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测试题
展开第四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12]
(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的主导风向为( B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 C )
A.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小到大
B.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大到小
C.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小到大
D.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大到小
[解析] 第1题,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读图,图示沙丘西北坡坡度缓,是迎风坡,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B对。第2题,风力一定时,沙粒颗粒小的易被吹动,在迎风坡吹到坡顶,颗粒大的不易被吹动,在迎风坡留存坡底。在背风坡,风力较小,在重力作用下,沙粒颗粒大的先沉积,位于坡底,颗粒小的后沉积,位于坡顶。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都是由小到大,C对。
沙漠地区的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水汽输送深刻影响着植物和沙丘的分布。草甸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形成的以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下图为我国某湖泊周边环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 B )
A.草甸、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
B.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
C.流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
D.草甸、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
[解析] 湖泊与河流附近,水源较多,丙应是草甸;乙距离河湖较远,水分较少,应是半固定沙丘;甲距水源最远,缺少植被保护,可能是流动沙丘。故B项正确。
4.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C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解析] 图中丙代表的草甸和乙代表的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湖泊的东南方,说明来自湖泊的水汽被大气输送往东南方向的较多,主导风向应该是西北风。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5~6题。
5.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D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结合图示判断,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正确;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误;地面支离破碎,③正确;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正确。
6.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C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四川盆地
[解析] 雅丹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故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C项正确;华北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A、B、D三项错误。
下图为西藏米林县雅鲁藏布江某河段沙丘景观,该处河道弯曲,河谷中夏季云雾缭绕,冬季风力强劲,沙丘自谷底沿山坡逐渐爬升。读图,完成7~8题。
7.该河段爬升沙丘属于( C )
A.喀斯特地貌 B.风蚀地貌
C.风积地貌 D.河流地貌
[解析] 沙丘为风积地貌。该处河谷冬季风力强劲,使沙尘从谷底向山坡爬升,形成爬升沙丘,故C项正确。
8.图示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的主要方向正确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该地貌为爬升沙丘,箭头应向上。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它的迎风面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故C项正确。
读某地地貌景观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貌类型为( D )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地貌
C.风沙地貌
D.海岸地貌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地貌位于沿海地区,地貌类型为海岸地貌,故D项正确。
10.甲、乙两处地貌分别为( B )
A.海蚀柱、砾石滩 B.海蚀崖、砾滩
C.海蚀崖、海蚀平台 D.海蚀崖、沙滩
[解析] 读图可知,甲处为悬崖,应为海蚀崖;乙处较为平坦,为海滩,堆积颗粒较大,为砾滩。故B项正确。
下图为“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地貌为( C )
A.海蚀柱 B.海蚀平台
C.海蚀崖 D.沙堤
12.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A )
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
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
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
[解析] 由图可知,①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②地貌为海浪沉积形成的沙滩。
二、综合题
13.读某中学学生收集到的地貌景观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岩石是__石灰__岩,图示景观属于__喀斯特__地貌,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__流水侵蚀(溶蚀)__。该景观位于__云贵__高原。
(2)乙地貌是由__风力沉积__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西北__地区,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
(3)丙图是__海南__省三亚市的“南天一柱”景观,其巨大的岩石形态是__海浪侵蚀__作用形成的。
(4)丁地貌的名称为__风蚀蘑菇__,其形成与__风力侵蚀__作用有关。
[答案] (2)降水稀少,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等。
[解析] 第(1)题,甲景观为石林,是石灰岩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该石林景观位于云贵高原。第(2)题,乙景观为沙丘,属于风积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该地降水稀少,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第(3)题,丙地貌属于海蚀地貌。第(4)题,丁地貌属于风蚀地貌。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堆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堆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堆积。第(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堆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测试题,共7页。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习题,共6页。