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广东省实验中学顺德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广东省实验中学顺德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人体的体液是指
A. 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B. 细胞内液和血液
C.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解:A、消化道不是体液,A错误;
B、血液不属于体液,B错误;
C、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共同组成体液,C正确;
D、血浆、组织液、淋巴是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内环境
【答案】B
【解析】
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组成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所以B选项和其它三个选项不很大差别。
3.抗利尿激素分泌并释放增加会引起( )
A. 尿量增多 B. 尿量减少
C.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 尿量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抗利尿激素分泌并释放增加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4.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A错误.
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B错误.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变化中,C错误.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正确.
【点睛】体内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由于外界环境和细胞代谢的影响,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中,在神经-体液-免疫机制的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下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稳态。
5.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渗透压下降 C. 细胞代谢紊乱 D. 糖尿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
【详解】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不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渗透压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B错误;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选C。
【点睛】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相关知识点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故选D。
【点睛】本题知识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只要考生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下面属于神经递质的是( )
A. 无机盐 B. 核酸 C. 氨基酸 D. 磷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神经递质种类很多, 主要有乙酰胆碱、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5-羟色胺、 氨基酸类(如谷氨酸 天冬氨酸 甘氨酸等)、 一氧化氮等,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递质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某同学因感冒发烧体温持续一周38.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同学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B. 该同学机体产热等于散热
C. 该同学机体产热小于散热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持续38℃时散热量与产热量保持平衡,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9.血浆中的水来自( )
A. 组织液 B. 组织液、消化道
C. 淋巴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其关系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于消化道的吸收,组织液的渗透和淋巴循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0.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详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11.下列物质是内环境成分的有( )项
1、血红蛋白2、呼吸氧化酶3、神经递质4、特异性受体5、运输载体6、唾液淀粉酶7、泪液8、乳汁9、尿酸10、血浆蛋白11、淋巴因子12、突触小泡
A. 五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1、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2、呼吸氧化酶属于细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3、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4、特异性受体属于细胞膜或细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5、运输载体属于细胞膜或者细胞内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6、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7、泪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8、乳汁不属于内环境成分;9、尿酸属于内环境成分;10、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11、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成分;12、突触小泡属于细胞结构,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综上所述3、9、10、11正确;故选D。
12.下列选项属于组织水肿的原因的是( )
A. 细胞代谢旺盛 B. 一次性饮水过多
C. 一次性吃糖过多 D. 不吃早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增强,吸水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一次性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不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尿液中出现葡萄糖,不导致组织水肿,C错误;不吃早饭,不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A。
13.在神经调节过程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所导致的结果是
A. 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B. 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C. 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D.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迅速被降解
【答案】C
【解析】
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增大,最终都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A错误,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可迅速被降解,D错误。
【点睛】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去甲肾上腺素(NE)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某实验小组为研究某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是否有阻断作用,将该药施加在突触处,发现突触间隙的NE量是对照组的20倍,但肌肉没有收缩,由此说明( )
A. 该药物对α受体有阻断作用,对β受体没有阻断作用
B. 该药物对α受体没有阻断作用,对β受体有阻断作用
C. 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没有阻断作用
D. 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有阻断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去甲肾上腺素(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某药物施加在突触处,发现突触间隙的NE量是对照组的20倍,但肌肉没有收缩,由此推断该药物对α受体有阻断作用,使突触前膜不断释放NE,同时该药物对β受体也有阻断作用,使NE不能和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故在突触间隙累积,故选D。
