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①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⑤血浆
B.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量增加
C.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细胞
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①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⑤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量增加,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
C、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对应图中的⑥细胞,C正确;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②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激素、血红蛋白和参与细胞呼吸的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变化对内环境的稳态都有影响
C. 肾上腺、胰腺、下丘脑、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红蛋白和参与细胞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变化对内环境的稳态都有影响,B正确;
C、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直接排放到消化道即外界环境中,C错误;
D、尿液浓度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3.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
B.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都能识别抗原
C. 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溶酶体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 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用,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D正确。
4.科学家发现,在人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下列对“沉默突触”不能进行信息传递原因的解释合理的是
A. 突触小体中无细胞核或缺乏线粒体
B. 突触前膜缺乏移走神经递质的载体
C. 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神经递质受体
D. 突触间隙缺乏水解神经递质的酶
【答案】C
【解析】
【详解】A、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但这与“沉默突触”无关,A错误;
B、突触前膜缺乏移走神经递质的载体,不影响递质传递信息的功能,B错误;
C、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正确;
D、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不影响递质传递信息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5.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下列有关甘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 在该过程中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
C. 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D. 若某种毒素阻止甘氨酸释放,可能会引起肌肉痉挛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甘氨酸会引起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A错误;
B、在该过程中甘氨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B错误;
C、甘氨酸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C错误;
D. 若某种毒素阻止甘氨酸释放,则甘氨酸不能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则可能会引起肌肉痉挛,D正确。
故选D。
6. 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 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C. 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D. 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多,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比休眠时低,A项错误;
B.人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每分解1摩尔的葡萄糖,则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6摩尔的CO2,在线粒体内膜上消耗6摩尔的O2,人体细胞在进行无氧呼吸时,既无CO2的产生,也无O2的消耗,B项错误;
C.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维持主要是由于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Na+内流,所以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C项错误;
D.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首先发生CO2的固定,即CO2与C5化合物结合生成C3,随后在光反应产生的ATP提供能量的前提下,C3被光反应的产物[H]还原,所以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D项正确。
故选D。
7.如图所示为人体某类免疫过程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示体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B. 细胞A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识别病菌具有特异性
C. 物质I和Ⅱ都是免疫活性物质,前者为淋巴因子
D. 细胞C和细胞D内表达的基因种类完全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图示体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A项错误;
B、细胞A是吞噬细胞,该细胞识别病菌不具有特异性,B项错误;
C、物质Ⅰ是淋巴因子,物质Ⅱ是抗体,两者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项正确;
D、细胞D是由细胞C增殖和分化而来,但两种细胞内有些基因都能表达,比如呼吸酶基因,D项错误。
故选C。
8.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可以调控免疫反应的细胞,起着避免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机体的作用,其数量由Mcl -l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下列疾病最可能与Mcl -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A. 流行性感冒 B.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艾滋病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流行性感冒是免疫力降低引起,A不符合题意;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属于免疫缺陷病,B不符合题意;
C、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C符合题意;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疏花疏果②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③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④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⑤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生长素在发挥作用时具有两重性,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疏花疏果,①正确;
②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横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但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②错误;
③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③正确;
④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正确;
⑤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了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⑤错误。
故选B。
10.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植物能接受外界光照、温度变化的刺激。某些植物通过调节各种激素的合成,使得冬天休眠、夏天生长,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0℃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30℃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
B. 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C 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
D. 调节植物休眠和生长的多种激素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冬天休眠、夏天生长可知,10℃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合成脱落酸,30℃有利于过程①②及①③④,A错误;
B、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会减少,脱落酸的含量会增加,B错误;
C、夏天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合成细胞分裂素及赤霉素,冬天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合成脱落酸,C正确;
D、由图可知,调节植物休眠和生长的多种激素均由甲瓦龙酸转化而来,D错误。
故选C。
11.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库的改变,但未必会改变基因频率
B. 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的数量增长
C. 农田中玉米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玉米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
D.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A错误;
