、水解。3、冲洗涂片。4、染色。5、观察。
    【详解】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题干所给信息可知①是制片,具体操作是:首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然后,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上述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涂抹几下,最后,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A正确。②是水解,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在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min,B正确。③表示冲洗,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C正确。④表示染色,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5min。而不是先用甲基绿后用吡罗红对标本染色,D错误。
    【点睛】熟悉教材中各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是解答实验题的关键。

    39.如图是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为核糖,则m有4种,分别是A、T、G、C
    B. 若m为鸟嘌呤,则b的名称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或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构成人体的遗传物质的b共有8种,a有2种,m有5种
    D. 在HIV和SARS病毒中共可以检测到2种a,5种m,8种b
    【答案】B
    【解析】
    若a为核糖,则m有4种,分别是A、U、G、C,A错误;若m为鸟嘌呤,则b的名称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或鸟嘌呤脱氧核苷酸,B正确;构成人体的遗传物质为DNA,b共有4种,a有1种,m有4种,C错误;HIV和SARS病毒为RNA病毒,共可以检测到1种a,4种m,4种b,D错误。
    【考点定位】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40.下图为核苷酸链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构成一个完整核苷酸的是图中的a
    B. 图中与每个五碳糖直接相连的磷酸有1个
    C. 在一条核苷酸链中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③连接起来的
    D. 若该链为脱氧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碱基是T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由核苷酸形成的核苷酸链,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酸在活性组成上的不同是五碳糖不同,碱基不完全相同。
    【详解】1分子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分子碱基按一定顺序连接而成,即图中的a,A正确;由题图可知,多数五碳糖有2个磷酸与之直接相连,但每一条链的其中一端有一个磷酸只与一个五碳糖相连,B错误;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苷酸链,即图中③,C正确;脱氧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分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因此若该链为脱氧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碱基是胸腺嘧啶T,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某核苷酸链的局部示意图,考查核酸的知识,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明确DNA和RNA组成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41.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纤维素酶,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硝酸盐、磷酸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出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的化合物A是_______,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在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进行平板划线时,每次划线结束后仍然要灼烧接种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通常用________染色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筛选。甲同学在实验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则纤维素分解菌位于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作答)内。
    (4)乙同学打算从牛胃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并计数,与分离醋酸菌相比,进行培养时除了营养不同外,最主要的实验条件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同学采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_____。
    (5)丙同学在提取和分离纤维素酶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抵制外界酸和碱对酶活性的影响,采取的措施是向提取液和分离液中添加________。若探究纤维素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如何设置对照?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纤维素 (2). 碳源 (3). 选择 (4). 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或感染实验操作者 (5). 刚果红 (6). ③ (7). 保证无氧环境 (8). 小(低) (9). 缓冲溶液 (10). 不同的温度梯度之间就可以相互对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鉴定和无菌操作的相关内容,意在提高学生无菌操作意识与加深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详解】(1)要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应使用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纤维素作为唯一的碳源,能在此培养基中存活的微生物就是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
    (2)灼烧接种环最直接的目的是杀死残留微生物,结束后灼烧是为了避免污染环境或感染实验操作者;
    (3)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通常用刚果红染色法;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的红色复合物在纤维素被分解后将不再形成,则在培养基上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据图分析:图中③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所以纤维素分解菌位于其内;
    (4)牛胃是一个厌氧的环境,所以其中的纤维素分解菌与需氧型醋酸菌培养条件有所不同;因是活菌计数,当菌落重合时,只能计数为一个菌落,故该同学采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小;
    (5)为保证抵制外界酸和碱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可向提取液和分离液中添加缓冲溶液;探究最适温度可设置一系列的温度梯度相互对照,其他无关变量要适宜。
    【点睛】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筛选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选择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应该为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鉴定。

