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图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0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图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1页
    2020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图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页
    2020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图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训练题,共1页。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水平1根据资料,说出主要环境问题。水平2根据资料,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水平3运用地理资料,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水平4结合区域资料,确定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人地协调观:结合资料,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控人类活动,解决环境问题。综合思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区域认知:结合地理资料,分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理资料,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对应解决措施。 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加剧,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分类类型具体表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水资源危机等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3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影响直接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间接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2)大气污染与酸雨大气污染, 1.判断正误。(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是百害而无一利(×)(3)酸雨在我国北方地区表现较为明显。(×)2.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B.青藏地区C.北方地区D.南方地区答案 A解析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 酸雨概念pH值小于5.6的降水形成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危害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常常引起国际纠纷(3)土地荒漠化分布地区: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成因: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具体表现在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4)生物多样性锐减分类: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成因: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危害: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5)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作用:能够吸收99%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影响:影响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特点表现全球性在规模、波及范围和解决途径上,具有全球性;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长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过程;全球性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复杂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  3.下列不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  )A.全球性B.长期性C.复杂性D.特殊性答案 D解析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全球性、长期性、复杂性。4.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哪些环境问题?提示 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的破坏。5.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提示 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02任务探究区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任务探究 环境问题的分类及成因材料一 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材料二 环境问题漫画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请你给材料一所示图片加上适当的名称。(2)材料二所示漫画所揭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3)据材料一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成果展示] (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2)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及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2)具体原因分析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区别含义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机制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表现方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固体废弃物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噪声污染土地盐碱化放射性污染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联系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乡村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较严重的工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2)产生图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经济发展水平高C.生态环境脆弱  D.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思维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方法(1)题,读图可知,甲为过度砍伐,乙为垃圾排放,丙为工厂废气排放,丁为过度放牧。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第(2)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从而引起环境问题。 [答案] (1)B (2)A  提升运用能力读漫画,完成12题。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C.自然资源衰竭  D.气候变化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土壤呈水滴状不断从手中流失,故该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2.下列地区图示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C.亚马孙平原  D.黄土高原答案 D解析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任务探究 主要环境问题某同学搜集了一组反映环境问题的漫画。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漫画一反映了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这种开发利用必然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漫画二反映的是哪一类环境问题?给漫画三加上一个适当的名称。(3)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问题;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问题。(4)大难临头画面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对________资源的________行为,导致土地________问题。(5)六幅漫画中,能直接反映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哪些?指出这些环境问题的名称。[成果展示] (1)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如矿产采富弃贫等)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环境破坏)(2)环境污染。地球出汗了(3)人口 粮食 资源 环境(4)森林 破坏 荒漠化(5)漫画三,全球变暖;漫画四,臭氧层破坏。1全球气候变暖(1)原因和危害(2)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2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2)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的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参与国际合作3酸雨(1)酸雨的成因和危害(2)酸雨的主要分布区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3)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根本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如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等是有效途径。(4)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南方多丘陵地形,风速较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4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下面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明土地荒漠化。 原因自然原因:降水稀少;多大风;地表物质松散;植被稀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危害造成土地退化;掩埋交通线、村镇等;加强沙尘暴;导致农牧业减产等防治减轻人口压力;合理利用土地;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等 5生物多样性减少 原因自然原因:生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物演化的规律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迅速,破坏了生物栖息地;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利于生物的生存;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生物生存;采挖药材、狩猎、捕鱼等人类活动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危害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物种灭绝;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措施建设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法律,依法保护;严禁滥砍滥伐、随意捕杀等人类活动;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等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大气层中臭氧层破坏而造成的。据此完成(1)(2)题。(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空洞出现在(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2)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B.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C.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D.禁止CO2的排放科学思维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题,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表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图示信息表明该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受南极的臭氧空洞影响出现环境问题。第(2)题,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人们使用冰箱、空调等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 [答案] (1)B (2)C  提升运用能力南极半岛气温升高,暴雨骤增,已严重威胁企鹅繁殖,数以万计初生的阿德利企鹅因羽翼未成以及被大雨淋倒,全身湿透,很快冻死。科学家认为,若暴雨天气持续,阿德利企鹅可能在10年内绝种。据此完成12题。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火山喷发      B.地壳抬升C.温室气体增多  D.经济发达答案 C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即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材料中反映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是(  )A.海平面上升    B.极冰融化C.影响农业生产  D.影响生物生存答案 D解析 材料南极半岛气温升高,暴雨骤增,已严重威胁企鹅繁殖,数以万计初生的阿德利企鹅因羽翼未成以及被大雨淋倒,全身湿透,很快冻死,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加剧,暴雨骤增,大量企鹅死亡。 03综合活动区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116页思考]点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应该改善环境,防止大气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杜绝浪费;人类文明的进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每个人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答案 人类: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国际合作等。个人:参与环境保护;节约用水用电;多乘坐公交;垃圾分类投放等。