B、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是不同的,由于长期的进化自然选择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不是1:1,如生殖季节的象海豹,雌性多于雄性,所以,1:1的性别比不一定最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B错误;
C、农田中的所有玉米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种群的叫空间特征,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C错误;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信息类型
来源
作用对象
举例
1
植物激素
特定的器官
靶细胞
生长素
2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溶菌酶
3
物理信息
某生物
同种生物
蜜蜂圆圈舞
4
神经递质
神经元
神经元、肌细胞等
肾上腺素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没有特定的分泌器官,A错误;
B、溶菌酶不是淋巴因子,B错误;
C、蜜蜂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
D、肾上腺素也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由神经元细胞产生,可作用于神经元和肌细胞等,D正确。
故选D。
13.在我国红树林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沿海的潮间带,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其面积日益缩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潮间带中的贝类、鱼类水鸟组成食物链,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
B. 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红树林中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增强红树林的稳定性
C. 以红树林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D. 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食物链必须包含生产者,潮间带中的贝类、鱼类、水鸟均为消费者,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
B、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使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B错误;
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红树林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14.为了治理蝗灾,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 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最初有N0只,以后每天增加3%,则t天后其数量为1.03tN0只
D. 利用性干扰剂干扰雌雄个体交配,是通过影响性别比例使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它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正确;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以减低出生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15.在一块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顺序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级群落。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下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A~E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较高需求
B. 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荫的能力也较强
C. 顶级演替后若发生火灾,可预测此后的演替过程与初生演替一定相同
D. 在演替期间,营养物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荫而减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较高需求,A正确;
B、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如灌木比草本高达,且耐荫的能力也较强,B正确;
C、顶级演替后若发生火灾,发生的次生演替不一定能达到顶级群落,C错误;
D、在演替期间,营养物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荫而减弱,会发优势种群的替代,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于阳光直射的地方
B.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C.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小生态缸应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影响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A错误;
B、预实验吋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B错误;
C、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C正确;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错误。
故选C。
17.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说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B.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A正确;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错误;
D、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不可能生产者或消费者,D错误。
故选A。
18.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 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即图中①⑦⑧)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即图中②③④⑤⑥)以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A正确;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根瘤菌是消费者,因此它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应该来自于②,而不是⑥,C错误;图中由生产者、Ⅱ、Ⅲ消费者可以构成捕食链,而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组成,D错误。
19.下列信息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 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 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C. 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 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楝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属于化学信息;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属于物理信息。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0.某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焦每平方厘米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J/(cm2·a)
B. 植食性动物摄取食物的过程不存在种间信息传递
C. 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85%
D. 枯枝落叶层中的有机物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从而实现物质循环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植食性动物摄取食物的过程存在种间信息传递,如青草的绿色可以为食草动物提供可食信息,B错误;
C、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1×107 J/(cm2·a),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96×105J/(cm2·a),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1×107)=0.85%,C正确;
D、枯枝落叶层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植物根系可以吸收无机物,D错误。
故选C。
21.下图1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 图1中①~④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
B. 图1中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会引起B的数量的增加
C. 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②
D.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一):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②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斗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A正确;
B、图1中的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
C、图二中,甲表示互利共生,对应①;乙表示捕食,对应③;丙表示竞争,对应④,C错误;
D、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捕食和竞争两种关系,D正确。
故选C。
22.下列关于细胞分裂、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间期既有DNA复制又有基因表达
B. 细胞癌变由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引起
C. 细胞凋亡可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D. 衰老细胞水分减少,核体积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A正确;
B、细胞癌变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细胞凋亡可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C正确;
D、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代谢减弱,细胞核体积增大而细胞体积变小,D正确。
故选B。
23.下列对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甲)、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乙)、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丙)、测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来绘制的作用光谱(实验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甲:PH和淀粉用量均属于无关变量,可以任意设定温度