15.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 2、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恢复静息电位,C正确;动作电位大小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内外Na+的浓度差,不随有效刺激的增大而加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6.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 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 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 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 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静息电位的相关知识。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详解】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点睛】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要注意静息状态时,即使钾离子外流,膜内钾离子的浓度依然高于膜外。
17.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激素调节及其实例(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理清肾上腺素和性激素的功能、血糖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是正确分析各选项的关键。
【详解】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引起心律加快,增加心输出量,进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相应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促进靶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及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生理过程而降低血糖浓度,但其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
【点睛】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8.神经调节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基本方式是反射,在反射过程中有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B. 神经细胞膜外Na+和Cl-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刺激的强度
D. 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A错误;神经细胞膜内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B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突触的数量,C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包裹在突触小泡中,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D正确;故选D。
19.下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人体内的三种内分泌腺,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丙是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分泌的激素可调节、控制垂体分泌相应得激素
B. 甲分泌的激素与乙分泌的激素,在调节某些生理功能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 丙分泌的激素可通过内分泌腺甲释放,再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D. 甲、乙、丙都只能分泌激素,图示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丙分泌的激素①促进了甲,甲分泌的激素②促进了乙,乙分泌的激素③抑制了甲、乙,说明丙是下丘脑,甲是垂体,丙是相关的腺体。下丘脑是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分泌的激素可调节、控制垂体分泌相应得激素,A正确;若丙是甲状腺,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与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表现为协同关系,B正确;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以提供垂体释放,再通过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C正确;下丘脑不仅可以分泌激素,还可以分泌神经递质,D错误。
20.将两个灵敏电位仪以相同的方式分别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所示)、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所示),每个电位仪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所示神经纤维的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差变化如图3所示。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a点到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电位差变化图,下列选项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a点对应图5 B. b点对应图3
C. c点对应图3 D. d点对应图4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信号传导和传递、膜电位变化,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在a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所以没有电位变化,A错误;在b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但方向与刺激p点两次方向相反,所以b点不对应图3,B错误;在c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但窜地过程中有突触结构,发生突触延搁,所以c点不对应图3,C错误;在d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突触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位只发生一次变化,所以d点对应图4,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刺激脑干引起呼吸加快,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免疫能力低可能会引起人体稳态失衡,免疫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稳态的维持
D.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温觉的部位
【答案】B
【解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而不是血液,A错误;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二氧化碳属于化学物质,因此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刺激脑干引起呼吸加快,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免疫能力过强,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不利于稳态的维持,C错误;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大脑皮层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和热觉的部位,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要注意形成冷觉、温觉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大脑皮层。
22.下图中甲、乙模型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D中蛋白质的含量一定低于C,K+的含量高于C
B. 若甲图C中无机盐含量增加,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都将增强
C. 如果乙图中B表示胰岛细胞,则A可以表示下丘脑细胞
D. 乙图也可以表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经体液运输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甲模型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所以可以推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
【详解】甲图D中蛋白质的含量不一定低于C,K+的含量高于C,A错误;若甲图C血浆中无机盐含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转移到垂体,由垂体释放,进而加强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乙代表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果乙图中B表示胰岛细胞,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刺激下丘脑,下丘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不是通过产生激素作用于胰岛细胞,C错误;乙图也可以表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经体液运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作用,抗体不会进入靶细胞,D错误;故选B。
23.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途径①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
