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综合与测试精练
展开【例1】把一根125米的木料锯成相等的若干段,一共锯了3次,每段长多少米?
思路分析:要点提示:
实际操作是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常用方法之一。
由题意可知,要将一根木料锯成若干段,锯了3次,要求每段的长度。已知木料的总长度,求每段长,根据每段长=总长度÷分成的段数,我们先要求出分了多少段。我们可以实际操作一下,将木料锯一次,可得到2段;将木料锯两次,可得到3段;将木料锯三次,可得到4段。
解答:3+1=4(段) 125÷4=35(米)
答:每段长35米。
【例2】笑笑走60米用了分钟,淘气走80米用了分钟,他俩谁走的快?
思路分析:要判断出他们两个谁走的快一些,必须先分别求出他们两人平均每分钟所走的路程,也就是先分别求出他们两人的速度。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除法算式为60÷和80÷,求出速度后再进行比较。
要点提示:
速度=路程÷时间
解答:60÷=60×=90(米)
80÷=80×=100(米)
90<100
答:淘气走的快一些。
【例3】如果a÷12=b÷43=c÷55,并且a、b、c都不为0,试比较a、b、c的大小,说明理由。
要点提示:
转化法是常用的数学方法之一。
思路分析:方法一 :将除法转化为乘法
我们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法则,把上面的算式转化成乘法算式,即2a=b=1c,又因为2>1>,所以b>c>a。
方法二:假设法
我们先假设,那么a=1×=,b=1×=,c=1×=1,因为>1>得出b>c>a。
要点提示:
假设法是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所谓“假设法”就是依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已知条件进行推算,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解答:b>c>a
理由:由可得2a=b=1×c,因为2>1>,所以b>c>a。
【例4】把一根竹竿插入水中34米,然后将竹竿倒转再插入水中至12处,结果竹竿未湿的一段长56米。这根竹竿长多少米?
思路分析: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由题意可知,是把整根竹竿的长度看作单位“1”,题中的三个量中34米、56米都是具体的数量,只有12是分率。画线段图如右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要点提示:
画线段图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已知数量34+56米对应的分率也是12,已知分量和分率,要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解答:34+56=1912(米) 1-12=12 1912÷12=196(米)
答:这根竹竿长196米。
【例5】甲的15相当于乙的16,乙的13相当于丙的110,甲是25,求丙。
思路分析:根据条件可以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下:
要点提示:
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先把数量关系列出来,在把已知数对应进去,剩下的就是要求的。
把已知条件代入数量关系中,问题即可解决。
解答:25×15÷16=30 30×13÷110=100
答:丙是100。
【例6】植树节到了,六年级的两个班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六年级一班植树棵数的38是二班植树棵数的27,一班植树80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思路分析:由题意可知,六年级一班植树棵数的38是二班植树棵数的27,也就是说六年级一班植树的棵数的38等于二班植树棵数的27,数量关系是六年级一班植树棵数×38=六年级二班植树棵数×27。我们可以设二班植树x棵,根据上面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
要点提示:
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解:设二班植树x棵。
27x=80×38
27x=30
x=30÷72
x=105
答:二班植树105棵。
【例7】一桶油,第一次用去25,第二次用去的比第一次多2千克,桶里还剩下3千克。这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要点提示:
找准已知分量及其对应单位“1”的分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由题意可知,这桶油的总质量是单位“1”。“第二次用去的比第一次多2千克”,即第二次用去整桶油的25还多2千克,这时这桶油总共用去25+25=45还多2千克,且桶里还剩下3千克,说明2+3=5(千克)对应单位“1”的分率是1-45=15。已知分量和分率,要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解答:(2+3)÷(1- 25-25)=25(千克)
答:这桶油原来有25千克。
小学数学三 分数除法单元测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三 分数除法单元测试课后作业题,共5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单元测试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单元测试达标测试,共7页。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