B. 实验乙:该实验为对照实验,有氧组为对照组、无氧组为实验组
C. 实验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具体分裂时期
D. 实验丁:作用光谱中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甲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其自变量是温度,不能随意设置,A错误;
B、实验乙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该实验为对比实验,有氧组与无氧组均为实验组,无对照组,B错误;
C、实验丙是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实验,该实验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具体分裂时期,C正确;
D、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实验丁中作用光谱中类胡萝卜素在蓝紫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24.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有些脂质可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 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可维持细胞渗透压
C.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与物质交换有关,而与生物催化作用无关
D.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无叶绿体,但韧皮部细胞可培养出含叶绿体的个体
【答案】C
【解析】
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有些脂质还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性激素,A正确;
B.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等物质,可维持细胞渗透压,B正确;
C.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些与物质交换有关,有些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如附着在生物膜上的酶,C错误;
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无叶绿体,但含有控制叶绿体合成所需的基因,因此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可培养出含叶绿体的个体,D正确;
答案选C。
25.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下图是自由基学说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②①过程引起的作用效果属于负反馈调节
B. 若③过程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将引起白化病
C. 若③过程使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载体受损,葡萄糖将会自由进出细胞
D. ④过程可能导致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结果,自由基可以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突变,诱发肿瘤形成。自由基是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反应能力很强,可使细胞中的多种物质发生氧化,损害生物膜。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交联,影响其正常功能。
详解: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生物学)。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属于正反馈调节,图中自由基可以攻击磷脂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即②①过程引起的作用效果属于正反馈凋节,A错误;若③过程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头发变白,B错误;若③过程使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载体受损,葡萄糖将无法进出细胞,C错误;④过程可导致基因突变,进一步引起细胞癌变,结果可能导致细胞膜上某些蛋白如甲胎蛋白数量增加,D正确。
26.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B. 基因型Aa的植物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D. 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若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发生在非基因片段,则不引起基因突变,A正确;
B、基因型Aa的植物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的,C错误;
D、由于氨基酸的密码简并现象,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一不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A。
27.玉米的高产、抗病性状分别由a、b两基因控制,这两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品种,为培育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途径Ⅰ、Ⅱ、Ⅲ的育种原理分别为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B. 培养优良品种aabb时,途径Ⅱ最显著的优点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C. 过程④、⑤均可以用特定的化学药品处理萌发的种子,从而达到育种目的
D. 过程③涉及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①、②、⑥涉及杂交或自交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途径Ⅰ、Ⅱ、Ⅲ的育种原理分别为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A正确;
B、培养优良品种aabb时,途径Ⅱ最显著的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但与其它途径相比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B正确;
C、过程④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没有种子,所以不能用特定的化学药品处理萌发的种子,C错误;
D、过程③涉及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①、②、⑥涉及杂交或自交,D正确。
本题需选择错误选项,故答案为C。
28.果蝇的刚毛和截毛由位于X、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BYb,也可能为XbYB
B. 后代出现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是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的
C. 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
D. 亲本雄果蝇进行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某一细胞中同时含有2个基因B、2条Y染色体的情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题干信息“果蝇的刚毛和截毛由位于X、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准确判断各选项子代的情况,再结合所学过的减数分裂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不可能为XbXB,否则不会出现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A错误;后代出现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是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B错误;亲本雌果蝇(XBX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2条X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DNA的复制导致一条X染色上的b基因加倍,即X染色体上的基因有2个,因此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C正确;据题意判断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只能为XBYb,亲本雄果蝇进行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某一细胞中同时含有2个基因B或同时含有2条Y染色体的情况,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不存在某一细胞中同时含有2个基因B、2条Y染色体的情况,D错误。
29.柯萨奇病毒为单股正链小RNA病毒,是一类常见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体的病毒。下图所示是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③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B. +RNA具有作为翻译的模板和储存病毒遗传信息的作用
C. 克里克发现的中心法则包括①~③过程
D. 酶X是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的RNA复制酶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RNA和+RNA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故过程①②③所涉及的碱基互补配对都是RNA之间配对,A正确;
B、从图形中看出,+RNA可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和+RNA,B正确;
C、克里克的中心法则总结的遗传物质是DNA的生物遗传信息流动途径,C错误;
D、病毒过寄生生活,病毒的生命活动需要寄主细胞提供能量和场所,酶X是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的RNA复制酶,D正确。
故选C。
30.某兴趣小组探究土壤湿度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对照组正常浇水,实验组不浇水,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土壤中的含水量
B. 2~4天,实验组净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C. 2~8天,实验组的植株中有机物积累量仍然在增加
D. 第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叶绿体中积累了大量的C3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的含水量,因变量是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 2~4天实验组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但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干旱,气孔导度降低,叶片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B错误;分析图甲可知,2~8天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均大于零,故植株中有机物积累量仍然在增加,C正确;第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因缺水而导致气孔关闭,CO2固定受阻,C3减少,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请回答:
(1)由甲图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ol/L。
(3)根的向地弯曲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为验证在单侧光照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 段而不是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I.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Ⅱ.下图表示的是该实验过程。
Ⅲ.实验结果及解释
装置①内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②③内胚芽鞘_________生长,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范围则抑制生长 (2). 10-8 (3). 两重性 (4). 直立 (5). 胚芽鞘的B段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6). 弯向光源 (7). 胚芽鞘A段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
(1)据图甲分析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2)(3)图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a的生长素浓度高,大于 10-8mol/L,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因此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即①是实验组:胚芽鞘的尖端有云母片,它阻断了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使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②③两组是对照组:胚芽鞘的尖端没有云母片,而在尖端发生了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浓度高,所以背光侧生长的比较快从而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32.肾上腺分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部分,其中肾上腺皮质能分泌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皮质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若盐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则表现出血钠____(填“降低”或“升高”)现象;盐皮质激素与下丘脑分泌的_____共同调节水盐平衡。
(2)肾上腺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见能向内环境释放肾上腺素的细胞,除了肾上腺髓质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3)在调节血糖方面,肾上腺素与_____(填“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统称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一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也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若垂体和下丘脑中接受糖皮质激素的受体发生异常,往往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降低 (2). 抗利尿激素 (3). 某些神经细胞(或神经细胞) (4). 胰高血糖素 (5).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6). 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相关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糖皮质激素分泌过量
【解析】
【详解】(1)盐皮质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若盐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则表现出血钠降低现象;盐皮质激素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共同调节水盐平衡。
(2)肾上腺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见能向内环境释放肾上腺素的细胞,除了肾上腺髓质细胞外,还有某些神经细胞。
(3)在调节血糖方面,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4)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统称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一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也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若垂体和下丘脑中接受糖皮质激素的受体发生异常,往往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量,其原因是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相关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糖皮质激素分泌过量。
3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该草原中各生物种群关系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如图1中表示生产者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该食物网中E所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图2中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从空中俯瞰,发现草原上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从群落的结构角度看,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如图2中若某年鼠种群的K值为2000只,且1只兔与5只鼠或200只食草昆虫消耗的草的能量相等,若次年兔的数量增加50只,昆虫减少4000只,则鼠种群K值变为____只。
(4)该草原上有座风电场,研究发现该风电场周围的蛇及食草昆虫会逐渐增多,科学家们试着从鸟类身上寻找有关原因,你认为最可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和F (2). 第三、第四 (3). 捕食和竞争 (4). 水平 (5). 1850 (6). 风电场影响鸟类(鹰)的飞行高度和栖息高度(或者鸟类迁徙、栖息地等),使捕食蛇的鸟类数量减少,导致风电场周围的蛇、昆虫逐渐增多
【解析】
【详解】(1)生产者是其他生物食物的根本来源,由图可知,B和F为生产者。E位于4条食物链中,分别占居第三、第四营养级。图2中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从空中俯瞰,发现草原上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兔的数量增加50只,则老鼠减少250只;昆虫减少4 000只,则老鼠增加100只。可见,老鼠共减少150只,则老鼠的K值为1 850只。
(4)该草原上有座风电场,研究发现该风电场周围的蛇及食草昆虫会逐渐增多,科学家们试着从鸟类身上寻找有关原因,你认为最可能的是风电场影响鸟类(鹰)的飞行高度和栖息高度(或者鸟类迁徙、栖息地等),使捕食蛇的鸟类数量减少,导致风电场周围的蛇、昆虫逐渐增多。
34.有人认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有人将化肥等大量排放到水体中。请设计实验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浓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
供选实验材料:蓝藻培养液(内含蓝藻)、滴管、试管、试管架、玻璃记号笔、复合肥(磷酸氢二氨)、自来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计数板等。
(1)实验步骤:
①配制N组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
②取N+1支试管分别编号(1~N+1)。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1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在_______号试管中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实验结果可能多种多样,请将下列两种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补充完整):
①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蓝藻数量也越来越明显增多,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蓝藻数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N+1支试管中各放入2 mL蓝藻培养液(或等量蓝藻培养液) (2). 2~N+1 (3). 等量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 (4). 在其余条件均相同的适宜条件下 (5). 分别制作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蓝藻数量 (6). 该浓度范围内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且富营养化程度随复合肥浓度的增加而加大 (7). 该浓度范围内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解析】
【详解】(1)实验步骤:
①配制N组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
②取N+1支试管分别编号(1~N+1)。
③在N+1支试管中各放入2 mL蓝藻培养液(或等量蓝藻培养液)。
④在1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在2~N+1号试管中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等量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
⑤在其余条件均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⑥分别制作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蓝藻数量。
(2)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实验结果可能多种多样,请将下列两种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补充完整):
①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蓝藻数量也越来越明显增多,则说明该浓度范围内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且富营养化程度随复合肥浓度的增加而加大;
②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蓝藻数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该浓度范围内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①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⑤血浆
