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章末检测(人教版选修5)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章末检测(人教版选修5)第1页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章末检测(人教版选修5)第2页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章末检测(人教版选修5)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12页。
    章 末 检 测一、选择题1.我国的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生命线工程,易受________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多受________等受灾方式的损害              (  )A.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风暴潮 变形、开裂、沉陷、淤埋、泄漏B.洪涝、干旱、冻害、风暴潮、病虫害 浸泡、缺水、冷冻、雹砸、虫食C.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 浸泡、淤埋、腐蚀D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风暴潮 变形、震塌、沉陷、毁坏解析 我国的自然灾害多种多样,其危害也是涉及多个方面,如风暴潮、泥石流、滑坡、洪涝、地震对交通通信系统的影响,它使得各项工程受到变形、开裂、沉陷、淤埋等不同程度的损害。答案 A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此回答23题。2.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因素是 (  )A.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D.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3.泥石流经常发生在下列哪个地区  (  )                 A.黄河河口三角洲   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   D.天山北麓解析 我国的地质灾害多表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其形成和地质、地形、气候有关,抵御和发生无关。其中的泥石流多形成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地区。答案 2.C 3.C读下图,回答45题。4.将下列选项中适当项目的序号填入图中ABCD字母处(每项只选用一次),依次应为               (  )土地肥力下降 洪水灾害增多 河道淤塞加快水土流失加剧A④②③①   B④③①②C③①②   D①②③④5.造成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人为原因是                      (  )A.修建水库   B.植树造林C.气候异常   D.围湖造田解析 本题组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洪水的形成原因,洪水的形成既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其中自然原因和气候异常形成的丰富降水有关,人为原因与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抬高河床,降低河流泄洪能力及围湖造田降低其调蓄洪峰能力有关。答案 4.A 5.D《南方周末》2011212报道: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持续袭击了我国15个省(市、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首当其冲,1.3亿亩耕地受灾。据此回答68题。6.因2011年冬春季干旱,下列粮食作物受旱面积最大的是 (  )A.水稻   B.春小麦  C.冬小麦   D.玉米7.关于此次大旱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旱灾B.暖气流势力强盛,长期控制该地区导致旱灾C.夏季风势力弱,雨带滞留南方造成南涝北旱D.此次大旱属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8.上述省区中,七月中旬易受干旱影响的是 (  )A.皖和鄂   B.鲁和冀  C.晋和豫   D.秦和晋解析 我国的干旱分为春旱和夏旱(伏旱),春旱多形成于华北地区,对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春季返青影响较大,其中的伏旱是由于副高长期控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的。答案 6.C 7.D 8.A9.下图表示寒潮大风雪灾的灾害链。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雪灾 大气污染 生物冻害 低温B雪灾 大气污染 低温 生物冻害C大气污染 雪灾 生物冻害 低温D低温 大气污染 雪灾 生物冻害解析 本题考查寒潮危害构成。寒潮是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伴有降温、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图中几条灾害链分别是寒潮雪灾农牧区雪灾;寒潮大风沙尘暴大气污染;寒潮低温生物冻害。答案 B10.鼠类除了盗取粮食外,还会造成 (  )农作物减产 破坏森林和草场 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 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老鼠令人讨厌,它不仅糟蹋粮食,还破坏林草,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答案 D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1112题。1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地形崎岖 全年降水丰富 地表基岩广布 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夏季滑坡、泥石流灾害非常多,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地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地表松散物质较多,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基础。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并不能说明这里全年降水丰富,因为冰雪融水也能为滑波、泥石流提供水源。答案 C1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提高植被覆盖率 修建水利工程 修建护坡工程清除河道淤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解析 防御滑坡、泥石流可大力植树造林、修建护坡工程等。答案 D13.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 (  )A.桥梁、厂矿   B.沉损船只C.粮食作物   D.滑坡和泥石流14.我国是多灾害的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152011311的日本大地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B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   C.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方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D.市内有的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解析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造成交通通信等工程的损害,并且集中于西南地区,地震一次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震中距,不同的地表建筑,不同的抗震能力的影响下其烈度不同;其中的滑坡、泥石流的形成还和集中的降水、较大的地势落差有关,多分布于降水集中、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区。答案 13.A 14.B 15.C2011年第17号台风纳沙的中心92805时位于海南省文昌东偏南方大约800公里的南海东部海面上,就是北纬17.4度、东经118.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40/),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纳沙具有移动快、强度强、范围广、破坏大的特点,登陆时将会带来狂风暴雨,沿海地区还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风暴潮,为此,国家已发出了风暴潮黄色预警。据此回答1617题。16.该类型的风暴潮多发生的时间是 (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春秋17.下列选项属于该次风暴潮特点的是 (  )来势猛,速度快 强度大 破坏力强 增水过程相对缓慢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形成于我国南方的多为热带风暴潮(台风风暴潮),其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并且与温带风暴潮相比,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答案 16.B 17.B读某区域全年大风天数分布图,回答1819题。18.造成该区风力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   D.向心力19.为防止该地大风危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B.