B. 途径②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C. 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D. 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是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
2、该过程中既有反射弧的存在,也有激素对于血糖平衡的调节,因此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胰岛素具有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加速葡萄糖氧化分解的功能,由于胰岛素缺乏使得糖代谢紊乱,因此需要通过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
【详解】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C错误;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4.图1表示某运动员在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图2表示信号分子A对靶细胞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cd段血糖升高是肝糖原和肌糖原水解成葡萄糖所致
B.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会维持在1.0 g/L左右,主要与具有协同关系的两种激素有关
C. 若图2所示细胞为垂体细胞,则信号分子A可能是抗利尿激素或甲状腺激素等
D. 若信号分子A为淋巴因子,则图2所示细胞可能是能产生浆细胞的B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1图:图1表示某人运动前后血糖浓度变化,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随着运动的进行,血糖浓度逐渐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分析2图:图2表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过程。
【详解】图1中cd段血糖升高是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所致,肌糖原不水解,不能补充血糖浓度,A错误;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会维持在1.0 g/L左右,主要与具有拮抗关系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激素有关,B错误;若图2所示细胞为垂体细胞,则信号分子A可能是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C错误;若信号分子A为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则图2所示细胞可能是能产生浆细胞的B细胞,D正确;故选D。
25.下列有关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腺分泌胰液既受传出神经的支配,也受促胰液素的调节
B.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必使下一神经元兴奋
C. 直接刺激脑干下部的相关中枢也可引起呼吸肌发生咳嗽反射
D. 损伤小鼠脑干会直接影响其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
【答案】A
【解析】
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还受传出神经的支配,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错误;直接刺激脑干下部的相关中枢也可引起呼吸肌发生咳嗽,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损伤小鼠脑干会直接影响呼吸,但不会直接影响生物节律的控制、运动的平衡,D错误。
26.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B. 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乙液会变少
C.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可以生活在甲液和丙液中
D. 甲液和乙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无机盐含量的多少
【答案】C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内环境是由甲、乙和丙组成,A错误;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血浆蛋白质减少,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因此乙液会增多,B错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因此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可以生活在甲液和丙液中,C正确;甲液和乙液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两者的主要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首先要求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甲、乙、丙和丁所代表的液体的名称。
27.如图是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结构a是突触前膜,可以位于神经元的轴突,c是离子运输载体
B. 结构b是突触后膜,可以位于神经元的细胞体,c是神经递质受体
C. 结构b是突触前膜,可以位于神经元的树突,c是神经递质受体
D. 结构a是突触后膜,可以位于神经元的细胞体,c是离子运输载体
【答案】B
【解析】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根据题意可知,结构a是突触前膜,结构b是突触后膜,c是神经递质受体,突触前膜位于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故B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解题关键能通过突触小泡来判断出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后膜。
28.食物刺激胃壁感受器会引起胰液分泌,胃液中的盐酸进入小肠会引起促胰液素分泌,进一步引起胰液分泌。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B. 食物刺激感受器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C. 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胰腺细胞发挥作用
D. 胰液的分泌过程既受到神经系统调节,又受到体液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胃液中的盐酸进入小肠会引起促胰液素分泌属于神经调节,其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是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A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故该过程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B正确;促胰液素通过体液的运输是不定向的,C错误;据题意可知,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的调节,也受体液的调节,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盐酸进入小肠会引起促胰液素分泌属于神经调节,而促胰液素促进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
29.下列关于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B. 激素、神经递质、抗体都可以被反复利用
C. 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D. 只要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就能发生
【答案】A
【解析】
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A正确;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一般都会被灭活,B错误;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如自身免疫病,C错误;反射的发生除了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足够强的刺激,D错误。
30.下图表示人体体内的相关过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刺激传出神经e引起c处肌肉收缩,此过程为反射
B. 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a表示吞噬细胞,则e过程表示分泌抗体
C. 若该图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不存在A与T的互补配对
D. 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c为XY型配子的原因一定是d过程异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反射。
真核生物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也有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如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基因的转录。翻译是在核糖体中进行的;原核生物由于无细胞核,故在拟核中进行转录 ,翻译仍在核糖体中进行。
