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一册讲义+测试: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27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一册讲义+测试: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27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一册讲义+测试: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027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精练
展开第二节 土壤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1)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观察内容
1.判断正误。
(1)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2)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土层
答案 D
解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
提示 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湿热地区 B.冷湿地区
C.干热地区 D.干冷地区
答案 B
解析 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地位: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作用
(1)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3)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
3.土壤的养护
(1)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2)对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1.判断正误。
(1)种植农作物只能选择肥沃土壤。(×)
(2)土壤是植物生存的营养来源。(√)
2.农作物可以抵抗适度的旱情,得益于土壤( )
A.提供营养物质 B.蓄水、保水功能
C.改造地理环境 D.使农作物扎根立足
答案 B
解析 土壤的蓄水、保水功能可使农作物抵抗适度的旱情。
3.我国江南红壤土壤贫瘠,土质黏重,酸性强,如何利用和改造?
提示 增施有机肥,掺入沙子,施用石灰,种植耐酸作物等。
任务探究 观察土壤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右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成果展示] (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液相:水分。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成。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1.判断土壤的依据: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
3.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影响因素 | 对土壤颜色的影响 |
有机质 |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较深。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总体上呈黑色,腐殖质含量越高,对土壤颗粒的染色越重,如黑土颜色的形成与其有机质含量高有关 |
土壤矿物颜色 | 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红壤颜色的形成主要与土壤矿物颜色有关 |
土壤湿度 | 土壤干时颜色往往较浅,而湿润时往往颜色较深 |
土壤结构体状况 | 同一种土壤处在团聚状态和研碎成粉末状态时,其颜色是不同的 |
(2)土壤质地
(3)土壤剖面构造
①自然土壤
②耕作土壤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表,回答(1)~(3)题。
| 甲 | 乙 | 丙 | 丁 | |
土壤质地(%) | 砂粒 | 40 | 45 | 78 | 14 |
粉粒 | 25 | 25 | 14 | 19 | |
黏粒 | 35 | 30 | 8 | 67 | |
水土流失量(g/m2) | 47.3 | 201.2 | 15.7 | 76.9 |
(1)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2)丁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3)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科学思维
土壤特性的分析思路
第(1)题,读表可知,甲土壤的三类粒径的百分比较为接近,为壤土。第(2)题,丁土壤中,黏粒比例最大,为黏土。第(3)题,据题中“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和实验结果可知,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乙土壤没有覆盖草皮,即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有甲、丙、丁,其中丁地水土流失最严重,据表得出,其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答案] (1)B (2)C (3)D
提升运用能力
岩土给水度是指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的水的体积占岩土总体积(包括所含水)的百分比,岩土持水度是指岩土中经重力排水后所含水的体积占岩土总体积(包括所含水)的百分比,读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关系图,回答1~3题。
1.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三者关系为( )
A.前者大于后两者之和 B.前者等于后两者之和
C.前者小于后两者之和 D.三者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 B
解析 岩土的空隙度指岩土的空隙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值,岩土空隙中的水体积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等于空隙体积,这些水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流出一部分,但会在岩土中保留一部分,分别为土壤给水和土壤持水。因此,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故B项正确。
2.从图中可以得出( )
A.岩土颗粒越大,孔隙度越大
B.岩土颗粒越大,给水度越大
C.岩土颗粒越大,给水度越小
D.岩土颗粒越大,持水度越小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岩土颗粒越小,孔隙度越大;岩土给水度随岩土颗粒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岩土颗粒越大,持水度越小。
3.降水量和强度以及植被状况相同的情况下,潜水最丰富的土壤类型是( )
A.细砂质土壤 B.中砂质土壤
C.粗砂质土壤 D.细砾质土壤
答案 C
解析 潜水是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流动的水,给水度越大,潜水越丰富,在粗砂质土壤中,给水度最大,故潜水最丰富。
任务探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材料一 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 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 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表为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 土壤有机碳(g/kg) | |
土层深度(cm) | 高草植被 | 低草植被 |
0~10 | 14.80 | 10.35 |
10~20 | 11.93 | 8.23 |
20~40 | 8.25 | 6.44 |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成果展示] (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
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2)变化特点:减少。
理由: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碳源,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3)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续表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较慢
(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3)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的地区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地区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科学思维
影响土壤形成因素的分析方法
第(1)题,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较慢,有机质含量较多;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有机质易分解。第(2)题,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易被侵蚀、搬运,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第(3)题,气候湿热淋溶作用强,有机质的分解较快,气候冷湿地区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草类茂盛且根系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答案] (1)B (2)A (3)C
提升运用能力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富铝土在我国分布广,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富铝土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富铝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中多数矿物易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故B项正确。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答案 B
解析 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读图可知,砖红壤所处气候条件最为湿热,故B项正确。
任务探究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2018年7月16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以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改善黑土耕地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珍贵资源。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8 000万亩,深松整地面积达到6 000万亩,有机肥施用量达到2 000万吨,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建设面积1 000万亩,其中落实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面积420万亩。示范区通过农艺、农机、工程、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有效遏制黑土耕地退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黑土耕地质量。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土壤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东北地区土壤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3)如何合理保护和利用东北地区的土壤?