    42. 青蒿素,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不易挥发。获取途径主要是从黄花蒿中直接提取得到。根据生物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水蒸气蒸馏法______(填“适用”或“不适用”)提取青蒿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时,应采用__________法,并且通常在提取前将黄花蒿茎叶进行__________和干燥,以提高效率;干燥过程应控制好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防止青蒿素分解。
    (3)提取过程中宜采用________________加热以防止燃烧、爆炸;所得液体浓缩前需进行_______________。
    (4)最后需要对所提取物质进行____________,以确定是否提取到青蒿素。
    【答案】(1)不适用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蒸馏挥发性物质,而青蒿素为非挥发性物质,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2分)
    (2)萃取(2分)粉碎(2分)温度时间
    (3)水浴(2分)过滤(2分)
    (4)鉴定(2分)
    【解析】
    (1)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蒸馏挥发性物质,而青蒿素为非挥发性物质,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所以水蒸气蒸馏法不适用提取青蒿素。
    (2)由于青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时,应采用萃取法,并且通常在提取前将黄花蒿茎叶进行粉碎和干燥,以提高效率;干燥过程应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防止青蒿素分解。
    (3)提取过程中宜采用水浴加热以防止燃烧、爆炸;所得液体浓缩前需进行过滤。
    (4)最后需要对所提取物质进行鉴定,以确定是否提取到青蒿素。
    【考点定位】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名师点睛】对于脂溶性植物色素,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乙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故常用有机溶剂萃取该类植物激素。
    提取过程:植物材料→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鉴定。

    4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A和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⑤所指元素为________ 。
    (2)D初步水解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
    (3)若b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r,通过④反应过程形成m条肽链,经盘曲折叠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e的E,则E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染色体是__________的主要载体,主要分布在细胞核里,用_______染色剂将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核主要呈绿色,细胞质主要呈红色。
    (5)蛋清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CuSO4反应能产生紫色物质,这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请根据这一反应特征,利用下列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人的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备选材料: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稀释蛋清液、唾液、蒸馏水、试管、滴管。其他材料若需自选。
    实验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为1、2、3;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观察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果分析:由于蛋清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蛋白质,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唾液淀粉酶,因此,实验结果可以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N、P (2). 核糖核苷酸 (3). (e-rm)/(r-18) (4). DNA (5).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剂 (6). 在1、2、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蛋清液、唾液和清水 (7). 然后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1m 0.1g/mL的NaOH溶液振荡。再向3支试管中加入3-4滴0.01g/mL的CuSO4溶液,振荡 (8). 1、2号试管中均出现紫色物质,3号不出现紫色物质 (9). 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B、D、E和a、b有机物的名称:E为蛋白质、B为多肽、b为氨基酸、D为RNA、A为DNA、a为脱氧核苷酸;其次①、②、③、④代表的生理过程:①为DNA复制、②为转录、③为翻译、④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
    【详解】(1)DNA的元素组成含有C、H、O、N、P,则⑤所指元素为N、P;
    (2)RNA初步水解的产物是核糖核苷酸;
    (3)假设E由x个肽键构成,由y个氨基酸组成,则根据题意得ry-18x=e,x=y-m,由两式可得:x=(e-rm)/(r-18);
    (4)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剂染色剂将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核主要呈绿色,细胞质主要呈红色;
    (5)要验证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可采取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即:
    ②取3支试管,在其中一支加蛋清液(1号),一支加唾液(2号),另外一支加清水(3号)做空白对照,三支试管所加液体的量要相同(2ml);
    ③然后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1m 0.1g/mL的NaOH溶液振荡。再向3支试管中加入3-4滴0.01g/mL的CuSO4溶液,振荡;
    ④ 实验结果预测:1、2号试管中均出现紫色物质,3号不出现紫色物质;
    实验结论:由于蛋清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蛋白质,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唾液淀粉酶,因此,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点睛】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另外设立一个知识延伸迁移的验证性实验,掌握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设计此题的基础,设立对照实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