B.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量增加
C.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细胞
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①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⑤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量增加,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
C、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对应图中的⑥细胞,C正确;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②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激素、血红蛋白和参与细胞呼吸的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变化对内环境的稳态都有影响
C. 肾上腺、胰腺、下丘脑、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红蛋白和参与细胞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变化对内环境的稳态都有影响,B正确;
C、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直接排放到消化道即外界环境中,C错误;
D、尿液浓度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3.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
B.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都能识别抗原
C. 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溶酶体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 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用,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D正确。
4.科学家发现,在人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下列对“沉默突触”不能进行信息传递原因的解释合理的是
A. 突触小体中无细胞核或缺乏线粒体
B. 突触前膜缺乏移走神经递质的载体
C. 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神经递质受体
D. 突触间隙缺乏水解神经递质的酶
【答案】C
【解析】
【详解】A、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但这与“沉默突触”无关,A错误;
B、突触前膜缺乏移走神经递质的载体,不影响递质传递信息的功能,B错误;
C、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正确;
D、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不影响递质传递信息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5.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下列有关甘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 在该过程中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
C. 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D. 若某种毒素阻止甘氨酸释放,可能会引起肌肉痉挛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甘氨酸会引起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A错误;
B、在该过程中甘氨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B错误;
C、甘氨酸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C错误;
D. 若某种毒素阻止甘氨酸释放,则甘氨酸不能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则可能会引起肌肉痉挛,D正确。
故选D。
6. 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 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C. 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D. 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多,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比休眠时低,A项错误;
B.人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每分解1摩尔的葡萄糖,则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6摩尔的CO2,在线粒体内膜上消耗6摩尔的O2,人体细胞在进行无氧呼吸时,既无CO2的产生,也无O2的消耗,B项错误;
C.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维持主要是由于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Na+内流,所以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C项错误;
D.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首先发生CO2的固定,即CO2与C5化合物结合生成C3,随后在光反应产生的ATP提供能量的前提下,C3被光反应的产物[H]还原,所以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D项正确。
故选D。
7.如图所示为人体某类免疫过程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示体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B. 细胞A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识别病菌具有特异性
C. 物质I和Ⅱ都是免疫活性物质,前者为淋巴因子
D. 细胞C和细胞D内表达的基因种类完全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图示体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A项错误;
B、细胞A是吞噬细胞,该细胞识别病菌不具有特异性,B项错误;
C、物质Ⅰ是淋巴因子,物质Ⅱ是抗体,两者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项正确;
D、细胞D是由细胞C增殖和分化而来,但两种细胞内有些基因都能表达,比如呼吸酶基因,D项错误。
故选C。
8.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可以调控免疫反应的细胞,起着避免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机体的作用,其数量由Mcl -l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下列疾病最可能与Mcl -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A. 流行性感冒 B.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艾滋病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流行性感冒是免疫力降低引起,A不符合题意;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属于免疫缺陷病,B不符合题意;
C、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C符合题意;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疏花疏果②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③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④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⑤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生长素在发挥作用时具有两重性,喷洒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疏花疏果,①正确;
②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横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但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②错误;
③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③正确;
④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正确;
⑤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了促进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⑤错误。
故选B。
10.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植物能接受外界光照、温度变化的刺激。某些植物通过调节各种激素的合成,使得冬天休眠、夏天生长,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0℃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30℃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
B. 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C 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
D. 调节植物休眠和生长的多种激素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冬天休眠、夏天生长可知,10℃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合成脱落酸,30℃有利于过程①②及①③④,A错误;
B、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会减少,脱落酸的含量会增加,B错误;
C、夏天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合成细胞分裂素及赤霉素,冬天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合成脱落酸,C正确;
D、由图可知,调节植物休眠和生长的多种激素均由甲瓦龙酸转化而来,D错误。
故选C。
11.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库的改变,但未必会改变基因频率
B. 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的数量增长
C. 农田中玉米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玉米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
D.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A错误;
B、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是不同的,由于长期的进化自然选择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不是1:1,如生殖季节的象海豹,雌性多于雄性,所以,1:1的性别比不一定最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B错误;