[成果展示] (1)黑土分布广泛,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等。
(2)黑土流失,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肥力降低等。
(3)发展绿色农业,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3)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进植物的生长,进而促进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4)具有蓄水、保水功能。土壤可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土壤水可满足作物生长,有利于减轻旱灾的影响。
2.土壤的利用和保护
(1)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易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2)合理农业耕作,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3)土壤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实例。
“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据此完成(1)~(2)题。
(1)《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锄”的核心作用是( )
A.清除杂草 B.减少蒸发
C.增加透气性 D.提高地温
(2)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 )
A.增多土壤毛细管,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
B.加快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C.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D.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
科学思维
土壤养护的分析方法
第(1)题,“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主要意思是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下去。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因此“锄”的核心作用是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第(2)题,陇中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压实表土层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出苗率。
[答案] (1)B (2)A
提升运用能力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推测,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答案 B
解析 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92页活动]
思路点拨 1.土层厚度与风化作用有关。
2.土壤的颜色与成土母质有关。
3.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是有机质含量。
4.土壤颗粒物大小与沉积速度有关。
成果展示 1.(1)气候,(2)成土母质,(3)气候,(4)地形。
2.(1)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强,土层厚;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化学风化作用弱,土层薄。
(2)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状。
(3)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
(4)山上地形起伏大,流水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山下地形起伏小,流水搬运能力弱,沉积物颗粒小。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通过网络查找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2.调查家乡的土壤特点,分析其成因。
3.调查家乡土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 题号 |
观察土壤 | 1、4、13(3) |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2、3、5、6、7、8、9、13(1)(2)(4) |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 10、11、12、14 |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粘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化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湿粘壤土 B.②—湿沙壤土
C.③—干沙壤土 D.④—干粘壤土
答案 B
解析 和粘壤土相比,沙壤土下渗速度快;而相同类型的土壤,干土壤下渗速度较湿土壤快。据此可知,①是干沙壤土、②是湿沙壤土、③是干粘壤土、④是湿粘壤土。
2.关于入渗率和入渗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长,土壤的入渗率大
B.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量大,土壤的入渗率大
C.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入渗初期
D.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降雨后期
答案 C
解析 土壤蓄水能力有限,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越长,图示四类土壤的入渗率下降且趋于平缓,降水量大,土壤的入渗率下降,A、B两项错误;据图可知,在降雨量满足时,图示四类土壤的入渗容量均出现在降雨开始后的入渗初期,C项正确,D项错误。
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122°33′47″E,45°45′01″N)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据此回答3~4题。
3.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 )
A.高温多雨 B.低温多雨
C.高温少雨 D.低温少雨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栗钙土的上层往往富集氧化铁,而铁元素的富集能力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说明栗钙土形成的条件为高温状态,又由材料可知栗钙土分布在背风坡,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因此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高温少雨。
4.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 )
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
B.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C.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
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
答案 B
解析 冲积扇是河流冲积而形成的沉积地貌。由出山口到冲积扇的前缘,流速逐渐减缓,携带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减小,因此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C.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答案 B
解析 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
6.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迎风坡易发育深厚的土壤
B.阳坡土壤淋溶作用比阴坡快
C.阳坡土壤有机质分解比阴坡快
D.迎风坡矿物养分流失比背风坡慢
答案 C
解析 在陡峭的山坡上,迎风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且土壤矿物养分流失快;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差;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有机质分解比阴坡快。
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如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据此完成7~9题。
7.对材料中土壤的特征与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红壤—水稻的大量种植
B.黄土—有机质的大量积累
C.水稻土贫瘠—流水冲刷
D.黑土肥沃—植物的大量生长
答案 D
解析 我国南方红壤是自然条件形成的,并不是人类活动种植水稻造成的,A项错误;黄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受风力和流水搬运、沉积形成,并不是有机质沉积形成的,B项错误;水稻土为人工培育出的肥沃土壤,C项错误;东北地区冬寒夏热,夏季草木茂盛,冬季冷湿,有机质不易分解,积累量大,D项正确。
8.四川盆地紫色土磷、钾含量丰富,下列观点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水分条件对土壤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B.植物是影响土壤形成的较活跃因素
C.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成分的最初来源
D.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
答案 C
解析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主要是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这两种极易风化的岩石发育而成,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所以这些矿物质是由成土母质风化而成,C项正确。
9.下列土壤中,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
A.红壤 B.黄土
C.水稻土 D.黑土
答案 C
解析 水稻土和黑垆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形成的肥沃的土壤。其他都为自然形成的土壤。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据此完成10~12题。
10.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土壤酸化
C.土壤沙化 D.土壤盐碱化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一纵坐标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图二纵坐标表示土壤pH值。连作八年时,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0~20 cm土层pH值下降明显,表现为土壤酸化,故B项正确。
11.连作十二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土壤酸化
C.土壤沙化 D.土壤盐碱化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连作十二年时,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故A项正确。
1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增施速效肥料 ②及时深耕土壤 ③适量掺沙改造 ④采用滴灌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连作时间长时,表层0~20 cm土壤pH值下降明显,但20~60 cm土壤pH值变化不大,因此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来减缓土壤退化。有机质含量降低,应增施速效肥料。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气温,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________曲线表示降水量。(6分)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6分)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________层。(6分)
(4)简要说明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4分)
答案 (1)b a c (2)E、G A
(3)有机(枯枝落叶) 淋溶 母质
(4)气候温暖湿润,风化作用强。
解析 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量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有机层(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第(4)题,由图可知,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下图示意某优质黑土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6分)
(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10分)
(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6分)
(4)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8分)
答案 (1)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
(2)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破坏,黑土退化加剧;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初夏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
(4)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西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和黑土形成。第(2)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的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破坏,黑土退化加剧。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初夏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导致黑土侵蚀严重。第(3)题,滴灌利于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滴灌的灌溉水量小,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第(4)题,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裸露土壤少,产生的生态效益是利于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水土流失减少,利于改善水质;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保护生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练习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