【详解】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刺激传出神经e引起c处肌肉收缩,此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A错误;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a表示吞噬细胞,则e过程表示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c,B错误;若该图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表示转录,此过程存在A与T的互补配对,如DNA中的是碱基T则与合成的RNA上的A配对,C错误;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c减数第二次过程,此过程为XY型配子的原因一定是d减数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生物柴油是用动植物油脂或脂肪酸与甲醇酯化合成的脂肪酸甲酯,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生物柴油产业推广的难点之一在于动植物油脂原料成本较高,所以科研人员将寻找原料的目光投向了富含脂肪酸的微藻,以下是从微藻中提取脂肪酸的简要流程:
①因脂肪酸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故选用有机溶剂萃取法进行提取。
②溶剂浸提之前需将材料烘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生产生物柴油是用酸或碱进行催化,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科研人员欲分离筛选能产生催化该反应的脂肪合成酶的微生物,用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
①自然界中产脂肪合成酶的微生物较少,应在___________的环境取土样,再将样品稀释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前可先进行选择(富集)培养以达到___________的目的。
②由于反应物甲醇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而影响催化效率,要得到酶活性较高的菌种,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从培养基的用途看,这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③分高纯化的菌种还要发酵培养检测___________以确定其经济价值。
【答案】 (1). 不易挥发,易溶于有机溶剂 (2). 材料含水会降低萃取效率 (3). 富含脂肪酸(脂肪、油脂等) (4). 增加产脂肪酶微生物的浓度 (5). 甲醇 (6). 选择 (7). 酶活性(酶活力)
【解析】
【分析】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是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
【详解】(1)①脂肪酸具有不易挥发,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故可用萃取法进行提取。
②材料含水会降低萃取效率,故溶剂浸提之前需将材料烘干。
(2)①筛选产脂肪合成酶的微生物,应在富含脂肪酸(脂肪、油脂等)的环境取土样,再将样品稀释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前可先进行选择(富集)培养以达到增加产脂肪酶微生物的浓度。
②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甲醇,可选择得到酶活性较高的菌种,从培养基的用途角度分类,这属于选择培养基。
③提高纯化的菌种还要发酵培养检测酶活性(酶活力)以确定其经济价值。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萃取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为了对柑橘综合利用,某研究人员做以下实验: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橘皮精油___________色,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本实验用到的植物芳香油提取方法为___________。
(2)若要计算提取精油的出油率,需要称量___________的质量。对比发现方法1的出油率稍低,但是发现其香气、色泽更接近于鲜橘,原因是方法2会使___________ ,所以通常先采用方法l提取,并将方法1之后的残渣用方法2进一步提取。
(3)通常使用方法1时,可以提前使用___________浸泡。浸泡的时间通常是__________以上。
(4)使用方法2提取时发现,柑橘皮的破碎度越高,即颗粒越小,出油率越高,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 (2). 柠檬烯 (3). 蒸馏和压榨 (4). 果皮 (5). 橘皮精油在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 (6). 石灰水 (7). 10h (8). 碎度越高,即颗粒越小,香精油越易蒸出。因为颗粒越小,果皮总面积越大,与溶剂接触面积越大,则越易渗出精油。
【解析】
(1)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压榨和萃取等.橘皮精油无色,主要成分是柠檬烯。本实验用到的植物芳香油提取方法为蒸馏和压榨法。
(2)若要计算提取精油的出油率,需要称量果皮的质量。由于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 通常使用方法1压榨法;
(3)为了提高出油率,提取之前需要用石灰水浸泡.浸泡的时间通常是10h以上;
(4)碎度越高,即颗粒越小,香精油越易蒸出。因为颗粒越小,果皮总面积越大,与溶剂接触面积越大,则越易渗出精油。
33.菌种是影响果醋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果醋生产使用的菌种通常是恶臭醋酸杆菌浑浊变种和沪酿1.01醋酸杆菌。不仅产酸能力、耐酒精能力都有待提高,而且发酵果醋形成的风味也不佳。某人进行了菌种的选育。使用的分离培养基配方如下:l%酵母膏,1%葡萄糖,1.5%碳酸钙,2%琼脂,pH=5.5。高压蒸汽灭菌,待其冷却为70℃后加入4%的无水乙醇和干热灭菌好的碳酸钙。
(1)果醋的生产中往往是先进行酒精发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醋发酵时间大概需要__________天。
(2)分离培养基中加入无水乙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的酵母膏可以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等营养成分。按照物理性质分,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
(3)得到的菌种进一步使用碱基类似物如2-氨基嘌呤、硫酸二乙酯等进行__________育种,希望选育出__________菌株。
(4)请推测醋酸杆菌发酵最适温度在__________℃。
【答案】 (1). 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 7~8 (3). 筛选耐酒精的菌株(和提供碳源) (4). 碳源、氮源(和维生素) (5). 固体 (6). 诱变 (7). 产酸能力强 (8). 30-35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1)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因此果醋的生产中往往是先进行酒精发酵,果醋发酵时间大概需要7~8天。
(2)分离培养基中加入无水乙醇可以筛选耐酒精的菌株,且酒精能提供碳源,加入的酵母膏可以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选择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3)得到的菌种进一步使用碱基类似物如2-氨基嘌呤、硫酸二乙酯等进行诱变育种,希望选育出 产酸能力强菌株。
(4)醋酸杆菌发酵最适温度在30-35℃。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4.回答下列有关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的问题:
(1)为了筛选可分解尿素的细菌,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_(填“尿素”“NH4NO3”或“尿素+NH4NO3”)作为氮源,不选择其他两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用来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培养基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有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水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培养基乙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尿素 (2). 其他两组都含有NH4NO3,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利用NH4NO3,不能起到筛选作用 (3). 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稳定 (4). 不能 (5). 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 (6). 不能 (7).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
【解析】
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表格中提取信息并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作答。
(1) 为了筛选可分解尿素的细菌,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选择尿素作为唯一氮源。不选择其他两组的原因是:其他两组都含有NH4NO3,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利用NH4NO3,不能起到筛选作用。
(2) 用来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培养基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有:KH2PO4和Na2HPO4可构成缓冲对维持培养基中的 pH稳定,同时可作为无机营养提供给细菌(或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稳定)。