C、农田中的所有玉米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种群的叫空间特征,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C错误;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信息类型
来源
作用对象
举例
1
植物激素
特定的器官
靶细胞
生长素
2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溶菌酶
3
物理信息
某生物
同种生物
蜜蜂圆圈舞
4
神经递质
神经元
神经元、肌细胞等
肾上腺素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没有特定的分泌器官,A错误;
B、溶菌酶不是淋巴因子,B错误;
C、蜜蜂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
D、肾上腺素也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由神经元细胞产生,可作用于神经元和肌细胞等,D正确。
故选D。
13.在我国红树林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沿海的潮间带,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其面积日益缩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潮间带中的贝类、鱼类水鸟组成食物链,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
B. 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红树林中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增强红树林的稳定性
C. 以红树林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D. 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食物链必须包含生产者,潮间带中的贝类、鱼类、水鸟均为消费者,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
B、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使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B错误;
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红树林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物和其他植物、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体现了红树林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14.为了治理蝗灾,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 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最初有N0只,以后每天增加3%,则t天后其数量为1.03tN0只
D. 利用性干扰剂干扰雌雄个体交配,是通过影响性别比例使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它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正确;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以减低出生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15.在一块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顺序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级群落。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下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A~E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较高需求
B. 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荫的能力也较强
C. 顶级演替后若发生火灾,可预测此后的演替过程与初生演替一定相同
D. 在演替期间,营养物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荫而减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较高需求,A正确;
B、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如灌木比草本高达,且耐荫的能力也较强,B正确;
C、顶级演替后若发生火灾,发生的次生演替不一定能达到顶级群落,C错误;
D、在演替期间,营养物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荫而减弱,会发优势种群的替代,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于阳光直射的地方
B.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C.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小生态缸应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影响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A错误;
B、预实验吋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B错误;
C、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C正确;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错误。
故选C。
17.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说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B.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A正确;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错误;
D、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不可能生产者或消费者,D错误。
故选A。
18.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 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即图中①⑦⑧)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即图中②③④⑤⑥)以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A正确;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根瘤菌是消费者,因此它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应该来自于②,而不是⑥,C错误;图中由生产者、Ⅱ、Ⅲ消费者可以构成捕食链,而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组成,D错误。
19.下列信息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 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 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C. 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 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楝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属于化学信息;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属于物理信息。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0.某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焦每平方厘米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J/(cm2·a)
B. 植食性动物摄取食物的过程不存在种间信息传递
C. 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85%
D. 枯枝落叶层中的有机物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从而实现物质循环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植食性动物摄取食物的过程存在种间信息传递,如青草的绿色可以为食草动物提供可食信息,B错误;
C、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1×107 J/(cm2·a),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96×105J/(cm2·a),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1×107)=0.85%,C正确;
D、枯枝落叶层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植物根系可以吸收无机物,D错误。
故选C。
21.下图1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 图1中①~④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
B. 图1中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会引起B的数量的增加
C. 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②
D.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一):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②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斗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竞争,A正确;
B、图1中的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
C、图二中,甲表示互利共生,对应①;乙表示捕食,对应③;丙表示竞争,对应④,C错误;
D、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捕食和竞争两种关系,D正确。
故选C。
22.下列关于细胞分裂、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间期既有DNA复制又有基因表达
B. 细胞癌变由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引起
C. 细胞凋亡可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D. 衰老细胞水分减少,核体积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A正确;
B、细胞癌变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细胞凋亡可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C正确;
D、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代谢减弱,细胞核体积增大而细胞体积变小,D正确。
故选B。
23.下列对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甲)、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乙)、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丙)、测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来绘制的作用光谱(实验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甲:PH和淀粉用量均属于无关变量,可以任意设定温度