营造沿海防护林C.修建分洪蓄洪区   D.改进耕作制度解析 本题组考查风力分布特点、原因及防护措施。从图中经纬度可确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风力分布理论上沿海强于内地。第18题,题目中涉及的影响风力的因素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图中没有体现,受下垫面影响,摩擦力沿海小于内地,风力沿海大于内地。第19题,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可防治旱涝灾害。修建分洪区可防治洪水;改进耕作制度可防治干旱,营造海防林可防止大风和海潮危害。答案 18.C 19.B20.我国云南昆明引种桉树后,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周围植被大量死亡,这属于  (  )A.生物灾害   B.水文灾害  C.自然灾害   D.人为灾害解析 桉树原生长于澳大利亚,引入云南昆明后导致其他植被死亡,这属于生物灾害中的生物入侵。答案 A二、综合题21.结合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分析,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是________地区,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省,该省区灾害点数约为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3)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区中________地区发生特大型山崩最少。(4)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5)据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石材产量最大的国家,许多人认为,大量开采石材是一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做法,对此你有何认识?解析 本题以图的形式考查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其成因。促使泥石流发生的条件一般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地形,地形上坡度陡险、山谷深的地方易发生泥石流;二是植被覆盖情况,植被覆盖好的地方一般不易发生泥石流,而植被覆盖差的地方因缺少植被的保护,易形成泥石流;三是岩石状况,岩石比较破碎、松散的地方易发生泥石流;四是多暴雨、降水强度大的地方易引发泥石流。答案 (1)西南 西南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坡陡谷深;植被覆盖差;地震频繁,岩石比较破碎松散;多暴雨或冰雪融水的影响(2)四川 102 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东部地区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3)华东(4)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5)开山采石,必然破坏山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须慎重。22.读图,完成以下各题。(1)分析地区冻害严重的原因。(2)归纳两地冬季多雪灾的共同原因。(3)简析地北部海区近年赤潮多发的原因。解析 本题通过区域图考查冻害、雪灾、赤潮等的成因。第(1)题,地位于西北地区天山北部,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又近,南部山地阻滞寒潮南下,致使气温降低。第(2)题,②③共同之处为北部有水域,可提供水汽,南部有山地,可抬升气流,地处中纬度,温带气旋活动频繁,这都给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第(3)题,渤海地区由于废水排放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易发生赤潮。答案 (1)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南部山地阻滞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降低。(2)冬季盛行的偏北风在南下过程中经过广阔的水域,携带大量水汽,遇到南部山地阻挡,易形成地形雨;两地冬季多气旋活动。(3)周围地区向海水中排入大量生产、生活污水,使NP等营养物质增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海域封闭,与外海交流较弱。23(2012·上海卷地理)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地区旱灾频次水灾频次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32219松辽平原169357环渤海平原415799黄淮平原8461 407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9492 151(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析 (1)题,根据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表,可知概括出,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第(2)题,此题不难,注意审题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地区的原因。第(3)题,此题主要关键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措施是有区别的。答案 (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3)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任答两点即可)24.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24月份开始,新疆伊犁持续高温,降水量相对较少,伊明县北山坡十万亩草场爆发了不同程度的蝗灾。中国分布有3个亚种,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以分布最广、为害最大的东亚飞蝗为代表,而此次新疆蝗灾主要是亚洲飞蝗。(1)东亚飞蝗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2)由于蝗灾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古今相差不大,所以只要条件合适,便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原因是什么?(3)蝗虫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危害?(4)我国不少地区现存有蝗神庙,蝗神庙的分布反映了什么?(5)如何防治蝗灾?解析 第(1)题,结合课本基本知识与材料提示,东亚飞蝗应该是在东亚地区,我国西北属于亚洲飞蝗,青藏高原属于西藏飞蝗,所以在东部平原区是东亚飞蝗的主要分布区。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密切,这些蝗灾多发区因受不稳定夏季风的影响多旱涝灾害。第(2)题,蝗灾发生的自然条件古今相差不大,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旱涝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蝗灾有加重趋势。第(3)题,联系教材和实际回答。第(4)(5)题,考察蝗神庙与蝗灾的关系与灭蝗,解答时要结合实际回答。答案 (1)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沿海各省,黄淮平原尤甚。因为东部地区旱涝频繁,而蝗灾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密切。(2)受异常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3)所经之处庄稼被吃光,导致粮食颗粒无收;草场被毁,造成灾区牧草严重损失;树叶被吃光,对树木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等。(4)蝗神庙分布多的地区反映其历史上蝗灾频发。(5)加强蝗灾监测预警、保护其天敌、适当地利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我国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立法仍是空白。美国白蛾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它暴食一夜可吃尽身边所有绿色叶片。它从北美始发,搭船随货,越洋渡海侵入欧亚,遍及全球。国将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进后,现已遍布我国许多河湖水塘。并疯长成灾,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种子又轻又小,可随风传播。它爬到树上,覆盖吞噬整个树木,使森林变成草地。薇甘菊原产南美洲,在那里上百种昆虫和菌类吃它,还有很多植物来限制它生长,从而达到一种生态平衡。(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哪些?(2)外来物种形成的生物灾害有哪些?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 生物入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一旦环境适宜,将会爆发,给原来的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对其预防,一是严格控制进入,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答案 (1)自然入侵;人为引进(无意引进;有意引进)(2)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人工清除、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等。  

    相关试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