(3) 培养基甲中没有凝固剂琼脂,为液体培养基,而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因此培养基甲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乙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所以培养基乙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35.某个实验小组对微生物的培养和五种香辛料萃取提取的精油(编号为A、B、C、D、E)抑菌能力进行了研究。首先制备了直径为8.5 mm的圆滤纸片若干,灭菌后分别放入各组精油中浸泡2 h。然后取各种待测菌悬液各=0.15 mL分别在相应的固体培养基上均匀涂布,制成含菌平板。再取浸泡过精油的滤纸片贴在含菌平板上,每个培养皿贴浸过同一种精油的滤纸3片。放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测定抑菌圈直径,结果取三次重复实验的平均值,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1)不同的微生物培养的温度和时间往往不同,在培养箱中培养时细菌培养温度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霉菌培养温度,培养时间_____________(填“长于”或“短于”)霉菌培养时间。在特定条件下,不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可以区分不同的微生物。
(2)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为了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步骤)需要添加香辛料,可见从香辛料中提取有效成分作为食品天然防腐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3)本实验中采用了__________操作接种。结果可见不同精油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杀伤作用不同,C和E对细菌的杀伤作用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对真菌的杀伤作用。
(4)有同学认为缺少能否抗病毒的实验结果,提出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常见的病毒进行实验。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高于 (2). 短于 (3). 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 (4). 调制风味、防腐杀菌 (5). 加卤汤装瓶(配制卤汤) (6). 涂布平板 (7). 小于 (8). 不可以,病毒为寄生生物,在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精油的种类、菌种,因变量是抑菌圈的大小(直径),抑菌圈越大,表示抑菌的效果越好。图中显示不同的精油对不同的细菌抑菌效果不同,其中B精油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精油对白葡萄球菌、黑曲霉、青霉的抑制效果最好。
(1)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一般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如细菌一般在30~37℃的温度下培养l~2d,放线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5~7d,霉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3~4d,因此在培养箱中培养时细菌培养温度高于霉菌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短于霉菌培养时间。不同微生物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等特征不同,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的微生物的标准。
(2)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加入香辛料的目的是调制风味、防腐杀菌。
(3)本实验对菌种进行了计数,因此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根据报告数据分析可知,精油C、E对真菌是杀伤力高于细菌。
(4)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在该培养基上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常见的病毒进行实验。
36.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32 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发酵菌为好氧菌,则发酵容器内_____________(填“上层”“中层”或“下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较好。
(3)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的延长直线上升。为确定最佳发酵时间,需要___________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发酵效果_____________时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发酵时间。
(4)从大豆到豆豉的过程中,大豆中的成分会发生类似腐乳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即蛋白质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脂肪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原因是发酵菌产生了_____________。
【答案】 (1). 菌种 (2). 发酵时间 (3). 上层 (4). 延长 (5). 最好 (6). 氨基酸和多肽 (7). 脂肪酸和甘油 (8). 蛋白酶和脂肪酶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导致发酵效果不同的因素包括:两桶中的不同菌种及每桶发酵的时间差异,即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和发酵时间。
(2)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发酵较好。若发酵菌为好氧菌,因发酵容器的上层氧气较为充足,所以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较好。
(3)由于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的延长直线上升,因此,不能据此得出最佳最佳时间。若要得出最佳的发酵时间,则需要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发酵效果最好时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发酵时间。
(4)腐乳制作过程中,蛋白质转变为氨基酸和多肽,脂肪转变为甘油和脂肪酸,直接原因是发酵菌产生了蛋白酶和脂肪酶。
37.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B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激素。
【答案】 (1). 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2). 切除垂体 (3). 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4). 生长 (5). 促甲状腺
【解析】
【分析】本题采用切除法,以“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为情境,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进而明辨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围绕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以及垂体分泌的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等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详解】(1)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垂体的有无,因变量是通过检测幼龄大鼠的体重变化来反映其生长发育的状况,其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据此结合题意所示的实验方法(切除法)、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可知,①A组(对照组) 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组(实验组)要切除垂体;③的内容为“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但前者主要促进生长,后者主要促进发育,二者共同协调,机体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可见,若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则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点睛】解答实验题的切入点为找准实验目的,由此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做到在实验设计或完善实验步骤中有的放矢。实验处理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时,注意控制无关变量,在措辞中往往有“相同”、“一致”等字眼;在培养(或饲养)、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记录测定的实验数据时,依然在措辞中体现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经常有“相同条件下”、“每隔一定时间”等字眼。把握上述要点,本题便可形成如下清晰的实验思路:
组别
实验动物
实验处理
观察指标
实验组
幼小动物
切除垂体
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
对照组
幼小动物
不做任何处理(不切除垂体),只切开皮肤
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要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其他条件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