B. 实验乙:该实验为对照实验,有氧组为对照组、无氧组为实验组
C. 实验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具体分裂时期
D. 实验丁:作用光谱中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甲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其自变量是温度,不能随意设置,A错误;
B、实验乙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该实验为对比实验,有氧组与无氧组均为实验组,无对照组,B错误;
C、实验丙是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实验,该实验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具体分裂时期,C正确;
D、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实验丁中作用光谱中类胡萝卜素在蓝紫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24.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有些脂质可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 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可维持细胞渗透压
C.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与物质交换有关,而与生物催化作用无关
D.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无叶绿体,但韧皮部细胞可培养出含叶绿体的个体
【答案】C
【解析】
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有些脂质还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性激素,A正确;
B.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等物质,可维持细胞渗透压,B正确;
C.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些与物质交换有关,有些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如附着在生物膜上的酶,C错误;
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无叶绿体,但含有控制叶绿体合成所需的基因,因此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可培养出含叶绿体的个体,D正确;
答案选C。
25.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下图是自由基学说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②①过程引起的作用效果属于负反馈调节
B. 若③过程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将引起白化病
C. 若③过程使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载体受损,葡萄糖将会自由进出细胞
D. ④过程可能导致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结果,自由基可以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突变,诱发肿瘤形成。自由基是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反应能力很强,可使细胞中的多种物质发生氧化,损害生物膜。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交联,影响其正常功能。
详解: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生物学)。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属于正反馈调节,图中自由基可以攻击磷脂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即②①过程引起的作用效果属于正反馈凋节,A错误;若③过程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头发变白,B错误;若③过程使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载体受损,葡萄糖将无法进出细胞,C错误;④过程可导致基因突变,进一步引起细胞癌变,结果可能导致细胞膜上某些蛋白如甲胎蛋白数量增加,D正确。
26.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引起基因突变
B. 基因型Aa的植物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D. 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若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发生在非基因片段,则不引起基因突变,A正确;
B、基因型Aa的植物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的,C错误;
D、由于氨基酸的密码简并现象,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一不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A。
27.玉米的高产、抗病性状分别由a、b两基因控制,这两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品种,为培育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途径Ⅰ、Ⅱ、Ⅲ的育种原理分别为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B. 培养优良品种aabb时,途径Ⅱ最显著的优点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C. 过程④、⑤均可以用特定的化学药品处理萌发的种子,从而达到育种目的
D. 过程③涉及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①、②、⑥涉及杂交或自交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途径Ⅰ、Ⅱ、Ⅲ的育种原理分别为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A正确;
B、培养优良品种aabb时,途径Ⅱ最显著的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但与其它途径相比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B正确;
C、过程④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没有种子,所以不能用特定的化学药品处理萌发的种子,C错误;
D、过程③涉及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①、②、⑥涉及杂交或自交,D正确。
本题需选择错误选项,故答案为C。
28.果蝇的刚毛和截毛由位于X、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BYb,也可能为XbYB
B. 后代出现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是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的
C. 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
D. 亲本雄果蝇进行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某一细胞中同时含有2个基因B、2条Y染色体的情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题干信息“果蝇的刚毛和截毛由位于X、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准确判断各选项子代的情况,再结合所学过的减数分裂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不可能为XbXB,否则不会出现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A错误;后代出现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是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B错误;亲本雌果蝇(XBX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2条X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DNA的复制导致一条X染色上的b基因加倍,即X染色体上的基因有2个,因此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C正确;据题意判断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只能为XBYb,亲本雄果蝇进行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某一细胞中同时含有2个基因B或同时含有2条Y染色体的情况,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不存在某一细胞中同时含有2个基因B、2条Y染色体的情况,D错误。
29.柯萨奇病毒为单股正链小RNA病毒,是一类常见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体的病毒。下图所示是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③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B. +RNA具有作为翻译的模板和储存病毒遗传信息的作用
C. 克里克发现的中心法则包括①~③过程
D. 酶X是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的RNA复制酶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RNA和+RNA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故过程①②③所涉及的碱基互补配对都是RNA之间配对,A正确;
B、从图形中看出,+RNA可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和+RNA,B正确;
C、克里克的中心法则总结的遗传物质是DNA的生物遗传信息流动途径,C错误;
D、病毒过寄生生活,病毒的生命活动需要寄主细胞提供能量和场所,酶X是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的RNA复制酶,D正确。
故选C。
30.某兴趣小组探究土壤湿度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对照组正常浇水,实验组不浇水,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土壤中的含水量
B. 2~4天,实验组净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C. 2~8天,实验组的植株中有机物积累量仍然在增加
D. 第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叶绿体中积累了大量的C3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的含水量,因变量是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 2~4天实验组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但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干旱,气孔导度降低,叶片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B错误;分析图甲可知,2~8天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均大于零,故植株中有机物积累量仍然在增加,C正确;第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因缺水而导致气孔关闭,CO2固定受阻,C3减少,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请回答:
(1)由甲图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ol/L。
(3)根的向地弯曲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为验证在单侧光照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 段而不是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I.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Ⅱ.下图表示的是该实验过程。
Ⅲ.实验结果及解释
装置①内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②③内胚芽鞘_________生长,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范围则抑制生长 (2). 10-8 (3). 两重性 (4). 直立 (5). 胚芽鞘的B段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6). 弯向光源 (7). 胚芽鞘A段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
(1)据图甲分析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2)(3)图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a的生长素浓度高,大于 10-8mol/L,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因此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即①是实验组:胚芽鞘的尖端有云母片,它阻断了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使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②③两组是对照组:胚芽鞘的尖端没有云母片,而在尖端发生了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浓度高,所以背光侧生长的比较快从而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32.肾上腺分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部分,其中肾上腺皮质能分泌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皮质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若盐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则表现出血钠____(填“降低”或“升高”)现象;盐皮质激素与下丘脑分泌的_____共同调节水盐平衡。
(2)肾上腺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见能向内环境释放肾上腺素的细胞,除了肾上腺髓质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3)在调节血糖方面,肾上腺素与_____(填“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统称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一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也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若垂体和下丘脑中接受糖皮质激素的受体发生异常,往往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降低 (2). 抗利尿激素 (3). 某些神经细胞(或神经细胞) (4). 胰高血糖素 (5).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6). 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相关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糖皮质激素分泌过量
【解析】
【详解】(1)盐皮质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若盐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则表现出血钠降低现象;盐皮质激素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共同调节水盐平衡。
(2)肾上腺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见能向内环境释放肾上腺素的细胞,除了肾上腺髓质细胞外,还有某些神经细胞。
(3)在调节血糖方面,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4)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统称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一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也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若垂体和下丘脑中接受糖皮质激素的受体发生异常,往往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量,其原因是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相关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糖皮质激素分泌过量。
3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该草原中各生物种群关系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如图1中表示生产者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该食物网中E所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图2中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从空中俯瞰,发现草原上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从群落的结构角度看,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如图2中若某年鼠种群的K值为2000只,且1只兔与5只鼠或200只食草昆虫消耗的草的能量相等,若次年兔的数量增加50只,昆虫减少4000只,则鼠种群K值变为____只。
(4)该草原上有座风电场,研究发现该风电场周围的蛇及食草昆虫会逐渐增多,科学家们试着从鸟类身上寻找有关原因,你认为最可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和F (2). 第三、第四 (3). 捕食和竞争 (4). 水平 (5). 1850 (6). 风电场影响鸟类(鹰)的飞行高度和栖息高度(或者鸟类迁徙、栖息地等),使捕食蛇的鸟类数量减少,导致风电场周围的蛇、昆虫逐渐增多
【解析】
【详解】(1)生产者是其他生物食物的根本来源,由图可知,B和F为生产者。E位于4条食物链中,分别占居第三、第四营养级。图2中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从空中俯瞰,发现草原上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兔的数量增加50只,则老鼠减少250只;昆虫减少4 000只,则老鼠增加100只。可见,老鼠共减少150只,则老鼠的K值为1 850只。
(4)该草原上有座风电场,研究发现该风电场周围的蛇及食草昆虫会逐渐增多,科学家们试着从鸟类身上寻找有关原因,你认为最可能的是风电场影响鸟类(鹰)的飞行高度和栖息高度(或者鸟类迁徙、栖息地等),使捕食蛇的鸟类数量减少,导致风电场周围的蛇、昆虫逐渐增多。
34.有人认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有人将化肥等大量排放到水体中。请设计实验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浓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
供选实验材料:蓝藻培养液(内含蓝藻)、滴管、试管、试管架、玻璃记号笔、复合肥(磷酸氢二氨)、自来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计数板等。
(1)实验步骤:
①配制N组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
②取N+1支试管分别编号(1~N+1)。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1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在_______号试管中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实验结果可能多种多样,请将下列两种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补充完整):
①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蓝藻数量也越来越明显增多,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蓝藻数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N+1支试管中各放入2 mL蓝藻培养液(或等量蓝藻培养液) (2). 2~N+1 (3). 等量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 (4). 在其余条件均相同的适宜条件下 (5). 分别制作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蓝藻数量 (6). 该浓度范围内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且富营养化程度随复合肥浓度的增加而加大 (7). 该浓度范围内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解析】
【详解】(1)实验步骤:
①配制N组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
②取N+1支试管分别编号(1~N+1)。
③在N+1支试管中各放入2 mL蓝藻培养液(或等量蓝藻培养液)。
④在1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在2~N+1号试管中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等量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
⑤在其余条件均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⑥分别制作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蓝藻数量。
(2)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实验结果可能多种多样,请将下列两种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补充完整):
①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蓝藻数量也越来越明显增多,则说明该浓度范围内的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且富营养化程度随复合肥浓度的增加而加大;
②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蓝藻数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该浓度范围内复合肥(磷酸氢二氨)溶液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