[教材第118页探索]点拨 读图即可判断。答案 19502000年,全球气温整体在呈波动上升趋势。这个变化趋势和1950年以前全球气温变化趋势相比,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教材第121页比较]点拨 全球化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每种环境问题都有其主要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可说明其主要危害。答案 环境问题成因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全球变暖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球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续表 环境问题成因影响范围破坏程度大气污染与酸雨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酸雨: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大气污染:环境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酸雨: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常常引起国际纠纷土地荒漠化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主要表现在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短期内对土地和自然资源更不合理的利用和开采。同时,荒漠化威胁食物生产、影响生物多样性、影响政治稳定、导致移民等,引发和加重了贫困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全球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臭氧层破坏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影响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教材第122页思考]点拨 由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因此其影响是长期性的,进而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答案 影响范围具有全球性,全球性必然决定了影响时间长,导致了长期性。全球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复杂性又会加强全球性和长期性。[教材第123页思考]点拨 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从身边小事着手。在生活中很多方面,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答案 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具,使用可循环的环保袋和餐具;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购买可充电电池、充分利用办公白纸、尽量使用再生纸等可循环利用的事物。(言之有理即可)[教材第123124页作业题]点拨 1.读图即可判断趋势。建议从能源利用、产业发展、植树造林、国际合作等方面考虑。2原因从资源消耗量、废弃物排放等方面分析。从绿色包装、综合利用、宣传教育、合理利用等方面思考解决的途径。3(1)全球变暖不利于可可树的生长。阅读材料即可找出关键词。(2)可影响多种经济作物,如咖啡、棉花、香蕉等,结合农作物分布即可判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答案 1.1880年以来全球9月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应对全球气温变化可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2.快递业包装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浪费;运输环节中的大气污染、纸箱、塑料、胶带等包装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不可降解成分造成环境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快递业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减量化包装,建立纸箱回收利用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淘汰传统包装材料,鼓励使用绿色包装(推广使用可降解袋、无胶带纸箱);推进绿色物流,减少输送环节的环境污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等。3(1)由于气温上升,目前可可树种植区无法继续保证水分供给,不再适合种植可可树。关键词:气候变暖、气温上升、水分供给、不适合种植。(2)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第四大香蕉生产国巴西和香蕉的主要出口国哥伦比亚等国家,可能面临最严重的损失。相比之下,非洲、厄瓜多尔和洪都拉斯的香蕉作物可能会从未来的气候变化中获益最多。(其他实例也可)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调查当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2.调查当地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来源,分析其影响。3.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讨论作为学生可做的贡献。4.查询资料,分析酸雨主要分布地区及危害。展示与评价略。04课后检测区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 探究点题号环境问题的分类及成因1,2,3,4,5,6主要环境问题7,8,9,10,11,12,13,14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 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完成12题。1.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A.淡水枯竭    B.气候变暖C.臭氧层破坏  D.酸雨危害答案 B解析 该岛受海洋影响深刻,气候湿润,淡水资源丰富,A项错误;臭氧层破坏对两极地区及青藏地区影响深刻,排除C项;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D项错误;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B项正确。2.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岛屿封闭  B.地形单调C.人类破坏  D.降水过多答案 C解析 近十几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破坏,C项正确。读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3.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原有栖息地破坏C.气候变化  D.小行星撞击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人类过度开垦和捕猎使得该地动物的原有栖息地被破坏,导致物种锐减,故B项正确。4.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划分,物种锐减属于(  )A.生态破坏问题B.环境污染问题C.自然资源枯竭问题D.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答案 A解析 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故物种锐减属于生态破坏,A项正确。烧荒是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据此回答56题。5.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和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6.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答案 C解析 热带雨林被破坏会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居住,不会产生人口急剧增加,③④错误。故选C项。重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下图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有(  )种植水稻 煤炭燃烧 铜矿冶炼 饲养家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B解析 根据污染物进入人体路径图可知,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色金属冶炼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生产活动,即煤炭燃烧和铜矿冶炼会产生重金属污染。8.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呼吸 饮泉 食菜 吃鸡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 根据污染物进入人体路径图可知,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来自周边环境,从环境中摄取和从食物中(水、蔬菜和家禽)摄取,重金属污染物不会从空气进入人体。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据报道,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将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临时场地设施:小海坨坐落于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坏境。据此完成910题。9.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 D解析 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因其数量不多,种群逐年减小,这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体现,故D项正确。10.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有(  )大花杓兰生长的环境遭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人类高强度的采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 据材料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坏境可知,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与人类高强度的采挖、生长的环境遭破坏有关,故D项正确。读图,完成1112题。11.画面所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砍伐  B.草场退化C.土壤污染  D.沙尘暴答案 A解析 图中显示的是滥砍森林的行为,属于生态破坏。12.若画面中的情景出现在我国江南地区,该生态环境问题会带来的后果有(  )林产品短缺 珍稀动物减少 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臭氧层破坏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和提供林副产品等经济功能。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的森林遭到破坏会导致旱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加剧,同时还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也会出现林产品短缺。二、综合题(2小题,共52)13.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10 μm/m3。下表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采样点环境状况PM2.5(μg/m3)学校。东、北、西约1 000 m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40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 000 m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60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70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 m有一热电厂170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340 (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12)(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8)答案 (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PM2.5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解析 (1)题,从材料中公路”“热电厂”“煤化工等信息可归纳答案。第(2)题,从气温、风速、降水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角度去分析。第(3)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从气温、降水、能见度等方面去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差别很大,燃煤的CO2排放量最大,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时,尾气中排放的CO2比燃油汽车少90%,还可降低40%的噪声,而且不会产生苯、铅等致癌物质。图一为全球大气中人为产生的CO2排放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图二为世界主要排放CO2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1)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2)大气中CO2含量增加除与________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________面积的减少有关。(4)(3)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外,还会引起世界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________的变化。例如对中纬度温带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4)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发达发展中)国家所致。目前和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发达发展中)国家。(4)答案 (1)随着CO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CO2含量的增加,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造成大气升温(2)矿物能源 森林(3)降水和干湿状况 经济结构 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4)发达 发展中解析 本题考查了CO2浓度与平均气温的关系及不同国家CO2排放量不同的原因,同时给出了燃烧煤、石油、天然气造成的危害。要充分利用图示及资料,对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结果及治理措施加以分析归纳。  

    相关试卷

    2020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图第二册讲义+测试:模块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本册综合同步练习题,共1页。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本章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本章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测试题,共1页。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